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693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docx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教材详细解读上课详细资料复习学习资料课堂笔记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4

本资料整理目录

课本原文

欣赏诗

交流平台点拨

交流平台学习目标

交流平台内容指导

交流平台交流范例

焦急地等人仿写示例

期待落空仿写示例

久别重逢仿写示例

示例展示

书写点拨

书写指导

书写注意

书法内容

王之涣诗人简介

《凉州词》背景介绍

《凉州词》诗歌朗读节奏指导

《凉州词》诗歌注释翻译

《凉州词》整体诗意

《凉州词》诗译意

《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诗歌赏析

《凉州词》欣赏诗

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详细介绍

背景介绍

诗歌朗读节奏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体诗意

全诗诗译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整体赏析

语文园地4

课本原文

交流平台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如《军神》,从“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

‘你挺不住可以哼叫””这段话中,既可以感受到沃克医生被刘伯承的勇气深深地震撼了,又能感受到他心疼、担忧病人的心情。

此外,课文着力刻画了沃克医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了”“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心理变化。

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和同学交流。

交流平台点拨

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句子画下来,反复朗读,并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

同时要注意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举止的变化,从而感受人物的内心变化。

交流平台学习目标

学习一种阅读方法—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交流平台内容指导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很多,其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人物的内心就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人物内心的活动会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表情都能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加深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就要研究这些细微的地方。

阅读时要用笔在这些地方做好标记,再反复揣摩,感受人物的特点。

交流平台交流范例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几位同学对《清贫》一文的赏析:

A:

病人微微一笑,说:

“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这句话是《军神》一文中对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描写。

在眼睛受重伤的情况下,他微微一笑,从容镇定地回应沃克医生的质疑,表现了他的坚强、乐观。

B:

《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句话通过对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反映出毛主席此时无比思念儿子,沉浸在巨大的丧子之痛中。

C:

《清贫》中,“你骗谁!

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拿榴弹的兵士坚不相信。

”“绝不会没有钱的,一定是藏在哪里,我是老出门的,骗不得我。

另一个兵士一面说,一面弓着背重来一次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这是对国民党兵士的语言、动作描写,他们认为像方志敏这样当大官的人一定会有钱的,钱一定是藏在什么地方,他们想从更仔细的搜寻中有所收获。

D:

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岸英!

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这段话从语言、神态、动作三个方面描写了毛主席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后的样子,体现了毛主席无比悲痛的心情。

E:

说得真好。

在这一课中还有一句话“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动作、神态描写,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毛主席的万分悲痛和对儿子的眷恋之情,又能感受到毛主席在极力压抑丧子之痛的心理。

F:

的确,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想法。

再比如《清贫》中的这段话:

“哼!

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

’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这是方志敏对搜他身的国方兵士说的话,从方志敏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方志敏说话时虽然表情是“微笑”的,但他的内心却有着对国方兵士的藐视与憎恨。

G:

大家说得都特别好,在阅读文章时,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外在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内心。

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除了可以从心理活动描写中感受到外,还可以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

只有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人物的特点,更加全面、立体地了解人物。

H:

《清贫》一文中,从“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这一动作让我感受到了国民党士兵贪婪的特点,表现出他们想从方志敏这里获得钱财的急切心情。

I:

两个兵士没有搜出钱财,其中一个兵士就做出了拉手榴弹的姿势威胁方志敏,他们是多么想有所收获啊。

J:

是的,这样的句子还有“又在我藏躲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说明他们不死心,非要搜出点东西来不可。

K:

这两个兵士的举动显示了他们的贪婪,也让人觉得他们十分可恶。

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词句段运用点拨

下面这几个句子具体而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

人物的内心是可以从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中感知到的。

在阅读时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去体会人物的内心。

◇沃克医生站起身,熟练地打开病人右眼上的绷带。

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

第1句解析:

话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无言的动作透着压抑和哀伤,从这些动作描写中能体会到可见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参考答案:

第一句:

毛主席失去了心爱的儿子,此时内心是极度痛苦的。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参考答案:

第二句:

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黄继光在危急时刻主动请求任务,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第2句解析:

话从“愤怒地注视”“坚定”等词语和黄继光自信的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黄继光为了志愿军取得胜利奋不顾身的勇气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体会:

从“愤怒地注视”可以体会到黄继光对敌人的满腔仇恨;从“坚定以及他说的话可以体会到他完成任务的决心。

◇他们用怀疑而又惊异的目光,对我自上而下地望了几遍,就同声命令地说:

“走吧!

参考答案:

第三句:

“哽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细致刻画了将军深受感动的心情。

第3句解析:

话从“喉咙哽了一下”可以感受到将军很激动,从“停了一下”可见将军平复了一下心情,从“同志们”和“孩子们”的称呼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将军态度的转变。

体会:

“哽了一下”细致刻画出了将军深受感动的心理,他的这一举动是对战士们艰苦生活下坚强意志的赞赏,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感谢,感谢他们对自己的款待。

将军称呼战士们从“同志们”变为“孩子们说明将军把自己看作是战士们的长辈,表现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㐃焦急地等人

㐃期待落空

㐃久别重逢

在仿写句子的时候,要根据给出的情境想象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焦急地等人仿写示例

爸爸站在出站口接奶奶,他不时踮起脚,伸长脖子,向里面张望着,并把手里的接站牌举得高高的。

他在不停地看着表,怀疑手表是不是已经坏掉了。

在看了几遍手表之后,他扯着脖子向远处张望着。

盯着一个不算清晰的人影露出了微笑,可看清楚后,他又长叹一口气,失望地摇摇头。

他紧锁着眉头,在家门口来回地踱着步,一圈,圈还不时伸长脖子向远方望去。

期待落空仿写示例

弟弟迎上去,看到爸爸空空的双手,非常失望。

他头也不回地向卧室跑去,一头扎在床上,哭着说:

“说话不算话!

听见门铃响了,苗苗赶紧跑去开门,是妈妈回来了,可是妈妈手里并没有她期待已久的生日蛋糕。

苗苗刚才热情如火的脸一下子变了,仿佛挂上了一层寒霜,慢慢地转身向回走,就连妈妈喊“苗苗”都没听见。

叔叔已经等了两个星期了,可是迟迟没有消息。

这时候,他接到了一条短信:

××同志,很抱歉,您的稿件无法采用…看了这个消息叔叔默默地坐在了沙发上,脸上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两只眼睛也变得暗淡无光。

久别重逢仿写示例

奶奶看到久别的姑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一步步向前挪着,伸出颤巍巍的双手,要抱住姑姑。

“小姑姑,我想死你啦!

”弟弟奶声奶气的,一边喊着一边像炮弹一样扎进小姑姑的怀里。

“好几个月没见,小姑姑也想你呀,快让姑姑亲一个!

”还没等姑姑亲弟弟,弟弟就迫不及待地在小姑姑的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发出“啵”的声音,然后就咯咯地笑起来。

终于又回到了熟悉的家。

她大声喊道:

“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跑过来,和她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不知怎么的,她和妈妈的眼里都泛起了晶莹的泪花。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句子。

指导:

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目的是更加突出主题,起到强调、烘托的作用,增强表达效果。

点拨:

通过读句子可以发现,这两句话都先写了人物原来所具有的性格特点,然后写遇到这件事后的异常表现,通过对比表现出这件事对人物的影响。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解析:

第一个句子描写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变得十分紧张,是为了突出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第一句话写的是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在给拒绝麻醉的刘伯承做手术时的表现,“颤抖”“汗珠滚滚”表现出了他的紧张,现在的“紧张”与之前的“从容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刘伯承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极大震撼。

体会:

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双手都颤抖了,而且额上汗珠滚滚,他是被病人的勇气震撼了。

通过沃克医生现在与平时表现的对比,从侧面衬托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惊人意志。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体会:

平时都能一笑而过,唯独这件事让“我”无法释然,两相对比,突出了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之大。

解析:

第二个句子描写“我”平时对不顺心的事一笑而过,现在对这件事却无法释然,突显出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极大。

第二句话写的是平时面对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不放在心上,可这件事却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通过前后对比,突出了这件事对“我”的巨大影响。

 

示例展示

按照往日,他早已经在学校门口站着,向到校的同学打招呼了,可是这次直到打上课铃了,他才急匆匆地赶来。

以前在课堂上,这个小家伙是轻易不发言的,可是这次,我的问题刚一提出来,他就把手高高地举起来了,嘴里还嘟囔着:

“老师,老师,我,我……

平时一向低调朴素的奶奶,不知何故,今天穿得如此“张扬”。

水蓝色的丝绸长裙,点缀亮片,在阳光下直晃眼,头发高高地盘起,鬓角还插着一朵牡丹花。

哦,原来奶奶是要去参加广场舞大赛。

一贯以严肃著称的爸爸,今天脸上却挂着笑容,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看他笑得见牙不见眼,我一头雾水。

这时,爸爸递给我一个专利获奖证书。

丽丽一向胆小,不敢表现自己,这次却一反常态,不但落落大方,还表演得非常投入,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妈妈对人总是和蔼可亲,可是这次却严厉地批评了我,让我心里非常难受。

书写提示

书写点拨

本次书写的内容是在笔记本上书写文章。

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一般标题和作者各占一行,都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段前要空两字大小的空白。

书写指导

要实现硬笔书法作品的美观,格式也很重要。

格式一般会有如下要求:

1.可完整书写一篇诗文,也可节选一部分,但内容要相对完整。

2.标题和作者可以分别独占一行,这样显得醒目。

3.标点不要顶格写。

4.内容可横着写也可竖着写。

横着写时,段落要分明。

竖着写时,从右向左排。

5.可以有落款,标注书写人和时间,可接正文后,也可另起一行。

书写注意

用硬笔书写整篇的文章,应注意:

1.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一般居中书写。

2.段落要分明。

每一个段落开头都要空两格写。

3.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点号不能写在一行的开头。

4.还要注意书写时字的大小和间距要基本一致。

书法内容

刘湛秋

我愿意看见一只只白帆。

在帆的上面,是飘动的白云和天空,在帆的下面,是温暖的船舱,在那里,生活不是僵硬的,而是在不停地流动和飘荡。

我愿意看见一只只白帆。

无论在小河,在大江,还是在海洋它都在前进,在和风浪搏斗。

在每一片鼓满风的帆里,都藏着一个美丽的幻想。

我愿意看见一只只白帆,我愿我们的生活像一片片白帆,永远寻求不冻的港。

☉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

☉段落要分明。

☉点号不顶格书写

日积月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诗人简介

作者介绍:

王之涣,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他青少年时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为人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诗人详细介绍

盛唐诗人,字季陵,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后迁居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

早年做过衡水县主簿(典钦文书,办理事务,与县丞同为佐官),因其性格十分刚直,敢于向上司和朝廷提意见,结果被罢了官。

此后漫游十余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也到过遥远的边地。

晚年任文安县(在河北省中部大清河下游,邻接天津市)尉,不久病逝。

王之涣擅长“歌从军,吟出塞”,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

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交谊很深,常以诗歌和赠答因为他的诗“情致雅畅”所以“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许多作品“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流传很广,可惜大多失传。

其诗具有豪放雄浑的风格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语言质朴、自然,诗情饱满深厚。

《凉州词》背景介绍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凉州词》诗歌朗读节奏指导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诗歌注释翻译

凉州词

[唐]王之涣

[凉州词]:

凉州唱的歌词。

[州]:

今甘肃省武威。

黄河远上白云间,

翻译:

黄河的水从白云间奔腾而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城]边远的戍边的堡垒,指玉门关。

[仞](rèn):

古代八尺为一仞。

翻译:

那儿有一座孤城依偎着高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羌笛]:

羌族使用的一种管乐器;

[怨杨柳]:

双关语,即说羌笛所奏曲调《折杨柳》的哀怨,兼说埋怨杨柳尚未发青(《折杨柳》是古代一种乐曲的名称,内容与离别有关,古人还有折杨柳作临别的赠礼风俗,“柳”的谐音是“留”)。

[何须]何必。

[杨柳]指《折杨柳》,是一首离别的曲子。

翻译:

羌笛为什么吹奏着《折杨柳》的曲调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度]: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度]这里指越过,到。

翻译:

春风总是吹不到这荒凉的玉门关

《凉州词》整体诗意

远处奔腾的黄河仿佛直飞上了云端,座孤城矗立在高山之中。

羌笛何必吹奏哀怨的《折杨柳》呢?

春风是不会吹到玉门关的。

《凉州词》诗译意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立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

原来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

《凉州词》赏析

诗的前两句境界开阔,描绘了一幅壮丽苍凉的边塞图,为下文描写戍边将士烘托了气氛。

后两句由景入情,写曲中的哀怨引发征人怨“春风不度玉门关”,表现出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尽显其思乡之情。

另外,“春风不度”暗指君恩不及,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朝廷不关心戍边将士疾苦的不满之情。

诗歌即使写的是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凉州词》诗歌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北漠广阔的边塞风光,后两句委婉地传达出戍守将士思乡的哀怨之情。

情调悲壮、苍凉而深沉。

该诗自然浑成,字字珠玑,一唱三叹,余味无穷。

入塞高《集异记》载:

唐朝诗歌盛行。

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共诣(yì,前往)旗亭饮酒,座中有梨园伶官数十人唱宴乐。

三人相约以伶官演唱名人诗篇的情形来确定优劣,第一个唱的是“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面带喜色地在墙壁上画了一画;接着高适也在墙壁上画了一画,王昌龄又划了第二画。

王之涣心想,自己比王高成名早,于是很不服气地说:

“这几个女伶都不识货,只会唱通俗诗歌,我写的高雅作品,她们怎么会唱呢?

”接着,他用手指着一位最漂亮的女伶说:

“她如果不是唱我的诗,我就再也不与你二人争高低了。

”结果最美的那位女伶所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这就是“旗亭画壁”(在画壁上比高低)的故事。

《凉州词》欣赏诗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壮阔的自然风光,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写出了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壮阔的自然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在远川高山的衬托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水到渠成地写出边地苦寒,含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写出了悲切之情,但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李白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杜甫曾赞美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详细介绍

盛唐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出生于先人流徙地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5岁随父迁居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少时博览群书,获“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之誉,才华即显。

24岁出蜀,相继客居安陆(今湖北孝感)任城(今山东济宁),先后漫游了长江、黄河流域各地,在观赏祖国秀丽山川的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为产生其政治抱负打下了一定基础。

天宝二年,吴筠推荐,入仕瀚林,但因不受朝廷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一年多后便带着对唐玄宗沉溺声色的失望离开长安。

这短暂的经历,也使他对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744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李白怀着平乱安邦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璘幕僚。

晚年漂泊困苦,宝应元年卒于当涂(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处在开元盛世,这在政治上给他以极大鼓舞。

但到天宝年间,因玄宗沉溺声色,纵情欢乐,官吏贪渎,朝政日非,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导致大唐帝国从盛极的顶峰开始衰落。

李白的诗歌创作因受这一经历的影响,形成了他特有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李白的诗歌充分流露着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腐败的时政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严厉谴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他还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长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丽的色彩,是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但因政治上失意,有些作品也有纵酒、求仙等消极颓废情绪。

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故和杜甫被尊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背景介绍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在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黄鹤楼:

湖北省武昌市区西长江岸边的黄鹤矶上,即今武汉长江大桥南端西侧。

相传三国吴末帝孙皓凤凰二年所建,后历代屡毁屡建。

最后毁于清光绪十年的火灾,1985年重建,楼为五层,高50.4米,耸立于蛇山之巅。

[孟浩然]唐代诗人,李白的好朋友,世称“孟襄阳”。

[之]去,到。

[广陵]即扬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

[西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往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

翻译:

老朋友面向西方辞别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色。

繁花盛开如烟云,亦说柳絮漫天飞舞,如烟遮眼。

[下]长江由西往东流,由武汉到扬州是顺江流而下。

翻译: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乐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碧空尽]:

在碧色的天空中消逝了。

[尽]:

望不见。

翻译:

孤帆渐渐成为远影消逝在碧空尽头,

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只;天际:

天边

[天际流]:

流向天边。

翻译: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在天际奔流。

诗歌朗读节奏指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体诗意

老朋友向西辞别了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三月,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远处孤单的帆影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边。

全诗诗译意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乘的船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诗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

后两句表面看来是写景,其实写的是李白送别友人时的惜别深情。

“孤帆"不是说浩瀚的长江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整体赏析

李白在安州(今湖北安陆)许家成婚后,夫妻恩爱。

不久,他得知孟浩然将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

第二年(728)春天,27岁的李白和39岁的孟浩然在江夏的黄鹤楼上愉快地重逢,两人各诉离衷。

过了几天,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在黄鹤楼下的江边送行,目睹孤帆远尽,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七绝名篇。

(全诗语言清丽,气象开阔。

首句点明送别地点,开头就说出老朋友要走了,而且是在同游的胜地分手的,这就隐约吐露出一片惋惜之意。

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和朋友的去处,暗含对朋友的羡慕,这是因为扬州在当时是著名的繁华都市,何况又是在这烟花三月,春光明媚的时节呢!

末尾两句,寄寓着诗人在朋友去后的怅惘情绪。

表面上看来全是写景,但从中却可以鲜明地看到诗人在送走朋友后,还长久地伫立江边凝望的形象,也感触到了诗人对朋友深厚而热烈的友情。

欣赏诗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