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docx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
2013.10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生本教育概论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二、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
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三、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流程。
1、个人先学。
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
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
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
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
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
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
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
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
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
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
瞎学怎么办?
调皮捣蛋怎么办?
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
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
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
间的互帮互学。
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
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班级交流。
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
交流。
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
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
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
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
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
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
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
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
4、教师点拨。
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
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
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
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
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
正如生本实验学校的一位学生说的:
“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郭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
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
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
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
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
所以说,没有“前置性学习”,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学习”的设计,郭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
低入的含义是:
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
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
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
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
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
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
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
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
郭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语文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
“以读引读”。
比如,我们听课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
”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
在高年级,
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
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
郭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评研代替考试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
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
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
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
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
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的教育。
其核心内容是:
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主要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方法理念,即:
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郭教授指出: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
“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生本教育主要表现为:
--“四突出”、“三转变”和“五个基本程序”。
“四突出”即突出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
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三转变”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五个基本程序”即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着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评价,实施小组捆绑式评价,这既检验了小组学习情况,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表达和评价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完善、提升。
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
有困难找学生。
生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
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评价--教师点拨。
生本课堂教学流程和我校模式进行对比,发现我校模式中的课前预习作业、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展示汇报以及总结提高这些环节和生本课堂教学环节一致。
既然和生本课堂的环节完全一致,不就足以说明生本教育恰恰是为我校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吗?
事实就是这样,同时,通过生本课堂,我校课堂里的部分疑惑得到了解答,例如预习作业教师没时间检查、课堂上教师不敢放手、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等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今后的具体做法:
一、对学生、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包括成功课例观摩培训、
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培训等等。
二、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要认真研读我校“三·五高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结合本次学习,对我校教学模式进行整合。
经整合后的模式为:
“三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2、课堂教学阶段;3、课后巩固阶段;“五环节”:
1、反馈评讲 精心导入;2、组内交流
问题归纳(原环节为:
预习展示 问题归纳);3、预习展示合作探究(原环节为:
自主合作探究汇报);4、总结提高有机整合;5、变式检测人人达标(原环节为:
梯度检测人人达标)。
(一)课前准备阶段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具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都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教师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指集体备课,各组要提前确定好单元或章节的主备教师。
主备教师结合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对教材进行合理科学的整合,形成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初稿(下一周的),“教学方案”初稿上要设有教研组长审核签字一栏,经教研组长审核签字,复印后至少于集体备课前两天下发到备课组教师手中。
其他教师要对主备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进行研读,注上个人见解,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结合个人见解,直接讨论交流环节,从而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同课异策”教学方案,教师手中的“教学方案
”含“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学一体化学案”(由原预习学案和课堂导学学案合并而成)、“达标检测学案”、“课后巩固学案”。
备课组教师结合形成的“同课异策”教学方案再分别复备,避免“同课同策”,突显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2、学生课前准备工作主要指结合教材和可利用资源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学一体化学案”,要求学案要提前一周下发到学生手中,预习案编写要求如下:
⑴明确给出课堂学习的三维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给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供学生选择。
⑵有学法指导。
⑶增设“课外好资料收藏站”(包括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学生课内外生成的知识)。
⑷增设“学习收获及学习感受栏”。
⑸学习评价栏。
⑹预习题目确保全体学生通过有效途径都能够轻松完成。
(二)课堂教学阶段依据“五环节”来实施高效课堂教学。
1、反馈评讲精心导入。
⑴教师结合上节课“达标检测学案、课后巩固学案”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评,既能弥补上一节未能全部达标的内容,又形成了知识的循环课堂。
⑵结合旧知和新知的衔接点即单元“知识树”或章节“知识树”导入课题或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导入课题,结合“课前预习学案”重申课堂学习的三维目标。
2、组内交流。
问题归纳针对课前下发的“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学一体化学案”,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其中,要求小组长要课前认真检查完成情况,并做出客观评价,课上小组对
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问题、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形成小组意见以备组间或全班交流。
3、预习展示。
合作探究这一环节首先是各小组的代表汇报展示小组课前预习成果,针对组间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合作探究。
为了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提高合作的效率,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灵活机动地分组,分组建议:
⑴合作小组我们要求最多6人。
⑵每班成立2个中心组,1各学困生小组。
全班按9各组计算。
2个中心组为尖子生组,每个中心组负责3个普通组的监督、指导和评价;学困生小组的组长由任课教师担任。
从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课堂合作学习评价、课外合作学习评价、当堂检测达成度评价、课后巩固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个人和小组成绩提高幅度评价、综合评价(前六块得分之和)七个层面进行评价。
⑶需要考虑合作小组的组内分工 合作小组成员应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在开展合作时必须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组内所需承担的责任。
一般可以分工为:
小组长要指导小组有序活动、分配发言机会、记录小组合作结果的记录员、把小组意见汇总、进行课堂交流的汇报员、检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员等等,这样的分工可以每周轮换一次,使每个学生都能担任不同的角色,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形成一定的“对话、共事、倾听”等合作技能,达到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另外,要按组计分,设立计分员,设最佳表现奖、小组合作奖等形成激励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4、总结提高有机整合。
给学生1分钟左右的时间,梳理知识,书写本节课的收获和学习感受,之后进行口头汇报。
5、变式检测,人人达标。
结合授课类型、学科特点,课上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检测本节课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力求做到“人人达标”,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后巩固阶段是高效课堂的有效延伸。
按照分层达标教学的原则,提供不同要求的“课后巩固学案”供学生练习,此环节的检查由中心组成员和任课教师负责检查评价。
三、辩证看生本,灵活用模式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
“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要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拥有模式、用好模式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达到“无模式”,我们只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能够有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辩证看生本,灵活用模式,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三·五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