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51030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docx

冀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春〉〉

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16课。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

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朱自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在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第三单元为我们展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这些文章的学习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熟练背诵,准确默写。

2、理请思路,绘出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五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4、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重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3、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难点:

1、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力。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会作者积极热情的思想感情。

2、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3、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4、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重点:

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难点:

1、学习作者景物描写的方法。

2、揣摩文章中的精彩句段,体会比喻、拟人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总体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

春天也是一种美,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由此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篇赞美春的颂歌,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请的《春》,看看他写的《春》有美在那呢?

(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

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

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

《荷塘月色》、《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音频材料)

朗读课文(音频材料),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

看看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师:

划分文章结构,并能够简洁阐述划分依据。

明确: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三、四、五、六、七为第二部分;第八到最后为第三部分。

作者的课文内容是分为:

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来写的,所以分为三部分。

师:

完全正确。

这三部分的顺序 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姑娘的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 到来;待她降临人间后,则尽情地欣赏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最后 赞美春天,颂扬春天。

文章结构体现了作者的思路。

 

(四)研究课文:

(1)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

反复的修辞,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

)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来了。

(盼望着,盼望着什么?

心往上提了一级,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到底盼望着什么?

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

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最后作者才写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

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

通过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作者在文章一开头不仅表达了自己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而且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②为什么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而不直接写春天到了,或者春天快到了?

明确:

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所以一个“近”字非常准确。

把春天拟人化,写它

的脚步,仿佛一个你最喜欢的人在远处向你招手,缓缓地向你走来,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让人倍感亲切。

③第一段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

总领全文 

 ④第2段和第3至7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 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2)整体感知第二部分绘春:

接下来呢,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

(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②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

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

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

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

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或者以自己第一天见面为例。

所以,在这一段里,作者描写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

A、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 落笔分写。

 

B、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

“近”是说靠 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C、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是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变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 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

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D、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3)、在绘春中作者描写了哪些画面呢?

明确: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着五幅图。

(引导学生做答)

四、作业:

1、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在这五幅图中你最喜欢那一幅?

为什么?

2、请在文中找出比喻句和拟人句,各4句。

 

3、积累生词,完成练习册。

4、板书设计:

盼春:

(第1段)盼、来、近

春草图

春花图

绘春春风图

(第2——7段)春雨图

迎春图

赞春:

(第8——11段)

《春》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在文章中,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学习赏析文章语言的方法。

重点:

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理清每幅图画 内部描写景物的层次,继续体会同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点:

1、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分析四幅图画

二、导入:

师;上一节课布置大家回去分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

在这当中你最喜欢那一幅?

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能根据课文,言之有理即可)

师:

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说明这五副图都有他美丽之处。

那我们现在来看一下着五副图到底美在那里呢?

三、进入新课: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绘制表格,研究各副图画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底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听觉、

嗅觉

多感官角度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

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相关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注:

可以师生先回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一段写景的方法特点。

2、 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

前四副图画为这这幅图画作铺垫,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的精神。

 

3、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这部分的语言,理解这一部分和前文的联系。

 

 ①这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存?

明确: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 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 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 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

“刚”照”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中的“刚”;“花 枝招展”使人想起“春花图”;“健壮”使人想起“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的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③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

为什么?

 明确: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小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④这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 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撞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 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

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⑤体会“领着我们向前去”一句中“去”字的作用。

 明确: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

用“去”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

开头是春天 在盼望中到来,末尾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来”一 “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⑥研讨这一部分和前面部分的关系。

 明确: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 “力”。

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四总结全文

1、生讨论,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明确: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持点,描绘了大 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 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分小组自由赏析文章语言(第二部分)。

教师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例交给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方法。

五小结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

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的习题

板书设计:

盼春:

(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特征修辞

春草图:

新、多、软、拟人

嫩、绿

春花图:

多、艳、甜排比、拟人

春风图:

和煦、暖和拟人、排比

绘春

春雨图:

细蜜、轻盈排比、比喻

迎春图:

快乐、劳作、力量

“新”

赞春三个比喻“美”

“力”

教学设计《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河大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第17课。

这个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

该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的写景散文。

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

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

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的教学目的定在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上,教学重点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侧重在第3段和第5段。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感情的抒发。

教学设想:

[教法]一是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课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学法]根据教法安排,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宜结合老师的指点引导,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开展讨论,从而感受济南优美的山水和作者对济南的钟爱之情,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艺术,获得应有的启发。

拓展阅读,加强读、写能力训练。

[时间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但面面俱到的讲析却不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充分的感知课文,探究获取作者写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所学去阅读理解同类的文章。

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其中第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理清文脉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3语段,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第二课时体会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对突出事物形神特点的作用,如揣摩喻体选用的精妙。

与《春》在写法上的对比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读会写“髻、镶、藻、贮”等生字。

②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晴、设若、贮蓄、秀气、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③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写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采用对比写法的作用。

③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②熟读争取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板书课题)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

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创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

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

1949年应召回国。

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题

《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目明确交待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

关于济南的山和水:

在济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

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

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

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济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称,所谓“家家听泉,户户插柳”。

大致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涌出,喷涌如沸,隆冬季节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

除泉水而外,还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刘凤诰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咏湖名句。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3.默读,思考:

(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图定格,仿照《春》中画图的形式进行概括。

组织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明确:

(1)济南冬天的“温晴”。

(2)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用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

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紧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

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

文章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5.表情朗读,品味济南暖冬慈善若娘亲,可爱似少女,清亮赛水晶的艺术形象。

五、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试体会其作用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

(1)最妙是下点小雪呀。

(2)全段分为三层:

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4)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6)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

(7)主要是拟人,文中的三个“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归纳:

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

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

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1——8题。

2.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

3.背诵默写“最妙的……”

板书设计

季节特征(温情--------宝地)

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摇篮)

济南的冬天

景物特点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淡雅------小水墨画)

暖而绿的河水(清亮、蓝汪汪----蓝水晶)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二、设景导入

们盼望万紫千红的春,我们迷恋果实飘香的秋,可那白雪翩飞的冬,虽然寒风凛冽,可那树尖上顶着一朵白花的美丽又怎么不令人神往呢?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就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它给人留下的不再是萧瑟,不再是寒气袭人,它那里充满了温情。

好可爱、好可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温情吧。

三、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赏

1、师生同读

①放师读录音②生分成两组比赛朗读

③师生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在旁边批注喜欢这一段的理由。

2、师生同赏

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子填在下表中,并说说用上它们的好处。

(开放性题,答案不求一致,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赏析能力。

比喻句:

好处:

拟人句:

好处:

3、师生同议

①分小组交流自己找出的句子和理由。

②全班交流

③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二)写作尝试

⑴分小组讲述自己家乡冬天的景象

⑵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出来

⑶评价提高

分组评价,选择最优美的文章在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

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

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二、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并理解翻译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能够领会句子及文章大意。

2导入新课:

自然的山水最能洗涤人的心灵,所以,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动人的诗篇、画卷和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吧。

(二)诵读活动

1听读:

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

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

学生齐读和自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停顿:

水/皆缥碧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点评:

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兼顾学生的情感表达。

(三)疏通大意

1、对照注释,通译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重点词语:

俱从流自许绝缥湍甚奔负轩邈直指泠泠转戾反了、柯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都消散净尽,晴空和青山融为一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涛,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