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592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docx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审批稿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

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思路

加强全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关于请协助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和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的函》要求,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广东省林业发展“十五”计划》为依据,编制广东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思路。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五”回顾

“十五”前三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我省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

逐步建立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

组织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了深圳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项目和深圳梧桐山苗圃总场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项目,建立了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保护。

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执法力度不断加强,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广泛开展资源调查,不断加强科学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国际影响。

(二)湿地保护。

开展了湿地资源调查和红树林专项调查等基础工作,为保护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组织了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

建立了40个以红树林湿地类型为主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逐步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建设。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自然保护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实施《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决议》,全省已建成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86个,总面积达92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18%。

其中:

国家级5个,面积9.8万公顷;省级40个,面积39.6万公顷;市县级141个,面积42.6万公顷。

理顺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核定了已建和规划建设的180个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事业编制1450名,人员经费由省财政核拨,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然保护区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

“十五”前三年,全省平均每年安排3341.2万元用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省补助1643万元,市投入453.2万元,县投入1245万元。

据统计,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已建办公用房7117平方米,宣教中心7027平方米,实验室1404平方米,标本室2578平方米,护林站5608.1平方米,了望哨480平方米,购置管护巡逻交通工具汽车22辆,摩托车34辆,船5艘,树立宣传牌536件和界桩2589条,修建自然保护区内公路131公里。

(四)基本经验。

首先是提高全社会对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使保护野生动植物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是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出台《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三是积极争取和解决自然保护区建设资金及人员编制、经费,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顺利进行。

第四是加强野外资源保护,狠抓湿地资源保护与恢复,有效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五)存在问题。

随着我省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经济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个别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关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倒卖走私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侵占、破坏湿地、自然保护区国有土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现象比较突出。

濒危物种的恢复进展缓慢,部分物种减少的势头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野生动植物养殖培植和利用尚处在自发、分散的状态,既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投入资金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尤其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和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湿地保护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需求分析

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是人类未来食物、药物和财富的重要来源,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野生动植物以其特有的物种效应,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一旦遭到破坏,特别是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的灭绝,将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

野生动植物还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保存着丰富的遗传基因多样性,在拓展人类的未来自下而上空间等方面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促淤造陆等巨大的生态功能,而且还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如水资源、粮食、肉类、鱼类、药材、能源以及多种工业原料。

湿地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也是开展生态观光与旅游、宣教与科研的基地。

保护好湿地也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市场需求按目的可分为商业性贸易、动植物园展览、教育、马戏团表演、科研、狩猎纪念物、个人收藏等。

目前在国内市场的主要贸易形式是中药材、观赏植物与宠物和野味。

需求主要以梅花鹿、鳄鱼、灵长类动物、虎纹蛙、观赏鸟、兰花、苏铁等动植物物种为主。

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奋斗目标

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由于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文化、科学研究、物质资源、遗传基因、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应该把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加以储备和保护、发展,最终实现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湿地保护为基础,以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自然保护区为突破口,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落实各种的自然保护措施,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自然保护信息网络,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

重点考虑野生动植物的濒危程度,集中、优先保护一些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及生态关键物种。

2.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原则。

优先建设一批重点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和分布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无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重点地区建立保护小区和禁猎区。

对受危程度高、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采取积极有效的拯救和保护措施,建设一批重点野生动物种源基地、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基地。

3.坚持统筹规划,广筹资金,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

重点地区和项目以中央投资为主,地方按比例配套;重要地区和项目以省投入为主,地方按比例配套,一般地区和项目以地方投入为主。

广泛争取国际资助和合作,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广泛筹建设资金。

在明确责权利的前提下,动员全社会共同出资赞助参与,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

4.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协调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用、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5.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加强国内外高新技术及现代化手段在工程建设和物种保育中的应用。

坚持科学设计,科学建设。

在工程建设上,强化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在工程建设安排上,做到项目优选,重点突破,先优先后一般,先易后难。

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物种繁育。

6.衔接好由国家和省已批准实施的各项规划,优先安排已列入计划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确保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完成。

(三)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全省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种源基地及珍稀植物培育基地,恢复和发展珍稀物种资源。

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自然保护网络体系。

加强科学研究,资源监测,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建设野生动植物、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基本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分期目标。

规划期分为三个阶段:

“十一五”时期为2005—2010年,中期为2011—2020年,远期为2021—2050年。

(1)“十一五”规划目标。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范野生动物猎捕、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管理。

重点实施救护中心体系建设、华南虎、苏铁、兰花保护工程,有效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的野外监测,逐步建立广东省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监测网络体系。

使全省绝大多数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和重点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提高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的管理、科研和监测水平。

全省森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31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60个,市县级241个,总面积12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

初步形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以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以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小区为生物廊道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自然保护网络体系,使我省绝大多数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加强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法律法规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基本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发展。

(2)2020年中期目标。

进一步加强各级野生动植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建设,使指挥、查询、统计、监测等管理工作实现网络化。

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的管理体系,完善科研体系。

全省森林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00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85个,市县级400个,总面积179.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10%。

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体系,使6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95%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

在全省建设2个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基本控制天然湿地破坏开发,遏制天然湿地面积下降趋势。

野生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3)2050远景目标展望。

全面提高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水平,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

建成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建设体系,使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量得到恢复和增加,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

建立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体系,恢复一批天然湿地,在全省完成4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

建立完善的野生动物疫病预警和防治体系。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区域

广东省地处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境内地势为北高南低,从北向南依次为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和湿地。

北回归线横贯全省中部,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三种气候,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分别是粤西南部北热带常绿季雨林森林、粤中东部北回归线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森林和粤北山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此外,还有大面积石灰岩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土壤结构,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区系。

据此,将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布局划分为粤西南部丘陵台地、粤中东部丘陵低山、粤北山地、石灰岩山地、湿地等5大重点区域,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体系、野生动植物培育和产业体系、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等6大体系。

(一)粤西南部丘陵台地区域。

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市以及南海诸岛。

重点是加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森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系统,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驯养产业。

(二)粤中东部丘陵低山区域。

包括广州、江门、肇庆、云浮、惠州、汕头、汕尾、揭阳、潮州、中山、佛山、深圳、珠海、东莞等市。

北回归线横跨该区域。

重点是把区域内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建成国际性的学术交流科研基地,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驯养产业,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兰花和苏铁保护工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

(三)粤北山地区域。

粤北山地区域是广东省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生物多样性最广泛,物种最古老的生物区系,是华南虎的故乡,也是北江、东江的重要水源林区。

包括韶关、清远、河源、梅州等市。

重点是加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建设,开展华南虎保护工程,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

(四)石灰岩山地区域。

石灰岩山地主要分布于韶关、清远、云浮、阳江、肇庆、梅州、惠州等市的部分县,石灰土占了全省土壤面积的2.86%,是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

重点是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与监测系统。

(五)湿地。

广东省现有湿地类型多达22种,湿地面积达186.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47%,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108.2万公顷(红树林面积1万公顷)、河流湿地(包括河流、泛洪平原)608523公顷、湖泊湿地(淡水湖)140971公顷、沼泽湿地(草本沼泽)1024公顷、库塘湿地31595公顷。

重点是加强保护和恢复近海和海岸湿地,建设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的珠江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江门、惠州、肇庆)项目和广东行政区域内的国际重要湿地。

(六)大力推进泛珠三角自然保护区合作。

1.粤、港、澳、桂、琼五省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项目。

上述五省区分别有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香港最大的米浦自然保护区、澳门的凼仔自然保护区、广西的山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南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大多以保护黑脸琵鹭等候鸟以及沿海红树林滩涂湿地为主。

该项目的建设将为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生态屏障发挥重要作用。

2.粤、赣、湘、闽四省开展华南虎栖息地监测和保护项目。

华南虎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出的濒临灭绝的十大物种之一,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它的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福建等省的边界地带,而且华南虎活动范围广,保护难度大。

上述四省开展华南虎栖息地联合监测和保护,将对泛珠三角实现区域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粤、桂、黔、滇、川五省(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能力建设项目。

在国家实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带动下,加强上述五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协调与合作,交流管护经验,互通有无,建立恰当沟通的渠道,从而提高各省(区)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实现泛珠三角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方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十一五”重点项目、2011-2020年主要任务和到2050年展望

(一)野生动植物保护。

1.“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工程、华南虎保护工程、兰花保护工程、苏铁保护工程、广东省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工程、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工程等。

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以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为核心,深圳、珠海、肇庆、韶关、揭阳、梅州、惠州、茂名、江门、湛江市等10个地级市野生动物救护站为网点的广东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

各救护中心或站的面积在20~100亩之间,设立办公生活区、饲料加工区、兽类动物驯养区、鸟类动物驯养区、两栖爬行动物驯养区、动物隔离检疫区、科研综合区等。

各基地须建立办公楼、动物救护笼舍、饲料加工房、兽医室及防疫隔离室等。

省救护中心还需建立实验室、标本馆、兽医院和科教中心等设施。

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工程需投资3000万元,其中省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申请国家投资1000万元,地级市野生动物救护站以地方投资为主,申请国家给予补助。

华南虎保护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完善广东省粤北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建设,新建南雄、仁化两处自然保护区,扩大华南虎栖息地范围,建设华南虎生境走廊带,恢复华南虎栖息地生境,建立广东省华南虎繁育中心,实施华南虎放归自然工程,设立华南虎栖息地保护站,建立华南虎科研监测站点。

通过实施华南虎保护工程,有效地保护华南虎及其栖息环境,在10年时间内,使华南虎数量增加,形成相对稳定的野生种群。

华南虎保护工程申请国家投资2000万元。

兰科植物保护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加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完善现有保护区建设,新建江门古兜山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设立兰科植物禁采区,在深圳市梧桐山苗圃总场现有兜兰繁殖基础上建立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与良种生产繁育基地,在有兰科植物分布的重点地区设立15个兰科植物栖息地保护站和监测点。

兰科植物保护工程申请国家投资1500万元。

苏铁保护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新建仙湖苏铁自然保护区,强化野生种群的保护管理,加快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建设,设立保护站点和科研监测站点。

苏铁保护工程申请国家投资1500万元。

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监测网络体系,开展野生动物疫病调查、监测等研究,建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实验室、样品保存库和检测鉴定中心,建立信息系统,进行野生动物疫病评估分析。

建立广东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与预警,及时发现、掌握野生动物疫情及蔓延趋势,确保对疫病的潜在危害、蔓延范围及时做出评估和判断,从而积极配合动物防疫、卫生等部门将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提高对野生动物疫病的综合控制能力,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广东省陆生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申请国家投资5000万元。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建设1个省监测中心,5个子系统(粤东山地,粤西山地,粤北山地,粤中地区五个自然保护区群野生动植物监测子系统),60个监测样地、200个野生动植物监测点。

监测对象包括:

野生动物有华南虎、林麝、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野生植物有苏铁、石斛、兜兰和大多兰科植物。

其中林麝、黑麂、苏铁植物、兜兰和石斛等兰科植物为重点监测对象;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监测。

广东省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工程需要投资3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000万元,省、市、县配套2000万元。

2.到2020年,主要任务是开展野外资源本底调查、重点优先及特有种属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含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区建设、野生动植物繁育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体系和野生动植物检测鉴定中心建设、建立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野生动植物科研与监测网络体系等工作,进行野生动植物流通监管,确保生态安全。

3.到2050年,通过实施国家和广东野生动植物保护建设工程,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华南虎、野生雉类、苏铁等物种)和地方特有种属的野生动植物物种,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珍稀动植物种源培育基地,逐步实现珍稀野生动植物野外资源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合理利用和科研监测体系,建立广东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广东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信息网络,有效保护、监测、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网络合作体系,最终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二)湿地保护。

1.“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湿地保护基础建设工程、湿地恢复工程、湿地监测体系工程等。

湿地保护基础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加强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广东湛江红树林和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丰公平大湖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汕头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和西江流域湿地等的基础设施建设。

湿地保护基础建设工程需投资4000万元,其中广东湛江红树林和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国家投资3000万元,珠海淇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丰公平大湖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汕头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和西江流域湿地等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投资1000万元。

湿地恢复工程的建设重点是列入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优先项目的珠江三角洲湿地和红树林湿地。

珠江三角洲湿地重点在珠江八大出海河口(崖门、虎跳门、鸡啼门、磨刀门、横门、蕉门、洪奇沥、虎门)的湿地生态系统。

红树林恢复工程包括湛江、阳江、江门、茂名、惠州、汕头、汕尾沿海地区。

湿地恢复工程需投资4000万元,其中珠江三角洲湿地恢复工程申请国家投资2000万元,红树林恢复工程由省、市、县投资2000万元。

湿地监测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是在全省建立8个湿地资源监测点,形成一个湿地监测网络,包括深圳后海湾“中国湿地行动计划”湿地资源监测站、珠海磨刀门湿地资源监测点、汕头韩江流域湿地资源监测点、梅州东江上游湿地资源监测点、汕尾海丰公平大湖候鸟保护区鸟类环志点、茂名电白红树林湿地资源监测点、肇庆西江流域湿地资源监测点、清远北江翁江湿地资源监测点。

湿地监测体系工程需投资2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000万元,省、市配套投资1000万元。

2.到2020年,主要任务是突出抓好《广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实施工作,集中力量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立法、滨海湿地保护管理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工程。

重点是大力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湿地保护的法制法规体系建设,建立红树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建立具有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增值的湿地开发利用示范区,建立完善湿地科研与监测网络体系,对退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3.到2050年,通过实施广东省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扩大、完善和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所有的典型生态系统类型得到良好保护,逐步实现湿地资源良性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建立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体系,建立广东省湿地资源保护信息网络,有效保护、监测、发展湿地资源,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湿地资源保护网络合作体系,最终实现湿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保护区建设。

1.“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加强现有45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

新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共24.56万公顷,其中河源新丰江自然保护区116700公顷,阳春鹅凰嶂自然保护区14751公顷,大埔丰溪自然保护区10590公顷,英德石门台自然保护区82000公顷,海丰公平大湖自然保护区11588公顷,恩平七星坑自然保护区10000公顷。

到2010年全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植物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1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60个,市县级241个,总面积1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7.2%,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及保护网络体系,使我省绝大多数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善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状况。

,新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国家投资6000万元,新建20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市、县投资4000万元,新建100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由所在市、县投资10000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