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鉴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8432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古诗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典古诗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典古诗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典古诗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典古诗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古诗鉴赏.docx

《经典古诗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古诗鉴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古诗鉴赏.docx

经典古诗鉴赏

边塞诗

一、边塞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1、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2、思想情感:

(1)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歌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4)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5)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3、语言风格:

雄壮豪迈

4、表现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

5、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萧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

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广阔

二、边塞诗鉴赏示例: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

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

但这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

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

于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

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末句却从对面写来:

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

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整首诗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和他对远方妻子的怀念。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赏析】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国运衰微,边患日益严重,被征调的士兵长期戍边而不得归乡与亲人团聚,很自然产生怨恨之情。

这一首《征人怨》,通过对征人久驻边塞生活描写来表现“怨”。

首句“岁岁”表示年复一年辗转驻守边地,再以“金河”和“玉关”具体地点明转徙之地,这一句从时间和空间来表现戍边之久。

第二句紧接叙事,写征人在边塞的征战生活。

“朝朝”表示紧张的征战天天如此,以扬鞭策马,手握战刀,驰骋沙场的描绘,使征战生活具体化,形象化。

三四两句写边地风光,第三句从边地的酷寒着笔,描写暮春时节边地还大雪纷飞,连号称“青冢”的王昭君墓,也是白雪皑皑,这一句用一个“归”字,指征人在三春落雪之时又来到青冢一带,暗示征人不能归,也暗含“怨”意,第四句表面写黄河绕黑山而流,实际上喻指征人转徙塞外,有如黄河盘绕黑山,这就把征人的“怨”含蓄表达出来了。

全诗有一种整齐的形式美,同时韵律和谐,艺术表现上不言“怨”而“怨”情自现。

怀古诗

一、怀古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后代诗人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或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主要主题:

1.表达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人事沧桑之感.;2.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或对当朝廷的劝谏和不满。

在技法上通常有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今昔对比、以小见大、村托、用典

二、怀古诗鉴赏示例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

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

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

“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

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

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

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诗人首联点题,寓兴亡之感:

曾经的凤凰台常引来美丽的凤凰来游息,而今却不见凤凰,只剩下滔滔江水还在寂寞的流着,浓重的兴亡之感扑面而来,给全诗奠定了感伤忧悒的情感基调。

颔联写登台所见,含悼古之慨:

诗人登上高台俯视金陵,只见昔日吴国繁华的宫苑已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晋代的豪门贵族也已烟消云散,化为坟丘。

“吴”、“晋”给人以悠远的时间感,“埋”、“成”给人以无奈的沧桑感。

历史无情、物非人非的悼古之情油然而生。

颈联写远眺之景,衬伤今之悲:

诗人从怀古的幽思中回到现实,极目远眺,三山高耸入云,像是从天空落下;二水分流,白鹭洲匍匐江中。

一个“落”字,既写出山峰云遮雾绕、若有若无的情状,又突出其兀然而立、倚天高耸的姿态和气势;一个“分”字,既写出水遇洲阻而分流的图景,又写出水、洲相击的力量和气势。

尾联写登台所感,比兴作结: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象征帝王、长安城象征朝廷,那些嫉贤妒能的奸险小人,他们欺君罔上、把持朝纲就像“浮云蔽日”一样,使天下昏暗无道、贤才俊杰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

一个“愁”字,既含有诗人对历史无情的感慨,又饱含对自身现实遭际的悲愤,更充满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忧国伤时之情,比兴而出,更觉深婉沉痛。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浓重的忧国伤时之情,意旨深远,耐人寻味。

羁旅诗

一、羁旅诗的一些特征

1.思想情感: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特有的一些意象:

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3.常见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此外还有修辞方法的运用。

二、羁旅诗鉴赏示例

夜归(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用“夜归”统摄全篇。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

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摸黑赶路,深夜归家,可见思家怀乡之切。

“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

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

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磷火、星星点点的流萤。

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

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

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

“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

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

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

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

啊,那不是他所思念的温暖的家吗?

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

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

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

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一、1.一般特点: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2.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

二、鉴赏示例: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赏析]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

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只淡淡地出一“平”字。

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平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

“淡磨”二字颇可玩味。

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

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

“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

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平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

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平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

“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注]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赏析]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

江阴位于长江之滨,诗中大江,即指长江。

起句暗点江阴,次句明写浮远堂。

“万里愁”是诗人登浮远堂的感喟。

“愁”本是无形之物;“万里”是虚指的数词,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在这里诗人借助江、山来烘托表现这种深愁,于是使原来抽象的情感,显得十分形象、真切,直贯诗末。

上联写江,是近瞰。

诗人将“大江流”与“万里愁”并提,既是望江水生愁,于江水寄愁,也是借江水喻愁。

长江万里,愁亦万里;江流不尽,愁也无尽;无“大江流”,何言“万里愁”?

下联点山,是远望。

诗人借山寄愁,一反常人之法,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这就不能不望了。

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1.内容: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2.思想情感:

或热爱自然,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或表远离官场、超脱凡俗、归隐田园的心志和向往,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比喻、拟人等。

4.语言特点——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

二、山水田园诗鉴赏示例

汉江临泛(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首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

颔联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颈联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村居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水绕陂田竹绕篱”,由远景转到近景。

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住宅外的小园,青竹绕篱,绿水映陂,一派田园风光。

“榆钱落尽槿花稀”,槿花稀疏,表明时已清秋,院落内尽管绿阴宜人,可惜盛时已过,残存的几朵木槿花,不免引起美人迟暮之感,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牛蹄声打破了沉寂,诗人把镜头又转换到小院外。

夕阳西沉,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

牛背上伫立着悠闲自在的寒鸦。

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牛之动涵容了寒鸦之静,大小相映,动静相衬,构成新颖的画面。

本诗描写了一幅静谧谈雅,又带有一缕清寂气息的秋日村居图,以清雅自然的语言,勾勒出新颖的形象,构成了浑成和谐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情。

思乡怀人类诗歌

一、思乡怀人类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二、鉴赏示例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赏析】此词吟咏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外、有家难归的浩叹。

词之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起首两句写鹃啼的环境和季节。

翠微,青翠的山色,诗人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叫。

下句说杜鹃花间不断地叫着,好象对“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

“行人”走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会愉悦的,但因为离家作客,所以听了杜鹃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

那么,词中所写的美丽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作了反衬。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

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

这是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

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这片词,话说得比较直致,但内容还有曲折,特别是结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深婉感人。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赏析】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隐时露。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

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

“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

她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呢,还是在径直命令呢?

求告也罢,命令也罢,总之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

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

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使人恍然大悟:

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1、背景: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赶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古人送别的习俗:

折柳送别,饮酒践行,唱歌送别。

2、思想情感:

(1)哀伤凄婉——怅惘、孤寂、落寞

(2)慷慨豁达——劝勉、鼓励、安慰(3)坦陈心志——志向、心事

3、送别诗常用的意象:

柳,酒,“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月亮,秋,长亭,南浦,灞陵。

4、艺术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

①以喻显情②借物抒情③借景抒情④以乐景衬哀情⑤想象(虚拟)

二、送别诗鉴赏示例: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以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

刘、裴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为歌吟,感情真挚动人。

【赏析】首句描写氛围。

“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

七个字,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

“客散暮江头”:

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

  末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孤舟”写出了作者旅途的孤寂,“万里青山”又表达了作者恋恋不舍的深情。

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也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赏析】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

多年来,王安石仕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

因而,诗中表现了作者的“怆情”之感。

颔联写相聚闲聊的情景,最为亲切生动,十分感人:

“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而在颈联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诗人只把这番情景娓娓道来,言语浅显寻常,只是一些家常闲话,情意却非常亲切真挚,道出了兄妹间真挚而又亲切的感情。

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1.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思想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4.常用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区别:

托物言志强调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象征重在客观意义,事物本身具有这样的本质,如草、白杨两者本身具有坚强、高大)、联想、比喻、(以物喻人)拟人、双关、衬托、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二、典型诗歌赏析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

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

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

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

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