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739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docx

眼解剖组织学剖析

教案

 

第 1 次课      授课时间2005-8-30教案完成时间2005-8-20

课程名称

眼科学基础

年级

2004

专业、层次

眼视光专科

人数

教员

孙传宾

职称

助教

授课方式

多媒体

学时

5

教授题目

(章节)

第一章绪论、眼解剖组织学

基本教材、参考书

《眼科学基础》方春庭主编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掌握------眼球壁、眼球内容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学特点

2、熟悉------眼附属器的组成与解剖特点

3、了解------视路的组成与视觉纤维的分布特点

大体内容、时间安排

1、详细讲解------角膜、葡萄膜、晶体、视网膜的正常组织解剖结构

2、重点讲解------结膜、眼睑、眼眶的组织解剖特点

3、一般介绍------泪道、视路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并穿插大量图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眼球壁、眼球内容的解剖结构和组织学特点

难点:

视路中视觉纤维的分布特点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二章眼的解剖和组织功能

眼是视觉器官,包括眼球、视路和眼附属器三个部分。

第一节眼球

眼球分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个部分

一、眼球壁

眼球壁有外、中、内三层膜所构成。

(一)外层

角膜略呈椭圆形,横径为11.5~12mm垂直径为10.5~11mm,角膜中央薄,周边厚。

分5层:

上皮细胞层、前弹力层、实质层、后弹力膜及内皮细胞层。

巩膜是眼球壁外层的后5/6部分,质地坚韧,呈瓷白色,不透明,由致密交错的纤维组成。

巩膜向前与角膜相连,后部与视神经交接处分为内外两层,外2/3移行于视神经鞘膜,内1/3呈网眼状,称巩膜筛板。

此板很薄,视神经纤维束由此处穿

出眼球。

巩膜表面被眼球筋膜包裹,前面又被球结膜覆盖,于角巩膜缘处角膜、巩膜和结膜三者结合。

其内面与脉络膜上腔相邻,内有色素细胞分布,儿童的巩膜薄,可透出其内面的葡萄膜颜色而呈蓝色。

巩膜的厚度各处不同,后极部视神经周围最厚,达1.0mm从后极部向前逐渐变薄,赤道部约0.4~0.6mm,直肌附着处最薄,仅为0.3mm,巩膜本身血管很少,但有许多血管、神经从中穿过。

(二)中层

葡萄膜:

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葡萄膜是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的富含色素的血管性结构,在巩膜嵴、涡静脉

出口、视乳头周围与巩膜紧密相连,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葡萄膜的主要功能是营养眼球。

脉络膜毛细血管是全身含血量最丰富的部位,供应视网。

膜色素上皮细胞,视锥、视杆细胞。

睫状体分泌的房水则营养着晶状体和眼前段结构。

另外,虹膜的肌肉控制瞳孔的大小,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有利于视网膜成像并减少有害光线损伤视网膜;睫状肌还可改变晶状体形态,产生调节作用,且有维持眼压的功能;

虹膜是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为圆盘状,中央有一小孔即瞳孔,约2.5-4mm,前表面放射状血管形成凹凸不平的皱褶,成为虹膜纹理和隐窝,除隐窝外,均覆有扁平细胞,房水可自由流入虹膜基质,虹膜中央厚而周边薄,虹膜裂伤多发生在根部。

眼的颜色主要由虹膜前层、深层的色素及基质黑色素细胞的量决定,色素少表现为蓝色,色素多则为棕色。

色素上皮是睫状体的无色素上皮和视网膜感觉上皮的延续,这

些上皮细胞确保光线只能通过瞳孔进入眼内并产生最小的折射。

虹膜的前70%富含血管,为眼前段提供营养物质,周边虹膜的血管从瞳孔向外放射状排列。

虹膜的肌肉分为两种,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都来自神经外胚层,两者相互作用,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位于虹膜与视网膜的锯齿缘之间,为宽约6mm的环状组织,这一结构的特殊形态适合调节晶状体和房水分泌、流出功能的需要。

睫状体的切面呈三角形,顶端向后指向锯齿缘,基底指向虹膜,近基底有纤维附于巩膜嵴。

一般可将睫状体分为两部分,前1/3肥厚处为睫状冠,后2/3薄而扁平为睫状体平部,晶状体悬韧带附着在睫状冠的睫状突间隙,也可附着于睫状体平部和视网膜前部。

睫状肌收缩时,悬韧带张力降低,晶状体依靠自身的弹性回缩而变厚,产生眼的调节作用。

睫状体平部指从睫状突后缘至锯齿缘的区域,由睫状冠延伸而来的双层上皮细胞覆

盖,无色素上皮向后逐渐变扁平并与视网膜感觉层融合,色素上皮细胞向后融入视网膜色素上皮层。

睫状体的血液供应与虹膜相似,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构成睫状体主要的血管

系统。

虹膜大环发出的前动脉支和后动脉支形成毛细血管丛,前动脉支的毛细血管数量多,管径大,整个血管网可依不同的功能需要选择分流,血液最终由脉络膜静脉流入涡静脉系统。

脉络膜位于巩膜与视网膜之间,是一个色素丰富的血管性结构,含有黑色素细胞、纤维母细胞、节细胞和各种炎症细胞。

脉络膜上腔是指脉络膜与巩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填有疏松结缔组织,低眼压和炎症时,可有渗出物和血液存在。

(三)内层

视网膜前界为锯齿缘,后界为视乳头周围,外侧为脉络膜,内侧为玻璃体。

视网膜后极部有一直径约/%%的浅漏斗状小凹区,称为黄斑(%5-,656,215),其中

央有一小凹,称为黄斑中心凹(78915-142+563:

),是视网膜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眼底镜检查见中心凹一反光点,称为中心凹反射。

鼻侧距黄斑约3cm处有一直径约1.5cm边界清楚的淡红色圆盘状的结构,称为视乳头(视盘),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穿过巩膜筛板的部位,其中央有一小凹区称为视杯或生理凹陷。

视乳头有视

网膜中央动静脉通过,并于此处分布于视网膜。

视乳头无视细胞,故无视觉,视野中形成生理盲点。

视网膜由神经外胚叶发育而成,当视泡凹陷形成视杯时,其外层发育成视网膜色素

上皮层,内层分化成视网膜的内9层,又称为神经感觉层,薄而透明。

两层之间存在一个潜在性间隙,临床上视网膜脱离即由此处分离。

组织学上视网膜由外至内共分为10层。

1.色素上皮层位于脉络膜内侧,是单层六角形细胞,胞核位于细胞中央底部,胞浆丰富,内含较多色素颗粒,顶部伸出微绒毛。

色素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可阻止大分子物质进入视网膜,是构成视网膜外屏障的主要结构。

色素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非常复杂。

2.视锥视杆层由光感受器内、外节组成。

3.外界膜Muller细胞的突起终止于光感受器细胞的内节所致。

4.外核层又称外颗粒层,由光感受器细胞的胞核组成。

5.外丛状层由光感受器细胞的轴突及双极细胞树突水平细胞突起组成,它们之间的接触称为突触。

6.内核层又称内颗粒层。

由双极细胞、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Muller细胞的胞核组成。

7.内丛状层主要由双极细胞的轴突及神经节细胞的树突组成,并以突触形式相接触。

8神经节细胞层主要为神经节细胞的胞体;9.神经纤维层主要为神经节细胞的轴突;10.内界膜Muller纤维终止于玻璃体后界膜所致。

视网膜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及传递由三级神经元完成,即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将视觉信息沿视路传递到中枢形成视觉。

光感受器细胞由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组成。

视杆细胞感弱光(暗视觉),无色视觉;视锥细胞感强光(明视觉)和色觉。

光感受器的组织结构包括外节、连接纤毛、内节、体部和突触部分。

每个外节由约;HH扁平膜盘堆叠而成。

视杆细胞外节呈圆柱状,膜盘与浆膜分离;视锥细胞外节呈圆锥状,膜盘与浆膜连续。

外节膜盘不断脱落更新,

脱离的膜盘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

视杆细胞外节所含视紫红质是由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

在光的作用下,视紫红质退色(漂白),分解为全反型视黄醛和视蛋白。

全反型视黄醛在视黄醛还原酶和辅酶8的作用下,又还原为无活性的全反型维生素M;它经血入肝转变为11-顺维生素A。

11-顺维生素A经血流到眼内。

二、眼球内容

(一)眼内腔

前房为角膜与虹膜、瞳孔区晶状体之间的空间,内充满房水。

前房角是角巩膜缘后面和虹膜根部前面构成的隐窝,是房水排出的主要通道。

小梁网小梁网位于前房角的角巩缘区,从切面看呈三角形,基底位于巩膜嵴和睫状体之间。

小梁网由很多薄层结缔组织重叠排列而成每个薄层都有小孔,重叠后小孔可互相贯通。

这些薄层充当瓣膜作用,使房水只能从小梁网排出而不能返流。

小梁柱的细胞外间质,由胶原组成核心,外被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

每个小梁柱被覆单层内皮细胞,即小梁细胞,细胞间有较多的缝隙连接紧密连系。

小梁网可分成三个特征性区域,即葡萄膜小梁、角巩膜小梁和邻管区。

葡萄膜小梁在最内层,与前房相接,房角镜下吞噬色素颗粒的内皮细胞形成的浅棕色带。

角巩膜小梁在葡萄膜小梁的外侧,占小梁网的大部分,其小梁细胞内

有较多的吞饮小泡,而邻管区只是紧连Schlemn管的内皮细胞的薄层结

构。

小梁网是产生房水流出阻力的部位,阻力与小梁网孔的直径有关。

从葡萄膜小梁到

邻管区,小梁网孔逐渐变小,因此,邻管区是正常人房水流出阻力最大的区域。

房水流出眼球外主要通过小梁网途径外流,其次是葡萄膜巩膜途径外流(约占20%

)和虹膜表面的吸收(约占5%),还有很少量经玻璃体和视网膜排出。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大多数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Schlemn管,再通过巩膜内的集合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体循环。

这一路径的房水外流是压力依赖性的,随着眼压的升高,流出量增大。

开角型青光眼就是由于邻管区流出道变窄,房水流出阻力增大所致,而流出道窄可能与细胞外基质的变化,特别是硫酸蛋白多糖的增加有关。

葡萄膜巩膜途径是非压力依赖性的,房水经葡萄膜小梁、睫状肌间隙流入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经巩膜、涡静脉旁间隙流出,不需消耗能量。

由于在前房和睫状肌间隙之间没有屏障,因此,房水经睫状肌间隙进入睫状体和脉络膜上腔几乎没有阻力。

脉络膜和睫状突血管的通透性高,因此,葡蓟膜血管间隙的蛋白质浓度也很高,这些蛋白质就是通过巩膜流出

的,这一路径可比作是眼的淋巴管。

不过,人类经葡萄膜巩膜流出的房水量只占总流出量的很少部分,约为20%。

前列腺素衍生物,可以使睫状肌间隙增宽,增加葡萄膜巩膜流量,已成为临床上新型的降眼压药。

后房睫状体前端与晶状体悬韧带、晶状体前面的环形间隙。

(二)眼内容物

房水是眼内的透明液体,充满前房和后房,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保持眼部结构的完整性和光学透明性。

房水由睫状晶状体为富有弹性,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体,借晶状体悬韧带与睫状体的连接,固定于虹膜之后、玻璃体之前。

晶状体分为前后两面,前面的曲度较小,后面的曲度较大,两面交接处为晶状体赤道部,两面的顶点分别称为晶状体前极和后极。

晶状体由晶状体囊、晶状体上皮、晶状体细胞及晶状体悬韧带四部分组成。

1.晶状体囊是一层包绕整个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囊状基底膜,由为数众多的板层相叠而成允许小分子物质进出晶状体。

前囊及赤道部囊膜较厚,近赤道部最厚(可达.4!

)),后囊囊膜较薄。

晶状体囊的弹性可影响晶状体的调节力,其完整性又是维护晶状体透明的重要保证。

晶状体囊一旦受伤破损,水分可进入晶状体内而致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2.晶状体上皮位于前囊及赤道部囊下,为单层立方上皮细胞,相邻细胞以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或桥粒等结构相连接,阻止大分子物质在细胞间质的进出。

后囊下上皮缺如。

晶状体上皮是晶状体细胞(晶状体纤维)的前体细胞,处于中央区的细胞并不增殖,当细胞移行至生发区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终生持续分裂,新生成的细胞向移行区移行,细胞变得细长,分化形成晶状体纤维。

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房水和玻璃体中的生长因子的调节和控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白内障手术后晶状体囊下上皮细胞残留、增殖可致后发性白内障发生。

3.晶状体实质致密排列的晶状体纤维组成,成人的晶状体实质由核(%30#$3&)以及皮质组成,前者约占晶状体实质的=->,后者约占!

>(平均年龄为,!

时),但在组织学并不能将两者完全分开。

晶状体核可进一步分为胚胎核(由胚胎晶状体泡发育而来)、胎儿核(出生前形成)、婴儿核(-岁前形成)和成人核(性发育成熟前形成)。

晶状体皮质位于核周,由性成熟后形成的晶状体纤维组成,亦可分为浅层、中间、深层皮质。

有时将形成婴儿核和成人核的这部分晶状体纤维称为核上区,而将深层皮质与成人核之间的区域称为核周区。

生发区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终生增殖、延伸,不断形成晶状体纤维。

伸长的上皮细胞

前、后端分别向晶状体前、后极移动,整个细胞呈“.”形向核挤压,形成晶状体纤

维,细胞外形为六面体,最长可达/011。

浅层的晶状体纤维(细胞)内仍保留了上皮细胞的大多数细胞器,随着纤维向核挤压,细胞器逐渐丢失,细胞核位置前移,成熟细胞胞浆内的主要成分变成了晶状体蛋白和细胞骨架。

晶状体纤维之间紧密连接,排列规则,保证了晶状体的明性和光学特性。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核逐渐浓缩、扩大,其弹力减弱,调节力下降而出现老视。

因为晶状体纤维两端的相互重叠,在晶状体的前极和后极形成了晶状体缝。

胚胎核

无缝,而胎儿核前极为一直立的“2”缝,后极为一倒立的“2”缝。

随着年龄增长,

晶状体纤维的增加,晶状体缝变得复杂。

观察成人的晶状体,可以看到胎儿核的2形

缝,婴儿核的简单星形缝,成人核的星形缝以及皮质内的复杂星形缝。

4.晶状体悬韧带是连接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体的纤维组织,由透明、坚韧、缺少弹性的原纤维组成。

从睫状体上皮细胞发出,到达晶状体赤道部以及距赤道部/6711的区域,包埋入晶状体囊内。

起始于锯齿缘的悬韧带纤维与玻璃体前界膜接触,止于晶状体亦道部的后囊。

起始于睫状体平坦部的悬韧带纤维为最粗、最坚固的韧带纤维,它向前伸展,附着于晶状体赤道部的前囊。

起始于睫状突间凹的悬韧带纤维数量最多,它向后延伸,止于晶状体赤道部的后囊。

晶状体悬韧带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并保持晶状体的正常位置。

因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等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悬韧带断离,可引起晶状体脱位。

晶状体主要由水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含有氨基酸、类脂物、微量元素等非蛋白质成分。

晶状体本身无血管,其营养来自于房水,因此,当房水成分发生改变时,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形成白内障。

晶状体是眼球屈光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屈光指数约为/433。

晶状体的主要功

能就是充当双凸透镜,使进入眼内的光线折射成像,除此之外,眼的调节功能也主要靠晶状体来完成,晶状体还能滤过部分紫外线,起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玻璃体为充满眼球后空腔内的无色透明胶质体,其前方以晶状体及其悬韧带为界,其它部分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

玻璃体前面有一碟形凹面,称为玻璃体凹,以容纳晶状体。

玻璃体组织由玻璃体界膜、玻璃体皮质、中央玻璃体、中央管及玻璃体细胞构成。

1.玻璃体界膜

为致密的浓缩玻璃体,并非真正的玻璃体膜,除玻璃体基底部的前方和透明管的后

端外,其余部分均有界膜存在。

依部位不同,玻璃体界膜可分为前界膜和后界膜。

玻璃体前表面与晶状体之间有一直径约.//的圆环形粘连,称为玻璃体囊膜韧带,又称韧带。

青年时粘连较紧密,老年时变疏松,因此,老年人的晶状体易与玻璃体分

离。

2-玻璃体皮质是玻璃体外周与睫状体及视网膜相贴的部分,较致密,由胶原纤维、纤维间隙内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积聚而成。

以锯齿缘为界可将玻璃体皮质划分为玻璃体前皮质和玻璃体后皮质。

其中,位于锯齿缘前2//及后)52//这一区域,该处是玻璃体与眼球壁结合最紧密的部位,即使受病理或外伤的影响也不致使之脱离,该处的玻璃体称为玻璃体基

底部。

3.中央玻璃体

为玻璃体的中央部分,其结构类似皮质。

4.中央管

为玻璃体中央的透明管,又称78&9’%#管,位于晶状体后面至视乳头前面,为原始玻璃体的遗留。

5.玻璃体细胞

见于玻璃体皮质,尤其是近视网膜及视乳头处的皮质,有玻璃体细胞和玻璃体纤维

细胞两类。

玻璃体的主要成分为水,约占..:

,其余,:

为透明质酸和胶原细纤维,另还有非胶原蛋白、糖蛋白、无机盐离子、维生素7、氨基酸、脂类等物质。

玻璃体是眼屈光间质之一,除有屈光功能以外,还对视网膜和眼球壁起支持作用。

玻璃体无血管,代谢缓慢,其营养来自于脉络膜和房水,它不能再生,因外伤或手术造成玻璃体丢失时,其空间由房水填充。

第二节视路及瞳孔反射路

一、视路

视路是指视觉纤维由视网膜到达大脑皮质视觉中枢的传导径路。

包括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

上述通路虽然解剖部位不同,但具有较高的协同性,因此视功能的异常往往可以定位于特定的部位。

1.视网膜

视觉信息首先刺激视网膜光感受器(视锥和视杆),经过其他众多的细胞类型,最

终到达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不同的神经节细胞传导不同的视觉信息,包括视力、颜色、对比度和运动测试等。

空间定位贯穿于整个视觉系统,来源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反应视野特定部位的神经

纤维在视路中同样保持这种解剖定位。

通常下方视野反应上方视网膜的信息,鼻侧视野反应颞侧视网膜的信息。

在视网膜水平,来自视网膜鼻侧的周边纤维呈直线进入视乳头,来自颞侧者由周边部到视乳头呈弓形排列,其上下两方的颞侧纤维绕过乳头黄斑束,并将其包围,最后终止于黄斑部中心水平线上。

因此当颞侧纤维发生病变时,视野缺损呈弓形,鼻侧纤维发生病变时,则呈三角形。

黄斑中心凹主要由视锥细胞构成,在这里光感受器与神经节细胞为!

"!

连接。

神经

节细胞轴索的#$%&’$%经乳头盘斑束到达神经,余下的神经纤维在乳头黄斑束的上下方呈弓形走行,这样视网膜和视乳头的病变可以通过视野测试来诊断。

视乳头没有光感受器细胞,在视野表现为颞侧视野固视点!

()绝对暗点。

神经轴索

穿过的结缔组织称为筛板。

2.视神经

是指从视神经乳头至视交叉前脚的一段,为第!

对脑神经,它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发出的轴索汇集而成。

视神经全长约25~30mm,按其部位可分为:

眼球壁内段、

眶内段、管内段、颅内段。

(1)眼球壁内段:

是从视神经乳头开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索纤维成束穿过巩膜筛板的部分,长约1mm。

筛板前的神经纤维没有髓鞘,该处视神经较细,筛板以后的神经纤维有髓鞘包裹;

(2)眶内段:

视神经从巩膜后孔至视神经管眶口的部分,长约25mm。

该段视神经被由三层脑膜延续而来的视神经鞘膜包裹。

眼眶内的视神经自眼球后极的鼻侧稍偏上方处发出,后呈S形弯曲,以利于眼球转动。

(3)管内段:

即视神经在眼眶视神经管内的部分,眼动脉与其伴行。

长约6~10mm。

在眶尖部,神经管被上、内、下直肌腱起始构成的总腱环围绕。

管内视神经鞘

膜与视神经管骨膜紧密结合,以固定视神经。

由于视神经穿出视神经管向后经过与眶骨粘连的鞘膜皱褶,因此容易遭受外伤,并且在此部位,小的肿瘤或眼部血管瘤可能造成严重的视力下降。

(4)颅内段为视神经离开视神经管,进入颅内到达视交叉前脚的部分,约10mm。

3.视交叉

视交叉位于蝶鞍的正上方。

其中来自双眼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至对侧,来自颞侧

的纤维不交叉,黄斑纤维也分为交叉和不交叉部分。

由于鼻侧纤维代表大部分颞侧视野的信息,因此交叉的神经纤维占多数。

鼻下方纤维进入视交叉后立即转向对

侧,沿视交叉前缘的下方进行,越过中线后,向对侧视神经形成弓形弯曲,称为视交叉前膝,然后再转向后方,进入对侧视束的腹内侧。

鼻上方纤维在视交叉的同侧向后行,在同侧视束形成一个较小的弓形弯曲,称为视交叉后膝,然后转向对侧,沿视交叉后缘的上部进入对侧视束的背内侧。

颞侧纤维位于视交叉的外侧缘。

黄斑的纤维占视交叉中央区的较大范围。

视交叉位于垂体的上面,二者之间有交叉池,为蛛网膜下腔的一部分。

在视交叉的

前上方有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支,后面为第三脑室底部的前部,上面有终板,为第三脑室的前壁,两侧为颈内动脉,这些部位的病变都因视交叉的损害而表现不同的视野缺损。

4.视束

由同侧视网膜颞侧非交叉纤维与对侧视网膜鼻侧交叉纤维构成,即来自双眼视网膜

右半侧神经纤维构成右侧视束,来自双眼视网膜左半侧神经纤维构成左侧视束。

视束在向后行走时发生约90度,内旋转,来自视网膜下方(同侧颞下和对侧鼻下)的纤维位于视束的腹外侧,而来自上方视网膜的纤维位于视束的腹内侧,黄斑纤维位于背部。

5.外侧膝状体

来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纤维终止于外侧膝状体,再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轴索至枕

叶皮层。

外侧膝状体核细胞分为6层,来自同侧视网膜的神经纤维终止于7、8和-层,而来源于对侧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在则终止于9、!

和6层。

视网膜!

和"神经节细胞终止于外侧膝状体核的不同层次。

其中大的!

细胞终止于第9、7大细胞层,对运动、立体感、低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应答;而小的"细胞终止于第8、!

、-和6小细胞层,决定空间分辨和颜色视觉。

来自于外侧膝状体大、小细胞层视觉信息在大脑枕叶和皮质外区保持一定的空间投射。

6.视放射

神经纤维呈扇形散开,越过内囊,腹部纤维在大脑颞叶视放射区形成;/5/(环。

神经纤维离开外侧膝状体后向外旋转*+,,这样来自视网膜上方纤维居视放射的背部,下方纤维居腹部,黄斑纤维居中部。

7.枕叶(纹状区)

枕叶皮质视觉区域由纹状区,纹状旁皮质和纹状周皮质构成。

来自于视放射的纤维终止于纹状区,视网膜上、下方的神经纤维分别终止于距状裂的上、下唇,黄斑纤维束向后终止于距状裂上、下唇的后极。

视网膜愈近中央部的神经纤维,愈近枕叶的后极部,相反愈近周边部分的神经纤维愈近枕叶的前部,视野颞侧新月(双眼重叠的共同视野区以外的颞侧月牙形视野区,即视网膜鼻侧最边缘

部分)纤维位于纹状区最前部。

每侧枕叶皮质接受双眼同侧一半的视网膜神经纤维的投射,如左侧视皮质接受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纤维的投射。

一侧视皮质损害可出现对侧视野的对称性同侧偏盲伴黄斑回避。

但损害部位不同,视野改变也有不同。

如枕叶后极损害时出现对侧的同侧偏盲性中心暗点,且双眼对称。

距状裂前端病变时出现对侧眼颞侧新月形视野缺损。

视路的血液供应如下:

视神经前段由眼动脉分支供给,直达视网膜。

视神经后段和颅内段主要由颈内动脉

与大脑前动脉供给。

视交叉主要由颈内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分支供给。

前者在视交叉下,后者在其上。

另一部分血液供给来自前后交通支。

视束前段由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后交通支供给,后段则为前脉络膜动脉供给。

外侧膝状体前部由前脉络膜动脉,后部由大脑后动脉供给。

视放射近内囊部由前脉络膜动脉供给,后部由大脑中动脉分出的辐射动脉供给,这一动脉容易形成血栓。

后极部则由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给,故枕叶受伤,黄斑纤维不易受损害,出现管状视野,原因在于该处有两个来源的血液供应。

二、瞳孔反射路

主要的瞳孔反射包括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及近反射。

1.光反射

光反射纤维与视觉纤维伴行,在视交叉亦分为交叉与不交叉股入视束,在接近外侧

膝状体时,纤维离开视束,经四叠体上丘臂入中脑顶盖前区,终止于顶盖前核。

在核内交换神经元后,一部分绕大脑导水管到同侧缩瞳核(,-$.%)(/0)1’2&3#核,,/0核),一部分到对侧缩瞳核。

由两侧缩瞳核发出纤维,经动眼神经入眶,止于睫状神经节。

交换神经元后,由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到眼球内瞳孔括约肌。

2.近反射

即调节和辐辏反射当视近物时出现瞳孔缩小,与调节和集合作用同时发生,系大脑

皮质的协调作用。

其途径为:

当信息经视路到达视皮质后,由视皮质发出的纤维经枕叶/中脑束到中脑核和动眼神经的内直肌核,再由其发出纤维到达瞳孔括约肌及内直肌。

第三节眼附属器的解剖和生理

一、眼睑

眼睑分为上、下两部。

上睑较下睑大而宽,上睑的上缘以眉为界,下睑与颊部皮肤相连续,无明显分界,通常认为其下缘在眶下缘处。

眼睑游离缘称睑缘。

上、下睑缘之间的裂隙称睑裂。

睑裂的高度是指睁眼向前方注视时上、下睑缘中点之间的距离,上、下睑的内、外两个交接处之间的距离称睑裂长度。

成人其长度平均为3211。

睑裂在外侧交接处称外眦,内侧交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