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596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1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docx

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

2020教师资格证中小学科目二案例分析大汇总

教育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

问题:

请评析某老师的……行为(点出理论,还要加结合材料分析)

答:

【一】新课改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第二,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第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

第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新课改下的评价观

①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②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③评价内容综合化

④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

【五】因材施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

【六】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规律

二、教学原则、方法

例:

运用教学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1)基本涵义

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通过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应该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

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三大类。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②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乌申斯基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4.启发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

循序渐进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生理节律的发展之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活动本身的顺序,是这四种顺序的有机结合。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6.巩固性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②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

③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1)基本涵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8.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1)基本涵义

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

【理论点二】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定义: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

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第二,注意启发。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

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运用谈话法,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这是谈话法的前提。

优点:

能照顾每个学生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讨论前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第三,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演示法

定义: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性地运用演示手段;控制演示时间,难度不宜太大;演示内容要贴近生活。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

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第三,严格要求。

7.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第一,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第二,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第三,做好实验小结。

8.情景教学法

定义:

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创设的情景一般包括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实物演示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等。

三、德育原则、方法

例:

运用德育原则、方法的理论,分析材料中老师做法。

【理论点一】德育原则

1.疏导原则

涵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2.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

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知行统一原则

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涵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5.

6.因材施教原则

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理论点二】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在学校德育中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实际锻炼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运用实践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计划周密;

(2)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3)以学为主、加强指导;

(4)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4.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

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

情感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情感陶冶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

5.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运用道德修养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定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6.品德评价法(奖惩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2)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3)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四、班级管理的问题

例:

材料中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如何应对?

1.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策略

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策略是,建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老师如何建立的班集体

答:

材料中的老师在建立班集体时,采用了如下策略: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

(3)形成良好班风

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要求:

第一,确立班风目标。

有经验的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总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立班风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确立班级的班风目标。

第二,培养正确舆论。

班主任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明确是非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三,强化行为训练。

班主任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常抓不懈,反复训练。

第四,加强榜样示范。

班主任要抓好典型,树立好榜样。

另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身作则,以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

(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

(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

(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

五、教育机智问题

【一】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有效性原则

4.可接受原则

 5.冷处理原则

【二】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应对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三】具体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不:

不体罚、不伤害、不占用、不扩大、不影响正常教学

四要:

用语简要、比喻贴切、联系紧密、情境适当

六、后进生教育问题

(1)后进生的特点

后进生是指那些在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等方面均暂时落后的学生。

典型特征:

求知欲不强,学习能力较低,意志力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多疑心理和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2)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七、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的问题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作业的分量要适中,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作业批改要注意的问题

①认真仔细。

不管作业量大小,教师在批改时都要认真、仔细。

②评语恰当。

而且,教师在给学生的作业写评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简短,只写一个等级,

或者只写上“已阅”,对学生来说起不到激励、评价的作用;但是也没有必要太长,那样会浪费时间。

可以写一两句或批评或鼓励的话语,书写要端正、美观给学生做出认真对待作业的榜样。

③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中的信息反馈越及时恰当,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教师应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

这样可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策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八、组织小学班级活动

(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

(4)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九、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途径

(1)相互访问;

(2)建立通讯联系;

(3)举行家长会;

(4)组织家长委员会;

(5)举办家长学校。

家访时注意的问题

1.思想上要重视家访

2.家访应有准备地进行

3.选择适当时机家访

4.家访要讲究艺术性

5.家访要遵守学生在场原则

6.保证家访教育的延续性

家校沟通注意事项

调整自己的心态

二、“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三、肯定学生,对家长要一视同仁。

四、以理服人

十、班主任进行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班主任要做好操行评定应注意:

(1)要实事求是,公平客观;

(2)要全面地看待学生的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

(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秉承激励性原则,严禁使用伤害学生情感的措辞。

十一、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发展方法、途径

例:

请结合教师的职业素养分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

【理论点一】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道德素养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具体表现。

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做到:

①全面关心学生。

②尊重和信任学生。

③严格要求学生。

④理解和宽容学生。

⑤解放和放飞学生。

(二)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四)职业心理素养

【理论点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组织化观摩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观摩,非组织化观摩则没有这些特征。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缺欠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

2.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3.进行专门训练

要想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专门化的训练。

其中的关键程序有:

(1)每天进行回顾;

(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4)布置家庭作业;(5)每周、每月都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十二、教师如何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指导?

答: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

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向高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揠苗助长”。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阶段性启发我们,在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特点

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告诉我们,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所谓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特点

互补性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特点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个体的特殊才能、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

布鲁巴奇等人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心理学

一、因材施教类:

气质、认知方式、认知发展

例1:

运用学生认知发展(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特点,分析材料中教师的做法

例2:

材料中学生气质分别是?

针对不同气质如何教育?

【理论点一】气质的类型与教育

【教学启示】

 教师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对于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           对于胆汁质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行为;但不要激怒他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锻炼自制力,沉着冷静对待事物。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要更多地关心他们,体贴他们,鼓励他们多参加活动,不要当众指责他们。

【理论点二】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感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发展;

(2)知觉从笼统的、不精确性向精确性发展;

(3)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2.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

(1)有意注意正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主要地位;

(2)注意集中的时间比较短;

(3)注意的广度小,分配能力比较差;

(4)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易引起儿童的注意。

3.记忆的发展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特点是由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向有意识记、意义识记和抽象识记发展。

4.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一,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第二,小学儿童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第三,小学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第四,小学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5.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2)想象的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

(3)想象逐渐符合客观现实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

1.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注意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

有意注意在学习、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无意注意进一步得到深化并达到成人水平。

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2.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发展:

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的容量日渐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能够学会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由自己提出恰当的记忆任务,主动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

(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发展趋势是:

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多层次的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制约、互相联系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理论点三】认知方式差异与教育

  认知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