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662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课件(第3章).ppt

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论第3章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n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问题,就是有限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而这一合理配置的准则是,将农业经济的持续性建立在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基础之上,以实现全人类千秋万代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事实是,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中,往往不会使自己的经济行为自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准则,这就需要借助制度对人经济行为的规范。

因此,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制度的思考。

第1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制度创新的需求n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依赖于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制度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制度通过影响农业经营者资源配置方式而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由于农地在农业生产中的特别重要作用,使农地制度在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又取决于农业经营者所选择的资源配置行为方式。

因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能够约束与激励农业经营者以可持续方式配置农业资源的制度安排。

一、有关制度与产权制度理论1制度的概念与内涵n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诺思,1981)。

制度可以定义为社会中个人所遵循的行为规则。

制度可以被设计成人类对付不确定性和增加个人效用的手段(林毅夫,1994)。

n经济制度就是约束人们经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

经济制度的核心功能是使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内在化。

n外部性(externality)的原义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的经济活动对其它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所谓非市场性是指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有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性),不利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性)。

2产权制度制度集合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

(1)产权的定义道格拉斯C诺思指出:

“理解制度结构的两个主要基石是国家理论和产权理论。

”我们不难通过下列诸学者给出的产权定义,领会产权及产权制度的要意。

“所谓产权意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H德姆塞茨);“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与转让权,以及收入的享用权”(张五常);产权定义包含了下面几方面内容:

产权是与物权有关的一组行为性权利;产权是由社会或国家机器强制实施的使用经济资源的行为规范;产权不仅给所有者权力也给所有者责任;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界定每个人在稀缺资源利用方面的地位;产权的基本内容为,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产权与资源的稀缺性产权定义已表明,产权的实质就是界定对稀缺资源使用的行为规则。

产权只对稀缺资源(财产)有意义。

经济学要研究的是资源稀缺对人的利益的影响和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资源的稀缺程度及其变化一直影响着产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

(3)产权结构产权结构就是产权的各项权能组合状况。

产权包括了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在产权构成中所有权是根本,其它各项权能都由此派生。

占有权,指对财产进行实际支配,控制的权利。

它是行使所有权的基础,也是实现使用和处置权能的基础。

(4)产权的功能产权的功能表现在形成稳定预期。

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即产权界定了财产主体的权利与责任,使人们对未来形成一个稳定的预期或是得益或是受损。

产权也是一种有效分配财产损失及财产责任的机制。

减少交易费用。

稳定的预期能促成人们经济行为的合理化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与资源有关的交易成本,包括谈判,建立和执行契约,解决冲实的成本得以降低,有利于外部性内在化。

产生激励。

产权利益最终体现为经济利益。

产权不仅是界定财产权利与责任的制度,还是分配收益的制度,经济利益是产权的最终目的。

因此产权的功能还在于它确定了人们生产劳动和产品分配的规则,保证了产权主体与生产者的收益,并能确保创新利润能归功于创新者,以此形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保护资源。

产权的明确界定,能保证资源不会被滥用,并会激励人们为改善资源而投资。

总之,有效的产权制度是整个经济制度的核心,它一方面直接影响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为其它制度提供基础。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可持续农业1农业发展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与自然界的密切依存关系决定了农业的自然生产力是农业经济生产力的基础,尽管科技的进步使当今人类干预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但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与提高生态系统的持续性,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的显著外部性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的特点表明,农业生产中经济产品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再生产过程。

农业与自然界这一特别密切的关系,使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的经济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农业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像农业经济产品一样由市场价格体现其经济效益。

因此,人类农业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无论是好是坏,通常都表现为一种外部性。

尽管外部不经济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农业活动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是一种非此及彼的关系。

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形成极大的外部效益(外部经济),这是农业区别于其它生产部门的显著特征。

农业生产中形成的生态效益是向全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

这种外部经济的价值可以体现在受益者经济收益的提高(例如,由于舒适的环境,使工厂的产品增加)和城乡居民效用的满足,也体现在不仅为当代人也为后代人保存了一个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基础。

但由于这种公共物品使用的非排它性,以及现有技术还难于对这种生态效益值给予较精确的量定,要想通过市场价格体现这种公共物品的价值需要极高的交易费用,以至于根本行不通。

因此,必然导致生产者重视农业经济产品,忽视生态产品,表现为注重眼前利益忽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显然,如果能将农业生产的外部经济内部化,将有利于激励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生态效益的发挥,以可持续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农业部门的“私人”收益通常是小于社会收益,按照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才能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福利经济思想,就应该从制度上给农业生产者以激励。

然而,当人们深刻感受到农业生产外部不经济的影响并呼吁对其可能产生的灾难性后果采取行动时,却仍然没有对农业生产外部经济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评价。

事实上,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完全是非此及彼的关系,当农业生产能不断形成改善生态环境的外部经济时,也就意味着农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这一外部不经济的消失。

这也是人类追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农业外部性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性及制度在实现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3农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制约农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小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了农业根据市场需求而调整的特有规律。

恩格尔定律表明,受人类生理需求的限制,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达到一定满足程度后,增加的农产品的效用就会下降,甚至为负数。

因此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

这就使农业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而调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农业发展受市场需求制约的特征表明,可持续的农业必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

例如,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生态创新,以发挥农业的多方面功能,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求。

4农业特殊的基础地位与重大贡献农业之所以是社会经济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只有它能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之源。

只有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生存是发展之基础。

其次,农业还是其它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最后,农业还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

尤其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具有吸纳剩余劳动力,维持生存和安定社会的重要作用。

农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农业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与持续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制度创新的要求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制度创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农产品由全面短缺变为结构性过剩;农业发展目标已从追求产量最高转向到追求质量最优,收入最大化;政府对农业的引导目标也从注重食物安全转到强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模式从单纯生产环节扩展到整个农业产业链;农业发展由资源的约束转向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

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制度朝市场化方向变革的结果,而这些变化也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制度的要求。

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经济的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最终目的是人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制度创新虽然不能增加资源存量,但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的环境和相对价格,从而影响农业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率。

国内外的经验都已表明,任何一国农业的兴衰总可以找到制度根源。

“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并有助于实现分配公平和结构合理的广泛的社会目标。

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取决于人们对资源利用方式的行为选择。

而人们对资源使用方式的选择,在资源与技术既定的前提下,主要受制度安排的影响。

因此制度会通过影响人们资源配置的行为方式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制度创新的要求。

第第2节节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经验中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教训教训一、农地制度、农业制度与农村制度一、农地制度、农业制度与农村制度农地制度是社会对以农地为对象的各种权益的安排和规定,并藉以影响人们在土地资源使用中的行为方式。

农地制度包括成文的,具有约束力的制度,例如,法律、政策、规章、条约等。

也包括同样具有约束力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等。

农地制度的内容包括农地所有权制度,农地使用权制度和农地经营管理制度。

农地制度的核心是农地的产权制度,是指农地上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各项权能的设置与划分。

农业制度以农地产权制度为核心,包含有关农业生产、流通、分配的规则。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条件,并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规律与市场经济制度规则的约束与激励,共同影响与支配着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农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制度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核心,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在生产上实行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营,以粮为纲,生产者共同劳动。

在产品流通上,实行统购统销制度。

在收益分配上,实行平均原则,采取口粮、工分形式。

并且以户籍管理,工农福利差别等农村制度安排,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国家正是借助这种农地、农业、农村制度安排,使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得以实施。

显然,没有相应的农地制度与农业制度,城乡隔离的农村制度将难以推行。

因此农村制度实际上是包含了以农地制度为核心,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制度和有关农村发展的政策等这一制度体系。

二、新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及分析二、新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及分析1农业制度改革的分析与评价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改革形成的“耕者有其田”阶段(1949195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推动的集体所有制阶段19531979);以农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突破口而形成的家庭承包经营阶段。

以1979年为起点,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全面推行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又一显著阶段。

与前两次不同,这场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一次由生存危机引发与推动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1979年后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与前两个阶段的制度变迁截然不同,它是一次由生存危机而引发的诱致性制度变迁。

可以说,产权重组改变了原有分配格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安排成功的关键。

“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余归自己。

”是该制度收益分配形式。

较之集体所有制,该制度安排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可归结为:

(1)能形成充分激励

(2)使生产监督费用为零,也降低了收益分配成本(3)具有资源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