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docx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找准问题 破解瓶颈
加快推进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
——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2年4月)
乡镇区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个地方的省域经济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县域经济上,而县域经济的强弱则主要体现在乡镇区域经济上。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何找准乡镇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课题。
在区域经济学中,县及县以下的广大领域都属于“农村”的范畴。
整个农村区域内,乡镇相当于“中心”和“点”,周围的乡村是“外围”和“面”。
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马街镇基本情况
马街镇地处南华县西南部,东与楚雄市八角镇隔江相望,南与楚雄市西舍路乡毗邻,西与本县兔街镇接壤,北与本县五顶山乡相连,距县城175公里,国土面积175.1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为一体的农业镇。
全镇属高原深切割峡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2775米,最低海拔963米,相对高差1792米,海拔悬殊较大,具有山高、坡陡、谷深的特点,森林覆盖率为76.4%,年平均气温14.9℃,年均降雨量800~900毫米。
2011年末,全镇共有13个村民委员会、134个村民小组、242个自然村、4,306户农户、18,063人(其中农业人口17,439人、非农业人口624人),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5%。
有耕地面积15,514亩(其中水田2,538亩、旱地12,976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0.89亩。
镇党委下设6个机关党支部,13个村党总支,38个自然村党支部,有96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73名,其中:
少数民族党员897名,妇女党员165名,农村党员871名,预备党员59名。
二、镇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2年撤乡设镇十年来,全镇镇域经济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措施,使镇域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至2011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3,7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77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430万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9.7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13.6万公斤;固定资产投资达6,107万元;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4,500万元和5,600万元。
2002年至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2.9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倍,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倍和11.8倍。
具体表现在:
(一)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通过10年的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3.2个百分点。
同时,农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种植业比重由39.44%下降为26.73%。
农业生产从以粮食种植为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多种经营模式。
核桃、烟叶、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养猪、养羊等养殖专业户不断增多,农业生产经营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已初见雏形。
(二)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撤乡设镇以前,全镇核桃种植面积仅为2.3万亩产值43万元,目前种植面积已突破16万亩产值突破4,500万元;烤烟收购量仅32.6万公斤产值288.4万元,目前收购量已突破65万公斤,产值已突破1,100万元;畜牧业产值1,454万元,目前已达2,986.24万元。
(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2002年以前,马街镇集镇内仅有22家商铺,集镇人流量极少。
现在,马街镇内集镇内商铺、饭店、宾馆达87家。
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100万元,全镇由主要依靠一产带动逐步转变为由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四)集镇建设步伐加快。
10年来,我镇坚持实施小集镇建设带动战略,注重集镇建设发展,初步形成了集镇功能不断完善的良好局面。
特别是近两年,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小集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500万元,其中集镇主街道路面硬化累计完成投资250多万元;新街道建设0.2公里投资70万元,建成容纳1万人口左右的中小集镇,其中建成面积和人口由不足0.2平方公里和5000人发展到1.2平方公里和1万人。
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集镇功能不断完善。
商贸流通兴旺活跃,连锁超市、特许经营、经销代理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培育了一批专业商场,初步形成了配置市场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新格局。
去年,全镇个体工商户达320户,是十年前的10.5倍
(五)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0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城乡居民收入逐年大幅增长,人民群众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18%。
二、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马街镇虽在撤乡设镇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以水利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虽然马街镇大部分村小组现在已通公路,但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由于受地处山区的限制,特别水利设施方面还相当落后,农业发展无法突破自然经济的瓶颈,加上人均耕地少,乡镇企业不发达,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全镇目前还有8个村民小组507户农户未进行农网改造,有40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其中20户以上的30个,20户以下的10个。
目前,有大小沟渠106条249.66公里,其中三面光沟渠9条(处)32.1公里,坝塘35个,水池(窖)4,847个,已解决饮用水人数10,265人,未解决或未得到改善的有60个村民小组1,856户7,798人。
(二)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全镇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发展质量不高,财政增长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仍较突出。
目前,马街镇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核桃及畜牧业为主,新的产业培植任重道远。
而且在财政收入中,烟叶税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72.67%,烟叶税“一枝独秀”的局面长期难以改变。
税源结构单一,增收后劲不足,在推进各项工作中,随着各项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农村土地流转困难推进缓慢
截至去年底,马街镇有农业人口17439人,农村劳动力9705人,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在2100人左右,每年撂荒的土地将近200多亩,劳动力严重不足影响按时栽种的有1000多亩。
目前真正流转只有20多亩,而且也只是承包组亲戚或周边邻舍农户。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上的原因。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在思想上根深蒂固,怕失去土地后生产生活没着落。
致使部分农户宁愿粗放经营,广种薄收或丢荒。
也不愿转让、出租。
二是对《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理解不透。
三是我镇大部份村在第一轮(1979年至1980年)土地承包时,均实行“包干到户”即“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人为地把有限的田和地按好、坏,远、近分割搭配人均分配,导致一家一户承包的田、地、自留地及责任山零星分散、不集中、不连片。
加之农村普遍存在着“红眼病”和“肥土不肥人”的思想,怕他致富,怕他发财。
宁愿丢荒、也不愿租给他人种。
要么租金价格太高,致使许多种烟、种田能手或老板望成莫及,不敢下手。
严重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四是随着农民工进城打工潮的兴起,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已外出打工赚现钱,显示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差,尤其是不通路、缺水。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弱以及土地流转信息不畅、市场不健全等因素对土地流转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六是目前还未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乡镇未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也未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无法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三、加快马街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紧紧围绕全省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找准问题,突破瓶颈,加快发展。
按照“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要求,马街镇今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16503.6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516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455.6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732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4412.4元。
到201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将达到27506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将达到86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将达到76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12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4元。
围绕上述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加强核桃管理,培强壮大核桃产业
目前,马街镇核桃种植面积已趋向饱和,重点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扩大种植规模上从中低产林改造和核桃大树移植项目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力争“十二五”末使核桃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
同时,加快核桃采穗圃和苗圃建设,强化科学管护,每年实施集约化管理2万亩以上,以集约化经营管理为主,引导、鼓励群众适度规模发展,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积极探索和推广核桃干果烘干技术,加快核桃烤房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力争到“十二五”末,使核桃产值突破8000万元。
(二)及早调整烤烟种植区域,巩固扩大烟叶种植规模
当前,由于原来烤烟种植区域都在上片6个村委会,且大部在核桃地里种植,随着核桃树不断长大,烤烟逐渐无法种植,同时按近几年的政策,烤烟种植规模从2002年以来的2100亩到今年的4800亩,产量从32.6万公斤到今年的65万公斤,年均增长10%,呈逐年上升趋势。
要巩固做大烤烟产业,需及时调整规划种植区域,将烤烟往核桃成长慢的中下片地区下移,进一步巩固扩大烤烟种植规模。
要以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按照“一基四化”的总体要求,加快烟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模式,全面提升烤烟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种植效益和烟叶内在质量,力争到“十二五”末使烤烟产值突破1,600万元。
(三)积极推进“小区大户”战略,科学发展畜牧产业
通过大力推进“小区大户”战略,引导农民改变从事传统养殖业生产的思路,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采取龙头牵动,政策促动,帮扶拉动,典型带动等措施,推进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逐步形成生猪、仔猪、乌骨鸡、黑山羊基地化饲养格局,以后山村委会猪、牛、羊品种改良及畜圈改造和规模养殖为基础,年内重点扶持100头以上养殖大户28户;大力推广牛冻精技术。
强化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不断探索和创新畜禽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运行管理机制,推动畜牧业发展壮大,到“十二五”末力争畜牧业产值突破6000万元。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落实工业强镇战略,努力改善招商引资方式,营造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强化优质服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立足我镇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扎实有效地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论证、储备、上报、推介等工作;目前,马街大龙潭金矿、诸葛营泼油山锌矿、威车大团山锌矿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波罗六家田铜矿处在未开发状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与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个人合作,尽快加大对镇内金、锌、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工业强镇的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实。
(五)把握上级投资导向,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项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最便捷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龙头,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力手段,通过项目资金的注入,能刺激经济的增长。
做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两条腿走路。
因此,马街镇要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和楚南规划的战略机遇,以“十二五”规划为重点,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要按照科学论证一批、积极争取落实一批、集中力量续建一批、继续努力新建一批的要求,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努力扩大投资规模,加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全镇经济增长。
一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的筛选和储备。
要对中央、省、州、县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把握中央、省、州、县产业政策导向和投资计划信息,统筹协调,筛选一批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投资大、效益好的项目,积极争取中央、省、州、县的支持。
二是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列项建设。
按照项目工作的规范要求,抓紧做好项目的申报,积极向省、州、县对口部门上报争取,力争使上报的项目进入省、州、县项目资金的盘子,增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强发展后劲。
从改变我镇农业大镇、经济小镇、财政穷镇的状况着手,重点争取建设交通、水利、教育等项目,努力改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积极争取叉山线、布马线的路面硬化工程和唐家羊圈山至沙坦郎大中山等公路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官上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威车龙洞河水库建设、集镇供水建设、217.56公里农业灌溉沟渠三面光沟建设等项目和波罗、法空等14个村民小组整村推进项目列项建设工作,积极支持配合好风力发电和礼舍江流域水电开发工作。
(六)乘势而上,加速推进小集镇建设
按照“拉开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品位”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集镇对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聚集人气,助推发展。
一是严格执行集镇建设总体规划。
认真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循序渐进推进集镇建设,使集镇建设功能更加完善。
二是加快建设进度。
积极做好土地征收、拆迁和协调工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有力促进集镇街道建设。
年内,将699平方原国有土地进行挂牌拍卖,用拍卖所得资金对尽快规划启动对水弥线与新街之间的土地进行开发,将幼儿园和农贸市场迁入里面。
坚持“内修、外扩”并举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完善集镇服务功能。
积极争取集镇供水建设工程项目,满足7,000人的用水需求。
进一步扩大集镇框架,进一步增强集镇辐射力和带动功能。
三是强化管理力度。
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文明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集镇管理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强集镇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以创建为抓手,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建立长效的日常管理机制,做到规划区管理全覆盖、管理无缝隙,努力把集镇街道管理好。
以实施“硬化、绿化、亮化”三大工程为抓手,加强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集镇功能。
积极创建生态乡镇,提升集镇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四是积极实施“农民进城”战略,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按照我省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战略按“两步走”推进,分两个5年实施:
2011年至2015年,优先解决具备条件的重点群体落户问题,力争每年转户120万人;2016年至2020年,力争每年转户80万人,力争到2020年总共新增转户1000万人,城镇户籍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6%左右,城镇化率达50%左右的目标,按全省129个县级行政单位和南华县10个乡镇人口比例来分,马街镇每年需有687个农民进城。
因此,要采取特殊政策措施,下决心解决农民工进城不落户的突出问题,使进城农民在城镇有融入感和归属感,有创业、就业的信心和恒心。
”从体制机制上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
(七)把握农村发展趋势,推动土地流转工作
为缓解因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未来农村土地发展的趋势只能是用合理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来破解这一难题。
目前,作为山区乡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强化宣传,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流转主体的内在动力。
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只有把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激发出来,才能加快山区土地流转。
一是加大宣传,消除群众顾虑。
二是解放思想,转变群众观念。
引导农民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采取群众大会、村组会、党员会和村社干部会等多种形式,向群众讲清、讲透土地流转的意义、土地流转政策措施及土地流转后的效益,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只有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才能使群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三是外引内联,增强流转信心。
积极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村组干群到土地流转机制新颖、成效显著的地区考察学习,认真审视自我,努力冲破观念这个“瓶颈”,解开制约发展的“死结”。
同时充分发挥外出创业人员回乡置业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土地流转信心,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2、扶优做强,培育载体,切实增强流转客体的外在拉力。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建立合作组织。
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发展各种特色经济专业村,扩大规模,并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组织来带动和促进土地流转。
二是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镇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投身到广阔的农村之中,承包山林、土地,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土地流转。
三是发挥村集体是土地所有者的作用,宣传和发动群众把零散、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包,统一经营,探索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不变、统分结合经营的新机制,达到流转的效果。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切实加强流转秩序的管理水平。
一是建立服务机构。
成立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和乡镇土地流转中心,村级设立土地流转信息员,开展土地使用权流转供求登记和信息发布,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申报、登记、招租、审查、鉴证、监督机制,使农村土地流转进入规范有序的轨道,确保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明确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切实肩负起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加大流转纠纷调处力度。
组织土地流转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基层,摸底排查,调处矛盾,把纠纷和矛盾化解在基层。
4、加强服务,激励扶持,切实提高流转土地的效益标准。
一是强化服务促进流转。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推动土地流转。
二是引进业主拉动流转。
要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引进企业参与耕地开发经营。
三是配套政策激励流转。
认真落实种粮补贴等惠农政策,让种粮户真正得到实惠,促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八)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绿色生态马街
按照打造绿色生态马街及县委建设生态产业区的部署和要求,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以村庄规划工作为基础,实施村庄整治、村间道路建设、危房改造等项目,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创建工作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村、整治村、示范村建设。
二是积极争取项目,保护生态环境。
争取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沟道修复等水土保持工程,强化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封山育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大力推广利用沼气、太阳能,保护生态环境,力争在“十二五”末,户均拥有沼气太阳能农户达到总户数的70%以上。
三是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走商品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要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耕地面积的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采取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根据马街气候资源条件,陡坡地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同时要以哀牢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为契机,重点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服务业发展。
四是加强法制教育,依法保护环境。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要广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有力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涉及面广,以上只是结合马街实际从重点方面作了分析阐述。
预计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马街镇围绕省委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