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9404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docx

材料范文之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玛尼罕中心校张晓丽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我校全体教师积极转变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的行列中。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些微薄的收获,今天,借此机会,把我校近年来实施新课改的点滴做法给各位领导汇报,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过去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一味地传授科学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学习。

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研究,并及时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引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已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目的已由“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

所有这些最终带来的最大变化将是学生的充分发展。

二、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提高教学质量

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既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又要提高教学成绩。

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

1、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与提高教学成绩并不矛盾。

传统的教学,教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成绩,最终为了考试成绩。

由于传统教学只强调提高学生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元”。

因而传统教学最终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否认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性,但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教育的整体效应,强调提高教学成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2、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一个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接受知识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自以为自己讲解得很明白,学生一定能听明白。

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接受教师的同样的知识也会出现不同的接受效果。

更何况教学中还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

那么教师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学生对自己传授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呢?

我们的总结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

当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后,不妨出适量的训练题,课堂达标,从学生的反馈结果来决定自己教学的进度。

当80%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检测,教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急于求成,赶教学进度,倘若出现较多学生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教师更应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3、教师应该创设宽松环境,倡导民主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教

学活动。

现实中常见的课是课堂气氛沉闷,严肃有余,灵活不足,师生交流不够。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不想与学生有太多的交流。

教师严肃呆板的教学风格就象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阻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倡导民主型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同时感到激励、鼓舞,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学生自然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当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而不是教师强迫的行为,教学气氛才能真正活起来。

其次,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教学要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能总是动用教师“权威”,而必须科学地分析学生参与和扮演的角色,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

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才充满生机与活力,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4、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质量跟踪。

要提高教学质量,较为科学的方法是进行教学质量跟踪。

学生在检测过后,无论成绩如何,一般都不会对试卷作过于深入的分析,过一段时间就渐渐淡忘了。

教师应该养成作试卷分析的习惯,并建立质量跟踪表格,对所教学生进行成绩跟踪。

包括跟踪学生的平均分、

优秀率、合格率等。

对单元测验中进步的学生(成绩提高5分以上)进行表扬,对连续三次退步(退步5分以上)的学生要对其进行个别谈话,了解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通过质量跟踪,教师可以科学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原则,进行个体教育提供重要依据。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新课程改革开创新的局面。

三、校本培训工作

我校把校本培训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我们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手段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

因而学校加大了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和运用网络进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训力度。

要求青年教师对课件达到会制、会用、用好的程度。

学校首先对教师进行了培训。

培训的方法采用双途径:

即校内培训与自学相结合。

通过培训,教师掌握了powerpoint多媒体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初步达到了自制课件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科学、合理的制作课件,突出课件的辅助手段,课件要为围绕创设情景而选材,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使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结合,追求低耗高效。

2、采取多种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1)、导师指导模式。

即以老带新的培训模式。

对新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培训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

(2)、自主学习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定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

这种培训,针对性最强,又是基于教师的内在需要,因而效果最佳。

(3)、课题研究模式。

教师人人有小课题研究,人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来自教师的实践,在研究中,教师不断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获取新的理论指导,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每位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承担的研究任务,需要不断获取资料、进行学习,教师有了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这样每一位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发展,实现了以教师的个体发展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也使研究真正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

3、注重培训过程,充分利用各种继续教育资源

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

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使校本培训既立足于学校,又不固步自封。

校本培训的开展对于促进我校教师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

【篇二:

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实施课改,与新课程同行

——贤台乡西庄小学

伴随着匆匆而来的课改潮流,我们不知不觉与“新课程同行”已有六个春秋,。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初启动,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整合、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紧紧围绕“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的教育目标,把“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品位”作为核心目标,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把课程改革同实施素质教育紧密了结合起来,在新课程中。

我们西小人一直坚守着“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年,为学生一生。

”我们共同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潜心捕捉生命中的每一份感动,快乐享受创造中的每一次成功,在课堂中,力求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新理念,互相启迪、学问、反思。

回顾走过的历程,我们在课改中的具体作法是:

一、加强领导、更新观念,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护航

为了加强学校教研工作制度建设与管理,保证课程改革工作得以扎实、有序、顺利地开展,我们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务主任为副组长,各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执行小组成员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确立了“理念先行、机制保障、培训提升、研究推动、勇于探索、实践创新”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为期五年的教改教研工作总体规划和每学期的学科教研计划及教研组长目标管理。

建立了校长――教务处――教研组——教师的管理机制和教研网络。

重视教学是学校发展潜在的动力,制定与教学发展相关的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导向,客观公正评价教学是学校健康发展的保证。

过去,教育管理的最佳境界

是整齐划一,强调教学进度、质量、要求的统一,备课、上课、教师教、学生学,都有统一要求,都有固定模式。

亦步亦趋,不能发出不和谐声音。

这种管理尽管规范、有序,但过于刻板和程式化,过于沉闷,缺乏活力。

如今,人才培养观发生了变化,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面对扑面而来的新课改,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反馈、整改、更新、打造三维立体目标管理,即:

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建立以“教师课堂”为主阵地,以“校本教研培训”为切入点,以“强化队伍建设”为保障的整体改革方案,具体为:

(一)学习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提高。

学校领导带领教师走进新课程,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扎实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每学期的10000字的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课堂教学研讨评议”等系列活动,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结果、轻过程、重规范、轻创新、重共性、轻个性的做法,积极倡导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倡导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

(二)创设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

打破过去以学生分数衡量教师业绩的模式,建立了以“师德规范、教学过程、教育科研、教学效果”为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行“重教书育人,重更新观念,重学法指导,重教改教研”等“四重”教育过程的管理,把教师评价引向激励教师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全面推进实施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已6个年头之久,我们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自觉性、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兴趣特长、团结协作精神”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大力改革常规教学管理方式,为新课改奠基。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大胆改革,把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测试、

总结、评价等付于实效。

1、备课、上课、听课。

踏踏实实地备自己有特色的课。

反对全盘抄搬、模式化的备课,为了防止①多课不变、多年不变;②备课备形不备人;③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我们进行了教案改革,摒除传统备课中程序化方式,注重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实现了“教师备课――集体备课――教师备课”的三步备课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制定了各科各学段的备课实施细则。

为了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提升自己,学校要求教师课后撰写教学小结、课后记,反思课堂教学得失;开展了随堂听课活动,教师在本年级、本学科和跨学科听课,以不同的眼光挖掘课堂背后的教育理念,然后撰写听课记录,每学期学校组织检查评比。

2、考核评价:

学校在新课程的改革研究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全面听课、个别交流、会议座谈,分科总结等方式了解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了解教师,促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作业设计。

建立巡课制度,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常规,每学期4次以上教学常规检查、抽查,并记载反馈意见。

学校除了对语、数、英检测分析外,还重视综合学科检测,音、体、美、信息技术学科的考核评估,由校领导、教研组长及任课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按各年级考核要求考核。

3、扎实的教研活动

我校教研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题与学科相结合的方式。

(1)、学校有计划地安排理论学习、教学竞赛;组织教学观摩:

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新调入的教师的“汇报课”,实验教师上“观摩课”;积极参加上级部门

组织的各科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竞赛。

(2)、学科教研组、有计划地进行主题研讨,经验交流,教学展示,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探讨如何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利用现有教材体现课改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互助、生生互助;以及如何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等等。

总之,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活动,把具体内容落实到人,及时做好记录,做好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组织教材教法研讨会、教材比较分析会、优秀教案评比活动、校际联合教研活动等,以提高课改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改革教师观念,为课改打通通道。

课改成败,系于教师。

我们知道,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理解和支持。

此次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验证课程标准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为此,我们每学期开展三次校本培训、每月开展二次校本教研、每周开展一次听课评议和教研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多反思、多交流、多学习的三多引领,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不再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是俯下身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实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趋向师生合作化。

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学生不仅探究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探究了与人息息相关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

学校已有3人被评为市骨干教师,5名区级骨

干教师。

教师撰写的近3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或获奖。

教师观念实现了跨越式飞跃,为课程改革铺平了道路。

三、围绕课改,培养有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学生

【篇三: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材料

-

我校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和“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形成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荣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转变,以及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实验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单位、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组织与管理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莲湖实验区小学课程设置方案》,我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实验方案》。

实验的各种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计划落实情况良好,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课题组、学科研究组及聘请的课程改革专家指导组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校积极提供课程改革实验所需要的条件,从政策和经费上切实为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保障。

坚持培训制度。

学校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积极组织拟担任实验教学工作的教师参加省、市、县各级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

聘请教研员、课改专家、特级教师为我校老师作课、作报告、来校听课评课;在寒暑假给教师布置“作业”,进行新理念的学习、写学习课标的心得体会和新学期工作设想、撰写论文。

坚持新生家长会制度。

在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向家长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育的发展变化,取得家长对新课改的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教学开放日制度。

二、教师培养与培训

我校历来从思想、业务等各方面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制定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计划》和具体的每学年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训计划》。

特别是课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到实验教师,先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百余人次;积极实施校本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先后派教师赴长春、白城等地学习培训,邀请有名的教师来校传经送宝,送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新课程培训、评优比赛、基本功比赛、观摩教学等,以“师徒结对”的形式加强新教师培养。

每学期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日,请家长来校听课评课,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

三、课程开发与管理

我校在结合长期以来在学生中开展的每周诵读一首古诗的课外活动这一优良传统,以及学生爱好朗诵的兴趣和需要,确定了校本课

程“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的总体目标。

我校教师精心选编了校本教材共选优秀古诗文(包含《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70首)180首(篇),按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编排。

低年级在地方课时,中高年级在课外活动时间由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统文化的魅力,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审美情趣。

数学教研组尝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发展的后劲,开放搞活数学教学。

我们组织部分语文教师,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出发点,编写了一套校本课程,附录中吸纳了我国古典文学精华,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涉猎国学精粹。

四、教学研究与指导

我校从承担课改实验研究以来,坚持校长、教学校长、书记以及教导主任等行办会成员与各年级组、教研组联系制度,变以“检查”为主为以“研究、交流、沟通、指导”为主,不再以“监督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特别是近几轮专题研讨课以来,行办会成员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变居高临下的指导监督为平等、民主的互动式研究、交流、组织、参与;在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教师有了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在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恰恰寻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为验证课程标准、验证教材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彻底改变那种强

调自上而下、上行下效的开展教研活动的工作方式,形成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教研工作机制,支持教研组根据本组、本学科实际,开展富有创造力和特色化的教研活动。

校本研究活动是最行之有效、最能体现各校研究特色的方式。

我们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时,加强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把教师参加教科研工作情况和成绩纳入量化考核。

在教师量化考核中增设教科研一项,比例占20%。

每学期期末按级别予以积分,计入量化考核分中。

对承担教学研讨课公开课、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文章、有教科研成果获得鉴定或被表彰奖励、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竞赛获奖等,分层级赋分;承担工作和工作完成情况区别对待。

在评选先进、职称评定等过程中,对于教科研积分高的教师优先考虑。

同时,校本教研以新课程为导向,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教师勇于把自己的困惑“贡献”出来,积极创建新的教研模式。

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以年级备课组为研究小组,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体作用和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优势,采取“自我反思提出问题—教研组研究确定课题—备课小组共同设计方案—研究者付诸实施并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与评价”的运行机制进行校本教研。

将校本教研与课题研究、校本培训、教学研讨、案例交流等有机结合,为教师参与教研创造了条件和平台。

教师增强了研究意识,成为了校本教研的主体,养成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良好习惯,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提高,逐步形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

业生活方式。

课改实验以来,我校向省市教科研单位申报课题共2项,部分已成功结题并获奖。

为使校本教研制度化,并加强其对教学的促进和提高,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教研活动为课改实验专门开辟时间,定专题、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活动形式。

并陆续制定了各项校本教研制度,要求要求每位教师用《细则》来自检自己的教学全过程,使计划、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核等都围绕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进行。

学校组织定期(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全面安排、详细检查、严格要求、认真记录、及时反馈,优点在全校推广,不足限时整改,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教学管理人员坚持听“推门课”、“跟踪课”、“比较课”,举办计划展评、教案展评、自制课件教具展评、优秀作业展览、学生古诗比赛、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不定期抽查课堂教学、教案、作业等教学情况。

五、教学过程

课改实验以来,教师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自我反思,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灵活选择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开拓和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能力,学会方法,养成习惯。

1、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和重点。

在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中,课堂教学是重点。

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关乎课改实验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