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节奏.docx
《浅谈音乐节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音乐节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音乐节奏
浅谈音乐节奏
摘要: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神奇的,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
而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本文对节奏与节拍、声音、感觉、律动、速度等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对一些谱例进行分析,强调了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及掌握好节奏的重要性。
关键词:
节奏声音感觉律动速度
懂得音乐的人常常不无根据地把音乐作品的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换句话说也就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
我觉得人们这样的比喻是恰好不过的。
他们不把节奏和钟表的滴答声相比,而是和脉搏相比,是有理由的。
在我们生命存在的每时每刻,我们的脉搏都在跳动,每个健康的人脉搏的跳动是很均匀的,在心绪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上保持在七十次上下,当兴奋一些时,跳得便略快一些,安静时,则跳的慢一些,这些正常的伸缩都是合理的。
如果基本次数是一分钟跳七十次,忽然在几秒种之内变成了九十次,一百次,忽然又掉到五十次,六十次,若出现这样的变化,那一定是心脏出了问题了。
音乐节奏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地纹丝不变。
一首奏鸣曲,一个乐章虽有一个基本速度,但在欢快时,也许稍稍加快了一点,抒情的地方也许要稍稍放慢一些,但是基本速度不能改变,从整体感觉上,速度必须是统一的,这样,乐曲才能完整。
节奏和节拍方面的若干普遍的缺点,使人们认为节奏节拍可分为较难的和较易的。
在这里,首先明确是节奏与节拍是不同的。
节拍包含在节奏的概念中。
从人们把节奏的比喻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把节奏和摆钟的摆动,钟表的滴答声和节拍器的敲打声上比,其实这些都是节拍,并不是节奏。
在音乐的领域里,节奏和节拍最为吻合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曲中,因为士兵们的步伐最接近节拍的机械而准确的敲击,在音乐作品表演中,节奏应当更接近于节后,而不是接近于无节奏,应当更像健康人的脉搏。
关于一些基本常用的节拍,如四四,四三,八六,八三等。
我们首先要养成数拍子,打拍子的习惯,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一下节拍器来帮助没有数拍子习惯的学生。
节拍器的使用只是借助一下外力,从根本上来说,还要我们自己有拍子准确的概念和感觉。
一、对于拍子的错误,我们要从实际练习和弹奏中常常会影响拍子准确的情况:
1、乐曲中的一些的音。
往往没弹够其时值,便匆匆接下去了,这样就会出现缺拍子的现象。
下面这一段是八六拍,每小节六个八分音我们可以数为:
一二三博士三,即每小节分为两个节奏组,每组三个八分音符,即三拍。
问题常出现在第二与第四小节的第二组拍子上,此外都是一个加符号的四分音符,在以八分音符为一拍的八六拍中,符点四分音符应算三拍。
而不少学生弹到这里,都只耽搁了两个八分音符的时间,就提前接下去弹了。
这样,这一小节就变成了五拍,前半小节还是三拍,后半小节变成了两拍。
导致的后果是节奏不均衡,好像一句话没有说完,不喘气地又抢着说下去了,听起来非常不舒服。
2、对休止符要重视。
在有休止符的地方视而不见,一到休止符,就把拍子抢过去了,匆匆接着往下弹,这样节拍就错了。
休止符都是占拍子的,还都要数拍子,这是从最基本的和基础的节拍角度来说的。
休止符是音乐和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休止符的忽略必将歪曲音乐和节奏。
这一段谱例最后一小节第三拍是休止符,这一小节一个二分音符占去两拍,休止符占去一拍,加起来正好三拍,但有的同学在弹完两拍的音后就紧接下一小节去了。
由于这一小节正好在这一乐段的末尾,虽只是少停了一拍,并没有弹错音,但是却影响了全曲的完整性,成为一个无法弥补的缺憾。
3、还有一种常见的弹的不准确的情况,其实它和节奏有间接关系。
大家都知道,刚开始学琴的学生往往在加强音响时把速度也加快,减弱音响时速度也减慢,他们把渐强、渐快、渐弱和渐慢的概念等同起来。
在音乐实践中的许许多多的“渐强但不渐快”的情况,也同样有许多“渐强并且渐快”的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明确地标出是否应当渐快,但有时他们并不标出,忽而这两种情况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应当特别小心,不要弄错。
4、延长记号也必须加以注意。
在乐曲中,最容易确定的是渐慢之后的延长记号的时值。
只要在思想上把延长记号的那几个长音继续弹渐慢即可。
也就是说,用不着增加时值的倍数,这样,延长就成为在它之前的渐慢或更慢的合科逻辑的结束。
这中是延长的一种类型。
如果延长突然出现,没有先前的减慢或加速,那就应当按基本的,正常的速度来数拍子。
只不过要视情况而把写在延长记号下的时值增加一倍,二倍,甚至三倍。
重要的是应当区别延长记号在作品中作曲结构上所处的地位。
这个“分水岭”是重要的还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说它和曲式中的主要分界处相吻合,还是和次要分界处相吻合。
延长记号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不仅延长记号如此,多乐章乐曲中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也是这样。
记得苏联的涅高兹说过:
无论是寂静、间歇、停顿或休止都应当是听的清楚的,它们也是音乐。
“对音乐的聆听”一秒钟也不能中止!
只有这样,一切才会有说服力并且是真实的。
在思想上把这些间歇,停顿指挥出来,也是很有用的。
二、节奏与声音:
节奏和声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
两者只有同心协作,相辅相成,才能解决具有艺术表现力的演奏的问题。
1、切分音中,如果把具有重大节奏意义的切分音弹的比它前面的,后面的,在另一声部中和它同时出现的切分的音还要轻的话,那它就不再是切分音,也就是说,它既失去节奏特点,也失去了力度特点。
2、在散板中,声音和节奏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清楚。
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句子的正确的强弱表现,就无法明确它的节奏究竟自由到什么程度。
只有将两者合作了,才能解决演奏的问题。
三、节奏与感觉:
在数准节拍之后,我们就要去感觉节奏。
有的学生并不去感觉节拍的分组,节奏的特性等等,而是机械地数着拍子,我们要把这种被动变为主动,进入内心的节奏感觉。
要做到有内心的节奏感觉,首先要去感觉节奏。
许多节奏方面的缺点之所以产生,实际上由于弹奏者没有很好地理解作曲家家的精神和他的风格;作品的艺术形象。
这就使永远变化无穷的多种多样的表演手法同作品、作品的意义、内容,首先是同它的形式结构,同作曲法本身,同组强起来的实际声音素材取得完全的协调,只有这样,表演才可能是好的,艺术的。
1、在技术性段落中,要划分清楚一些有规律的织体的节奏。
这首练习曲是四三拍子,节奏是全曲都由三连音构成。
也就是说,每小节三拍,每拍三个音,每小节是九个音。
其经常发生的节奏错误是有些同学不管它的三个音为一拍的划分,只是只管琶音的上行和下行,所以头四小节常常变成四个音一组再加上五个音一组,或者完全是无规律的乱弹。
其实,学生在弹这首曲子时只要按一拍三个音的感觉,并在每小节音上适当加上节奏重音,就可以弹好了。
这首练习曲是四四拍子,关键在于第一小节第一拍的第一个音是一个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而我们弹的时候常常没有去感觉它。
音一出来,就让人感觉到弹的过重,它的前边毕竟是休止符。
由于第一拍的感觉不对,弹到第三拍时,第二个的音划到第三拍了,而第一个音则是属于前一拍的。
弹这一小节时,可以先吸一小口气,头可在十六分休止符上稍有点动,把节奏划分明确化,第一拍只有后三个音,第二三四拍都是四个音,只要练习时明确了,演奏时就不会出问题。
把这一小节弹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弹好整首曲子是至关重要的。
2、要对节奏有感觉,也就是说对每小节内强拍弱拍的区分有感觉。
举几个常用的节拍:
四二拍是强、弱,四三拍是强弱、弱,四四拍是强、弱、次强、弱,八六拍依次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这首乐曲,左手表现的是船在水中摇荡的背景。
船歌一般是用八六拍子写成的。
左手部分以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每小节分为两组,根据六拍的节奏特点,把船在水中左右摇摆着前进的感觉表现得恰到好处。
我们在弹奏时,把第一拍,正好是根音沉下去,作为一个重音,二三拍轻轻地弹过去,第四拍作为次重音也要放下去一个小重量,然后五六拍再轻轻地弹。
只要把这些力量安排好了,弹奏的时候就会比较有感觉。
有些弹奏者过远地偏离原谱和作者的构思,其根本在于不够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歪曲作品的结构。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认真去分析节奏,并去感觉,体现它的习惯,这是保证弹奏中基本的节奏感所必需的。
四、节奏与律动:
节奏的律动感,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心去体会,去感受,其要点是结合乐曲的情绪言,意境,选择好合适的节奏。
这种律动感可说是一种韵律。
真正以内心感觉到节奏活生生的脉搏。
节奏的律动是节奏的生命。
律动经常在较快速的段落和有规律的伴奏音型部分能更明确地得到体现。
这段的左手部分,在八六拍子中,每小节分成两组,每组六个十六分音符。
在淡雅、宁馨的旋律之下,伴奏音型平稳而美好地缓缓向前流动着,每六个音为一个律动。
这六个音中,第一个音稍重一些,作为律动的点和依靠,后五个音均匀柔和地贴近键盘弹过去。
这时有一种对冬天里初雪到时所产生的赞叹和憧憬。
在这种感觉中,逐步去体会出合适的律动速度和意境。
节奏的律动感是一种活生生的,发自内心的感觉,就像脉搏对人的生命那样的富有活力。
我们必须多听、多想、多体会,只有内有“有动于衷”了,才能把律动感表现好。
五、节奏与速度:
如果弹奏者没有把大型套曲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足够的思考并去感觉这个整体,就必然会出现速度上的和节奏上的错误。
有的弹奏者在刚开始表演作品时难以确定作品的正确的基本速度。
开始时采用的速度如果是不肯定的或是错误的。
往往会对整个作品产生影响,有时即使作品的速度得到改进,但是表演的完整性却已遭到破坏。
练琴时可以试用各种与原来速度略为有所不同的速度,借以确定以最慢到最快速度的幅度,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开始表演之前,最好在思想上把开始时的速度和作品以后发展中的某个地方作一比较。
例如在开始指某一段气息宽广的柔板或广板之前,先用你认为最合适和正确的速度把这个开始部分在心里唱出来,为的是在表演开始前已经能使自己感觉到需要的节奏气氛。
采用这种方法确定开始的速度时,就不大会出现“偶然”和“大致如此”的情况了。
在速度中,它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常见的有自由节奏(temporubato);渐慢(vit),加快(atempo)等等。
在节奏的变化和节奏自由等情况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基本速度不要忘记!
每一首曲子都可以有很多渐慢、渐快的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候它总要回到它的原速,即基本速度上去。
我们拿自由节奏----rubato这一音乐术语来说,本意是有借有还,意思就是说你在某一个地方慢了一些,拖了一些拍子,下面适当的地方就需要稍快一点,紧凑一点。
这在浪漫派的乐曲中是很多见的,至于临时性加快和渐慢,在乐谱上都会标明,这种节奏上的变化,比自由节奏要规范的多。
这首曲子标明自由节奏,但在需要的地方是标明的,主要是渐快或加快,然后回到原速成。
在这个谱例映入眼前的是速度是每拍等于120拍,说是说每分钟一百二十拍。
乐曲开始,整个第一行速度极稳定。
第二行第一小拍标上了加快,要求从这一小节第一拍起加快,一共两小节,这个加快,这两小节从原速开始,一拍比一拍更快,这是一个逐渐加快的过程。
表现捉人者开始行动,被捉的则迅速四下逃窜,弹到这里时,弹奏者常常过急,一下子加速至最快,这就成了突快,而不是渐快了。
这样却违背了作曲者本身的意愿。
在加快之后,第二行的第三小节标着回原速,从这一拍起,马上要回到一分钟一百二十拍的基本速度上去,这个速度不能忘记。
由此可见,这一段乐曲速度虽变化很大,但不时要回到基本速度上去。
所以,在变化节奏中,变化的部分能否打得出渐慢或渐快的拍子,回到原速时,节奏是否清楚,稳定,这些方面同样是我们对节奏感的很好考验。
总之,大家是知道的,节奏是音乐的基础,也是音乐的生命,节奏又是千变万化的,其实每个曲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在弹奏过程中,弹奏者都是抓住了这点,对于弹好整个乐曲来说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2]陶铸《钢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3][4]车尔尼《车尔尼练习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
[5][7]韩林申《钢琴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4月
[6]巴赫《巴赫作品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