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7328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学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一历史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人教版必修2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基础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秦朝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

长安城东、西有市。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周边有围墙,市内设有出售商品的店铺。

官府设有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进行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再有经营活动。

(2)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市有两个,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

市与坊仍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东西两市各有220行。

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的商业,空前繁荣。

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

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经营。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2.古代中国商业城市

(1)秦都城长安与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隋唐时期,除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外,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①,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3)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3.著名的商帮

明清时期,涌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古代的经济政策

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

“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

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

①国有土地:

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

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

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其影响有: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税的依据之一。

封建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主要有:

①均田制。

政府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受田农民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逐渐瓦解。

②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

明朝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封建土地私有制有两个特点:

即土地私人所有(区别与西欧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因为这个特点,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根治的弊病,封建政府的各种措施都不能真正抑制兼并。

 变动趋势

①一方面:

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

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②另一方面:

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

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2、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原因:

①统治者推行这项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

②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③农业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

④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评价:

①积极:

重农,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过巨大作用,比如商鞅变法时期使秦发展最为强大,汉武帝时国力强盛,都与此项政策有关。

②消极:

人为的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限制;从政府行为与经济自身规律来看,抑商政策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为的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要点名师精解】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中国古代商业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不占主导地位。

2.处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而又曲折。

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但政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4.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发展情况。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中国古代商业起源早,不断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7.汉代以来各朝代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商人团体——商帮。

【训练】(2011·本溪模拟)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

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哪个时代()

A.汉代B.唐代C.宋元D.明清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洛阳城中出现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而且是为潞州商人提供商务、汇兑、装卸货物的场所,这说明潞州商人已形成经商群体,称为“商帮”,这种现象出现在明清时期,故D正确。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原因和评价

【点析】

(1)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实行“禁海”。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原因

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

①积极作用:

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

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4)启示:

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先进的国家。

【训练】(2011·南京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后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可知A正确;B、C显然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理解,可以排除;由“深入省会,至于激变,遂行禁止”可知D错误。

【感悟高考真题】

1、(2011·浙江文综·T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

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

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历史时空。

此题主要体现史地综合,考查识记能力。

【精讲精析】选D。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

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

结合地图可以方便地得出D项。

2、(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T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

【精讲精析】选D。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3、(2011·海南单科·T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

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逐个分析备选项,找出与题干逻辑关系相符的一项。

【精讲精析】选D。

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4、(2010·福建高考)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

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阅读题中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明朝、福建各地、手工业品及农产品(丝绸、桔子、荔枝、糖、纸)、运往外地。

这反映出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大量运往外地。

B项正确。

材料反映出商品外运主要是通过水路,A项排除;C项未能体现;D项出现的表现是手工工场“机房”。

答案:

B

5、(2010·浙江高考)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答案:

B

6、(2010·全国2)唐高祖废汉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

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的传统D.铸造技术更精良

【解析】:

回顾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情况,“秦半两钱”已经是“圆形方孔”的形制,故排除A;汉代五铢钱:

汉王朝建立以后,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一直到隋灭唐兴,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按重量命名的标准货币;唐代开元通宝:

(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后唐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而“开元”的意思是“开创新纪元”的意思,“通宝”是“在国内通行宝货”的意思,开元通宝钱的问世,结束了自西汉以来延续七百余年以重量五铢命名铸币的传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此后,钱币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或通宝、或元宝等,自武德四年铸行开元通宝钱起,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开元通宝”钱比之于五铢钱,很明显C与之吻合。

答案:

C

7、(2010·广东高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解析】:

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

C

8、(2010·浙江高考)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解析】:

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9、(2010·四川高考)“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解析】:

此题是否定式选择题,突出重要历史概念,可用排除法。

根据所学知识,“重农抑商”的观念源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措施,即是反映,B、C项符合“重农抑商”观念产生的原因和效果,排除B、C项。

A、D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抑商”即抑制、限制商人的商业活动,包括商人对利益的追求,但是并非禁止、禁绝,排除A项。

明清时期,虽然伴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全国出现众多的商贸城市,如北京和南京等,并延伸至农村,江浙地区出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但是封建统治者仍然推行和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直至洋务运动时期才取得突破,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0、(2010·全国高考)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檄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2反映了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解析】:

宝钞古时指纸币,即元、明、清代发行的一种纸币,如“至元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宝钞作为通货类别由“23”减少为“4”可见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A正确。

明朝中期以前土地买卖频繁,不能证明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B是错的。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生活资料布和稻谷可以作为支付手段,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这样阐述是以偏概全,C是错的。

在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白银不是主要流通货币。

D是错的。

答案:

A

11、(2009·广东高考)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解析】:

题眼:

“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为什么超过了农业税收?

”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

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

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

答案:

C

12、(2009·辽宁高考)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

D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选项,但完整的分析材料,D选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

D

13.(2011·海南单科·T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

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

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

”“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

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

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

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

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6分)

【思路点拨】本题以杜佑的言论作为切入点,考查了唐代经济变化的原因,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水利工程的修建,商品经济发展等。

【精讲精析】第

(1)题,注意从两个朝代不同的农业政策来进行比较,具体可以计较两者的对农业人口的控制、流向和对水利的修建等方面寻找答案作答。

(2)题,人口大量从事非农行业,说明社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原因应该从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放部分劳动力、商品经济发展、唐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等角度作答,影响应结合所学知识,从商业的要素去回答问题,如商品数量、市场活跃度、商人的数量地位等角度归纳作答。

【参考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

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

影响:

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2011·广州模拟)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

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制瓷技术精湛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结合明朝时期的基本史实可以判断,明朝时期强化君主专制,因此A项表述错误。

明朝后期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封闭,因此B、D两项错误。

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中国瓷器精美,中国制瓷技术精湛。

2、(2011·南京模拟)经文献资料和考古证实,西汉长安城周长25公里多,城内有8条主要大街,均与城门相通。

其中贯穿南北的一条大街长达5公里多,整个街面宽约50米。

长安商业繁荣,从事商业交易的有九个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

②是研究西汉城市与商业发展的素材之一

③统治者推行重商政策,促进商业的繁荣

④青花瓷的热销给许多店铺带来丰厚利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D.②

【解析】选D。

抓住关键信息“西汉长安城”,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②正确。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分散在城中”在宋朝;统治者推行的不是重商政策,而是重农抑商政策;青花瓷的出现不是在汉代,而是在元朝。

由此判断①③④理解错误。

3、某小组在探究“唐代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