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6376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届广东省百校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百校大联考语文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

在中国的史前时代,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

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随着探源脚步的迈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

“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案例。

大约在5300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

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繁荣。

玉琮与钺、璜、璧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成为身份、权力、财富的象征。

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

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

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

现在,越来越多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保护,使考古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良渚文明才有确立的基础。

良渚古城有8个故宫那么大,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

作为国都,其规格已绰绰有余。

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

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

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

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

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走过83个年头。

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从1959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日渐丰满起来。

在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曾经不知道有一个“良渚”的存在,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

但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

在距今5000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

由此推及其他区域,如辽西可能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

良渚文明在距今4300年后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及九州。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

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良渚文明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

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是史前时代出现的考古学文化,尚玉使这一文化闪现出了文明的火花。

B.在良渚文化中,玉被赋予了身份、权力、财富的意义,含有良渚人的信仰因素。

C.统一对良渚古城发掘的玉器及其玉上标识的认识,是良渚文明得以确立的前提。

D.良渚文明、红山文明等启示人们要对近现代历史观念里的文明观念有个再认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把良渚文化放在历史背景中论证,便于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认识良渚文化。

B.文章第二段介绍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论证了良渚文明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C.文章将良渚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从而使良渚文化的特征表现得更清晰。

D.文章主体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证“良渚”这一案例的“特殊”之处,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杭州余杭发现的墓群看,大约在5300年前,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里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统治中心,小国林立。

B.通行的标准往往以有无文字和青铜器来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但从良渚文化来看,这种标准要变通理解。

C.经过多年考古,学界逐渐了解良渚文化的个性特点,现在良渚文化被定义为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

D.良渚文明与陶寺、石峁、二里头等区域性文明不断提供礼制规范、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中华文明渐渐走向了大一统。

【答案】1.B2.B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A项,强拉因果。

“良渚文化是史前时代出现的考古学文化,尚玉使这一文化闪现出了文明的火花”中“尚玉使这一文化闪现出了文明的火花”错,据原文“‘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

‘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案例”,“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可知,良渚文化尚玉,但是尚玉不是使这一文化闪现出了文明的火花的原因,文章要表达的是良渚文化在“满天星斗”的文化中已然闪现出文明的火花。

C项,张冠李戴。

“统一对良渚古城发掘的玉器及其玉上标识的认识,是良渚文明得以确立的前提”表述错误,文中是说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良好保护,考古工作稳步开展,为良渚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所以,这个前提并不是“统一对良渚古城发掘的玉器及其玉上标识的认识”。

D项,曲解文意。

“良渚文明、红山文明等启示人们要对近现代历史观念里的文明观念有个再认识”表述错误,文中认为“辽西可能存在红山文明”,说明红山文明的存在尚不十分肯定,所以就很难说它“启示人们要对近现代历史观念里的文明观念有个再认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章第二段介绍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工作,论证了良渚文明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中“论证了良渚文明保护工作的必要性”错,第二段介绍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工作,主要是论证良渚文明的确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从杭州余杭发现的墓群看,大约在5300年前,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里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统治中心,小国林立”中“良渚文化的分布区域里就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政治统治中心,小国林立”错,原文说“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

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这在文中是比喻的说法,指良渚文化的分布群落,不是指政治统治和国家。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

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

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表示将大力推进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长城、大运河、长征三个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以乡村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旅游更好弘扬红色文化,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组织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质量等级评定和管理、旅游休闲城市认定等工作。

这将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摘编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状况》)

材料二: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国民经济预计将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我国近些年陆续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包括《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交通运输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旅游景区周边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国内外航班不断增加,高速公路遍布全国各地,旅游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旅游活动更加便捷,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性的同城效应。

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这是由行业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明显的消长变化,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部分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等。

(摘自《2018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三: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来自欧睿国际的一份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时,中国将成为全世界头号旅游目的国。

届时,中国不仅将比其他任何国家接待更多境外来客,还将超过美国和德国成为出境游人次最多的国家——2.6亿人次。

欧睿国际咨询师吉尔茨近期表示,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支柱之一。

他的研究显示,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入境游市场,其中许多游客来自其他亚洲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

越来越多境外游客正前往中国旅游,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周边的亚洲邻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

随着亚洲游客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中国签证,他们也更容易赴中国旅游。

然而,对一些国家的游客来说,签证办理仍然不易且成本更高。

例如目前英国公民单次进入中国的签证费为151英镑。

(选自2019年3月21日,英国《卫报》)

材料四:

新年伊始,上海先后迎来了“环球奥德赛号”“玛丽女王2号”等满载外国游客的邮轮,这些入境游客除了参观外滩、豫园、朱家角等经典景点外,还欣赏了舞龙舞狮、剪纸、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演。

还有一些外国游客到访上海市民家中,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感受最原汁原味的上海特色。

近年,苏州、成都等旅游热点城市纷纷创新海外营销策略,提升了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入境游游客数量持续增长。

成都旅游与全球范围有影响力的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围绕熊猫主题、美食主题等举办短视频挑战赛等特色活动,实施精准营销。

苏州实施高频度、本土化的营销,利用知名的国际社交平台,将苏州独特的文化魅力直接传递给海外受众,实现了线上、线下加体验的合力推广。

(节选自2019年3月24日,人民日报《中国旅游创品牌:

中国何以打动海外游客》)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众多优质旅游文化产品将迎来良好的发展。

B.2008-2017年的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各年度中国旅游业总收人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

C.经过长达40年的有序发展,旅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并形成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国内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市场格局。

D.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繁荣,入境游人数预计在2030年将会达到历史新高;同时超越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出境游人次第一的国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的图表二可知,2007-2017年的11年间,我国旅游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两者之间基本呈正比例关系。

B.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起步、成长、拓展和综合发展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C.中国在未来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市场,依赖于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出国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

D.当前,一些城市如上海、苏州、成都等地结合自身特色大力推进入境游发展,既提升了当地旅游品牌,又扩大了影响力和知名度。

6.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国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答案】4.B5.C

6.①旅游行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诸如自然灾害、疾病、政治动荡等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影响旅游业发展。

②我国旅游业发展受季节性影响严重,有着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之分。

③旅游市场秩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国内旅游市场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B项,“2008-2017年的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以上,且各年度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中“且各年度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增速均高于我国GDP的增速”表述有误,由材料一中图表一可知,2008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速低于中国CDP的增速。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中国在未来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游市场,依赖于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提高,出国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中“依赖于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出国游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说法有误,原因说得不全面。

材料三中说“随着亚洲游客比以前更容易获得中国签证,他们也更容易赴中国旅游”,更容易获得签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且“出国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需要”无中生有。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

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分析概括我国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可知答题区域在材料二。

据原文“旅游行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旅游行业的发展很难完全避免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干扰,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禽流感、甲流等流行性疾病,地区冲突、恐怖活动等政治因素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可归纳概括出旅游行业的发展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自然灾害、疾病、政治动荡因素等都会导致旅游需求下降,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原文“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巨大,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多数旅游目的地的客源状况会呈现出明显的消长变化,旅游业在每年都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旺季和淡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分析可知,我国旅游业发展特别受季节性影响,有着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之分;据原文“国内旅游市场秩序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部分市场诚信缺失;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旅游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等”可概括出我国旅游市场秩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国内旅游市场在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答题技巧:

(1)通读材料,阅读文字材料,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读懂图表。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准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和图表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2)整合文本重要信息,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归纳整合;对于选择题,要在文本中找到每个选项的出处,仔细比较选项和和原文的差别,注意有无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和他的牛

王全喜

那年秋天,生产队粮食丰收,上缴的公粮多,有了钱,队长就让爷爷和他到上百里外的赵陵铺赶集买牲口。

队长想买一匹马,可钱不够。

爷爷说:

“买不起马,就买一头牛吧。

”可看得上眼的牛要价也挺高,钱还是不够。

他们在集上转来转去,见有人卖一头病牛,那是头牸牛,个头高大,身无杂毛,通体金黄,看牙口还是幼牛,就是骨瘦如柴,脊背高高隆起,肋骨清晰可见。

长长的毛发里夹杂着草节和粪末,脏兮兮的。

肚皮上长着碗口大的疱,一副病态,一阵风似能把它吹倒。

卖牛的要价很低,只有100元。

队长却担心:

“大叔,这牛咱不能要,要养不活,图贱买病牛,没法和社员们交代哩!

”拉了爷爷的手要走。

“哞——哞——”病牛两眼湿汪汪的,冲着爷爷叫了起来,爷爷动了心,说:

“要真养好了,这可是头好牛哩!

”卖牛的就说:

“大叔好眼力,这牛要没病,要值上千元哩。

”见队长拉着爷爷依然要走,卖牛的又说:

“甭走,甭走,这牛算白给你们了,看着给个钱就牵走!

”话说到这份儿上,队长也无话可说了,花了80块钱,把牛牵了回去。

队里添了新牲口,社员们都来观看,见买回个不能干活的病牛,有的抱怨说:

“咋买个病牛哩,不中看不中用。

”有的说话更难听:

“这牛要是死了,不能一个人喝凉水全队里人都跟着肚里疼,谁买的牛算谁的。

队里的饲养员也说话了:

“队长,要是养这病牛,俺怕以后牛死了担嫌,这饲养员俺就不干了。

队长犯了难,他把爷爷叫到一边,说:

“大叔,咋办哩?

要不咱再去赶个集,把牛卖了吧?

爷爷说:

“赶集怕没人要哩,把牛交给我吧,养好了算队里的,养死了算俺的。

队长说:

“就听大叔的,这牛咱不去卖了,你当队里的饲养员,不过,牛养好了是队里的,养死了还是队里的。

爷爷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搬了铺盖住进牲口棚。

他日夜照看那头病牛,请兽医看了一段时间也不见好,眼看着牛一天天弱下去无力地卧在地下,爷爷心疼得饭也吃不下。

无奈之下,爷爷把剪刀在炉火上烧红冷却后,拿剪刀剜掉了牛肚上的脓包,用自己酿的高粱烧酒把脓血冲洗干净,再用一种俗称“马泡蛋”的草药面撒在创口上。

爷爷每天用高粱烧酒冲洗牛的创口一次,再撒“马泡蛋”药面,熬了小米汤给牛喝。

二十多天过去后,牛竟然神奇地好了。

这头瘦得要散了架的病牛,在爷爷的精心饲养下,几个月的时间竟变了模样,臀部圆润,毛发金黄发亮,头上的两个弯弯的犄角还略带几分威严。

爷爷给牛起名叫大黄。

大黄个大体肥,塞进车辕子里,满满的,没啥空隙,显得非常拥挤。

它独自拉着满满的一大车草圈粪走在田间大道上,比别的生产队两头牛拉的大粪车还轻松走得快。

更让社员们惊喜的是在充满希望的初春时节,大黄竟然发情怀上了牛仔。

九月怀胎期满,大黄顺利分娩,产下一头牸牛,淡黄色,虎头虎脑的,特别讨人喜爱。

爷爷给它取了个名:

小黄。

一天凌晨,爷爷给大黄添草料,大黄突然用舌头舔了舔爷爷的手,接着仰头发出“哞——哞——”的叫声,又要挣脱经绳往牛棚外去,爷爷不知大黄咋回事,就把大黄和小黄牵出了牛棚拴在了大槐树上,把草料倒在簸箩里喂大黄吃,大黄依然不吃草料,仰头冲着牲口棚发出“哞——哞——”的叫声。

爷爷这才感到异常,从牛棚的柱子上摘下保险灯,提着保险灯走到队部前的大槐树下,敲响了生产队集合人的大钟。

凌晨钟声,惊心动魄,人们从睡梦中爬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来到大槐树下询问究竟。

队长说:

“大叔,有嘛事哩?

爷爷说:

“不知道,大黄它们都不想待在牛棚里了,俺恐怕要出啥事哩。

牲口叫,鸡鸣狗咬,人声嘈杂,整个村子的人都被惊动起来了。

忽然,大地剧烈地摇晃起来,队里的牛棚和村里的一些土坯旧屋坍塌了。

所幸,全村无一人伤亡,生产队的牲口也毫发无损。

这年村里选了两个劳动模范出席县里的劳模表彰大会,一个是爷爷,一个竟然是大黄,爷爷和大黄披着大红花,站在县城大礼堂舞台上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9年6期,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爷爷和队长观看病牛时,队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不应该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去买一头又病又老的牛,这样做没法向村民们交代。

B.面对村民们的抱怨、饲养员的不满,队长犯了难,想要卖掉病牛;此时,爷爷的话语中展现出了宁愿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品质。

C.当了饲养员后,爷爷日夜悉心地照看病牛;当请来的兽医也无法医治好病牛时,他无奈之下亲自动手,结果竟然奇迹般地治好了牛的病。

D.小说写的故事大致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点可以由文中的“生产队”“社员”“集合人的大钟”等这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词语看出。

8.小说中,作者在刻画“爷爷的牛”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9.这篇小说立意别出心裁,请结合爷爷和大黄之间发生的故事,简要分析小说赞美了一种什么样的真情。

【答案】7.A8.①肖像描写(外貌描写)。

“个头高大,身无杂毛,通体金黄……骨瘦如柴,脊背高高隆起,肋骨清晰可见”“臀部圆涧,毛发金黄发亮”,对牛的外貌进行了描写。

②动作描写(行动描写)。

“大黄突然用舌头舔了舔爷爷的手,接着仰头发岀‘哞——哞——’的叫声,又要挣脱缰绳往牛棚外去”,属于动作描写。

③侧面描写。

买回牛后社员们的埋怨和队里的饲养员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牛的健康状况很差。

④细节描写。

如“长长的毛发里夹杂着草节和粪末”“病牛两眼湿汪汪的”则为细节描写。

9.①爷爷耐心照顾生病的大黄,让大黄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这是一种人对于动物的善良怜惜之情。

②大黄感激爷爷,在地震发生前舔爷爷的手,并长哞和试图挣脱缰绳来提醒爷爷,这些事情表现了动物灵性和对人的感情,特别是它懂得知恩图报,让人感动。

③小说弘扬了人和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读来令人感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审题可知,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A项,“在爷爷和队长观看病牛时,队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不应该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去买一头又病又老的牛,这样做没法向村民们交代”中“他认为不应该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去买一头又病又老的牛”错误,牛确实是病牛,但并不老,此为对“图贱买老牛”这一俗语的误解;由上文“看牙口还是幼牛”也可以确定牛不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具体找到相关内容,再结合相关描写手法的术语分析作答。

小说中使用的描写手法一般有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正面、侧面、场面描写等。

本题要求分析在刻画“爷爷的牛”时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所以在抓内容和分析手法时一定要围绕“牛”展开。

集上的病牛是“个头高大,身无杂毛,通体金黄……骨瘦如柴,脊背高高隆起,肋骨清晰可见”,在爷爷把病牛养好以后,牛的“臀部圆涧,毛发金黄发亮”,这些都是对牛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属于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大黄突然用舌头舔了舔爷爷的手,接着仰头发岀‘哞——哞——’的叫声,又要挣脱缰绳往牛棚外去”,这些都属于动作描写;买回牛以后,社员们有埋怨,“咋买个病牛哩,不中看不中用。

”“这牛要是死了,不能一个人喝凉水全队里人都跟着肚里疼,谁买的牛算谁的”,队里的饲养员的话“要是养这病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