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7809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docx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

深化综合改革着力协调配套

不断增强我市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市政府咨询委、湖州市农办联合课题组

2010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以来,在“两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农业农村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集中落地,为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提供了不竭动力。

为认真总结农村综合改革的经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市政府咨询委会同市农办组成课题组,深入县区和乡村走访调研,并赴临海、乐清、义乌等地学习考察,在调研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供市领导参考。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承担省级、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34项,到今年4月,已完成13项、深入推进21项。

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10—2012年为先行先试阶段,共开展农村改革5项、完成3项;2013—2014年为深化细化阶段,共承担改革任务10项、完成7项;2015至今为全面推进阶段,涉及农村改革的五大领域24项试点全面展开,已完成3项,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见附件)。

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三农”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176.32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223.1亿元,年均增长3.99%,2014-2016年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中连续三年获评第一;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开展,不断提升质量水平,实现了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县区全覆盖,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率达80%,成为全省和全国的示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3288元提高到2016年的2650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73:

1,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6年多来,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牢牢把握农村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坚持以“两山”思想为指导,着力推进各项改革的协调配套,最大限度释放了改革的综合效应。

1.明晰了农村集体产权的归属,农民生产生活权利得到有效保护,为农民留乡进城创造了制度条件。

围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核心,明晰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为农民留乡发展生产或进城落户都创造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一是基本完成“三权”确权。

全市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全覆盖,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农房确权发证基本实现“应发尽发”,在全省率先完成1038个村经济合作社的集体资产股权确权颁证。

德清县“农地入市”国家级试点敲响全国“第一槌”。

二是建立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体系。

实现三县两区乡镇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全覆盖,建成县级中心、镇(街道)分中心、村(社区)服务站、农户“四位一体”农村产权交易示范平台,2016年共有10类权种进入流转交易平台,累计交易2103笔、共计6.01亿元。

三是开展产权抵押贷款创新。

开发“农田通”、“农宅通”、“农股通”、“产业链融资”等系列金融产品,推广“地权贷”、“林权贷”、“房票贷”等抵质押贷款产品,全市2016年末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余额22.83亿元、授信余额28.13亿元。

2.释放了农村资源的潜力,农村生产要素得到有效流动,为农村新动能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大力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创新,释放了农村资源潜力、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动能正在发展起来。

一是“新主体”培植新模式。

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6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21个,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5个。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乡三级“农合联”体系。

二是“新农人”创办新业态。

以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为阵地,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级试点,累计培训职业农民7179人,认定7476人,培育农民大学生3033名。

良好的农村资源开发前景,吸引了一大批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城乡创业人员到农村“双创”,创建诸如“安吉星·星创天地”等农村众创空间助推创业创新、引领新业态发展。

三是“新资本”造就新龙头。

工商资本和外资成为农业投资的重要支撑,仅2016年全市新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51个、开工项目55个、竣工项目49个,完成投资额40.03亿元。

农业龙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挂牌上市8家。

四是“新技术”注入新动力。

全面实施省级农技研发与推广体制改革试点,构建“1+1+N”产学研农技推广体系,年均推广新品种90个、新技术50项,累计签订“农技入股”协议20个。

扎实开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2016年完成5个示范区、52个示范主体建设。

3.激活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得到加快推进,为农业新业态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出现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一是“种苗农业”。

实施十大种业工程,建立30个种子种苗基地,12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通过市星级评定。

二是“休闲农业”。

成功创建10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发展各类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洋家乐2040家。

全市190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2016年接待游客917万人,营业收入达22亿元。

三是“创意农业”。

大田景观、花卉婚庆、创意果业、渔乐体验、林业游乐等创意农业模式不断涌现,“卖农耕文化”成为新农业发展的一张名片,我市还成立了湖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

四是“智慧农业”。

建成智能化农业园区36个,完成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15个。

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6000余家,涉农电商平台34个,2016年农村电商销售超15亿元。

4.补上了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新型城镇化夯实了公共保障。

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上改革发力,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让农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一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市全面实现省教育强县区、教育强镇标准;全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建成969个“一站式”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四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

二是推动城乡社保逐步并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逐步统一。

建立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98个;在全省率先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区域性同标。

三是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

在全国率先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全市263万户籍人口“统一”户口。

调整35大项全市性的城乡差异公共政策,推进了农业转移人口共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果。

5.提升了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基层组织战斗力得到显著加强,为农村基层治理法制化探索了有益经验。

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固本强基、惠民利民,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改进基层民主管理和调动农民群众改革积极性上下功夫,使农村基层基础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一是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

实行农村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考评管理,推动基层组织晋位升级常态化;全面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选派233名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

二是健全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体”基层治理模式不断完善。

德清乡贤参事会获“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

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安吉县发布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创建县级地方标准。

推广“马长林警务室”等好经验,巩固村(居)等基础性调解组织1936个。

三是重视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

在316个集体经济欠发达村实施“五年强村计划”,落实物业“造血”项目达198个,村均年增收10.01万元,提前完成省薄弱村脱贫三年计划。

2016年全市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6.36亿元、经营性收入5.27亿元。

(二)我市农村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我市的农村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不仅各项改革工作走在前列,而且也创造了一些可总结、可推广的经验。

主要是:

1.突出重点,紧紧抓住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

坚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个根本,扭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德清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统筹推进了“新土改”、“新金改”、“新户改”,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以放活经营权为重点推进“新土改”。

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全省县(市、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洋家乐”等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在“农地入市”改革过程中,通过股权追加量化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全县农民和农民集体收益1.33亿元、惠及农民8.6万余人。

二是以“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为路径推进“新金改”。

大力推进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推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权质押贷款等16类新型支农金融产品,发放农村“三权”抵押贷款8.47亿元。

三是以“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基础推进“新户改”。

“带权进城”实现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的分离,为愿意进城和留乡的农民创造了平等的制度条件。

2.聚焦难点,统筹推进试验区(点)试验创新。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点多、面广、量大的特点,紧紧抓住有效统筹、协调联动这个改革难点,我市坚持整体思维,着眼于“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各项改革精心设计和配套;坚持统筹协调,围绕总目标,及早谋划,推进部门统筹、区域统筹、项目统筹和进度节点统筹。

根据改革试点进度情况,市委、市政府先后两次下发了《湖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意见》,协调推进了农村生产力和现代农业发展、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联动建设、要素保障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五大方面33项综合配套改革和创新。

3.瞄准热点,坚持依靠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改革的热点正是农民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

我市坚持农村改革依靠农民、为了农民,在涉及农民群众核心利益以及利益调整上,坚持尊重农民、引导农民,让农民群众搞清楚、想明白、愿意改、主动改。

一是坚持维护和发展好农民利益。

推进各项改革措施惠及农民,着力调整各种不适应发展现状的体制机制,让农民变“市民”、变“股民”、变“职业农民”,不断提升“获得感”。

坚持守住农民群众利益的“底线”。

防止改革把农民的利益“改虚了、改少了、改没了”,各项改革得到农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坚持发扬农民首创精神。

注重总结农民群众的创新方法,适时推广群众参与改革的经验。

如吴兴区的“米票”、“粮票”、“房票”和“股票”的“四票”制,第一家“农家乐”、第一笔“农技入股”分红等都是农民群众主动改革创造的结果。

三是坚持尊重农民群众意愿,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

每项改革的推进都先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算好改革账。

4.夯实基点,着力建设能攻善战的基层干部队伍。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战斗堡垒。

实践证明,改革能否落地,关键在村党支部的战斗力。

我市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总体比较强,所以改革推进的态势就比较好。

比如,安吉的鲁家村,通过村班子“换血”,让“致富能手”当村书记,大力开展村庄经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经济薄弱村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德清的砂村、东衡村,都通过村班子开拓创新,“不走寻常路”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把原来的废弃矿山矿地变为了“金山银山”,集体经济收益大幅度增加。

二、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当前我市农村综合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既面临着新形势新课题提出的新要求,也面对着旧有体制机制的问题和短板,需要科学把握新形势,运用发展新理念协调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1.农村改革进入“全领域”,面临着协调推进的新要求。

今年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解决供给平衡,更要解决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调顺产业结构,更要调优产业结构;不仅调整生产力范畴,更要深化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深化进入“全领域”、“全方位”。

这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农村改革目标,注重综合施策,深入推进全领域、全方位深化农村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2.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面临着攻坚克难的新考验。

我市农村改革已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已经完成的13项试点需要进一步创新引领,尚在推进的21项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特别是农村综合改革涉及面广、现有体制机制障碍多、法律法规约束性强等问题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倒逼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纵深推进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断加剧,农村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各级各部门需要坚定信心、敢于担当,破除怕担责、怕麻烦的思想情绪,突破体制藩篱、跳出部门掣肘,既要在改革中守住集体经济发展的“魂”、又要放活农民增收的“路”,把风险更大、难题更集中的新考验转化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优势。

3.农村改革进入“关键期”,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新课题。

我市正处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是实现“双高”的“主战场”,农村综合改革仍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引擎”。

农村改革面临着进一步创新引领的新课题,以更好地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等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通过体制机制的“破旧立新”、改革模式的“推陈出新”,加快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新旧动力转换,持续补好“三农”短板,进一步在改革中激发要素活力,深挖特色资源,厚植发展优势,为加快赶超、实现“两高”提升“三农”贡献度。

(二)我市农村综合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我市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新形势下既有诸多深层次矛盾尚待解决,又面临着一系列需要重视的新情况、新问题。

1.农村产权活化尚缺条件。

农村集体制度改革明晰权属是前提,根本目的是能够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实现最佳配置,目前制约产权“活化”的因素仍然较多。

一是流转交易活力有限。

从产权流转交易的情况来看,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上,无论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都占了总交易的50%以上,其他农村产权如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村级集体经济股权,由于法律法规方面还未突破,范围限制在集体经济内部流转交易,流转活力缺乏,价值易被低估。

二是产权交易量不大。

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成立时间不长,加上一定的交易成本和交易程序,农户进入平台流转交易的主动性不强,产权交易量小而难以变现。

三是金融抵押不能撑底。

产权抵押不良贷款发生时,抵押物处置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对开展农村产权直接抵押贷款积极性不高,大多采用基于农户信用或其他易处置抵押标的物的“组合式”“捆绑式”产权抵押贷款模式。

2.农村金融创新尚缺动力。

一是总量少、占比小。

2016年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为1556.77亿元,如果剔除农村企业贷款余额937亿元和城市涉农企业贷款119.75亿元,用于农村范围内的农户贷款余额为500.02亿元,参照这个数字,2016年末全市农村综合产权抵押贷款余额22.83亿元、占比为4.57%,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仍然存在。

这其中既有法律法规限制问题,又有农民的认识问题,也有银行的担当问题。

二是渠道窄、覆盖小。

2016年共有17家银行机构实质性开展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涉及五大国有银行、农信联社和村镇银行,但2016年期末综合产权授信农户数仅为4969户,虽然同比增量较快,但金融供给总量短板依然明显。

三是责任大、风险高。

由于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尚不健全,金融机构进入产权抵押贷款业务领域较为谨慎,还是基于现行信贷管理制度,在抵质押、担保方面要求严格,目前农信系统对农户授信用率仅为50%左右。

3.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家庭农场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

家庭农场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生产经营模式还处于传统水平,与市场对接不紧密。

比如,安吉的竹产业价格连续五年下跌,从2012年每百斤44元跌至2016年的29元,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竹产业链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时尚优质的竹产品跟不上。

二是“三位一体”农合联的作用还未显现。

农合联的框架虽然已经在全省率先搭建,但还处于内部运作磨合阶段,在引领产业化发展上作用不明显。

三是农业科技资源仍然分散。

虽然我市探索了产学研一体的“1+1+N”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但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家庭农场为主,主体规模不大、科技承接力弱。

同时,我市相关涉农科研院所分别隶属各部门,形不成整体服务优势,有待整合。

四是农村电商正处在发展之中。

市农村电商虽然具备新型业态的引领作用,但基本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未形成电商联盟。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尚缺途径。

2016年农经年报显示:

全市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还有227个,占总村数的21.87%,其中:

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70个,占比6.74%,没有经营性收入的24个,占比2.31%。

换句话说,全市还有227个村在靠“输血”过日子,24个村完全没有“造血”功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不全,抵抗风险能力弱。

这其中既有自然环境、区位优势相对较差等客观原因,但更有村级带头人缺乏开拓创新的思路、经营管理的本领、盘活集体资产的办法等主观原因。

三、深入协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若干对策建议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市农村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创新的思路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化,以协调配套的举措推动各项改革成果落地,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一)科学把握深化协调推进农村改革的总体要求

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意见》提出,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系统推进各项农村改革的深入实施,力争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绿色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农村综合改革这一总体要求不动摇,突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重点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整体思维。

整体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把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有机结合起来,找准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整体把握农村改革的中心目标,紧紧抓住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牛鼻子”,突出在产权活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重点突破,推动其他各项改革不断向中心目标看齐靠拢,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同频共振,步调一致。

2.协调推进。

协调考虑农村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各方面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减少阻力,争取最大改革成效。

协调推进改革力度,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顾此失彼,坚持局部与全局相配套,渐进与突破相衔接,既要着力破解难题,又要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既要注重在补齐短板上用气力,又要在挖掘发展潜力上下功夫,力争在农村五大领域改革中有序推进、贯穿衔接,使改革的“四梁八柱”与具体制度、保障机制协调到位。

3.集成创新。

农村综合改革各项试点互为条件,关联度高,需要联动和系统集成。

要善于把已进行的试点做法、成果集成,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提炼,并尽快制定具体实施措施进行复制推广。

要运用多种改革的举措,针对难题痛点进行集成攻关。

加快农民市民化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农民群众的期盼。

但不是单靠户籍制度改革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综合运用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金融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多层面联合攻关才能解决。

(二)重点突破深化协调推进农村改革的关键环节

从我市承担的农村改革试点任务和实际效果看,当前深化协调推进农村改革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点:

1.深化以土地“活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农村资源增值增效活力。

一是深化“三块地”改革,释放更多土地红利。

抓住国土资源部“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现场交流会”在德清召开的契机,深入推进我市“三块地”改革。

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落实好村级留用地政策,推广吴兴区八里店南片试验区“地票”机制经验,通过集中统一规划、物业资产安置、货币资金安置等途径,发挥村级留用地政策在保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总结德清“农地入市”国家试点经验,对其他地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调查,为全市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打下基础。

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路径,借鉴乐清宅基地使用权可在市域内“农对农”流转的经验,积极争取试点授权,探索宅基地和农房跨村(社区)流动;借鉴义乌“集地券”探索经验,创新宅基地有偿退出和使用机制。

二是深化产权“确权”“赋权”,固化量化农民财产权利。

做好“三权”确权扫尾和深化。

力争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健全宅基地和农房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改革利益分配机制,深化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国家级试点。

扩大农村产权确权赋权范围。

积极推广安吉试点经验,在全市范围全面实施林权统一登记;加快更多的农村资源资产权属认定,凡符合确权发证的农村产权,按农民需求积极探索确权赋权,比如开展水权确权登记发证等改革试点。

三是深化产权“活权”,释放产权流转交易活力。

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各个环节的相关机制,扩大流转交易平台服务能力。

逐步扩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范围,探索增加各类依法可交易的农村产权和农业类知识产权等交易产品。

简化交易手续、规范操作程序,积极引导需交易的所有农村产权“进场交易”,促进农村产权的市场化配套和交易价值的真实体现。

健全规范农村产权评估机制,设立或引进农村产权评估中介服务机构,为流转交易提供社会公允的评估价格,同步跟进流转交易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

2.深化以经营主体为重点的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充分激活农民创业创新潜力。

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托管、抵押贷款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创办家庭农(林)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联合化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按照“户转场、场入社、社联合,散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思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二是大力培养职业农民,推动新型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同步提升。

推进湖州农民学院实体化建设,建成八里店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广泛开展农民大学生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

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的扶持政策。

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吸引农村年轻人才务农。

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加快“星创天地”创建。

三是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建设,开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全方位为农服务。

在农合联完成框架搭建的基础上,有序划转相关职能,逐步将涉农经营性服务事项整合到农合联,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农合联建设典型。

围绕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联合化建设,统筹搭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等平台,提升各级农合联资产运营公司、农民合作基金的运作水平。

3.深化以有效供给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培植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力。

一是做强“生态+”文章。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德清县、安吉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加快德清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成示范试点早出成效,争创全国样板。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向“经营成果”转化,以具备产业基础为条件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对建成及创建中的美丽乡村进行景区化改造,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休闲景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田园综合体”。

二是做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