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及答题技巧.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及答题技巧
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技巧及答题技巧
小说
首先,通读一点文章知道讲了什么事,主题是什么
其次,读题从题目中获得信息,知道第二遍要关注什么结合全文
最后,找到与题目有关的内容。
一、小说的特点
(一)叙事的虚构性三国演义草船借箭戏剧性欧亨利结局
据《三国志》记载: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
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小说中的“事”则是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一定生活材料基础上予以虚构的产物,其或是无中生有的编造。
(分清其中虚实)
(二)描写的具体性后面小说三要素人物描写会讲到
(三)语言的灵活性直观性的意象(红楼梦)议论性的语言(这是个最好的、、)
(四)时空的深广性时间和空间例文第三题
二.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考点1: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其中涉及到,对描写概念的掌握。
1、描写从对象上分,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情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2、描写从方式上分,分为白描和细描(细节描写)。
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所说:
“白描却没有秘诀。
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
3、描写从角度上可以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例文
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塑造人物。
例如,
(1)以旁面写正面,即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例如七律·长征,乌江磅礴走泥丸。
(2)以对面写正面。
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3)以反面写正面。
如用敌人的愚蠢来突出革命者的机智。
考题类型:
正向考察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对人物形象给个明确的身份定位
2、谁谁谁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品质。
3、小说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答:
通过描写方式,XXX做了啥,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的人物性格。
反向考察考察通过文中内容的概括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考点二: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
1、(常见)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作用孔乙己范进中举
(1)侧面衬托,个性鲜明。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做铺垫。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渲染的气氛,奠定了的基调。
(4)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通过对次要人物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的普遍特性,从而有力地升华了主题。
例如,范进中举人们前后态度的对比
赏析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
还欠十九个钱呢!
"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
……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
""他总仍旧是偷。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
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
""怎样?
……谁晓得?
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孔乙己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
“不要失了你的时了!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
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
”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门不着。
2胡屠户作难道:
“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我听得斋公们说:
打了天上的星宿,阎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
我却是不敢做这样的事!
”
2、(不常见)文中某一不重要的情节描写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方法:
从小说三要素和主题出发
对人物形象的作用,通过的补充描写,完善塑造了主人公的的性格品质,是人物性格更加丰满。
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完善故事情节。
对主题的深化
3、文中某一物件、(或是题目是个物件/地点、时间)的作用
1)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连接……主线。
(明暗两条线索)
2)概括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围绕这一物件开展故事情节)
3)寄托作者……情感
4)对比、隐含、比喻和象征意义,揭示文章……主题
4、标题是环境
1)点明背景,创设故事背景。
2)渲染……环境气氛或背景。
标题的用意
1、点明时间、背景,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感情,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比喻讽刺,强化效果。
标题题的含义意义做法例如,阳光路十七号
1、它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在本身意义的基础上,体会象征意义和指代意义
3、还要注意它是否语义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标题是否可以被替换
1、该标题的优点,参考标题用意
2、改后标题的不好之处。
环境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风俗。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天气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
首先,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等。
人为因素。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
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
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
《三国演义》选段)的开头,写司徒王允以过生日为名,把众位官员约邀到家中,忽然掩面大哭:
“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帝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
这段话,是借王允之口,向读者传达了“曹操献刀”这段故事的时代背景:
董卓废少帝为弘农王,立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引得朝野震怒.乱世出英雄,为曹操的出场提供了社会环境。
二、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如鲁迅《药》最后一段:
时令虽己是清明,但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没有黄莺,只有乌鸦…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驿路梨花处处开》中有一段描写梨花的景物描写,那哈尼姑娘从梨花中走来。
这里借助梨花写哈尼姑娘的心灵美。
四、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孔乙己
五、成为人物心里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六、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一道阳光照醒了他,他慢腾腾地起来,准备到部里去。
受到这样的打击以后,再要工作是很困难的。
他考虑了一下,觉得可以请求科长原谅,于是写了一封信。
接着,他想到了应该再到首饰店去一次,想到这儿,臊得满脸通红。
他考虑来考虑去,无论怎么说,总不能把那串项链留在那家店里;于是他穿好衣服,走了出去。
天气晴朗,蔚蓝的天空覆盖着这笑脸迎人的城市。
几个无所事事的人两手插在衣袋里在街上闲逛。
朗丹先生望着他们走过,对自己说:
“有财产的人多么幸福啊!
一个人有了钱,甚至连忧愁都可以摆脱,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他可以旅行,可以寻欢作乐!
啊!
要是我有钱就好了!
”
他发觉肚子饿了,因为从前天晚上起,他就没有吃过东西。
但是他的口袋空空的,于是他又想起了那串项链。
一万八千法郎!
一万八千法郎!
这笔数目真不小呀!
他走到和平街,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
一万八千法郎!
一连有二十次,他都差点儿走进去,可是每次都被羞耻心拦住了。
然而,他肚子饿,饿得很厉害,而且又没有一个子儿。
他突然下了决心,为了不让自己有考虑的时间,一口气奔过大街,冲进了首饰店。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
二、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
三、烘托人物形象
四、推动故事情节,为后面内容作铺垫。
五、象征或暗示社会环境
《荷花淀》中关于荷花淀正午风光的描写,那荷叶像铜墙铁壁,那粉色荷花箭是哨兵。
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场战斗即将开始。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格乃文学之大体
郭宏安
《列子》中讲到,秦穆公要找一匹千里马,伯乐推荐的九方皋,说马已找到,是一匹黄色的母马,而秦穆公看到的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不悦,伯乐则大喜,说,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事实证明,这匹马果然是匹千里马。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文学翻译和翻译批评,当我们对文学译本进行欣赏和评判时,难道不应该力争做一个九方皋那样的人吗?
“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所求者,此之谓也。
从事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批评的人,能够从九方皋身上获得的启发是:
判断译本的优劣,就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而不只是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与原作一一对应,是否严格正确、准确或精确。
所谓原作的精气神乃是其“原有的风味”(钱锺书语),即风格。
风格者何?
岂非“绝尘弭迹”者乎!
译作传达原作的风格做到铢两悉称,是不可能的,但是尽力传达,努力做到惟妙惟肖,则是可能的,这就要求译者准确地感觉、体会到原作的风格,并且能够用汉语加以正确表达,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全面落实“信、达、雅”的结果。
风格是贯穿原作的一股气势,或刚或柔,或动或静,或显或隐,精气神是也,例如夏多布里昂的华美,斯丹达尔的简枯,波德莱尔的阴冷,加缪的冷静……这股气势同样应该在译文中显现。
至于细节上的瑕疵,在这种风格气势的统领下,是不难纠正的。
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
唐韦庄说:
“班、张、屈、宋,亦有芜辞,沈、谢、应、刘,犹多累句。
”这是中国古人衡文评诗时的基本态度,即采取了瑕不掩瑜的立场。
还是清沈宗骞说得明白:
“每见古人所作,细按其尺寸交搭处不无小误,而一毫无损于大体,可知意思笔墨已得,余便易易矣。
亦有院体稿本,竟能无纤毫小病,而鉴赏家反不甚重,更知论画者首须大体。
”
沈宗骞所说的鉴赏家正是我所说的文学翻译批评家,前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和改造,而后者面对的是想象力和想象力的产品。
如果让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评论傅雷译的《高老头》,他是着眼于风格,还是细节?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版的《高老头》中,傅雷把“鸡”译成了“鸭”,只能说不留神犯了一个小错,无关宏旨。
像这类小错可以纠正和避免,但并不影响《高老头》被看作是准确传达了原作风格的一部优秀译作,正如批评家李健吾所说:
“巴尔扎克的庞大段落,在他是气魄,是气势,是酣畅……”傅雷译的《高老头》的风格,庶几近之。
一位文学翻译批评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译品的风格上,要独具只眼,看出作品整体的美。
细节不可滥用。
因为整体的美并不必然建立在细节的精确之上,有时候过于追逐细节的完美,以至于失去创造的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法国19世纪的大批评家波德莱尔对整体与细节的关系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例如他毫不犹豫地赞同德拉克洛瓦“为整体而牺牲细节”,因为后者“唯恐因作业更清晰更好看而产生的疲劳减弱他的思想活力”。
当然,细节的错误仍然是错误,当它危及整体的美的时候,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1月30日24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品的风格,即是本文作者所强调的“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中的“精”与“内”。
B. 判断译本的优劣,要看译本的语句词汇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准确,更要看它是否表现了原作的精气神。
C. 名家作品也有细节的不足,如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
D. 译者对原作风格把握不准,即使词句译得很精准,也不能说是全面落实了翻译工作的“信、达、雅”的要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大量地使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体现出其丰厚的学养和开阔的眼界。
B. 举例论证注意了详略得当,既有多例的排比列举,也有对一例的深入分析。
C. 引用沈宗骞的话是为了论证文学翻译批评家应着眼于整体风格而不是细节。
D. 作者在论证评论诗文应采取瑕不掩瑜立场后,接着论证文学翻译家也应如此。
(3)对翻译作品,作者为什么特别看重风格的准确传达而不纠结于细节的瑕疵?
【答案】
(1)C
(2)D
(3)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解析】【分析】
(1)C项,“夏多布里昂过于华美,斯丹达尔过于简枯,波德莱尔过于阴冷,加缪过于冷静”是指各家各自的风格特征,而非细节的不足。
故选C。
(2)D项,“文学翻译家”说法错误,应是“文学翻译批评家”,故选D。
(3)依据第三段可知“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第四、五段“许多名著往往有几处瑕疵,不害其为名著,这是因为有风格的存在”可概括为“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第六段概括为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风格是原作的精气神,决定作品整体美;②有风格在,细节的瑕疵往往是无关宏旨的;③滥用细节,(过分追求细节)常常会失去创造的活力。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
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
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
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
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的救赎
娄玉启
梁老师睁开眼时,日光映亮了窗户。
稍稍料理,吃过早点后,他沏上一杯茶,点开QQ。
一年多了,头像依然是她穿着白大褂的工作照。
QQ网名:
秋桂。
他替她写道:
“今日,晴,楼下的桂花开了……”写到这,他眼睛湿了。
自从女儿跟了外婆,每当下班回来,便一个人守着一屋子空气。
两年前,一位高龄产妇在她医院里因不可逆的病因不幸走了;之后,医院按照调解协议给予了适当赔偿,可是产妇的男人一直不依不饶。
那天,男人喝了酒便到医院闹。
作为副院长的她上前阻止,男人竟然将她从12楼掀了下去……那桩事故轰动一时。
人走了,他替她打理QQ。
正伤感时,手机响了,一看,是门卫室的。
“梁老师,有一位乡下来的老奶奶给你送了一篮子鸡蛋!
”
“乡下老奶奶?
她人呢?
”
“她已经走了。
”
“好,等会儿我下去。
”
……
电梯上的红字不停地眨着眼,从“12”开始往下掉,一直掉到“1”。
在这个过程中,他想不出那老奶奶是哪位亲戚。
出了电梯,他散散漫漫走到门卫室。
果然,门卫老马的桌子边搁着一胶袋鸡蛋。
他拎起鸡蛋,问:
“老马,她没说其他话?
”
老马放下报纸,说:
“怎么,她不是你家亲戚?
”
“我乡下亲戚多,不晓得她是哪一位?
”
老马捧起报纸说:
“那我就不晓得了,她只说是送给你的!
”
……
一晃,又是一个月,他差不多将这事忘了。
一天傍晚,当他走进小区时,老马又叫住他:
“梁老师,鸡蛋!
”
他一定,折进门卫室。
又是一胶袋鸡蛋,不多不少,30个。
老马呷了一口茶,说:
“你家亲戚真好!
”
“还是那老奶奶?
”
“是啊,怎么,你还不知道她?
”
“大概晓得,就不知道她是哪一个?
”
“管他呢,回去,吃你的蛋!
”
……
当他第五次收到鸡蛋时,已是寒假的第二天。
那天早晨,他依然按照习惯,点开QQ,写到:
“今天,雪停了,温暖的太阳又露出了笑脸……”
这时,他再次接到门卫的电话。
他迅速出门、锁门,刚好,电梯下来了。
出了电梯,他赶到门卫室。
同前四次一样,他又看到桌边的鸡蛋。
“她人呢?
”
老马说:
“刚走,她包着蓝头巾,手里提着一个竹篮。
”
他顺着老马手指的方向,向斜对面的5路站点快步走去。
站牌下三三两两立着十几个人,他径直向那位“蓝头巾”走去。
“老人家,您好!
”
老人转回头。
“噢,梁老师!
”
“我怎么老是白吃您的蛋呢?
您老是——”
老人支支吾吾道:
“哎呀,梁老师,你别说客气话。
”
老人“啊啊”着,说:
“我养了几十只鸡,是给那边菜市场的贩子送蛋,只是顺便送点给你……”
他应和着,顺势将两张大钞塞进老人口袋里。
老人却像身上着了火,往后一缩。
“梁老师,这钱我不能收啊!
”
“我收这钱,我有罪啊!
”
老人将钱往回塞,他挡着,说:
“您老这么大年纪,我怎么能白吃呢?
”
老人还是将钱塞进他口袋。
他说:
“真没办法,那您告诉我,您是不是小丹婆家那边的?
”
老人一怔,泪水滚落下来,顺势低下了头,抬手揩了揩,飘出一句:
“我是赵牛的妈妈……”
赵牛?
那个将爱人置于死地的酒鬼!
可是,不管有多大的仇恨,这个人早在去年六月化成灰了。
老人的泪管不住,接着说:
“我知道王医生是好人呐!
他的狗命抵不了她的命啊!
”
这时,几个人围了上来。
“梁老师,我是罪人啊!
在村里都矮半截,抬不起头啊!
”
停了停,又说:
“媳妇是肾脏不好,怎么能怪医生呢?
都怪我从小没教育好!
”
5路车缓缓停住了。
一行人鱼贯而上,老人最后踏上车。
等车门关上时,他才回过神来。
“赵奶奶,鸡蛋的钱——”
可是,车子动了,一会儿汇入车流。
他木木地往回走,下意识地掏出手机,划出“老婆”的手机。
“嘟——嘟——嘟——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
他的眼睛湿了,他是多么希望听到那边的声音啊!
此时,温暖的阳光照在他身上,也照在复苏的心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梁老师打理QQ开头,并在文中多次出现,体现了梁老师情感变化的过程,使得文章整体结构完整、紧凑,同时表达了梁老师对妻子一往情深。
B. 小说写梁老师听到有人送鸡蛋的事情后,散散漫漫的走出电梯,表现了梁老师的漫不经心,同时与下文迅速出门形成对比,表现了梁老师再次听到有人送鸡蛋的迷惑心理。
C. 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他酗酒医闹、胡搅蛮缠、最终受到法律制裁的形象。
D. 结尾写梁老师下意识的拨打了妻子的电话一方面表现了梁老师对妻子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梁老师内心的释然及对赵奶奶的感激之情。
(2) 作者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奶奶的身份?
(3)结合全文内容,试探究文章标题中“救赎”的丰富意蕴。
【答案】
(1)C
(2)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解析】【分析】
(1)C项,“文章对赵牛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对赵牛的形象塑造没有正面描写。
故选C。
(2)文章最后交待老奶奶的身份有以下重要的作用: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
从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分析,这样安排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3)文章标题中“救赎”有着丰富的内涵:
文中赵牛的母亲,一位老奶奶坚持给梁老师送鸡蛋,有意为赵牛赎罪;梁老师保留着妻子的QQ,还坚持不断更新,我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文章的主题是反映医患关系的,这个故事也是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使文章的情节更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②更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③让梁老师的心理积怨化解的过程更自然;④更有利于表现梁老师对妻子的深情。
⑶①母亲为赵牛赎罪;②梁老师为妻子的逝去在自我救赎;③对新型医患关系的救赎。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
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有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⑵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结尾情节作用和结构安排的能力。
本题考查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
二,情节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