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504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精品教案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

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1')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3')

痴想:

发呆地想。

隐秘:

隐蔽,不外露。

铁青:

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凝成:

凝结而成。

诱惑:

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

喧闹,沸腾。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17'~19')

1、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

3、请同学们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第一节诗,写了我童年时候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诗,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4、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

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c.学习集体朗读。

5、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

是写山的颜色吗?

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我的“幻想”指什么?

“零分”又指什么?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飘:

童年的认识毕竟肤浅种子:

比喻妈妈不经意的引导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后来“我”不懈努力,理想的树立也需要日积月累。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强调失望次数多。

说明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强调“我”的努力,不灰心

◆“诱惑”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什么?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这句话就是说:

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阅读诗的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侯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

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3'~5')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

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5′~6')

①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最后一段。

六、课堂练习(投影出示)(具体内容见附页)(10′)

七、小结,布置作业(1')

①小结:

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

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

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板书:

在山的那边

“山”象征了重重困难

“海”象征了理想信念

感情:

要不怕困难,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教后记:

 

《在山的那一边》当堂训练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痴()想幻()想诱()惑喧()腾

攀()上瞬()间朦()胧

2、相信你能给下列词语一个正确的解释:

(1)隐秘:

(2)一瞬间:

(3)朦胧:

(4)幻想: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信念”指的是什么?

(5)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种子”的含义是什么?

4、在下列句中的错别字下面画横线,并在题后纠正。

a.我心中怀着一种隐密的想()

b.一棵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c.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渲腾()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A信心B信念C痴想D幻想

(1)只有抱定坚定的,理想才能变为现实。

(2)老师的鼓励使他的大增,他又自信地站在起跑线上。

(3)不好好学习却想取得好成绩,无疑是。

(4)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不断成为现实。

6.、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

B、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C、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我的山顶。

D、因为我听见海依然在远方为我渲腾。

参考答案

1.chīhuànyòuxuānpānshùnménɡlónɡ

2.

(1)隐蔽,不外露。

(2)一眨眼之间。

(3)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4)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像。

3.

(1)沉迷于对某种事物的思考。

(2)铁青着脸是写山的态度和反应,不是写山的颜色。

(3)体现人生的价值。

(4)理想。

(5)信念。

4、秘颗喧

5、BACD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3、借助于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性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因突然事故,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

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

(二)、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1′)

(三)、整体感知课文。

(13′~15′)

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多媒体提示复述要点: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爬上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

有名字的有哪几个?

4.那座悬崖有多高?

岩石架有多高?

(三)研读和赏析(19′~21′)

根据自由泛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回答)

1、根据复述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

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4——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四)、启示(24)走一步,再走一步

2、合作探究:

(投影仪显示问题,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用“记叙了……说明了……”的句式)

明确:

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明确:

“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明确: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明确: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

”我说。

③、父亲说:

“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四)、拓展延伸:

(5′~6′)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杜丽、刘春红、龙青泉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五)、作业:

(1′)

1、给下列字注音

训诫凸峭蓬灌嶙峋缘晕迂嘲啜纳罕茫翼屡悬抵

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训蓬峭眩翼迂崖缀

驯篷俏炫冀遇涯啜掇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闷颤晕弹

4、解释下列词语:

1.训诫2.嶙峋

3.迂回4.眩

5.啜泣6.纳罕

7.小心翼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投影出示)(1′)

(二)、研读与赏析:

(14′~18′)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

明确:

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

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

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

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3、合作探究: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明确: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明确:

最初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

随后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明确:

明确:

“经验”有两层意思:

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

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

“屡次”是一次又一次。

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三、拓展与延伸:

(18′~10′)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

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投影出示)(具体内容见附页)(15′)

五、小结及作业:

(1′)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完成课后习题三

板书: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信心丧尽

伏“我”体弱多病,胆小

笔悬崖高度走一步(详)

信心萌发

再走一步(略)

信心大增

教后记:

 

2、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头晕目眩________迂回________啜泣________

瘦骨嶙峋________耸立________训诫________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①那座悬崖就________(A.矗立B.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②我终于爬上去了,________(A.蹲B.扒)在石架上,心惊肉跳。

③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________(A.注视B.凝视)着我。

3.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①你从这篇文章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

你遇到过什么困难?

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经验教训?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这段说“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既然所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xuànyūchuòlínxúnsǒngjiè2.①B

(2)A③B

3.①在困难面前,不要畏惧,把困难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困难,要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②本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悟能力,答案略

(一)1.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2.战胜每一次小困难,才能最终解决大困难

3.略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词义见课下注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

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投影出示)(1′)

  三、作者简介:

(2′)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

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

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

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

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三、整体感知:

(14′-16′)

  1、师范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四、研读与赏析:

(15′-17′)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1、《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贝壳》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4、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1、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

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

言少而意浓。

  2、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

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

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

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5′-7′)

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