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发黑的苹果羹.docx
《案例发黑的苹果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发黑的苹果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案例发黑的苹果羹
案例:
发黑的苹果羹
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造已有经验,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生活是什么?
它是琐碎的,是充满了细节的,它是自然的,随意的,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
生活教育意味着生活与教育的结合。
教育家杜威曾告诉我们: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
教育要依托生活来进行,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要求我们教师挖掘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教育价值。
在孩子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总有无数的问题,如为什么我们会生病、为什么爸爸不能生孩子、为什么煤气可以做饭来自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反映了他们的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最近发展区。
作为教师应具有主动观察、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态度与能力。
通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迅速判断有价值的教育主题及选择适当活动形式,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
我们大三班的孩子,最乐意提问,有了问题,同伴常常会自言自语,议论纷纷。
我常常是孩子们的倾听者,学习者,支持者,引导者。
《发黑的苹果羹》就是我倾听了孩子们生活中的谈论,抓住了其中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和孩子一起探索,共同积累经验,共同成长,并拓展探索空间的过程集锦。
二、活动实录:
生活的发现、讨论
今天中午的午点是喝苹果羹,我给每个孩子倒了一杯。
不一会,牛辰拿着杯子过来,皱着眉头对我说:
贺老师,今天的苹果羹怎么看起来黑糊糊的?
我不想喝。
其他孩子本来没有在意,听他这么一说,也纷纷往自己杯子里看,班上顿时议论纷纷:
我的苹果羹也是黑的!
、是不是弄脏了?
喝了会肚子疼吗?
黄情抢着说:
老师不会把弄脏的东西给我们喝的,一定是苹果羹被煮糊了!
。
你们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我问其他小朋友。
彭子睿一脸严肃地说:
我想可能是煮苹果羹时加了黑芝麻糊的吧!
冬冬有些犹豫地说:
是不是苹果在锅里炒糊了,所以加水一煮水也变黑了?
张越围肯定地说:
一定是煮的时候锅没洗干净,所以煮出来的水是黑的!
我妈妈有一次炒菜锅没洗干净,结果炒出来的青菜都是黑的!
葛彦临高高地举起手:
可能是煮的时候加了桂花糖的吧!
我妈妈煮汤圆时加了点桂花糖,水就变黑了。
天啸:
可能锅是黑的,煮出来的东西就有点发黑吧!
他的话立刻引来一阵反驳。
艾馨使劲地摆摆手:
不对,我家炒菜的锅也是黑的,但我妈妈用它煮的鱼汤是白颜色的,一点也没变黑!
张文峰自言自语地:
我妈妈有一次炒藕片,藕倒进去的时候是白颜色的,后来炒完了好像没有原来那么白了,变成灰颜色的了!
苹果羹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经验兴趣各不相同,对于问题的反应和见解也各不相同。
在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环节都能自发生成出许多主题,而正是这些主题最能表现他们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应体现一个顺
字,顺应孩子们的兴趣,为他们搭建一个自由交流讨论的平台.
生活中的探索、尝试
我顺应孩子们的讨论和他们一起归纳整理了苹果羹发黑的3条原因:
1、发黑是因为苹果炒糊了;2、发黑跟放入的作料有关系;3、发黑可能跟煮羹用的东西有关系。
为了弄清苹果羹发黑的原因,我请孩子们回家和妈妈一起做一次苹果羹。
第二天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交流做苹果羹的心得.
蓬蓬手舞足蹈地说:
我知道怎么做苹果羹啦!
原来苹果不用炒,就是把苹果切成小丁,再加水煮就做成了!
。
燕子得意地说:
我妈妈煮的时候加了糖,还有橘子瓣,煮出来是桔红色的,喝起来酸酸甜甜的,味道可好了!
。
赵天啸皱着眉头说:
我奶奶怎么煮出来的跟幼儿园一样,有点黑,还有点腥味。
张文峰高兴地说:
我妈妈煮出来的一点也不黑!
是黄颜色的,还有苹果的香味,昨天我都喝了好几碗呢!
师:
那妈妈是用什么东西煮的苹果羹呢?
赵天啸:
我奶奶用炒菜的锅煮的。
.
张文峰:
我妈妈是用鼓子煮的。
彭子睿:
我妈妈是用高压锅煮的,苹果都被煮溶了。
还突突突地直冒白烟呢!
昊宇:
我妈妈是用牛奶锅煮的。
师:
那你们认为苹果羹发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张文峰刷地站起来对大家说:
知道了吧!
肯定不是被炒糊了变黑的,因为做苹果羹不用在锅里炒苹果,只要加水煮就行。
冬冬连连点头:
我昨天也回去和爸爸一起做了,苹果羹是煮出来的!
下次去姑姑家我要告诉妹妹苹果羹是怎么做的。
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推翻了第一个原因。
由于孩子们做苹果羹放入的作料不一样,使用的容器也不一样,因此第2、3条原因还是不能确定。
我请孩子们再次回家做苹果羹,这次要求孩子们只放苹果,不放其他作料,分别用不同的锅去煮,并把用的锅和相应的结果画下来。
第三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实验图兴冲冲地来到幼儿园,我把他们的实验图都贴在黑板上,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孩子们终于发现苹果羹发黑和不同的锅有关系。
在尝试动手做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能力是教师难以在其他教学中难以见到的,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发挥,因为此活动是幼儿自己的活动,所探索的东西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我还发现了新的尝试活动:
加了橘子瓣可以做出酸酸甜甜味的苹果羹,你们能做出其他味道更好的水果羹来吗?
、为什么用锅炒出来的藕会变灰呢?
、为什么用锅煮苹果羹还会有腥味?
、为什么高压锅会冒白烟,还会发出很大的声音?
我和孩子们共同生成了好吃的水果羹主题活动,孩子们又兴致盎然地开始了新的尝试。
三、
活动反思:
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这一生成的连续科学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利用自己经常喝到的苹果羹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使他们切实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通过亲自动手做苹果羹,他们获得了许多的直接经验(苹果羹不用把苹果放在锅里炒,而是切成小丁用水煮就做好了;苹果羹发黑与不同的锅有关系)和间接经验(藕放在锅里炒会变色;鱼在锅里煮出来的汤是白色的),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培养幼儿真正内在探究动机,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我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苹果羹的做法。
2、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
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不刻不在发生。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
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者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如:
为什么藕在锅里炒会变成灰色?
为什么用锅煮苹果羹会有腥味?
怎样才能做出更好喝的水果羹?
)。
3、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孩子们首先通过感知提出了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为什么苹果羹会发黑),然后分析面临的问题,充分运用已有经验作出猜想和假设(发黑可能与羹的制作方式;投放的作料;煮羹的器皿有关系);再带着问题通过多次亲自动手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依据观察到的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制作方式不当被推翻;发黑与煮羹的器皿有关)并在同伴间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利用谈话;试验图表等进行分享交流)。
4、以幼儿发展为本。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要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对幼儿自己的科学乃至生活世界作出真诚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
,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科学教育活动真正切合幼儿自身内在需求和心里特点,而不是武断地以自己的思维去规统孩子们个性纷呈的思维方式。
要知道孩子们这些千奇百怪的想法及其方式正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在与幼儿共同生成好吃的水果羹主题时,教师把幼儿放在主体位置,耐心倾听他们的讨论,始终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问题与幼儿有效的互动(如你们还有其他意见吗?
;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注意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给予幼儿充分猜想、验证的空间,帮助他们发现新问题,持续不断地探索下去;在活动中还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使探索活动延伸至家里(如要求幼儿回家动手做羹,家长配合完成试验图表等)。
5、向孩子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孩子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都是我们成人所无法比拟的。
对于发黑的苹果羹,我们成人喝过无数次,可有谁去观察它的颜色并提出问题来呢?
有谁会去探讨发黑的原因呢?
有谁能那么积极主动去动手做一次次试验来验证其结果呢?
又有多少成人真正知道苹果羹发黑与炊具的质地有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秘密,善于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
和孩子一起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造已有经验,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