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9439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docx

东至县十二五规划

 

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目录

前言4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背景环境4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4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4

(二)工业强县步伐加快5

(三)农业农村稳步发展5

(四)第三产业不断拓展5

(五)投资消费快速增长6

(六)城乡面貌明显改善6

(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

(八)对外开放持续扩大6

(九)节能减排扎实推进6

(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7

二、“十二五”发展新环境7

(一)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7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7

(三)投资增长势头不减,驱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8

(四)消费增长形势良好,消费结构加速升级8

(五)城镇化提速,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8

三、“十二五”机遇和挑战8

(一)发展机遇8

(二)面临挑战9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原则11

(一)坚持加快发展11

(二)坚持开放发展11

(三)坚持集约发展12

(四)坚持创新发展12

(五)坚持包容发展12

三、主要目标12

(一)总体目标12

(二)具体目标12

第三章空间区划和产业布局15

一、主体功能区划15

(一)完善区域功能,全面提升优化开发区域15

(二)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重点开发区域16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限制开发区域16

(四)加强生态建设,全力保护禁止开发区域16

二、产业布局引导16

(一)“一心”集聚16

(二)“一带”拓展17

(三)“一片”开发17

(四)“五区”提升17

第四章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18

一、主动承接,着力发展新型工业18

(一)着力打造承接平台,积极构建创新体系18

(二)引导产业集聚,做大做强化工支柱产业19

(三)改造创新并举,提升发展纺织服装产业19

(四)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20

(五)壮大装备制造业,建设皖江装备制造基地21

(六)引进人才资金,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2

二、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特色东至22

(一)加快建设大县城,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22

(二)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23

(三)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24

三、创新理念,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25

(一)巩固农业基础,发展高效农业26

(二)培育农业载体,提升产业化水平27

(三)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8

四、集聚优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28

(一)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28

(二)完善城市商贸业29

(三)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30

(四)大力支持文化教育产业30

(五)不断拓展房地产业31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设活力东至31

(一)深化体制改革,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31

(二)加强区域合作,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32

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东至33

(一)节约资源,优化配置33

(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34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5

(四)加大环境污染防治35

七、打造平台,建设平安东至36

(一)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36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7

(三)重视生产生活安全37

(三)重视防灾减灾工程38

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建设和谐东至38

(一)努力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38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39

(三)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39

(四)加快发展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40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百姓文体生活41

(六)加快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41

第五章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41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1

(一)完善交通网络体系41

(二)增强电力保障能力42

(三)加快通讯设施建设43

二、提升规划项目支撑43

(一)工业项目43

(二)农林水项目44

(三)服务业项目44

(四)社会事业项目44

(五)基础设施项目44

三、保障措施45

(一)政策保障45

(二)组织保障45

(三)法制保障45

(四)要素保障46

前言

从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是东至县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的重要五年,是借力于中部崛起政策、主体功能区政策的深入推进和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的重要阶段,对于东至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东至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中共东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制定《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全县各级政府及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东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

政府将通过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努力保证“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背景环境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东至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为主题,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战略,扎实推进“1333”工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顺利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8.6亿元增加至2010年的70.5亿元(2010年指标为预计完成,下同),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2%,是我县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5年的34.0:

27.5:

38.5调整为2010年的24.7:

41.8:

33.5。

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预计完成近6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1.1%。

(二)工业强县步伐加快

“十一五”时期,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42.9%。

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快速扩张,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6户,比2005年翻两番。

2010年工业化率预计达35%,比2005年提高19.3个百分点,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化,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农业农村稳步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水稻、棉花、油料、茶叶种植面积均超过规划目标,主要农产品优质品率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26家,部分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

建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个,其中“省示范合作经济组织”3个。

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22元,年均增长14.9%,提前实现3760元的规划目标。

(四)第三产业不断拓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城市商业、贸易、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

旅游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9.5亿元,提前实现规划目标;建成星级旅游饭店三家,星级旅游餐馆4家,星级农家乐示范点4家,旅行社及门市部5家,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

(五)投资消费快速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扩张,五年累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6亿元,投资结构得到优化。

城乡消费市场活跃,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亿元,年均增长20.3%。

市场流通繁荣兴旺,“万村千乡”工程深入实施,连锁店乡镇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达50%以上。

(六)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全县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累计投入县城建设资金9.1亿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达40%。

县城新区建设步伐加快,政务新区框架基本形成。

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小城镇建管力度加大,一批省、市中心镇带动作用增强。

(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全县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安庆长江大桥、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大景高速相续建成通车,国省道拓宽、农村公路改造及“村村通”成效明显,陆路交通大通道基本建成。

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使用。

“引江济尧”工程全面完工。

(八)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十一五”时期,全县对外经贸工作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00万美元。

招商引资规模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526个,到位资金85.3亿元,规模以上项目176个。

(九)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十一五”时期,连续四年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0.6%、5.74%。

连续四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均下降4.5%。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城区大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长江干流及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均为Ⅱ类。

自然保护区增加到3个,总面积20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

(十)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就业总量持续扩大,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事业、残疾人事业、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经济增长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迈向新阶段

“十一五”期间,东至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进入“十二五”,加快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持续发展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战略任务。

认真落实中央现阶段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系列政策,充分利用皖江城市带的机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发展引导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加速迈向经济发展新阶段。

(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十二五”时期,是东至县由传统产业体系向新型产业体系转换的重要时期,是实现东至县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重要战略期。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是东至县加快区域发展、增强综合实力、迈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三)投资增长势头不减,驱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

“十二五”时期,东至县经济发展仍然表现出投资驱动型的增长模式。

遵循发展规律,强化政府投资驱动作用,加强招商引资,提升投资驱动质量,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优化发展路径,是东至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消费增长形势良好,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十二五”时期,东至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的增长速度将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消费结构由吃穿等生存消费型向以住行为主的生活型消费转变,经济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足。

(五)城镇化提速,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

“十二五”时期,东至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

经济社会发展着重谋求城乡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破除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与效益。

三、“十二五”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

“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走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随着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全面展开,皖江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东至县居中靠东、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必将成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

2、国家内向型发展战略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为东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内需的稳步增长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将有效扩大市场空间,为东至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

3、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

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立,为东至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东至县发挥后发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带来积极作用。

4、中部崛起政策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全面深入的实施阶段,这为东至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东至县作为经济后发地区,中部崛起战略为破除加快经济发展要素瓶颈制约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5、皖江城市带联动发展机遇

2010年,国务院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一方面为东至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东至县与周边县市的区域合作,实现经济联动发展。

(二)面临挑战

1、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存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化大背景下的西方经济体在汇率、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对我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同时国内通胀压力、物价波动的风险也有加大态势,对我县“十二五”发展也会产生不可忽略的不利影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困难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趋势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东至县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东至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总量小、结构层次低、财政实力弱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现有的产业中资源型产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核心竞争优势任务紧迫而繁重。

3、区域竞争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

东至县与东南沿海地区乃至皖江下游城市相比,在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管理体制、发展理念、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相当差距,相邻县市之间的区域竞争和资源争夺更加激烈,超过竞争对手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基于以上分析,“十二五”时期将是东至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攻坚时期,环境总体有利,发展前景看好,但形势错综复杂,挑战不可低估。

全县上下必须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准确把握东至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审视未来五年的特殊背景和重大使命,科学确定目标定位,切实贯彻落实重大战略举措,在东至发展历程中立起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型发展、奋力崛起、富民强县”为主题,以打造皖江工业强县、跨入皖江城市带县城经济第一方阵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确定一个目标:

打造皖江工业强县,跨入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围绕一个主题:

转型发展,奋力崛起,富民强县;

——推进二化进程:

工业化、城镇化;

——加速三大开发:

沿江经济开发、山区综合开发、县城区开发;

——坚持四个统筹:

坚持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统筹南北联动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产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原则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举措,破解发展难题,强化发展优势,坚持以下五大发展原则。

(一)坚持加快发展

必须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做到好中求快、快中求好、又好又快发展。

牢牢把握皖江城市带开发的战略机遇,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缩小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坚持转型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园区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三大需求协同拉动转变;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有机统一,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坚持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加速崛起的必然选择。

必须牢牢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外源动力。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主动融入皖江城市带、泛长三角等更大空间、更高层级的区域系统发展中,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四)坚持创新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五)坚持包容发展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包容性增长,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加快发展奠定稳定的社会基础。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打造皖江工业强县、跨入皖江城市带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

到2015年末,全县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社会事业迈上新台阶,“皖江工业强县”形象更加鲜明。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以上(可比价),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当年价),力争220亿元。

人均GDP达到36000元,力争40000元,接近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2015年财政收入达到20亿元,力争22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力争1000亿元(简称“228”经济发展计划)。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

55:

32。

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化率达到5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268亿元。

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外贸进出口总额1亿美元,年均增长30%。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完成市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20%以上。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

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森林覆盖率达到58%。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城乡居民收入力争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城镇化率达到52%。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的程度明显提高,农村饮用自来水比例超过60%。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全县总人口不超过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以上。

----社会建设更加和谐。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就业2.2万人。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之内。

表1、“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体系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地区生产总值

(现价,亿元)

确保目标

70.5

200

16(可比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220

18(可比价)

预期性

第一产业增加值

(现价,亿元)

确保目标

17.4

26

8(可比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28

10(可比价)

第二产业增加值

(现价,亿元)

确保目标

29.5

110

30(可比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120

32(可比价)

其中:

工业增加值

(现价,亿元)

确保目标

18.4

100

40(可比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110

43(可比价)

第三产业增加值

(现价,亿元)

确保目标

23.6

64

22(可比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72

25(可比价)

人均生产总值

(现价,元/人)

确保目标

12936

36000

22.7(现价)

预期性

争取目标

40000

25.3(现价)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确保目标

6

20

27.2

预期性

争取目标

22

29.7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确保目标

69

[800]

30

预期性

争取目标

[1000]

37

旅游总收入(亿元)

19.5

48.5

20

预期性

五年累计完成招商引资总额(亿元)

30

[268]

20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0.9

53

2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5422

10900

15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6

4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40

52

提高12个百分点

点点分点

预期性

农村使用自来水人口的比重(%)

38

60

提高22个百分点

预期性

全县总人口(万人)

54.5

56

<6‰

约束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4.5

4.4

累计>20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COD0.6%SO26.57%

 

达下达控制目标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55.4

58

提高2.6个百分点

预期性

第三章空间区划和产业布局

一、主体功能区划

坚持科学发展,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现状和发展潜力,县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四大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区域开发政策,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一)完善区域功能,全面提升优化开发区域

东至县县城为全县优化开发区域,功能定位为行政、文化、教育、卫生、商贸中心,旅游服务基地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重地。

通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保留必要的绿色空间,使其成为东至县人居环境最好的区域。

(二)加强规划引导,大力发展重点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指东至县发展条件较好、交通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人口和环境承载力较强、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包括大渡口镇、东流镇、胜利镇、香隅镇、龙泉镇和升金湖外围地区、黄泥湖、小七里湖、大历山周边区域。

通过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明确分工,发挥优势,加大经济开发活动的强度,加快产业聚集的速度,使之成为东至县产业布局的主要地区。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限制开发区域

限制开发区域指东至县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一般农田、经济林地、养殖水域和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各镇中心村集中绿地),主要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