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37997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docx

高考问答题评卷心得docdeflate

2010年高考评分标准与答题技巧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凤春

一、2010年高考问答题评分细则与答题思路

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

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

史论集》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

景。

(12分)

从材料中可获得的信息:

市镇是由“草市”发展而来的;明清时数量不

断增加;市镇之间直线距离近;市镇规模大、人口多;充斥着各个部门;收纳周边农户产品,进行手工业生产;与各地贸易往来。

国家参考答案:

特点:

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

系密切。

(6分)

背景:

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

活动加强。

(6分)

经验:

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高度概括,大胆总

结。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其中,香港、青岛等

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

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

“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12

分)

从材料中可获得的信息:

集中在东部;被列强占据;畸形发展;工矿、商业发展的推动;因地处铁路枢纽而发展;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增加就业率反而增加了失业人数。

国家参考答案:

特点: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

(6分)

影响:

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经验:

要把材料与教材内容迅速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历史阶段的特点并灵活运用。

如:

中国近代史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主要方式有修铁路、办工厂、开矿山等。

”这样就很容易总结出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还要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如:

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是近代特点谁都知道,但说近代中国城市具备这一特点就很少能有人答上了。

城市化的进程会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

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⑶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从材料和已学的知识中可获得的信息: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英国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是不断增加的。

从近代中英两国发展状况不难看出:

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而我们没有;英国对外进行了侵略而我们遭受了侵略。

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双方城市发展差异的原因。

国家参考答案:

中国:

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难以转化为产业工

人。

(4分)

英国:

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4分)

经验:

跳出教材的束缚,根据材料得出答案;不用掌握太具体的知识,但宏观上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要知道。

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

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

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截至1941年底,

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

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

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

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史》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疏散转移的特

点和意义。

(16分)

国家参考答案:

特点:

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

(10分)

意义:

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⑸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期体现这一纽带

作用的具体史实。

(4分)

参考答案:

汉代:

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

唐代:

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二、高考答题技巧

1、认真审题,领会出题者的意图

不少同学拿到试卷后就急于做答,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没有审好题的情况下盲目做题肯定会出错。

答题应该包括三个环节:

审题一一构思一—答题。

首先是审题,这是前提。

其次是构思,这是对已经提取的有用信息进行整理的过程。

(可以先列一下简要的提纲,以防在答题过程中因紧张而遗忘。

)最后才是答题。

第一,审关键词。

例如:

2005年39题⑶:

“从经济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定要注意,一个是“经济”,另一个是“秦国”。

有的考生虽然答出了秦国强盛的原因,但不是从经济角度,如答“秦始皇雄才大略,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统一全国”。

有的考生虽然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但答的是秦朝强盛的原因而非秦国。

这里要注意区别秦国和秦朝两个概念,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诸侯国的一员,地理范围仅在陕西中南部;而秦朝是一个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地理范围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长城,南达南海。

题目问得是“秦国强盛的原因”,意思是秦国为什么能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统一了全国。

如果理解为“秦朝强盛的原因”,那就不仅包括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也包括秦朝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各项措施。

第二,审时空范围

例1:

2006年38.阅读下列材料(32分):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元末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化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

中叶

瓦物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

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特尔吉乌斯》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

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时间范围),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空间范围)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时间范围)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

尤其第三问,题目在清代后面用括弧加上(鸦片战争前),是因为清朝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宣统皇帝下诏退位后结束的,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把清朝划分在古代和近代两部分,题目意在要求考生答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末期(明清时期,主要是清代)在“鸦片战争之前”这段时间科技停滞的原因就可以了,清代在鸦片战争后的科技落后原因就无需答了。

而有的考生却并未弄清题意,一见“鸦片战争”字样就以为到了近代,于是大谈鸦片输入的危害及鸦片战争的影响导致了中国科技落后。

如:

有的考生写到“中国人的钱用来买外国的鸦片,

所以科技不发展”;“由于吸食鸦片,使人萎靡不振、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严重摧残,所以中国科技落后”;“鸦片战争后,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生活水平在下降。

城市也发展不起来,国家出现危机,许多老百姓都在这次战争中死亡,找不到科技人员,中国科技落后了”等等。

且不说这些考生答得超出了时间段,即便是让你答鸦片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也不能这样答,因为这不是历史语言的表达方式,完全凭自己的想象答题。

例2:

2006年39.(68分)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圏8

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阿

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

(6)请用符号“•”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

(2分)(地理空间)

第三,审出题人的意图。

例如:

2006年38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有的考生答:

“中国科技虽与西方相比落后了,但有一些科学技术仍居世界前列,如远洋航海技术高超,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能说明。

中医成就很高,有李时珍《本草纲目》”。

这话虽然有道理,可不符合题意,题目意在通过与欧洲科技地位的对比,说明中国科技地位由先进转为落后,让我们从中吸取落后的教训,从反面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

并不是要说明中国科技明清时期在世界科技上仍有一席之地,中国古代有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位考生受“古代的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近代落伍了”的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了,把意思答反了。

2、答题内容既不要洋洋洒洒,也不要惜字如金

答问答题要尽可能的发挥,这没有错,要尽量从方方面面想得周全一点。

但并不是内容答得越多越好,更不是随心所欲地想怎么答就怎么答,也不是像有的考生认为的那样:

答得多评卷老师可能给辛苦分。

关键是看有没有采分点,答得多没有采分点也没有分,答得少句句都在采分点上一样可以得分。

因此,有则多说,无则少说,简明扼要,突出主题。

但是有的考生答题走向两个极端,请看例子。

洋洋洒洒例子:

2007年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

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

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

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

“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5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5分)

(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有的考生答“首先,因为随着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种植范围非常广泛,虽然等量玉米的价值不如等量黄金的价值,但由于其数量之多,加到一起就超过了黄金的价值。

其次,玉米能吃,而黄金虽贵却不能吃,而人首先是要生存的,如果人都饿死了,再多的黄金又有什么用?

第三,玉米在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它是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使者,是世界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

第四,有了玉米,丰富了人民的餐桌食品,改变了

人们的饮食结构,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保证了人们身体健康。

第五,人是吃五谷杂粮的,没有玉米,就少了一种杂粮,人体就会缺少维生素AB、C、DE……综上所述,玉米太重

要了,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如此发挥下去,我们还可以答玉米的推广有助于人心的稳定,有助于政治局面的安定,有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应该说,这名考生的思路很开阔,所答内容也不无道理,但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

如此发挥下去,还可以与“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全能扯上。

昔字如金例子:

2007年40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

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

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80万公顷,1956年达1640万公顷,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

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

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10分)

(后果:

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未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

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有的考生答“气候不行,管理不行,产量也不行”。

没分后果和原因,没头没尾,干干巴巴,甚至连苏联和玉米这样的关键词也没提,这样的丢分很可惜。

如果填上几个字,变成“苏联种植玉米的气候条件欠佳,加之管理不善,玉米的产量不高”,便可以答出很多采分点。

同时,还要注意措辞,有的考生答“由于农作物的土壤和气侯不适应,管理不完善,作为饲料的营养价值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这里“农作物”用词不准确,不是说所有的农作物都不适应苏联的气候和土壤,而单指玉米。

况且,“由于农作物的土壤和气侯不适应”语句不通,应该说“由于玉米不适应苏联的土壤和气侯”。

在答2007年40题

(1)时(“概括玉米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有的考生答“玉米是哥伦布环游美洲时带回的”,“哥伦布把玉米带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等。

这里“环游”、“落后国家”均不准确,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3、答题要使用历史语言

例1:

2007年40题(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有的考生答:

“由于赫鲁晓夫推广玉米,使土地遭到严重破坏,农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降低”。

“单一的种植玉米,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给苏联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农作物该种的不种,不该种的硬种,种上的农作物产量不如以前的农作物产量高,造成了极大损失和不可挽回的后果”。

例2:

2005年39题(5):

“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时,有的答:

“秦二世不务正业,整天喝酒、跳舞”;“秦朝的税费改革,增加了税率,加重了人民负担”;“秦二世不惜千金,修建豪宅”等等。

在答秦国强盛的原因时说“秦始皇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鼓励发展

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秦朝是在隋朝的基础上经济发展起来的”;“西汉的强大为秦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等等。

4、注意错别字

例1:

2005年:

统一货币写成“统一贸(贷)币”,苛捐杂税写成“稞绢杂锐”,度量衡写成“度量衍(桓、恒)”,改革币制写成“改革币质”,封建统治写成“封建统制”,修驰道写成“修池(弛)道”,商鞅写成“商秧(殃、央)”,大兴土木写成“大兴土墓(暮)”,统一车轨写成“统一车轧(扎)”,张骞(蹇、謇、赛),玄奘(藏、臧、壮)等

例2:

2006年38(3)在分析“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时,有的考生把“重农抑商”写成“仰商”、“易商”、“异商”等;“闭关锁国”写成“避关”、“蔽关”、“闭开”、“索国”等;“闭关自守”写成“自首”;“自给自足”写成“自己”;“文化迫害”写成“破害”;“文化禁锢”写成“禁固、襟固”;“八股取士”写成“取试、取仕”等。

5、注意文字书写

第一,文字书写要尽量清晰,但也不用一笔一画的写,只要判卷老师能看懂就行。

慢审快写。

第二,使用序号,层次分明。

第三,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不使用文学语言。

注意关键词,尽量使用课本上的语言。

例如:

2006年38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

应该答“由先进(领先)转为落后”即可,朴实无华,简单明了。

但考生答得却五花八门,如答:

中国科技“由强盛转为衰落”、“由显著到一般”、“由上升转为下降”、“由举足轻重地位到停滞不前”、“由重要地位到无关紧要”、“由中国超过欧洲到欧洲超过中国”、“由主导地位到从属地位”、“由高峰坠入低谷”、“逐渐走向下滑”、“渐渐落后了”、“具有逐步下降的趋势”等等。

第四,先总答,后分说。

如:

2005年39题,“秦强盛的经济原因”,先说由于商鞅变法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再具体答出那些经济措施。

第五,先易后难,重要的放在前面。

2010年11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