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65021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docx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

从观念提升到内涵发展

——市中区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总结

市中区教育局作为山东省中小学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的实验单位之一,于10月承办了全省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工作会议。

并于同年在区内建立科研协作体,区域性推进创新教育。

历经七年执着的探索与追求,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产生与积极推广,市中区的创新教育已经由一项具有前瞻性的课题转化为一项带有统整性、常规性的工作。

创新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广大教师的心中,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看,市中区的创新教育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的教育理论、模式的推出,如“创新性、开放式考试”、“生态教学理论”、“初中数学整体教学模式”等,都在一定的时期成为省创新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二是课题实验教师主编、撰写出版论著6部,发表创新教育学术论文60余篇,显示了我们对创新教育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三是培养出了以山东省“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创新教育视野内的优秀教师;四是创新教育科研工作方式――构建教育科研协作研究体,保证了创新教育及其他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化和规范化。

 

考试改革:

寻找创新教育的第一把钥匙

为推进创新教育在市中区的顺利实施,我们在改革小学考试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大胆进行了初中学段考试改革。

从1998年9月开始,我们先后从初中历史、政治学科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了创新性开放式考试改革实验,将考试从方式、方法改革的单一层面,拓展到以内容改革为主体的多维层面,为学生的创新潜能的发挥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

创新性开放式考试是以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以测评学生的学科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考试形式的开放性、考试内容的能力化和考试评价结果的学分制三者有机统一的评价方式。

其内涵是:

(1)考试内容的能力化。

考试内容的能力化是考试改革的核心,它是指通过增加应用性、能力性、开放性题目,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

考试内容的能力化是通过命题材料的开放性和设问的开放性来实现的。

命题材料的开放性是指命题的背景材料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从内容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有密切的联系。

从形式上看包括引文、案例、事实、漫画、图表、名言警句、诗词等多种形式。

材料具有情感化、人文化、生活化、社会化的特点。

设问的开放性包括举实例、谈认识(或感想)、析(如何或怎样)体现、说反映、谈启示、说打算、提建议(献计策)、设计活动方案等几种形式。

(2)考试形式的开放性。

考试形式的开放性是指由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变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就是不准学生翻阅任何资料独立答题。

闭卷部分的命题以考查基本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比较、辨别、理解等较低层次的能力。

题型采用单项选择题的形式。

开卷考试就是允许学生查阅课本及其他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独立答题。

开卷考试的命题以考查综合运用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探究、创新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寓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之中。

题目的编制以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为主,答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照搬照抄,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3)评价结果的学分制。

评价结果的学分制是指评价结果以学分制逐步代替百分制。

第一阶段采用分数+分数(闭卷和开卷部分分别计分),第二阶段实行分数+等级(闭卷部分计分,开卷部分划等级),第三阶段取消分别计分制,实行学分制,以学分的高低,评定学科学业水平。

考试内容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考试形式的改革,减轻了学生的识记负担,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扭转了“老师开个头学生就会背”这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学习现象;考试结果评价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因而,考试改革受到了广大教干、教师和学生的支持与欢迎。

有的老师说“考试改革为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重视知识结构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创新性开放式考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试题设计由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加强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与培养指向。

通过几年的考试改革,我们认识到,“三位一体”的考试改革已不仅仅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它已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和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措施,是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中学教学其他方面改革深化和提高的有力杠杆。

张志勇研究员在《山东省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中指出:

“市中区以开放性为导向的考试改革,放飞创新的翅膀,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空间,为长期以来死气沉沉的教学评价殿堂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课堂教学:

为学生搭建创新与发展的平台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中最活跃和基本的因素,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课堂教学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课堂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其主要矛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中的诸多因素需要平衡、和谐地发展。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由教的动态过程与学的动态过程构成,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二者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造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失败。

课堂必须有“人”,即高度弘扬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主体地位;必须有“氧”,充满个性与开放;必须有“水分”,有一种动态的、天然流动的激情与灵性;必须有“阳光”,师生之间有情感的交融,生命的价值得到体认。

研究新型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首先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和如何让学生学做起,在这一前提下,以市中中心小学为代表的10余所实验学校开始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一、情境探究教学为先导

情境探究教学是以创设教学情境,引导主动探究为手段,协调课堂教学诸多生态因素,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为出发点,以塑造具有完美人格与高素质人才为核心目标的一种生态化教学理论模式体系。

情境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体现为:

情境激励性、主体参与性、动态开放性、差异生成性。

在生态学、教育学等理论指导下,探讨新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构建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发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造就具有完美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奠基。

情境探究课堂教学研究为指向性明确的单纯课题,但它必然涵盖情境探究课堂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模式、学习模式与评价模式,事实上,几个因素无法割裂。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达到了如下预期目标:

(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素质。

让小学生主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主动探究自己未知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合作意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坚定自信的心理素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和完美人格的小学生,促使他们向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方向发展。

(2)探讨了情境探究教学的理论,研究并确立情境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实施原则等,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准备。

(3)构建了情境探究教学的模式体系。

①以多维互动为核心的理念,有效处理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情境、探究为支持,构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操作价值的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及其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中的操作变式。

②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搭建以情境探究教学为支持的学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既侧重于学生课堂上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又着力于研究性作业的设计与指导。

③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课,评价导向着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发展,我们研究并构建了情境探究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有效保证情境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施。

(4)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

在实验与研究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塑造教师素质,使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理论修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二、生态教学统领下的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教学的改革始终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因素,市中区创新教育课题组以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为带动,进行了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最初的改革与探索中,我们研究并确立了课堂生态平衡的外显特征,即:

课堂情境的和谐自然、师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

这三个特征概述了生态教学在实践上的基本追求,指导了学校的教学实践。

张志勇研究员进一步将生态教学理性化,并给予了发展,提出:

生活是课堂教学生态的源泉;真实是课堂教学生态的生命;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态的真谛;平衡是课堂教学生态的标志。

课堂生态平衡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其中的老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在这里,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

生态教学理论的确立与完善,逐步使我区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发生了本质变革,认识到教学是师生生命参与的过程,是师生生命主体之间、与外在物质之间的存在关系。

教师们能够自觉地以关注教学关系,促进师生生命价值的提升来考察教学,来改造教学实践。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精神环境。

该课题领域内,我们已有10余篇论文发表,生态教学基本观点走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正在产生积极的实践效应。

评价改革:

为师生提供创新与发展的持续动力

应当说,教育评价可以看作是一种价值判断,但是价值标准以及评价参照物的确立却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仅仅将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也是存在问题的,评价成为情感系统应当得到确立。

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我们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创新教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一、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建立起通过评价支持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有效机制,以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成绩,评价功能单一,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忽视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对学生创新精神、学习态度、习惯、价值观等评价缺乏重视;评价方法单一,忽视了质的评价和个人的差异性评价;评价主体错位,只注重他评,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其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为从根本上克服这种弊端,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罗西中心小学根据本校实际,本着“人文教育”的思想,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小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把学生发展的着力点定位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上,首先从语文学科入手,努力做好促进学生成长——学习评价改革这篇文章。

(一)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形成性评价是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评价的主体,学校对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做了深入探索。

 

1、评价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立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力求涵盖《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内容。

特别强化以往容易忽略的说话、写话、朗读、写字、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等内容。

还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评价。

这些内容学生都记在《小学生语文素养积累手册》中,目的是让教师、学生明确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得到积累与成长,使形成性评价操作更方便、高效。

2、评价形式

把考试评价的单一性改为多样性,封闭性改为开放性。

“小学语文学习评价”由师考师评改为生考师评、生考生评、自考自评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同时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

由于《评价标准》中评价指标公开明确,使评价内容全部公开,考什么对学生已不在是秘密,对于什么时候考,学生也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这样的开放型评价使学生由以前的被动接受考试变为主动考试,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制性。

3、评价方法的改革

打破以往单一、呆板的笔试方式,采用笔试、口试、竞赛、考级、操作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检测。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竞争的评价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为终身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终结性评价为杠杆,促进语文教学

终结性评价是教师给学生语文学习水平以定量的(一般放在学期末)评价,分A、B、C三个等级,这项工作也可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来完成,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已形成的语文学习水平,以便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1、试卷测试:

对于基础知识,学生书写质量和书面表达水平,用试卷测试,全校或全区统一组织。

卷面权重67分,其中基本知识点32分,书写质量5分,书面表达(作文、活动设计等)30分。

2、能力考查:

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成立考查组,其中分读书、背诵、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四个小组,每个考查组设主考1人,负责向学生发问及交流,其它3至4名评委打分。

对学生读书、背诵、口语交际、情感等方面的能力现场测试,成绩占33分。

教师提前把学生学习水平等级表提供给考查组。

四个考查组同时分别从A、B、C三个等级中任意抽6至9名学生现场测试。

(1)读书朗诵:

学生朗诵水平占8分。

考查组主要考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能力,考查内容为重点课文和难度适宜的课外读物。

要求学生诵读声情并茂,读后说出文章的大意、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的收获。

(2)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能力占8分。

重点考查学生背诵和语言积累的能力,背诵内容为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及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古诗和自己积累的名言警句、成语等,其中课文背诵2分,古诗背诵3分,名言警句成语3分。

对古诗的考查先让学生写好题目清单,考查组主考任抽其中的50%让学生背诵,根据数量和质量计分。

(3)口语交际:

学生口语交际能力7分。

重点考查学生与他人交流的习惯及交际能力,学生讲话的神态、仪表及对问题的看法、情感、态度等。

主考根据年级的不同,引出难易适度的话题与学生交流。

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情况,学校、班级、老师、同学情况,自己的学习情况,讲自己身边的一件小事。

评委根据学生谈话的水平分别划分。

(4)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占10分。

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考查重点是看学生参加活动形成的技能和积累的材料。

如形成性评价中组织的各项活动(演讲比赛、新闻发布会、采访、社会调查、手抄报、参观访问、作文竞赛等)的资料、成绩,加以评定。

二、学生作业的改革

我们在全区积极实施了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科创新性实践作业评价的实践与研究。

以现行“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为载体,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以改革作业设置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促进思想品德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增强“社会”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从教学理念和学习行为上引导师生逐步向《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过渡,有力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

根据现行社会、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作业训练进行分类设置,每册制定出10次左右的实践性活动作业,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延伸。

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感受体验型、游戏表演型、信息交流型、行为实践型、竞赛活动型。

每种类型活动训练的侧重点不同,如信息交流型作业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之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归纳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汇报,实现资源共享,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游戏表演型作业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将有关知识贯穿于游戏表演之中,在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升华认识……

每一次实践作业分“活动主题、活动要求、活动过程、活动感想、活动评价”等几部分,其中活动过程又由多个小主题构成,或调查或操作或表演,或说或写或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处理简单的社会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按照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原则,我们尝试对作业的布置内容进行改革,其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自选作业”。

即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作业内容可多可少,可自行设计,也可参考任课教师针对本单元教学所设计的一些问题,任意选取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学习探究。

基本要求是,做你喜欢做的作业(目的是体验不同的自我需求);做你能够胜任的作业(目的是体验成功,让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第二部分为“我的疑问”。

即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老师。

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可以是关于课堂当前单元的疑问,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内容。

唯一求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作业环境,尤其是为那些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窗在一个提问的机会,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本部分也可变为“我的收获”,通过作业把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收获用日记或心得体会等形式反馈给教师。

第三部分为“与老师对话”。

即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最想和老师说的话。

可以向老师指毛病、谈建议、提要求,可以交流学习的感受。

目的是让学生释放自我,拉近师生情感,形成合力,教学相长。

作业改革是评价革新的一个方面,该研究由“社会”“思品”学科推广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为特征的作业实际模式,现在,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三、创新教育教师评价的探索

市中初中等学校探索了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学校设立由低到高六个等级,即试用教师→合格教师→教学新秀→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首席教师。

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合格教师的评价标准是:

参评对象

师德素养

常规教学

教学质量与能力

教研科研

1、教龄满一年。

2、具有合格学历,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1、能遵守师德规范和校规校纪。

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学生评价良好率不低于60%。

2、能合作共事,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推荐率不低于60%,评选小组评价为合格等次。

1、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测试等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检评中,连续两学期无不合格等次。

2、教学基本功达标。

3、课堂教学定级验收不低于C级,或在区级讲课比赛中获二等奖,或者在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检评中合格。

1、能担任一门学科的本学段教学工作,教学成绩居全校同年级中等水平或不低于同年级平成绩的80%。

属考查学科的及格率不低于70%。

2、能担任一门选修课或活动课教学,或者对自己所任教学科各层次的学生能进行分层次施教、分类辅导,培优、转差工作措施到位、有成效。

3、能担任并能做好班主任工作或者能协助班主任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学生认可率不低于60%。

4、教师量化积分得分率不低于60%。

1、按时参加备课组、教研组、级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能完成各项任务;每周互相听评课不少于1-2节,每学期能上一堂公开课,评价不低于合格水平。

2、每学期能学习一本教育专著,记一本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写一篇校级论文或教学经验总结。

 学校制定了《市中中学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评选条例》,对骨干教师、研究型教师、首席教师的职责、待遇、评选办法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四、从备课入手创新教学管理

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之前设计教学的一项创造性行为,对备课的评价是提升教学设计水平的路径之一。

原来,我们采取周六集体备课制,进行备课管理。

当时主要是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讲人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管理的不断深化,从2000年开始,把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人本管理思想”纳入教学管理,选择教师备课改革为切入口。

在备课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1、狭义备课组织的三个环节:

个体初备、集体研讨、备课测试。

个体初备:

各学科教研组长根据集体备课研讨的内容拟定重点研讨题,并将研讨题提前一周或两周下发到每位任课教师手中,督促任课教师根据预定内容钻研教材,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理解单元教材编排意图,把握单元教材训练体系,了解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研讨这些重点难点在每课时中如何突破和落实。

初步设想对教材的处理思路,为集体研讨做好充分准备。

这一环节的优点是促进教师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主动想法找同事交流。

教师依据要求进行个体先周初备,发挥个体能动,打好研讨基础。

集体研讨:

间周周六(单周在村小、双周在中心小学),教师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交流研讨,学习改进。

由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主持,每一位任课教师结合自行初备的教学思路,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特别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对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的建构、对教学方法和措施的设置等几个方面,认真研究,充分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对个体的教学设想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真正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备课测试:

周六集体备课最后一个环节,对各年级各学科教师进行抽测,测试内容即为提前下发的单元教材研讨思考题(只测其中的若干题)。

任课教师的测试成绩纳入教干教师岗位目标责任评估体系,作为评估学校、教师的重要依据。

备后测试促进了教师备课研讨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与此相适应,学科课时备课的形式也做了“放开”式改革:

教师所教学科必须备课。

学科课时备课积极提倡备实用教案。

可以采取“精备”与“简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精备。

因教材是按单元体系编排,每单元内各课的训练重点基本相同,课的类型相似,因此,每单元只选具有代表性的课例精备。

考试学科教师须根据“新课标”进行全册备课和单元备课。

语文一单元、数学一章节的课例备详案,要求环节齐全,体现教师的理念和思路。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练习、板书设计等。

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体,要设计好师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活动环节和步骤。

精备的课时教案应誊写在备课本上,做到项目齐全,思路清晰,书写认真工整。

简备。

简备的最好方式是“书头备课”,即在教本的空白处进行适当的圈写批注。

书头备课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教学过程的大体思路。

要能够体现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思路,体现出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式、方法(如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计)。

还应体现训练的设计、作业的布置、板书安排等。

2、“广义备课”的探讨性开展。

广义的备课是备课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是谈到了教师个人的广泛学习。

备课是一种个体行为,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结合现实,学校提出了现阶段备课的新的指导思想――教育素养。

备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

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较高的言语、书写素养。

言语是教师最重要的工具。

如果一个教师言语混乱、语无伦次、意思模糊、学生听不懂,也就很难学会。

这种素养主要包括说好普通话,语言有情趣,教师书写的基本功等。

言语书写素养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对本学科有精深的知识,并且了解教学发展动态。

这样,教师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第三,较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知识。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工作对象是人,是一个个学生。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润滑剂”。

第四,教师要练特长。

特长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一种或多种特长。

在备课管理中运用了人本管理思想指导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个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动力,引导广大教师“备实课”。

广大教师摆脱了简单、被动的“抄袭式”备课。

“备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师愿备、乐备。

这一项评价改革由于各实验学校不断优化,长期坚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创新教育课堂水平的整体提高。

学科创新:

为创新教育寻求实践支点

市中区实验中学刘建宇老师承担的《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实验与研究》一九九九年七月被确定为省创新教育实验课题,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研究探索,目前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路径。

一、教学观念的变革

依据宏观与微观必须有机结合的哲学理念,确立了“框架构建、整体推进、局部完善、全局着眼”的教学观念。

我们主为,它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