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8618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4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docx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0822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分析评估报告-20120822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

分析评估报告

 

甘肃省交通科技通信中心

江苏长天智远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兰州朗青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八月

 

前言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

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以河西走廊闻名,是沿丝绸古道寻古访胜旅游的热点和重要集散地,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各异。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

交通相对便利,中川机场辟有通往全国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条航线;312国道穿境而过;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重要阶段。

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着力在信息化环境下强化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提高公众信息服务水平,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提升政府决策管理效能,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对促进甘肃经济的新腾飞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自然环境给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要解除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应依托现代科学技术,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带动全局的位置,并通过对信息化发展的科学评价与统筹规划,有效促进甘肃交通综合运输系统的建设,为争取率先实现甘肃交通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1概述

报告在描述本次分析评估的目的、意义和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从“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评估”、“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建议”四个层面上进行了阐述。

基于“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和“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采用对比法对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开展评估。

从甘肃省交通发展历史层面的纵向比较到与国内交通运输信息化先进省份(重点为江苏省)横向比较,明确甘肃交通运输信息的发展水平,分析甘肃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在“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建议”一章中,以交通部“十二五”规划为蓝本,结合甘肃交通现状,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并完善面向行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并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引导和促进交通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继续以示范、试点工程引领信息化发展”等合理化建议,最后为保障建议落实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1.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统筹兼顾,科学、客观、公正地对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充分剖析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明确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方向,为交通运输部门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1.2分析评估目的

通过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估甘肃省在“十一五”期间的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成果和发展需求,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为甘肃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健康与快速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1.3分析评估意义

1、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标杆参考,指出发展方向

分析评估可以科学、客观地总结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十一五”期间自身取得的成绩,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为今后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同时,通过对甘肃交通运输部门已开展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进行技术测评也能为以后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降低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为信息化的合理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2、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创新

通过将分析评估这种新的管理手段付诸于实践,对于交通运输行业各部门切实体验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新变革,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交通运输部门信息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转变,开展管理工作的创新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4分析评估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的含义,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

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在制定评估指标时,注意把握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要在评价过程中,广泛全面收集相关信息,所收集的信息要具有代表性,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的反映甘肃交通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现状,而不是只局限于局部或个别特定方面,实现对其全面合理的评价。

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内容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

当然,全面性并不是面面俱到,将各评估指标不分主次、不分重点的机械罗列,要筛选具有代表性和高度概括性的主导指标,以准确、客观地反映信息化绩效的真实性。

2、科学性原则

评估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每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含义和目标导向,避免选择那些含义模糊的指标,避免互相矛盾、标准不一、越界划分等错误。

二是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调查分析法、专家评议法、综合评估法等,不能只选取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来进行评估,而应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得出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更真实有效。

3、公正性原则

公正性原则要求评价主体在评估过程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不可歧视或者偏袒任何评估对象,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交通运输信息化分析评估的重要途径是要将难以测量的信息化建设状况转换成为可以计量和比较的数字和资料,某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用直观和明确的数字再现,而诸如服务质量、需求满足等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在分析评估中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是甘肃交通运输全面、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五年。

2007年提出的《甘肃省交通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对甘肃省信息化建设提出全局的规划和要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年来,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由简单的局域网向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信息网络发展,应用系统由独立的业务系统向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发展。

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十一五”期间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大幅提升,交通厅机关以及公路、运管、征稽、海事四局和高等级公路高管局、交通规划设计院、工程处等厅直属单位陆续建成了各自的局域网系统。

其中公路局、运管局、征稽局和高等级公路高管局已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全部或部分延伸至地、市、县级下属单位。

交通厅机关分别通过4M与2MMPLSVPN专线方式与交通部、省政府连接,可实现与省级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

部分市(州)交通局已通过2M专线方式与市政府连接,实现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交换,但连接基本为单机方式。

省厅与省运管局信息中心以2M专线方式互连,省运管局信息中心又以2M与公路局、水运局、交通执法局,以10M方式与高管局互连。

上述各局与省运管局网络是连通的,省厅与公路局、运管局也是互通的。

但目前省厅与高管局、水运局、执法局及各局之间虽然有物理链路相通,并未配置路由,各大局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应用受到限制。

甘肃省高速公路系统已建成一套覆盖全省高速公路的SDH传输网络,同时在SDH基础上构建了高速IP网络交换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了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工程,该网络可覆盖全省大部分地区。

2.2交通运输市场监管

经过“十一五”期间大力建设,交通运输市场监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监管规范、体系、系统相应而生。

建成了四级运政管理系统,实现车辆年检审、业户开业、日常管理等多项业务的办理,业务办理更加透明、规范,业务办理期限进一步缩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实现了道路运输政务管理的智能化目标。

建成了省、市、县三级监控体系,实现车辆的实时跟踪、调度指挥、远程控制等功能服务,为行业管理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丰富的车辆动态运行信息,保障了车辆的安全行驶。

IC卡电子证件系统、GPS监控管理系统以及驾校和检测站监管服务系统相继在全省投入使用,向社会公众和经营业户提供电子证件发放及识别管理、GPS车辆动态监控以及驾校和检测站经营秩序的监督,为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监督机制、端正行业风气、提高服务质量等提供了新的渠道。

实现了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的部省监控平台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健全了系统应用及运行监管体系,督促完成了全省重点营运车辆的终端加装工作,保障了重点营运车辆运输安全。

初步建成交通基础数据库,包括船舶数据库、船员数据库、水运企业数据库、港口基础数据库、水运法规库,实现了对船舶管理、船员管理、安全管理、水运企业管理、行政执法的信息化管理,促使水路运输管理跨越式发展和职能转变,促进运输结构调整,保障水上运输安全。

2.3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与应急处置

2007年交通部开展了交通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推广工作“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

甘肃省交通厅利用交通部开展示范工程推广工作的契机,2008年实施了“甘肃省级交通应急处置平台与信息服务工程”工作,整合省级交通信息资源,初步形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重点形成运输行业管理、水运管理、公路管理与应急处置、全省交通地理信息等一批基础性、战略性交通信息资源库。

正在推进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重点开展地市级和县级交通信息资源的整合,进行交通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通过信息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使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管理决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4交通运输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空前的发展。

省运输交通厅及下属公路局、运管局、路政总队、水运局、高管局依托互联网建立了政府网站,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和有关业务的网上受理和审批。

依托公路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和客运站场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通过门户网站、高速公路救援、咨询呼叫中心96779和96969、交通广播、路侧广播、可变情报板、警示标志、车载滚动显示屏、分布在公共场所内的大屏幕、触摸屏等显示装置,为出行者提供较为便利的出行信息服务。

“客运联网售票及网上清分系统”已经在兰州、平凉两地部分汽车站完成了软件部署和试运行,作为提升道路运输企业服务水平的重要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促使运输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遵守运行规则、保障公众利益、发挥最大效能、创造经济价值。

“物流信息系统”已经在兰州陆上货运交易中心完成部署,同时随着13家物流园区和18家货运站的联网运行,已初步搭建起覆盖全省的物流信息平台。

各个物流园区和货运站定期向平台提供物流信息,规范了物流信息传播渠道,提高了物流信息质量,初步发挥出了物流平台对于信息资源配置作用。

2.5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

“十一五”期间提出实现全省交通运输系统“一张网、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张图、一个号”的整合目标,明确了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和资源共享的方向。

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路面和桥梁养护管理、运政和路政管理、港政和航政管理、水上安全管理、客运联网售票、货运交易信息服务、港口物流等信息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建设了基于GIS/GPS的甘肃省公路数据库系统,实现1:

25万和1:

5万覆盖全省国、省、县、乡、专和村道的公路电子地图。

完成了运政管理系统、路政管理系统、GPS车辆信息服务系统、航政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路网调度指挥系统、交通量信息处理系统、公路计划统计管理系统、地质灾害管理系统、沥青路面管理系统、公路桥梁管理系统、道路运输远程视频系统、数字会议室系统、交通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等道路运输应用软件系统。

实现了信息化对公路、水路交通业务的部分覆盖,提高了办公效率和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公路、运管、征稽和高管局等都已基本建成各自的数据中心或行业数据库,对基础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应用效率大大提升,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6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

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队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初具规模。

尤其是道路运输行业,经运管局信息中心统一培训、考核,各市级信息中心已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

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指导方针,邀请先进省份的信息化管理专家前来咨询,并派出专业人员参观学习,有力地提高了信息化维护管理水平。

另外,通过举办培训班,重点加强了基层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了基层网管人员录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了全省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3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趋势

3.1国家对“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战略部署。

交通运输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交通运输业发展难题、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

信息化不仅将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同时也将成为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关键载体。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2011年8月26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交运输信息化会上强调,要把支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大力促进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为加快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也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

即从注重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科学决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及政务效能;从以往各自分散、独立的建设转变为集约化建设,大力推动整合共享项目建设,建立统一的通信信息基础网络、数据中心和应用支撑平台,大力倡导“一网通”、“一号通”、“一站通”、“一卡通”等整合建设模式,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从各自为政、相互封闭,转向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总体规划、落实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的开放模式。

要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监测感知网络建设。

与此同时,要充分应用低成本、高性能、绿色节能的智能化传感器技术,实现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的可视、可测、可控。

为此部署开展四项重大工程和三个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四项重大工程包括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工程、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工程、公路水路建设与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工程、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工程;三个示范试点工程领域是综合运输、现代物流和城市客运。

从发展趋势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的畅通、高效

要求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运行监测,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提供畅通高效的运输通道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要求。

“十二五”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预计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将接近11万公里,沿海深水泊位达到2214个,内河高等级航道里程超过1.3万公里,民用车辆和营运船舶总数将位居世界前列。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规模总量不断扩大,使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能力面临巨大挑战,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已形成的资产进行充分利用和潜力挖掘,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效率,保障路网水网畅通,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1.2满足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要求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及时、准确的出行信息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重要变革期,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面临重大调整,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将全面进入机动化社会,预计民用车辆保有量将超过1.5亿辆。

交通出行规模快速扩张,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城际交通运输系统和城市公共客运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出行压力。

交通运输服务水平必须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相适应,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改善出行信息服务质量,提高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3.1.3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发展

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的监测预警、通信保障和决策支持水平。

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平稳运行是交通运输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任务更加繁重,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交通运输风险监测预警,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有效协调专业和社会力量,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供安全的出行环境;必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和应急决策分析,优化配置应急保障资源,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必须面向社会及时发布信息,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应急信息服务能力。

3.1.4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现代物流

要求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和现代物流业发展。

“十二五”要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抓手,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相关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促进物流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提升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双方业务协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3.1.5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要求准确掌握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况,深化行业综合运行分析,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重要体现。

“十二五”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对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依靠信息监测、采集、统计、预测预警、挖掘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做出快速判断和科学决策,改变以往决策中以定性和经验分析为主的情况,使决策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增强指导性,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3.1.6构建绿色交通

要求依靠信息技术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节能降耗,减少排放,是实现国家“两型社会”重大战略目标和履行国家承诺的客观要求。

“十二五”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

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3.2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几年信息化在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很快。

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和高集成能力,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了交通运输传统产业。

就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统计来看,目前,已有24个省厅开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19个建设了省级交通运输行业网,22个建立了视频会议系统,18个建立了财务管理系统,17个建立了综合信息发布系统,20个建设了道路运输管理系统或运政系统。

有19个建成了交通运输行业专网,27个建成了交通厅内部局域网。

15个省运管局建成运政管理信息系统,5个建成重点运输GPS监控系统,6个建成客货运输管理系统,2个建成交通应急指挥系统,4个建成道路运输综合统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长三角区域联网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的开展,新一轮全国跨省区市联网收费已经开始。

不停车收费组合式一卡通(ETC)已经成为当前智能交通发展的主流和新的技术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全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以提高政府决策、监管、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智能交通为发展方向,全面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交通信息服务。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在政务建设方面,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建设了政府机关局域网,开通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各类管理应用系统,并相继建立了对外服务网站,基本实现了有关信息网上发布。

地区级以下交通主管部门在办公中普遍应用了计算机,部分了实现与上级主管部门的网络联接和利用互联网传递信息。

根据对全国31个省级交通厅(局)调查统计,目前有90%的省厅已建机关局域网,87%的省厅已开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90%的省厅已在国际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网站或网页,所有省厅都可与部机关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或采用其他联接方式与部交换信息。

初步实现了政务公开信息的网上发布和有关业务的网上办理。

3.2.2在公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信息化取得重要进展

在规划、勘察、设计等工作中,许多单位已经利用网络开展联合设计,开始普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等,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大大加快。

在建设管理方面,高等级公路、大型桥梁建设、深水筑港、深水航道整治已经采用信息化的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了项目管理软件,明显提高里管理水平。

在海事基建方面,已建成了17个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和42个雷达站,提高了船舶及特殊水域的交通管理水平。

3.2.3在交通运营管理领域,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

区域性运政管理计算机系统得到普遍应用;路面养护管理与评价系统(CPMS)、桥梁养护与评价系统(CBMS)已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公路GIS系统、公路规费征稽系统等也得到了很好应用;高速公路通信、监控、收费系统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正式启用,广东、浙江、江苏、重庆、山东、山西、辽宁等省也都实现了省内联网收费。

在海事管理系统中,建成了覆盖全国14个直属海事局的水上安全监督信息网,实现了船舶、船员、通航环境管理等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的计算机化,ISM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船舶报告系统、船舶检验信息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2.4在运输企业管理方面,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

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理念逐步渗透,计算机联网售票,车站、港口、车辆、船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已经普遍应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大中型港口和大型航运企业(集团)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围绕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运输过程控制和企业内部事务处理等业务需求,开发了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并通过国际互联网开展用户服务。

港航EDI用户总数已超过1000个,其应用已收到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港航运输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

3.3先进省份交通信息化发展状况

江苏、浙江等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本节重点介绍江苏交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3.3.1实现全省交通信息网络联网运行

在完善交通电子政务省级横向网、省市纵向网的基础上,组织完成了13个省辖市交通电子政务横向网建设,公路、航道、运管、地方海事等均进行了业务割接,运行状况良好,形成了覆盖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和业务机构、连接交通部和省市政府的交通信息网络,为跨地区、跨部门的系统协同和联网应用提供了保证。

网络管理方面采用自维与第三方维护相结合的方式,高速公路公司负责光纤的维护,同时委托专业公司进行光纤的抢修与维护,及工作日夜间和节假日传输网管监测,并充分利用网络自愈环保护技术,形成多重保护机制,确保网络安全稳定运行。

3.3.2实现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业务的全覆盖

根据交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组织完成了交通电子政务实施方案(2005-2008年)和(2008-2010年)两个三年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按照交通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推进完成了路网调度指挥、养护管理系统、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