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docx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
20XX年高考模拟稽阳卷材料作文“刚与柔”思路指导与示例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60分)雪灾过后,林子里满地都是断枝残柯。
只有雪松安然无恙。
原来,雪松的枝桠具有柔性。
每当雪厚到一定程度,雪松的枝桠就会往下弯,直到学从枝头滑落。
雪松用自己的“柔”战胜了恶劣的环境,值得肯定。
可是,“刚”也历来广为人们颂扬。
如: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在刚与柔的问题上,你有些什么想法呢?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注意:
1、所写内容必须与刚与柔有关,可任写一个方面,也可兼写两个方面;2、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5、不得抄袭【思路引导】要写好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刚”与“柔”的内涵。
从字面来看,“刚”与“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如下:
刚:
坚硬(与柔相对);(性格或态度)强硬;(意志)坚毅。
柔:
软;使变软;温和(与刚相对)。
可见“刚和柔”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
一、什么是“刚”?
什么是“柔”?
先看“刚”: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刚”的精神?
刚——刚强、刚烈、刚健、力量、坚持、豪放、洒脱、不服输、不放弃、勇敢、毅力、执著……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刚”的精神?
他们做的哪些事体现了“刚”的精神?
乌江自刎的项羽、豪放的苏轼、不屈于元兵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以及辛弃疾、邓世昌、林则徐、荆轲、木兰……(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刚”的象征?
巍峨的大山、嶙峋怪石、骄阳、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再看“柔”:
(一)生活中哪种精神是“柔”的精神?
柔和、温柔、宽容、温和、和平、友好、忍让、忍辱负重……
(二)生活中哪些人具有“柔”的精神?
忍辱负重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受宫刑的司马迁……(三)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被认为是柔的象征?
小溪、水滴(滴水穿石)、白云、小草、嫩芽、和风细雨、月亮、太极拳……上面各通过3个小问题,从正面弄清楚了概念的内涵及表现,下面从反面排除错误认识,进行审题定位。
二、什么不是“刚”?
什么不是“柔”?
刚不是——骄傲、自大、主观、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妄自尊大。
柔不是——自卑、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妄自菲薄。
三、“刚”与“柔”之间的关系?
(一)相反相对的矛盾关系:
刚能治柔,柔能克刚。
(二)相生相伴的关系:
人生需要刚柔相济,既不能缺少柔,也不能没有刚。
(三)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困境中忍辱负重坚持的“柔”有时候就是一种刚强;而逞一时之勇的“刚”有时候却不堪一击变成了柔弱,因此,把握“刚和柔”要注意适度的原则。
【构思举例】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材料,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文体来写。
一般来说,这种并列关系的话题比较适合写议论文。
下面就来看看写议的立意及结构示范。
○构思一: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构建全文:
第一部分(开头):
紧扣材料,阐明构成话题的两个方面的内涵及关系。
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第二部分:
(主体部分)提出3个分论点,分别进行举例论证:
分论点1:
刚使人勇,成就辉煌。
分论点2:
柔使人智,永葆生机。
分论点3:
刚柔相济,才能立足社会,谋求发展。
第三部分:
(结尾部分)人生离不开刚,也离不开柔,“刚和柔”犹如雄鹰的双翅,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在人生的天空展翅翱翔。
○构思二:
开头:
紧扣材料,运用对比,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古人云,“太刚则必折,太柔则必缺”。
因此,过“刚”和过“柔”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只有保持适度的原则,才能刚中带柔,柔中带刚,刚柔相济,恰到好处。
分析:
层层深入,逐层说理,立足论点“刚柔相济”进行论证说理。
角度1:
适度地把握刚。
过刚是固执、顽固,适度的刚是刚强、坚韧。
角度2:
适度地把握柔。
过柔是懦弱、无能,适度地柔是灵活、机动。
角度3:
既不能过刚也不能过柔,要适度地把握,刚柔并重。
:
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刚柔相济,人生顺利。
○构思三:
开头:
引用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提出中心论点。
商容在弥留之际问老子:
“何以人老了舌头与牙齿不能共存?
”老子说:
“牙齿过于刚强,易衰;舌头柔和,但能够长存。
”是啊!
参天的大树易被雷电所击,低矮的小草难被狂风所毁。
由此可见,过刚则易衰,柔和才能长存。
只有刚中施柔,才能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成为强者、智者和王者。
主体部分:
采用平行结构,并列分论点进行阐释。
过渡:
“刚,就是要果决,机遇稍纵即逝,果决尤为重要。
柔,就是要忍让,有宽广博大的胸怀。
刚中施柔,助你飞翔。
”
1.刚中施柔是生活的强者。
2.刚中施柔是学习的智者。
3.刚中施柔是工作的王者。
:
“刚中施柔”很好地阐释了刚与柔的关系,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不是“刚中施柔”的高手,他们用智慧将“刚”“柔”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生活与命运的主宰,成为后世仰望的座座高峰!
【例文】生活中的“太极”
中国有一套拳法叫“太极”,很多人都知道它的要旨是“以柔制刚”,练习这套拳法的人很多,但是明白其精髓,并将其用于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
(照应题目,设问入题,引人思考,切中话题。
)坚硬的石块会被柔弱的水滴击穿,坚韧的铁块耐不住空气的氧化,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经不起一束光的照射。
许多东西总是出人意料,看似强大,却经不起软弱的一击。
(列举生活中三个刚不胜柔的例子,扣题、典型,然后分析,提升高度)所以说,刚不一定胜柔,人也一样。
(提出观点一,从一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
)“二战”时,法国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看似固若金汤,却被德军巧妙地绕了过去,没起任何作用。
看似“刚”却被“柔”所化解。
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经不起邓小平的柔和迂回政策,看似“刚”却被“柔”所克制。
(过渡,列举一正一反两个事例)曹操的80万大军也抵不住黄盖的火攻,看似“刚”却被“柔”所瓦解。
(再举一个事例,融分析于叙述之中,方向性极强。
)但这决不是说刚就一无是处,柔便无所不能。
毕竟水滴再厉害,有时也只能乖乖地呆在杯子里。
柔只是一种暂时的忍让,是以退为进,是蓄势待发。
就像太极拳讲究借力打力。
这便是常说的“刚柔并济”。
(本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紧扣话题,进行分析说理,论证的指向性明确。
提出第二个观点,从第二个角度阐明刚与柔的关系,说服力强。
)柔与刚在生活中有另一种诠释。
(过渡)勾践由皇帝沦为马夫,默默地忍受着各种折磨,蓄势待发;司马迁汉面对残酷的宫刑,没有自寻短见,强忍难言的苦楚;韩信甘受胯下之辱,受尽嘲笑……这一切都是柔,他们用这种方法顶住了敌人的攻击和世人的嘲弄,坚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勾践灭吴,“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问世,韩信的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刚。
但这种柔不等于逆来顺受,这种刚也不等于不择手段。
战争中许多被捕者能忍受各种酷刑,却挡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生活中的太极也需用之得法。
(再次点题,有强烈的扣题意识。
)(巧妙过渡,从第三个角度进行论证。
连举三个事例,论证以柔克刚,分析与叙述结合,长于联系中心进行说理。
)“太极”之精深,涉及范围之广,用法之妙真让人惊叹。
其实“刚与柔”的“太极”一直被国人运用得淋漓尽致,也许日本至今还未明白,在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他们坚船利炮,中国贫穷落后,并且他们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但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生活中的太极——“刚与柔”之理。
(结尾再次点明话题,回应文题,强化论点,并借抗日战争的实例,深化了的主题。
)【点评】作者立足于话题,从柔与刚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以柔克刚”是太极的精髓,进而阐释“太极”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了认识上的深刻性。
其次,让事实说话,列举了生活中“以柔克刚”“刚不胜柔”的实例。
说理建立在事实论据的基础上,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很有说服力,值得学习和借鉴。
【写作】精彩句段:
1.刚而不柔,脆也;柔而不刚,弱也;柔而刚,韧也。
2.至刚之物,未必至强;至柔之物,未必至弱。
3.我们不能有骄傲狂放的刚,但决不能放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原则的刚。
这是一份骨气,一份尊严。
4.开天辟地的盘古,以身补天的女娲,用刚与柔成就了远古人类对世界与宇宙浪漫的想象;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用刚与柔书写了生命对自由与光明不朽的追求。
5.开天辟地,刚之力也;水滴石穿,柔之力也,刚柔相济,人生之道也。
6.小溪扭动纤细的身躯流向前方是柔,而它那种奔向大海的执著追求是刚;梅外形娇小是它的柔,而在严冬之中傲雪盛放是它的刚……事物都有着刚与柔两面,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事实:
一、名人的刚和柔从古到今,刚柔相济的成功者大有人在:
项羽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刚烈,也有“虞姬虞姬奈若何”的似水柔情;李清照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更有“帘卷西风,人比黄瘦”的柔情;康熙既有执法严明的刚毅,也有爱民如子,为民着想的柔情;鲁迅既有对敌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刚正,也有对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情。
二、邓小平的“一国两制”
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
“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就是这样。
”后来,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多次对“一国两制”作了类似的阐释。
撒切尔夫人曾当面称赞邓小平创造的“一国两制”简直是“天才的创造”。
邓小平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刚;另一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灵活变通的柔。
最终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并对台湾的和平统一工作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西楚霸王与汉王刘邦过刚易衰,柔和长存。
过于刚强,锋芒毕露,与困难正面交锋,容易损耗刚强者的精力与体力,使其衰弱。
柔和者能避重就轻,扬长避短,保全实力,以退为进。
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就是一个好例子。
楚霸王项羽刚强自负,锋芒毕露,最终自刎乌江;汉刘邦则圆滑柔和,善于笼络人心,最终击败楚霸王,建立汉朝。
四、殷商与老子商容是殷商时期很有学问的人,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来到他的床前问候说:
“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说:
“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
“当然还在。
”
商容又问:
“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
老子说:
“已经掉光了。
”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
“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
“我想这是过刚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吧?
”
商容点头笑了笑,对这个杰出的说:
“天下的许多道理几乎全在其中了。
”
刚柔并济,走向胜利高三
(2)班谢婷刚与柔,似乎总是对立的,与统一毫不相干。
然而,并不是只有刚才能为人称颂,也并不是只有柔才能被人肯定。
刚与柔也可以完美和谐地统一在相同的身上,刚柔相济,才能走向胜利。
便如雪松,向来都是刚柔的统一体。
雪松有刚,因它可以耐住压力挺直身躯面对恶劣的环境不改本色;雪松有柔,因它在雪厚到一定程度可以让枝桠下弯使雪滑落保持自我。
雪松的刚柔并济让它既保持了坚韧的品格,又在恶劣的环境中保全了自己。
雪松的刚柔并济,使它战胜天灾,走向胜利。
古之贤人中,亦有刚柔并济走向胜利的佼佼者。
唐太宗李世民,若没有刚的品质,能够成为天下之主吗?
显然不能。
而且他亦有柔的品格。
他可以礼贤下士,可以虚心听取魏征的纳谏。
他的柔使他稳坐江山。
再如蔺相如,面对秦王他刚直不屈,不卑不亢,终于保住和氏璧,也挽回祖国的颜面。
同时他也是柔的,懂得适当地退让。
面对廉颇的“恶言”,他只是适度地回避,他的柔终让赵国更加辉煌强盛。
因此,刚柔相济,方可走向胜利!
作为,我们也应该刚柔并济,才能走向胜利。
我们,并不缺少挫折与磨难。
有时一道题便是拦路虎,阻挡我们通往成功的脚步。
我们,该怎样才能胜利呢?
一味地刚,还是一味的柔?
不,应该刚柔并济。
因为一味地刚只会让我们只顾与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无休止地对峙下去,不但消磨了时间,更消磨了信心。
而一味地柔只会让我们遇见难题就退缩,最终使自己停留在低水平,没有进步。
我们应该学会面对挫折刚柔并济然后走向胜利。
当我们遇到挫折,先试着去解决它,全力以赴去攻克它,若发现这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就果决地放弃它,以柔克刚,绕过它,或是寻求帮助,然后继续向胜利前进。
遇事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会所向披靡,走向胜利。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场与挫折的战斗,我们只有刚柔并济,必要的坚持刚,必要的选择柔,我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面对挫折。
只有柔与刚统一起来,我们才可以找到通往成功的大道,走向胜利。
不要只坚持刚,亦不要只选择柔!
学会刚柔并济,这样,我们才能走向胜利!
(816字)刚柔并济,所向披靡高三
(1)班叶晨东刚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的是非,是一种强者的姿态,但是易碎则是的致命缺陷,柔如流水,可以巧借外力来解决问题,但是不由自己是柔的致命缺陷。
何不融二者为一体,刚柔并济,该刚则刚,欲柔则柔,所向披靡。
刚者,强也,硬而易碎也。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刚强无畏,为民族大义而捐躯,这不正是刚者易碎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放弃“江东子弟多才俊”的卷土重来,这也不正是刚强易碎么?
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但刚者所体现的是一种气势一种精神,一种喷薄而出的霸气,一种无畏的勇气与执著。
柔者,如雪松,枝桠稍稍一低头就保全了自身。
郑王使佚之狐游说秦王,不出半兵半卒而退秦晋联军,实乃柔之至也。
闻名中外的乒乓外交,何尝又不是一种以柔致胜的谋略呢?
但柔的最大缺点是要借助外力。
假如当初佚之狐借机向秦王献馋,使得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那么郑王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
故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是王道,才能所向披靡。
假如当时项羽能忍一时之败,柔而非刚,那么就真的是“卷土重来未可知”了,刘邦也未必能舒舒服服地端坐在椅上了。
说到刚柔并济者,非邓小平莫属。
在澳门与香港问题上,邓小平表现得刚强无畏,坚持自己的意见:
澳门与香港必须回归祖国。
这是刚强的一面。
当他发现外宾偷了国宝九龙碗时,他巧借魔术之机,从外宾文件包里拿回了国宝九碗。
这是其柔的一面。
试想,若邓小平用刚强的手段从外宾手中夺出九碗,那么我们现在就不得不用刚强去面对另一个国家的士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人生理念。
该刚则刚,欲柔则柔,刚柔并济,才能所向披靡。
柔可克刚高三
(1)班唐欢我一直都喜爱水,喜爱它的柔韧。
它是最无形的。
它也能存在于任一角落,它是最柔美的,但它的柔韧又帮助它做到了水滴石穿,它告诉我们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在大西洋深处有一种叫蓝甲蟹的动物,而事实上蓝甲蟹有两种:
一种十分刚强,遇到什么都不怕;另一种则懂得示弱。
当大型类出现时第一种蓝甲蟹坚守阵地,而第二种蓝甲蟹则会隐藏起来。
数年之后,人们发现刚强的蓝甲蟹所剩无几,而懂得示弱的蓝甲蟹则一代代地繁衍生息,生存安好。
在大自然这种弱肉强食的状态下,柔弱帮助蓝甲蟹活了下来,而强硬却导致了另一种的灭亡。
由此可见柔却可以克刚。
我一直都在为那个叫项羽的人嗟叹。
他的刚成就了这位铮铮铁骨的真英雄;他的刚也导致了乌江边上的悲剧,从此中国历史上少了一位真汉子。
可是如果他能渡过乌江,他能据守江东,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他便可卷土重来。
到时候即便刘邦小儿有三头六臂,复楚也指日可待。
只要项羽能有一点点柔,历史就将会改写。
乌江就可成为其成功的标志而非葬身之地。
勾践他懂得什么叫柔,所以他十年卧薪尝胆,最终以三千越甲吞吴;韩信明白什么是柔,所以他忍受当年胯下之辱,最终成就刘氏江山;雪松懂得什么是柔,所以他能在风雪中安然无恙。
刚是一种精神,而柔是一种手段。
巧用柔的手段并不代表失去刚的精神。
李小的截拳道恰是利用了这一点才名扬天下。
生活,有时候就是一场竞争。
那些看似强大刚硬的人他往往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中立足,不是这个社会容不了他就是他容不了这个社会,而那些懂得巧用柔劲的人却可以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懂得隐忍懂得卷土重来的道理。
找一盆水,向它学习,学习它的柔韧,存在于无形之中却最有形,用最柔软的力量去应对那些坚硬的石砾,或许一瞬间我们成就不了什么,但恒久以后,它的作用便会发挥出来。
像贝壳一样用柔软的心去怀受沙砾,最终贝壳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而且它还成就了一颗珍珠。
柔和刚都是一种境界。
刚者,勇毅也,柔者,智慧也。
而柔中带刚则是一种唯美,如果抛弃了刚,摻杂一点点柔也是一种智慧,因为柔可克刚这是一个事实。
(83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