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355160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docx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思想文明史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思想文明史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专题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

学法指导:

1.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注意把握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规律。

2.运用唯物史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理解“人定胜天”、“无神论”等思想。

3.运用辩证法原理,正确分析、理解佛教盛行的社会影响。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一课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从百家争鸣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百家争鸣:

(1)、社会背景: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封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周王室的衰微和各诸侯国纷起争霸:

在混战的局面下要求政治改革,以便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各种理论的指导;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使各个学派得以发表自己的政见和主张;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规律与认识:

百家争鸣,实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被打破,需要思想理论的重新认识,百家争鸣就是思想领域对种种历史、现实问题斗争的反映。

这一潮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代表人及其主要思想:

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

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

思考:

法家主张“法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和借鉴意义?

答:

法家主张的“法治”思想,实际上是封建信条,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是控制人民的工具;而当今倡导的“依法治国”,维护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保证的是基本民主权利,实现的是人民的基本权利。

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一方面在健全法制,另一方面需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正实现依法治国。

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

创始人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但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是其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相传晚年编定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五部书,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孔子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孟子: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3)、影响:

①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方针;②促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思考:

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主张。

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

(2)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

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的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及其进步意义: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来刑峻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处于协调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反对“虐民”“暴民”,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有利于人类利用自然变化规律为社会造福;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社会安定并公平地选拔任用人才;

(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序的社会制度,建立法治社会。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社会背景: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中国龙舌草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

为巩固其统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和强而有力的中央集权;儒生们顽固的坚持分封制。

(2)、主要措施: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

3、汉初的道家思想到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慎刑的措施

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董中舒对儒学加以发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依照天意行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制度才能统一,中央太学和地方郡国学两极官学,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确立封建官学制度。

规律与认识:

1、中国治国思想由儒法道佛组成.儒家有利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法家有利加强专制集权,道家恢复经济,佛道麻醉人民.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并逐渐表现出融合趋势。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和统一,实行严刑峻法,强化阶级压迫和政治统治。

西汉初期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统治思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融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从此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基本上选择的治国模式是外儒内法且济之以道,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统治模式,影响深远。

如唐朝时,轻徭薄赋,缓和矛盾;中央集权,实行法治;选贤任能,以德治国;开明政策,民族友好;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2、儒家思想被尊崇的原因: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独领风骚,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是因为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内核迎合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其理论本身哲学上宣扬天人感应宣扬天命,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政治上提出大一统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都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思想武器,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还在于它能不断吸取其他思想的先进部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故为统治阶级所喜爱。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

1、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包含了民本思想,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五经”。

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发展:

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荀子:

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2、西汉: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核心是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建立起新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①主张:

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建立太学等学校,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

②影响:

;适应了当时封建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具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主张建立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有利于封建教育的发展;独尊儒术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3、宋朝:

儒学新发展——理学产生发展。

(儒学的极端化)

宋代的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

①“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②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4、明清时期:

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①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

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②这一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生,儒学受到批判。

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明清之际:

1)、条件

(1)经济因素:

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制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主张:

①黄宗羲: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

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3)、影响;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

第二课时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与认识

一、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演变

思考:

孔子在春秋时期提倡“仁”的学说,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心理,但为什么并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

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人民渴望安定与统一;儒家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

但战乱兼并的状况下,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

1.战国时期:

被冷落

原因:

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秦朝:

遭压制、摧残

原因:

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

特点:

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3.西汉:

独尊

原因: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

特点:

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

明朝:

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特点:

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明清之际(鸦片战前)受批---四书五经僵化了思想,“异端”李贽指责批判孔子,揭露道学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制,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朴素辨证、发展的思想,主张“趋时更新”.

特点:

明清儒学们既继承了宋明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又对其中不少陈腐之处不满,力求有所更新。

使得儒学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

6.近代前期崩溃:

②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旧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1)、维新变法时期:

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

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阻力。

在戊戌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新学的传播,科举的结束都是对儒家的打击。

(2)、辛亥革命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进一步受到冲击。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

(3)、新文化运动:

彻底被批判受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

原因: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逆流,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解放人们的思想。

7、近代后期:

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儒学正统地位被废除。

8.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

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家被当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受极左思潮影响,尤其“文革”时期:

“批林批孔”,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

原因:

“文革”后期,周恩来落实干部政策,纠正“左”的错误,触犯了“四人帮”的利益,他们借批孔来批周恩来

9.新时期以来:

焕发新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学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阵地。

新一代领导人号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古为今用”,对儒学能进行扬弃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前提下焕发出新的光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规律与认识:

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经济的辨证关系:

思想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综合反映,反过来又影响政治、经济的发展。

如古代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政治上的专制集权又要求思想上的高度集中和统一,这实质就是大一统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独尊儒术都是政治一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而反过来,董仲舒新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对于西汉社会稳定、政治集权、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正确对待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统,也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容和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

儒学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它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作用。

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1、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反对对传统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宏扬其优秀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体而言:

①“德治”有合理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

道德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

一个和谐协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需要有良好的社会规范来维系。

②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积极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

例如《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等等。

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③对有些内容可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的有用的思想要素。

如古代“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

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可以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

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

④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等。

2、儒学的现代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意识和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都不无裨益。

3、儒家学说对世界的影响:

(1)、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

唐朝时,朝鲜和日本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

(2)、对欧洲的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特别推崇儒家思想(人文主义政治观)。

(3)、儒学对东南亚,东亚等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讲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宗教

一、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1、荀子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王充——《论衡》:

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神,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他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3、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唯器”的唯物观点。

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

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规律与认识:

1)、唯物思想是人们在与自然斗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史实:

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农具的推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在总结生产斗争的基础上出现了荀子“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产生,推动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也带动了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秦汉以来科学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有了更大进步,于是出现反对宗教迷信的唯物者,如王充、范缜等人。

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的思想,又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西学东渐”的开展。

2)、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伴随与唯心迷信思想的斗争,唯物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反过来推动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

二、中国古代的宗教

补充:

1、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颠倒的反映。

2、在阶级社会中,宗教的主导作用是消极的。

它从精神上麻痹人民,统治阶级往往把宗教作为维护反动统治和对外侵略的工具;但在历史上劳动人民有时也利用宗教来联合自己的力量,进行反对统治阶级和抵抗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

(一)、佛教

1、佛教的传人与传播

①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我国内地;

②东汉明帝派使臣赴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

③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迅速传播。

A、原因:

佛教思想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适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B、危害:

统治者利用佛教,使人民甘受剥削、安于现状;统治者支持、宣扬佛教,浪费大量钱财;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加重了人民负担。

反对佛教:

南朝思想家,范缜《神灭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先后灭佛。

④唐朝武则天时,佛教备受宠遇。

隋唐时的佛教渐趋中国化,形成许多宗派,以禅宗流传最广。

2、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①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

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

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

②经济时间,佛教盛行曾使农村劳动力大减;同时,僧侣众多,不入国家掌握的户籍,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唐朝时南诏建筑艺术的提高,元朝时西藏成为中央行政区,清朝前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都与佛教有关。

佛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④思想上,宋代以后,佛教思想渗入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从而形成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思想界也许深远。

⑤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

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此。

(二)、道教

①东汉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经》是主要的经典。

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