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55141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29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docx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

 

第八章新生儿常见症状的评估与护理

 

本章关注

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

2.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体位护理

3.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判断指征

4.喂养方式对新生儿便秘的影响

5.新生儿洗胃、灌肠等护理及注意事项

 

第1节体温异常

一,新生儿低体温

低体温(hypothermia)是指核心(直肠)温度≤35℃。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故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

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和某些疾病影响时很易发生低体温。

生儿低体温不仅可以引起皮肤硬肿症还可致心、脑、肝、肾和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甚至

导致死亡,研究证明,低温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可能会导致增加新生儿死亡率。

当体温<32℃

时,病死率可达20%~50%,体温低于30℃时,新生儿病死率高达6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1.受寒冷的影响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散热大于产热,在环境温度降至中性温度以下时,机体产热增加,主要通过氧耗提高新陈代谢来代偿性产热而新生儿这种代偿不充分,当寒冷刺激强时,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导致低体温。

2.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环境温度降低时,擬人的热量过少,自身调节能力差而发生低体温。

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寒冷时主要依靠棕色脂肪代谢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早产儿能量储存少,摄人不足,体温调节能力差,寒冷时发生低体温。

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低体温发生率越高。

4,摄食不足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摄食不足,内生热不足,在生后

18~24小时内可耗尽。

5,某些疾病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疾病

时,进食量减少,热量摄人不足,产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散热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低体温。

【临床表现】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首先下降,患儿全身

凉,体温常低于35℃。

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与低温的严重程度及潜在的疾病或并发症有关,

患儿常嗜睡、拒乳、少哭、少动,部分患儿可见皮肤硬肿,始于四肢、大腿、臀部,可遍

及全身,严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黏稠,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系统脏器损伤:

1.呼吸系统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起初呼吸增快,待体温下降,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

呼吸逐渐减慢。

尸检发现低温儿常伴大片肺出血,其原因可能由于受寒冷刺激,肺部毛

 

细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造成肺出血。

2.心血管系统在对寒冷刺激有效反应范围内约低至33℃,心率增快并增强交感神

经反应,低于这个范围可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心电图表现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QT间期延长,S-T段抬高,T波有时可倒置。

小于28℃时常出现房室传导阻滞。

低体温时血压

进行性下降,是因为心搏量减少及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

3.消化系统低体温时胃肠蠕动减弱,胃肠道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不良,由于反应减弱,吞咽动作不协调,喂奶时易发生呕吐误吸,故在体温未恢复至正常以前,最好勿经口喂养。

 

4.神经系统体温低于35℃时反应迟钝,低于33℃时处于半昏迷状态,瞳孔开始扩

大,低于30℃时对外反应消失,肢体僵硬,呼吸心跳变慢,低于26℃时接近死亡。

5.血液系统随着体温下降,血流缓慢,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加。

当体温降至26℃

时血容量减少30%,血流更缓慢,易于凝聚,由此而引起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及血小板減少,

出现严重的微循环障碍,甚至DIC。

低体温晚期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血小板減少,血液呈低凝状态。

6.代谢系统体温下降时一开始,棕色脂肪产热,随之血糖下降,以后则机体代谢率也降低,体温每降低1℃,代谢率減少5%。

另外低体温时葡萄糖代谢速度減慢,清除率下

降,多数患儿血糖可不降低,甚至发生高血糖症。

故在低体温时静脉滴注葡萄糖时宜控制浓度和速度,以免发生高血糖。

7.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本病2/3的患儿伴有酸碱平衡紊乱,以酸中毒(代谢性、呼吸性和混合性酸中毒)为主,危重硬肿及病死儿多存在明显酸血症.可有高血钾、高血磷、低

钠血症和低钙

.血症。

 

8.

.

免疫功能

低体温使免疫功能降低

新生儿低体温

24小时后大多合并感染和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和肺炎等。

【诊断检査】

1.病史

详细询问分娩时有无窒息史和宫内窘迫史

环境温度及保暖措施是否到位

以及

 

疾病情况以帮助区分是寒冷刺激还是疾病原因导致的低体温。

2.实验室检查血象显示血细胞比容增加,血小板减少。

血气分析显示有代谢性酸中

毒及低氧血症。

明显的尿少或无尿,非尿素氮、肌酐增高提示急性肾衰竭。

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及凝血活酶时问延长等。

3.辅助检查x线胸片可提示肺出血情况的发生。

心电图改变为QRS时问延长、ST段延

长、

T波低平。

用甲皱微循环显微镜观察可见肢体血流速度变慢,表明新生儿低体温有微循

 

环障碍存在

 

【治疗原则】新生儿低体温的治疗主要是复温与原发疾病的处理同时进行

主要包括复温、

 

控制感染、供给热量、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功能紊乱、纠正器官功能障碍等。

【患儿的护理及管理】

1.

体温测量

体温测量是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是护理的基石出工作

临床上为

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常用测量部位有

:

(1)

月I温:

直肠温度最接近机体的中心温度

其结果能准确反映体温的实际变化

是临床

 

测量体温的标准方法。

测量方法为:

新生儿取屈膝仰卧位,充分暴露臀部,用软膏洞滑后将肛

表轻轻插人肛门2-3cm,3分钟后取出记录读数。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的患儿不宜测量直肠

温度,沐浴患儿须等待30分钟方可测量。

新生儿易躁动,哭吵容易造成肛表断裂,在测量时须

有专人看护。

(2)腋温:

临床最常用于新生儿测量体温的方法。

测量方法为:

擦干测量侧腋下,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屈肘过胸,尽量紧贴皮肤(图8-1-1),同时须专人在

旁看护以防体温表脱落,测量时间10分钟。

极度消瘦的新生儿不宣采用此方法。

 

图8-1-1腋温的测量

 

(2)颌下温:

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其分布在大血管周围、月夜下和颈部等处。

测量方法为:

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颌下与颈部皮肤之间夹紧,10分钟后取出,测量时要有专门人员巡视体温计是否脱落。

其优点为是

测量部位暴露于体表,无论何时都方便测量,缺点为新生儿头部不易固定,易造成体温表脱落,影响结果。

4)背部测量法:

患儿去枕平卧,将体温计水银端或电子体温计经一侧(左右均可),

由颈后轻轻插入脊柱与肩,胛骨之间斜方肌部位,插人深度5~6cm,以患儿自身体重的重力作用,使其与背部皮肤和床褥紧贴,测得体温。

(5)腹股沟温度:

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腹股沟1/3与内1/3交界处(即股动脉搏动处),体温计方向与腹股沟平行并紧贴皮肤,同时使该侧大腿内收,紧靠腹壁,如腹股沟处有尿、汗液时,应先擦

 

干,5分钟后取出。

腹股沟温度与腋温接近,避免测腋温需要解衣的繁琐,简便易行。

(6)耳温:

将被测新生儿的耳廓轻轻向后上方拉,外耳道暴露,将红外线耳式体温计的探头轻轻插入耳道并向下压,按下测量开美,1秒后取出,记录读数。

其优点为简単便捷,快速读数。

点为近距离接触患儿易导致交又感染,故在测量时要使用一次性保护胶套,且新生儿往往耳道

较小不易测量。

(7)经皮、温监测:

目前在暖箱、光疗箱、远红外辐射抢救床等新型的仪器上,用热敏电阻为

探头的电子体温计,将热传感器电极轻贴在皮肤上记录皮肤温度(图8-1-2),对新生儿干扰小,

随时可以监护新生儿的体温,缺点是探头不易固定,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2.常用新生儿复温法

(1)慢复温法:

将患儿置于室温在24~26℃的室温中,并以预热的衣被包裏;适用于轻度低

体温的患儿(34~35℃),可在12~24小时内使其体温恢复至正常

(2)新生儿暖箱复温法:

适用于中重度低体温的患儿,将患儿放入预热的暖箱中,温度设

置需高于患儿皮肤温度1℃,复温的速度一般为每小时提高暖箱温度1℃,若新生儿体重小于

1200g、胎龄小于28周或体温低于32℃,复温的速度应減慢(速度不超过o.6°c/h)。

在复温过

程中,需严密.监测体温变化。

体表温度与月工门温度的差不应超过1℃。

对低体温有合并

症需抢救的新生.儿,可将其置于远红外线抢救台上进行复温,复、温速度可每15~30分钟提高

1℃。

直至患儿的温度达到正常。

具体方法参見第七章第4节。

(3)新生儿辐射台、空调复温法:

对于病情不稳定或病情危重需要在辐射台进行抢救治

疗的早产儿,使用聚乙烯覆盖,既可減少散热,也可減少早产儿水分丢失。

将低体温早产儿安置在空调房间,将其室温控制在24~26°C之间,湿度控制在55%~65%。

密切观察早产儿的体温

变化,通过对患儿(早产儿)反应进行适时观察来调节其箱温。

箱温过较低时,患儿会出

现唇周发结、四肢发凉和反应差等症状;箱温过高时,患儿会出现面色红、呼吸増快和吵l1司不安等症状。

对暖箱进行规范管理和消毒:

高湿度的环境可減少患儿

 

水分丢失、促使患儿增长体重、降低患儿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等,但也极易导致细菌的繁殖生长,影响早产儿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定时、按规范对温箱进行消毒处

理。

医护人员应通过低流量和间断方式的吸氧方法对早产儿进行治疗,每分钟氧流量为0.5~1.0L,促使早产儿能量代谢,使其体温恢复正常。

在患儿呼吸平稳且没有发结现象时,可停止吸氧等。

 

二、新生儿发热

正常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肛温)为36.2~37.8℃。

新生儿肛温高于

37.8°C定义为发

热。

常由于环境因素及感染导致。

【发热的分度】新生儿发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8-1-1)。

表8-1-1

新生儿发热的类型

发热的类型

数値的范围

低热

37.8-38.0℃

中等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制】新生儿发热的机制尚不明确,主要是由产热和散热之问的复杂

关系的紊乱造成的。

新生儿期体温中種发育不成熟,无论产热和散热功能都不完善,体表

面积大,皮下脂肪薄,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新生儿的体温由位于下丘脑

的体温中極控制,体温中枢控制身体的正常温度水平,当体温下降低于正常水平时,体温中枢启动产热机制,如外周血管收缩和一些非寒战的产热作用。

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

水平时,则启动散热机制,主要为外周血管扩张和有限程度的出汗。

新生儿体温中枢尚

未发育成熟,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功能差,加以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

因此

许多因素都可以引起新生儿发热

 

1.环境因素引起

当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如新生儿包裏过严过多、

新生儿暖

 

箱温度及光疗箱温度设置过高、相一射床温控探头脱落等均可引起新生儿体温迅速升高。

 

2.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生后3-4天正常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体温突然升髙至39~40℃,患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啼哭、面色潮红.、呼吸严重者口唇干燥、尿量减少或无尿。

发病原因为摄入水分不足。

因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等非显性'失水以及排出大、小便等丢失大量水分而生后3~4天内母乳量较少,未能及时补充水分导致新生儿

血液浓缩而发热。

补充水分及降低环境温度可缓解发热。

 

3.新生儿感染引起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脐炎、

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

新生儿感染时并不一定会发热,有时严重的感染可能发生低体温。

 

4.其他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儿,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可引起发热,骨骼肌强直和癫痫持续状态等因新生儿代谢升高也可引起发热,新生儿颅内出血也可引起中枢性发热。

母亲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母亲和新生儿发热。

 

【治疗及处理原则】首先应当明确发热的原因,如发热为感染引起,应查明感染源,积极控制感染。

环境因素引起发热,应去除原因,如降低室温,打开新生儿的包裹,调

节暖箱、光疗箱温度,检查辐射保暖台皮肤温度电极是否松动等;如发热因脱水引起,应尽快补充水分。

 

【患儿的护理及管理】处理患儿发热的决定,应考虑到措施的风险性。

任何护理干预措施应以增加患儿舒适感或减少不适感为首要释的。

首选物理降温为主。

鼓励采用增加

患儿机体抗感染能力的护理措施,如增加液体摄人量等。

 

1.降温的护理措施

 

(1)去除病因:

室内温度过高,应设法降低室温。

应在病房创造良好环境,保证患儿充

分休息。

室温调整为相对湿度50%~60%,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室内人员不要太多,限制一次探视人数和时间,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⑵降温方式:

体温高于39℃时应尽快降温,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防止惊厥发生。

可给予物理降温。

加强散热:

松解患儿衣被,促进体温下降,同时注意遍腹部保暖。

 

冷敷降温:

将冰袋置于血管丰富处,一般放置拥部位是在前额、颈部、或放于腹股沟、双侧腋窝等处。

每次放置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以免发生冻伤,或是用冷毛巾敷于

前额、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每2~3分钟更换一次。

 

温水擦浴:

如体温>39.5℃可给予温水擦浴。

擦浴用的水温^般为32~34

为四肢、颈都、背部,并擦至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

3-5分钟,以助散热。

新生儿忌用乙醇擦浴,防止体温急剧下降,甚至低到

造成不良影响。

 

℃。

擦浴部位

时间稍长达

35℃,反而

 

2.病情观察与评估

①了解发热的原因,判断

有无外界环境导致的发热;②观察患

 

儿的一般情况,如体温、脉搏、呼吸、神志、面色、食欲等;③观察病情进展,关注有

无惊厥等并发症的发生;④观察患儿的液体人量、尿量,注意有无脱水症状;(5)观察应用退热药和抗生素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3.保证营养的供给保持水分摄人^高热时由:

于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肠蠕动减慢,消化液生成减.1因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应给予少量多餐,对于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通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儿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加强基础护理

 

(1)皮肤护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促进舒适度。

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

 

(2)口腔护理: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利于细菌繁殖。

加上的下降,口腔炎症就会发生。

因此高热时要特别注意口腔护理,每天2~3次,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5.心理护理高热时,家属往往焦虑不安,护士应给其安慰和鼓励,并向其解释发病的原因、治疗和预后。

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并指导其掌握降温的相关措施和护理要点。

增强家属的自信心,减轻其担忧和焦虑。

 

专家点评

 

复温是治泞新生儿低体温的主要措施,一般都主张逐渐复温,体温越低,复温越应谨慎。

新生儿发热用药需慎重,以物理降温为主,在排除液量不足、环境等物理原因导致的发热情况后,需就医做全面检查,针对病情选择用药。

 

2节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apnea)是指一段时间内无呼吸运动。

20秒内有

3个≥3秒的规则间歇的呼

吸停顿,隹不伴有心动过缓及皮肤颜色改变,称为周期性呼吸

(periodicrespiration)。

如呼吸停顿超过

20秒或不足

20秒而伴有发绀或突发明显的苍白及肌

f力减退,或心

动过缓(心率小于

100次/分)的异常呼吸,称为继发性呼吸暂停。

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

是新生儿尤其早产儿的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也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

如不及时

发现和处理,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猝死,故需密切观察及时发现迅速纠正。

【病因及病理生理】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尚未

明确,现阶段多认同呼吸暂停不是病

理状态,而是早

产儿呼吸功能生理性不成熟,是胎儿呼吸的延续,对

低氧的反应为呼

吸频率增加后出现长时间通气下降

进而加重低氧血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出现低碳

酸血症,使体内CO?

水平接近于发生呼吸暂停的阈值

(低于基础CO?

l~1.3mmHg),

从而诱

发呼吸暂停;也与早产儿中枢发育不成熟和一些神经递质增多有

关。

新生儿呼吸暂停

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

呼吸暂停。

1.原发性呼吸暂停

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在

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1800g的早产

儿,通常在出生后的第3~5

天,常不伴任何其他疾病。

研究证实,

胎龄越小,发生

呼吸暂停的危险越大。

国外文献显示

34~35

周的新生儿仅有

7%发生呼吸暂停,而<29

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apneaofprematurity,A0P)

的发生几率接近100%。

主要与下列因

素有关:

①呼吸中枢不成熟:

胎龄越小,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越不成

熟,无髓鞘化程度越

低,对CO?

升高的敏感性低,尤其低氧时对CO?

的反应更低而导致呼吸暂停;②早产儿脑

干神经元功能不完善,根据脑干听觉诱发反

应发现其传导时间随着胎龄增加而缩短,

呼吸暂停发生随之减少;③呼吸模式多样化:

因呼吸中枢调控

的不稳定性,周期性呼吸

在早产儿中极为常见,当食管反流或咽部分泌物的积聚引起喉化学反射过度时

可能导

致呼吸暂停的发生;④早产儿快眼动相睡眠占优势,此期内呼吸不规则,肋间肌抑制,

胸壁运动以矛盾运动为主,潮气量降低,

PaO?

下降易发生呼吸暂停;⑤早产儿膈肌氧

化纤维少易疲劳,从而导致呼

吸暂停;⑥早产儿咽部肌肉弱,软骨柔软,颏舌肌张

低,吸气时难以维持咽部完全开放

易引起呼吸暂

停的发生;⑦β-内啡肽:

研究发现早产

儿体内β-内啡肽(β-EP)增多,通过作用于某些脑核如孤束核的

μ受体抑制呼吸,还能

降低脑干神经元对

CO?

的敏感性产生抑制呼吸的作用。

原发性呼吸暂停可分为中枢性、阻塞性和混合

性呼吸暂停。

 

(1)中枢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中枢的组织结构及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不完善,

 

神经冲动传出较弱,任何细微的干扰均可发生呼吸调节障碍。

 

(2)阻塞性呼吸暂停:

早产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发育未完善,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较小,肺牵张反射较弱,当呼吸负荷增加时不能有效延长吸气时间。

 

(3)混合性呼吸暂停:

兼有以上两种因素及特点。

 

2.继发性呼吸暂停各种不同基础疾病及其他附加因素也可导致呼吸暂停,称

为继发性呼吸暂停。

可发生在早产儿,多见于足月儿。

常见的因素主要有:

①中枢神

经系统病:

脑损伤、脑膜炎、脑水肿、颅内出血、核黄疸或抽搐发作等;②心肺疾病:

重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或慢性肺部疾病、动脉导管开放等;③代谢疾病:

低钠、低

钙、低血糖、酸中毒;④其他:

遗传、剧烈疼痛、败血症、环境温度不当、新生儿硬肿症、

重度贫血、母亲应用麻醉镇静药、神经递质异常等。

其中,脑损伤、酸中毒及低钠血症

是高危因素,引发继发性呼吸暂停的疾病主要为肺部疾病(64.6%)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60.0%)。

 

这些疾病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酸中毒,可抑制发育不完善的呼吸中枢兴奋性,产生呼吸暂停。

此外呼吸道分泌物的堆积和支气管壁黏膜肿胀,增加了呼吸道阻力,甚至产生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力,需要增加呼吸功来代偿,新生儿呼吸功的代偿能力很差,当呼吸负荷增加时,不能有效地延长吸气时间,改变食管压力和增加有效弹性进行代偿。

这种呼吸反射功能上的不完善,是早产儿有呼吸道疾病时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1.原发性呼吸暂停常在生后2~7天开始出现,在生后数周内可反复发作。

 

中枢性呼吸暂停因呼吸中枢受抑制,其特征为呼吸暂停期间呼吸运动停止、气道内气流停止,持续时间短,较少发生心动过缓;阻塞性呼吸暂停系因上呼吸道阻塞所致,其特征为呼吸暂停期间气道内气流停止,但仍有呼吸动作,持续时间长且较早发生心动过缓。

 

2.继发性呼吸暂停病情变化与原发病密切相关。

发作时出现青紫、肌张力低

下、心率变慢、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降低,如不及时发现可致脑缺氧损伤,甚至死

亡。

心肺监护仪或呼吸心动描记可协助诊断。

一小时内呼吸暂停发作超过2~3次,为

呼吸暂停反复发作。

生后3天至1周内出现呼吸暂停的早产儿排除其他疾

病后方可考虑为原发性;出生1周后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应寻找病因,排除继发性。

 

【诊断检査】

 

1.血常规血细胞比容和血培养可以识别贫血、败血症,血生化检查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和代谢紊乱.

 

2.影像检查

 

(1)X线检查:

胸部X线能发现肺部疾病如肺炎、肺透明膜病等,并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腹部摄片可排除坏死性小肠结结肠炎。

 

(2头颅CT:

有助于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3)超声检查:

头颅超声检查可排除脑室内出血。

心超声检查有助于先心病诊断。

 

3.多导睡眠描记通过监护脑电图和肌肉运动,不但能区别不同-型的呼吸暂停,茴且

能指出呼吸暂停与睡眠时相的关系,有助于对呼吸#停病因的诊断。

 

【治疗原则】

 

1.心肺监护患儿发生呼吸暂停时的监护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监测;设置灵敏

的报警,定时巡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及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

 

2.去除诱因根据机体状况予以纠正代谢紊乱、控制感染等。

早产此在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喂奶后咽部受到刺激时均易发生呼吸暂停。

胃内容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化学感受器,以及酸性溶液进人食管中段胃食管反流,可反射性地发生呼吸暂停。

因此在给早产儿喂奶时必须密切观察,即使未有呕吐现象,少量奶液反流也可起呼吸暂停。

早产儿若颈部向前弯或气管受压时也易发生呼吸暂停,在护理早产儿时切忌枕头太高。

用面罩吸氧时,面罩应放在颏部并覆盖口鼻,但不应覆盖眼睛,应能紧密与面部接触。

 

3.促使呼吸恢复呼吸暂停发生时可先用物理刺激,促使呼吸恢复,如面罩加压呼吸、托背、拍打足底等。

具体方法包括:

轻拍足底、轻弹面颊,摩擦背部、胸和腿等部位。

 

4.药物治疗反复或长期的呼吸暂停,可用药物兴奋呼吸中枢。

 

(1)首选氨茶碱(aminophylline):

可增加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和膈肌收缩力。

通过对呼吸系统的刺激作用,提高通气量,提高对CO2的反应,改善血气及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率。

首次负荷量5mg/kg,20分钟内静政滴注,12小时时后用维持量,每次

2-2.5mg/kg,8-2小时一次。

氨茶碱缺点是副作用较多,有烦躁、心动过缓、惊厥、尿

量过多、脱水和高血糖等。

因此,应用氨茶碱治疗呼吸暂停应及时监测患儿血药浓度,预防其常见副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