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205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docx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6-17课、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16.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默读课文,找出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3.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对日出都不陌生,但海上日出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今天,让我们同巴金先生一起去领略壮观美丽的海上日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启发谈话

1.简介作家。

巴金:

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1904年出生,四川成都人。

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

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该书共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2.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多次看到海上日出时所得的总的印象的记叙,海上日出景象如何?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大家读读课文就会明白。

三、指导自学

1.要求轻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尝试根据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具体描绘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画出描写最美的海上日出的句子。

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四、交流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注意:

读得流利、正确)

3.讨论:

(1)作者观察到几种情况下海上日出的景象?

(天气晴朗时、有云时)

(2)课文共分为几个部分?

(四个)哪几个自然段写日出景象?

首尾两段起什么作用?

(3)写日出景象的段落中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4.文章描写了、两种日出奇观。

 

五、读、讲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

作者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

其余部分写的是什么?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写出了作者在海上看日出的感受?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2.什么是奇观?

本文的奇观指的是什么?

三、深入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一)学习提示:

1.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二)晴天时:

(第2—3自然段)

1.找出第2自然段日出前后天空光与色的变化。

(一片浅蓝——一道红霞——慢慢扩大)

(1)抽生读第2自然段。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生)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2)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从“不转眼”体会到作者急切、盼望的心情)

2.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日出过程的?

(第3自然段)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太阳升起时天空又有哪些变化。

(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完全跳出海面——深红的圆东西——夺目的亮光)

(1)再读课文,说说第3自然段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2)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是如何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写出来的?

(3)根据日出前后的变化,比较着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有云时:

(第4—5自然段)

1.课件出示:

读“有时太阳走进……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追问:

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课件出示:

读“然而太阳在黑云……紫色或者红色”。

引导学生体会:

“透、镶、冲、染”等词好在哪里。

3.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4.巴金先生由衷地赞美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赞美的语气)

 

四、谈话小结、学习写法

1.渗透观察,养习惯。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巴金真实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体验。

学习巴金留心生活、勤于观察的好习惯,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2.总结写法,指明灯。

(1)结构安排:

总起——分述——总述

(2)写作顺序: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有详有略:

第1、6自然段略写,第2—5自然段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选做其中任意一题)

1.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点起床,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尽可能用上本课学习的词语写一个片段,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

可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变化。

[教学板书]

16海上日出

色光

日出前:

浅蓝、红霞加强亮光

日出时:

真红、可爱、深红夺目

日出后:

紫色或红色灿烂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课堂上,我安排了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学两种方式。

学生在自学时讨论很激烈,汇报交流时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紧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在梳理课文结构中品味美,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理解美,体会语言背后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外,本课板书简明、醒目、集中,内容精练,能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教材的内容,并针对教材内容的特点,体现逻辑性、条理性、形象性和艺术性。

本课存在的遗憾:

准备不够充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估计过高,导致教学节奏缓慢,理解不够深入。

另外我引导得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蜿蜒、依据、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领悟按照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3.能够大致复述“双龙洞”的景象,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并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理清课文的脉络,感受双龙洞的特点,尤其是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经历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壮观。

你们去过哪些美丽的地方?

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

让我们一起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神奇的溶洞吧。

(板书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与同桌互读检查。

2.请8名同学按自然段先后顺序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判断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4.让学生默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理清作者记叙的思路,并尝试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按游览顺序写)

5.学生自由举手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6.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1.品读路上的见闻。

2.游览外洞和内洞。

这里重点学习作者如何描写孔隙的窄、小的特点。

(1)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

(2)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的特点。

(3)理解通过“船的小、孔隙的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来突出孔隙的特点的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来看图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情景。

2.文章在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中,运用了许多优美的句子。

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二、整体感悟,划分层次

1.简单交代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

讲路上的见闻。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上的沙土、溪流。

映山红开得茂盛、精神,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

介绍游览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1)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

宽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了什么感觉?

(板书:

突兀森郁有气势)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

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3)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4)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坐这样小的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的什么特点?

(板书:

窄)

(5)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什么特点?

(板书:

矮、险)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

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

黑奇大)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

讲乘船出洞。

3.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了解了洞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三、整体回归,学习写法

1.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

一是游览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

一直紧跟着作者的脚步,起着指引路线的作用。

这与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相反。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视频。

2.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教学本课时,在导入部分,我出示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

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画,找出孔隙窄、矮、险的特点,让学生反复体会。

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初步体会。

通过“船小,孔隙险,自我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

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的比较,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此次教学,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

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特点,读特点。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单元《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与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2.通过习作例文,学习定点观察、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学习使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融情于景,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学习使用过渡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

巧妙运用写景方法,加上优美的语言,能让我们笔下的美景形象生动,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在亲身游览一番,既看到了景物的特点,也有一种美的享受。

我们这个单元的课文,就是写景的美文。

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领略到了海上日出的奇妙与美丽,也曾见识到了金华双龙洞的奇态万千。

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

二、交流平台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

作者在写景时表现出了什么特点呢?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总结: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海上日出》是按照天晴时以及有云时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你们领悟到了怎样写好游览类文章的方法了吗?

(生讨论交流)

师归纳明确:

(课件出示)

(1)按游览的顺序写。

以游览为线索,由先而后依次记述游览过程中所见之景。

(2)写出景物的特点。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物,进行具体的描写。

(3)分清主次详略。

把最具代表性的、最令自己难忘的景物,进行详细描述。

(4)融入真情实感。

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

1.学习了《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让你写一写你游览过的地方,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三、初试身手

1.师:

如果让你介绍你游览过的地方,你会画路线图吗?

2.师:

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

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指名上台画出参观路线,并按顺序进行介绍)

预设:

(1)参观路线:

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2)首先从南门进入植物园……过了小桥往西,就来到了芍药园……刚出芍药园,就进入了松林……松林再往东走数十米,就到了天鹅湖……接着就来到了纪念馆……再往前面走,就是望湖亭……最后,来到了郁金香园……不知不觉来到了东南门,便出了植物园。

3.借助课本中的示意图,说说植物园的参观路线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写游览类文章中的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继续领略美景,学习写游览类、景物类文章的方法。

二、阅读习作例文一——《颐和园》

1.初读例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描写的。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2.你能根据游览顺序画出相应的路线图吗?

(生上台画)

3.你能找出本文的过渡句吗?

4.颐和园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朗读,可以做小导游,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

5.从《颐和园》中归纳总结写法:

(课件出示)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观察景物,突出特点。

过渡衔接,自然有趣;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三、阅读习作例文二——《七月的天山》

1.初读例文,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2.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师总结: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从“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这些句子看出来的。

3.细读例文,说说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哪些天山景物。

明确:

描写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幽静的天山密林,天山深处的花海景象。

4.从《七月的天山》中归纳总结写法:

(课件出示)

(1)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天山之美。

四、课堂小结

用游览的顺序记录生活,不仅能让我们发现更多的自然奥妙,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习作能力。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祖国有雄浑壮丽的山河美景。

那清奇俊秀的桂林山水,那淡妆浓抹的杭州西湖,那云雾缥缈的黄山,那美丽富饶的海南岛……还有家附近那充满童趣的公园,那四季变幻无穷的植物园,那令人大开眼界的博物馆……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地方。

二、习作指导,构思情节

1.你会怎么介绍自己游览过的地方?

师明确:

(1)可采用“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的方法。

先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内容要详略得当。

印象深刻的景物要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

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地方,就要略写。

2.怎样写好游览之地的景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1)观察有顺序。

选择一处景物,并确定观察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这样写出来的片段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2)抓景物特点。

掌握了一定的顺序后,要仔细观察这处景物的特点,如形状、数量、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等。

(3)要融入感情。

在细致描述这处景物的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做到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让读者受到感染。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绘景;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状物绘景。

(5)描写景物时,插入一些故事逸闻、神话传说、典故名言、文史资料等,可使景和物蒙上一层文学色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过渡句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总结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合理使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三、尝试习作

1.学生选择一处游览过的地方,尝试习作。

2.师点拨习作要点:

(课件出示)

(1)确定自己想写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回想游览过的景物,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根据路线图把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写下来,在介绍景点时要紧扣游览顺序,注意内容上详略得当,注意语言的生动性,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生自由写作文,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拓展延伸

1.推荐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找出优秀习作中表明游览路线的句子。

3.赏析优秀习作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教学反思]

这次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和习作例文,主要培养学生按游览顺序进行写作的能力,注意采用“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内容上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要简洁,要表达真情实感。

在分析例文的过程中结合了初读和细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让学生学习写法,进行写作。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应先确定写作对象,再介绍游览的地方,重点的地方可以详写,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让学生在明确写作方法和本次习作要点的基础上尝试习作,大部分同学都能顺利地完成习作。

不足之处:

学生不能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有的内容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缺少真情实感,应多观察,多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