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海滩砂层隧道施工工艺工法.docx
《7海滩砂层隧道施工工艺工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海滩砂层隧道施工工艺工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海滩砂层隧道施工工艺工法
海滩砂层隧道施工工艺工法
QB/ZTYJGYGF-SD-0507-2011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李阳刚
1前言
1.1工艺工法概况
含水砂层是土木工程界施工的一大难题,在该种地层中开挖施工隧道极易发生涌水和涌砂等工程灾害。
在公路、地铁、海底隧道施工均可能会遇到类似难题,且由于海底隧道较公路山岭隧道和地铁隧道有其特殊性,海底隧道头顶无限之海水,一旦发生涌水涌砂,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为确保隧道施工过程万无一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以求从根本上消除隧道穿越砂层时产生突水、涌水和坍塌的安全隐患。
本工法是在厦门海底隧道成功穿越浅滩富水沙层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形成的工法,本工法主要是通过采用隧道洞内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对洞内沙层进行超前加固从根本上消除隧道穿越砂层时产生突水、涌水和坍塌等安全隐患的一种施工工法。
本工法主要是针对开挖、初期支护进行描述,对于防水和二次衬砌未作详细叙述。
1.2工艺原理
隧道穿越富水砂层处理方案分为两部分考虑,即洞外地下水控制(防渗止水帷幕和设置疏干减压井)加洞内对砂层的超前加固处理的综合治理思路,对饱和动态含水砂层大跨度海底隧道进行治理。
2工艺工法特点
2.1采用洞外地下水控制和洞内对砂层的加固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成功穿越隧道富水砂层的施工技术措施,以求从根本上消除隧道施工时砂层和其它不良土层产生突水、涌水和坍塌的安全隐患。
2.2通过洞内洞外的综合处理,减少洞内施工的安全风险,降低洞内处理的难度,确保施工安全,减少洞内处理的施工时间。
3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饱和动态含水砂层的穿江过海铁路、公路、水工、电力等各种地下隧道工程的施工,也对风积沙隧道和其他穿越砂层段得其他类似地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主要引用标准
4.1本工法主要采用的技术标准如下: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F60,《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4.2设计图纸、合同文件。
5工法原理
洞外地下水控制和洞内对砂层的加固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在洞外采用地下连续墙帷幕分仓截水,利用降水深井降低地下水水位,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在洞内采用TSS超前小导管对洞内砂层注浆进行加固支护,并配套以CRD法进行开挖支护的综合施工方法。
以求从根本上消除隧道施工时砂层产生突水、涌砂和坍塌的安全隐患。
6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6.1工艺流程
饱和动态含水富水砂层大跨度海底隧道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图1饱和动态含水富水砂层大跨度海底隧道施工工艺流程
6.2操作要点
6.2.1洞外处理措施
1地下连续墙
在隧道顶部穿越强透水砂层的区段周围地面下设置一定深度的闭合防渗止水帷幕,把施工区域内外的地下水及渗流通道阻断,尤其是阻断砂层地下水及其渗流通道与外界的联系,从而为降低和排出该区段隧道施工区域内的地下水创造条件。
根据地质条件,采用混凝土地下连续墙作为防渗止水帷幕是最为安全、可靠和可行的防渗止水方案。
为不影响隧道开挖施工及确保阻水效果,根据勘察资料的砂层覆盖影响区,采用连续墙分仓隔水,分期抽水。
首先沿左、右线主隧道外侧15m线分别设置纵向、横向混凝土一期地下连续墙,并充分利用砂层消失,另设置一排降水井,从而在平面、立体上使其闭合,形成闭合的“防渗止水帷幕”。
二期、三期地下连续墙沿着已施工连续墙预留的丁字接头顺延施工,三期再设置横墙形成闭合。
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垂直方向穿过砂层,深度以进入全风化花岗岩层4.0~6.0m为宜,地下连续墙厚度为600mm,混凝土标号C25,地连墙与导墙搭接20cm。
地下连续墙成槽设计采用平行流水作业,连续成槽、三抓成槽工艺,根据施工机械选择相应的槽段划分,施工时主意拐角、T型槽段的防水处理。
2深井降水施工
1)疏干减压井
防渗止水帷幕形成后,应尽快排出和疏干帷幕范围内的地下水,并尽可能减小和降低隧道及附近施工区的地下水压力或渗透压力,从而保证隧道施工不会因地下水压力或渗透压力较大而产生突水和坍塌事故。
常规采用大口径管井作为排水、疏干井,井径为600mm,间距15~20m,井深根据隧道及临近地连墙槽深设置,深度不等,深井主要设置在连续墙周边,浅井设置在内部。
浅井主要用作快速排出和疏干帷幕范围内的地下水,深井除用来快速排出和疏干帷幕范围内的地下水外,还兼作降低隧道及附近施工区土层的地下水压力或渗透压力之用。
2)水位观测井
沿地下连续墙外侧设置井径为300mm的观测井(井底标高与临近地连墙底标高齐);连续墙内侧,利用部分降水井作为观测井,以利于观测水位变化情况,及时掌握水位动态,计算地连墙的防渗止水效果。
6.2.2洞内处理措施
洞内开挖采用CRD法施工,严格遵循新奥法“管超前、严注浆、短进尺、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加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和降水,并坚持先降水,后开挖的原则进行施工。
施工过程要认真执行“三严、五及时”的施工原则,三严即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严格工艺;五及时即及时支护、及时封闭、及时量测、及时反馈、及时修正。
加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地质预报时应遵循“长期预报与短期预报相结合、物探手段与钻孔直接预测相结合、区域性地质预报与掌子面地质预报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加强监控量测工作,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每部封闭时沉降量占总沉降量的百分比,在施工中可以根据每部的沉降量反算总沉降量,进行动态调整,确定合理的预留沉降量和施工支护参数。
采用综合辅助施工措施进行沉降控制,如高压选喷桩地表预加固、地表深井降水、超前预注浆、打设锁脚导管、钢支撑脚板增加支垫、仰拱注浆加固、控制开挖步距、缩短封闭时间等。
在施工前应制订防涌水、防坍塌的施工措施和相应救援预案,并进行应急演练。
1地质预报
实行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很有必要,通过TSP203、红外探水、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孔以及地质补钻孔等多种方法的运用,互相参考,相互印证,提高地质预报精度,信息化指导设计与施工,从而保证安全施工。
2超前小导管(含中隔墙超前)及施作掌子面临时封闭措施
根据降水井的水位及水平探孔的水量情况以及掌子面土体的稳定性等设置超前小导管。
1)如果水平探孔出水量小(未见有股状出水)以及掌子面土体比较稳定,表明砂层下的全风化岩层具有较好的隔水能力,则:
①砂层地段超前小导管环向采用长度为3.5mφ42×3.5mmTSS双液注浆小导管,每2m一个循环,搭接长度为1.5m,环向间距为20cm。
非砂层地段超前小导管环向采用长度为3.5mφ42×3.5mm普通单液注浆小导管,每2m一个循环,搭接长度为1.5m,环向间距为30cm。
②在掌子面弧形开挖面内砂层采用网喷混凝土封闭,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喷射厚度为8cm。
并增加掌子面封闭地段超前小导管,采用3.5mφ42×3.5mmTSS注浆小导管,每2m一个循环,搭接长度为1.5m,导管按照1.0×1.0m梅花型布置。
2)如果水平探孔出水量相对较大(见有股状出水)以及掌子面出现渗水、局部崩塌流塑状,表明砂层下的全风化透水能力较强或砂层出现起伏下降,则:
①位于水位以下的地段超前小导管采用长短结合的TSS注浆小导管:
即2排3.5mφ42×3.5mmTSS注浆小导管+1排8mφ42×3.5mmTSS注浆小导管,每排间距2m,环向间距为30cm,其余地段同1)。
②位于水位以下的在掌子面弧形开挖面内砂层采用网喷混凝土封闭,喷射混凝土采用C25喷射混凝土,喷射厚度为10cm。
其掌子面封闭地段超前小导管,采用6mφ42×3.5mmTSS注浆小导管,每3m一个循环,导管按照1.0×1.0m梅花型布置。
3)小导管注浆参数:
①普通超前小导管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液,注浆参数如下:
水泥浆水灰比:
1:
1~1:
1.5;注浆压力:
0.5~1.0MPa。
②TSS超前小导管注浆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注浆参数如下:
水泥:
水:
水玻璃比:
1:
1:
0.2;注浆压力:
0.5~1.0MPa。
3开挖前施工准备
在砂层地段首先应对所要开挖段20m范围内的降水井情况作分析,了解水位的降升及可能的分布情况,及是否要补充降水井等措施。
原则上降水井的水位必须低于隧道底面标高才能进行开挖。
Ⅰ部施工前必须设置水平探孔,应具有防突装置,探孔长不小于10m(搭接不小于3m),其标高原则上位于降水井降水标高处,并具有一定的外插角。
4开挖方法
隧道开挖采用CRD法预留核心土施工,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开挖时预留10-20㎝进行人工清理,开挖完毕后及时初喷。
开挖采用小型挖掘机配合人工进行施工,开挖时预留10-20cm采用人工开挖,以减小机械开挖对围岩的扰动,施工顺序为:
①→②→③→④,各部内按a→b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相邻部间距控制在10m左右,①、④部间距控制在40m以内,如图5.2.2-1。
开挖时①、③部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为5~6m,②、④部采用台阶法开挖,台阶长度为3m。
根据地质情况,开挖进尺为0.5~1.0m,预留沉降量为20~30cm。
①、③部采用小翻斗车出渣,②、④部直接采用自卸汽车出渣。
图2CRD法开挖方法示意图
5初期支护
开挖后及时初喷,有利于减小围岩的松动圈,有利于控制下沉和施工安全,初喷厚度不小于6cm,遇到渗水量较大的部位可以在初喷前先挂设柔性金属扩张网,然后进行初喷,并在基面预埋导流管。
初喷完毕后立即进行工字钢拱架的安装,安装时要严格控制垂直度和法线,要确保各部工字钢拱架封闭成环后在同一个铅垂面上,确保整体受力。
在钢拱架落地脚板处安设(大拱脚)方木或槽钢做扩大基础,并在每个落地脚板位置打设2根φ42注浆锁脚小导管,锁脚锚杆是控制下沉的有利措施,在每榀工字钢落地脚板位置设锁脚小导管,小导管长度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确定,一般为3~4m,角度为斜向下45°,小导管要求与工字钢焊接牢固,以控制下沉。
钢拱架安装完毕后挂设双层钢筋网,并预埋注浆小导管,便于初期支护背后补偿注浆,然后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最后在利用预埋的小导管进行注浆堵水,以减轻二次衬砌的防水压力。
6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俗称隧道施工的第三只眼,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成立专门的量测小组,负责隧道的监控量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将监控量测纳入正常施工工序,坚持日报制度,对地表与洞内的监测数据及时整理分析,及时反馈,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修正施工参数,指导现场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7中隔墙和临时仰拱拆除
中隔墙和临时仰拱的拆除必须以监控量测数据为依据,当收敛和沉降变形连续7天均在0.2mm/d以内时方可进行拆除,拆除顺序为:
上部中隔墙→右侧临时仰拱→左侧临时仰拱→下部中隔墙。
拆除时采用破碎锤破除喷射混凝土,用氧炔焰割除连接,局部采用风镐破碎。
临时支护拆除时循环长度不宜大于10m,拆除临时支护作业点离最近的CRD④部开挖掌子面距离不宜小于60m。
为了仰拱、防水、二次衬砌有施工场地,临时支护拆除最低需要超出已施工二次衬砌端头70m。
8风、水、电布置(参图6.2.2-2)
通风机采用2台220KwSDF(C)-NO12.5风机,分别对隧道①②部和③④部供风,主风管管径为150cm,直通①③部。
②④部风管分别从①③分叉引入,管径为130cm。
洞内施工用风采用4台20m3空压机向掌子面供风,高压风管和高压水管以及排水管均直通②部,风水管均设置三通闸阀,发生涌水时将高压风管和高压水管均改为应急排水管。
动力电由洞口箱式变压器直接引入②部,再由②部送至各个工作面。
图3风水电布置示意图
7劳动力组织
CRD法施工现场共分6个组,即一个技术组、五个综合班。
技术组负责施工现场的技术和测量量测工作;综合班分别负责CRD①②③④部开挖支护工作。
机械班负责机械、管路等的维修和机械开挖、出碴工作。
主要人员配置参考详见表1。
(本表实用于开挖、初期支护主要人员配备)。
表1人员配置参考表
序号
班组
人数
备注
1
技术组
10
施工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超前地质预报,测量放样及量测工作,其中测量工6人,现场技术员3人,试验员1人。
2
CRDⅠ部
35
开挖、注浆7人,打设超前、锁脚导管4人,架立拱架8人,仰拱施工4人,喷射混凝土9人,抽水3人。
3
CRDⅡ部
25
架立拱架11人,喷混凝土6人,开挖、打锁脚导管5人,抽水3人。
4
CRDⅢ部
31
开挖、注浆6人,立拱架10人,喷混凝土9人,打设超前、锁脚导管6人。
5
CRDⅣ部
20
架立拱架9人,喷混凝土5人,开挖、打锁脚导管4人,抽水2人。
6
综合保障
47
电工6人,焊工2人,修理工5人,空压机司机2人,抽水工3人,挖掘机司机7人,管路工6人,翻斗车司机8人,出碴车司机8人。
7
地下
连续墙
56
成槽机长4人,冲击钻机长6人,吊车司机2人,搅拌机司机2人,拉土车司机2人,普工35,电工2人,安全员1人,技术员2人
8
降水井
33
冲击钻机长6人,安全员1人,技术员1人,普工15人,无砂管制作5人,电工1人,抽水4人
8主要机具设备
机械设备配置以先进、高效、适用、配套为原则,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必须充分满足CRD法施工工艺的需要。
由于施工工序众多,①③部、②④部施工机械和设备要尽可能的协调配合使用,充分发挥施工机具的最大效益。
做到配套合理,经济实用。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参考详见表2(本表实用于开挖、初期支护机械设备)。
表2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参考表
序号
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Ⅰ部
Ⅱ部
Ⅲ部
Ⅳ部
1
喷射机
KSP-2000
台
1
1
1
1
2
电焊机
BX1-315
台
2
2
2
2
3
自卸汽车
红岩32160
台
2
2
4
翻斗车
FC-10
台
3
3
5
强制搅拌机
JS500
台
2
6
射流风机
SDF-9Ⅱ
台
1(在二次衬砌模板台车上)
7
空压机
4L-20/8
台
4
8
装载机
ZL40
台
1
9
挖掘机
PC78
台
1
1
1
10
抽水机
台
2
2
2
11
真空泵
台
1
1
1
12
注浆泵
SGB9-12
台
1
1
13
电焊机
台
2
14
通风机
SDF(C)-NO12.5
台
2
15
钻机
YT-28
台
10
16
成槽机
BS650
台
2
17
冲击钻
台
6
18
深井抽水泵
台
80
9质量控制
9.1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9.1.1地质预报地质情况探测不清楚,对存在疑问的地质情况报侥幸心理,盲目施工。
9.1.2监控量测结果不能指导现场施工。
9.1.3未对于超前支护效果的检查评估,盲目施工。
9.1.4开挖过程对周边围岩破坏较大。
9.1.5初期支护施工不及时性,未能使支护结尽快构封闭成环。
9.1.6对地下连续墙接头的防水处理不到位。
9.1.7地下连续墙内深井江水存在死角,导致局部积水严重。
9.2保证措施
9.2.1在进行地质预报时,必须采用综合超前地质预报,结合地表地质详细勘探,对于砂层分部情况必须通过地址预报探测清楚,砂层分部于隧道的关系,砂层内水的情况必须要有定量的判断,未探测清楚前不得进行盲目施工。
9.2.2监控量测必须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纳入正常工序管理,做到及时量测、及时反馈、及时修正,指导施工。
9.2.3对于砂层地段的施工必须设定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对超前支护效果进行检查评估,达标后方可进行开挖作业。
9.2.4砂层段采用CRD法进行施工,开挖时应严格控制进尺,确保对周边围岩最大程度的保护,并且将该理念贯穿开挖施工全过程。
9.2.5初期支护施工应注意及时性,尽快使支护结构封闭成环,严格控制施工部距,尽可能短的时间封闭开挖暴露面。
9.2.6对于地下连续墙施工是应严格控制接头部位的防水处理,最大范围的阻断于海水的链接。
9.2.7在深井降水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井对降水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认真分析,地下连续墙内的水位变化,局部存在江水困难的,适当加密降水井,对地下连续墙防水失败的地段也通过适当加密降水井的办法来确保整个地下连续墙的水位降低到设计范围以下。
10安全措施
10.1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饱和动态含水富水砂层大跨度海底隧道施工最大的危险就是出现突水涌砂,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水涌沙等灾难性事故,在施工前必须做好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明确相关负责人的工作职责,事故类型和应急需要设置:
救援抢险组、技术支持组、通讯联络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并设组长一名和副组长三名。
应急救援小组在本单位应急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实施应急救援工作。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应外联系业主、兄弟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医院、消防等,内联企业内部上级单位,下至各个操作工人,并在施工现场配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并针对演练中出现不不足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10.2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保障体系,形成联防联控安全网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安全。
10.3建立特殊作业标准
对电工、焊工、开挖工、爆破工、机械操作手等特殊作业人员制定详细的作业标准,对所有操作人员进行认真培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并排专人进行检查监督。
11环保措施
成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组织机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全面负责环保工作的检查、指导及环保措施的制定落实。
建立健全环保保证体系。
11.1减小陆域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措施。
11.1.1临时施工场地选择与布置,尽量使用永久征地,少占绿地面积,保护好周围环境,减少对陆域植被生态破坏。
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绿化或整理复耕。
11.1.2弃碴时应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并注意防止无序作业,以减少对陆域生态破坏。
弃土场有计划的进行绿化,美化环境。
11.1.3弃碴应避免堵塞河道、改变水流方向和抬高水位而淹没或冲毁农田、房屋。
11.2减少水土流失措施
11.2.1应根据工程可能引起水土流失情况,划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制定相应水土保持措施方案。
11.2.2对已完弃碴场坡面应及时植草种树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被雨水冲刷。
边坡较高时,应石砌护坡,防止滑坡和崩塌。
11.3施工期减轻海域环境污染措施
11.3.1暗挖隧道施工抽排水应经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防止高浊度污水漫流或直接流入海中。
在岸边利用低洼地开挖作为沉淀池,单个容量估计1000m3,沉淀池分级设计。
11.3.2工程施工时混凝土拌和,应采取防雨水冲刷措施,以防雨季施工或台风暴雨时大量混凝土、水泥浆入海而污染海域环境。
11.4施工期间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1.4.1采取洒水防尘、夯实或硬化施工便道等办法,控制施工现场及道路扬尘,料场应尽量设在距居民区150m以外,进入料场道路也应经常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
11.4.2尽量采用商品混凝土,减少现场搅拌混凝土,避免混凝土搅拌扬尘污染,减少搅拌机械噪声影响。
11.4.3车辆进行土石方和水泥建材、弃土运输时,应设置挡板、注意加盖篱席,并不得装载过满,避免撒落及因风起尘。
11.5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1.5.1对施工噪声敏感区段施工作业应采取时间控制措施。
对居民敏感区,夜间时段(22:
00~06:
00)和午间(12:
00~14:
00),限制高噪声机械设备使用,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影响。
高考期间应按照市政府和环保局要求,做好施工噪声控制。
11.5.2相对固定的施工机械,如空压机、发电机等,利用有隔音板的房屋,并尽可能远离声敏感目标。
11.5.3施工期间,注意控制施工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应注意限速缓行。
11.5.4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做到文明施工,减少噪声影响。
11.6施工营地生活污水处理措施与对策
施工营地包括工程办公、生活区、生产用地等均应配备临时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放,避免直接进入周围池塘或海域。
11.7隧道弃渣、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措施
11.7.1本工程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理应符合《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建[1996]96号)和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厦门市建筑废土管理办法》要求。
在工程开工前建设、施工单位应向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排放处理计划,填报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种类、数量、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及消纳处理场地。
并签订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接受管理和监督。
11.7.2隧道弃渣弃于业主指定的地点,用地四周应根据地势和周围环境情况,做好防尘和水土保持工作。
11.7.3施工期工地应及时收集建筑垃圾。
对施工产生废物料,尽量进行回收利用和处理,属不会产生明显污染废砖头、废混凝土、等建筑固废,可作为填充材料,充垫场地、便道、路基等,不得随意堆存或丢弃;不能回收一般废物送垃圾场统一处置。
11.7.4施工生活区内产生的生活垃圾应及时分类收集,回收利用或送垃圾场处理。
12工程实例
12.1工程简介
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工程隧道全长6051m,其中跨越海域总长4200m。
按照高等级公路的设计标准,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h,暗挖隧道最大断面尺寸17.04m×12.56m(宽×高),建筑限界净宽×净高为13.5×5.0m。
隧道连接厦门市本岛和翔安区陆地,具有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
12.2施工情况
厦门海底隧道在海域饱和动态含水段有约610m穿越富水砂层,原始地貌属于潮间带海滩,为含泥质的沙滩,向海域倾斜。
砂层中的孔隙水可视为陆域地下水与海域地下水之间的过渡带,受潮汐的涨落影响,当海水处于高潮时,海水向陆域渗透,补给陆域地下水,反之陆域地下水向海域排泄。
下部风化基岩孔隙裂隙水因与上部的松散岩类孔隙水之间无隔水层,可接受上部孔隙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或越流补给。
粗(砾)砂层富水性强,渗透性好,渗透系数为354×10-5cm/s。
设计拟采用垂直或水平高压旋喷桩对砂层进行固结处理,后根据现场试验研究结果和专家论证意见,最终确定采取在地表采用地下连续墙和疏干减压井控制地下水、在洞内采用CRD法开挖,采取TSS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超前预注浆固结砂层相结合的施工方案,以求从根本上消除隧道施工时砂层和其它不良土层产生突水、涌砂和坍塌的安全隐患。
12.3工程结果评价
现场工程实例证明,通过在地表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和洞内采用TSS小导管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加固砂层的技术方案穿越富水砂层是经济可行的,每天开挖进尺可以保持在1~1.5m,可保证施工工期要求;固结后的砂层基本能够自稳,掌子面渗流水最大在50m3/d,绝大部分砂层地段开挖后无渗流水,能保证安全施工。
本工法对于各种地下隧道工程穿越饱和动态含水砂层施工是很有借鉴作用。
12.4工程照片
图4砂层取样情况图5CRD
部砂层分部情况
图6CRD
部砂层分部情况图7TSS小导管注浆
图8CRD
部砂层掌子面封闭图9CRD
部砂层掌子面封闭注浆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