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8246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第9章 德育.docx

教育学第9章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

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宪法》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

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三、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

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198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内容总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不同国家社会性质、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而各显特色。

    .

我国中小学德育包括以下的基本内容:

    ’

(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中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

无产阶级人生观又称共产主义人生观、革命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科学的人生观。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精神力量与支柱。

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妒世界和平。

(3)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想象、向往和追求。

它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它制约着人们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

(4)道德教育。

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

道德由社会生活条件决定并为社会生活服务。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历史中最进步、最高尚的道德。

我国现阶段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人们,同时提倡共产主义道德。

(5)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反映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集体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人生观,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小生产者自私自利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6)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并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应得的、合法的劳动报酬,以维护自己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

    ’

(7)自觉纪律教育。

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产物。

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纪律,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们自觉遵守的纪律。

(8)民主和法制教育。

“民主”是一个历史和阶级的概念。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消灭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推向新的高度开辟了道路。

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

’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保证。

社会主义法制是立法、司法、守法三方面的统一体。

第二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来说,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

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浅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凭借一定的手段进行。

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由于这一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才不断将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从而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

这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过程和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方面社会化或再社会化过程,是社会思想道德遗传和继承相统一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

构成品德的知、情、意、行这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判断积极或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品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

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品德行为坚持到底。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认

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外部表现。

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

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四句话。

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

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中形成发展的。

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具体表现为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矛盾,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多知多能与少知少能的矛盾,品德构成因素发展方向和水平的矛盾、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上的矛盾。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基本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

随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社会对他的要求也就不断提高,社会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原有的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品德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有进一步发展提高的必要。

第三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2.主要的德育原则。

(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

(2)知行统一原则。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及文化发展水平,而且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及其个性差异。

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主要是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对象的实际和一定的德育原则来选择德育方法。

2.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具体形象、具有启发性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可以是主题鲜明、民主平等、诚恳热烈的谈话与讨论,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3)陶冶教育法。

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品德修养是在建立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及其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调动他们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增强他们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免疫能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以及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实现。

(6)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公认;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评比要发扬民主,条件要明确具体,人人皆知;评比过程中要让大家发表意见,使学生受到教育;要定期检查和总结,及时宣传、表彰好人好事。

三、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学校德育主要有以下几条实施途径:

1.教学。

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

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韵、学习态度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心,养成他们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里学生的集体组织,他们组织开展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

3.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校外活动是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4.社会实践活动。

根据德育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

这种途径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动、拥军优属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

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

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性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

校会是学校召开的全校学生集会,是对全校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一种途径。

周会每周举行一次,主要用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

晨会时间短,可以每天进行,它能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进行教育。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并争取其他任课教师、团队组织、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

我国新时期的德育面临许多问题,改革的任务艰巨、复杂而繁重,其中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1.社会主义方向性。

德育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人们,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和修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全民性和民主性。

德育的全民性包括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民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德育的全民性和民主性是密切关联的。

我国新时期德育应该坚持和努力实现民主化。

3.变革性。

现代社会是变革的社会。

从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一个多世纪,我国社会一直处于变革之中。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其中包括德育改革。

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变革性是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1988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通知》是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文件。

4.开放性。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使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身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二、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明确提出:

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积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多层次性是指对大多数人的广泛群众性、基础性的要求,同对作为共产党员、先进分子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高标准要求应有所区别。

对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1996年的决议提出的总要求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

同时特别提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以“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风气”。

三、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

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在内容和方法上要加强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以便使我国德育基本内容的确立和安排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发展的要求,符合人的品德发展规律和实际。

切实克服“假太空”和“一刀切”的弊端,切实克服和防止压服、“强灌”、损害人的尊严和抹煞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

1978年以来,特别是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交流并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这一工程还远未完成,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进行艰苦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课题。

第五节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

一、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家。

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长期从事流浪儿和违法少年的教育改造工作中,总结概括出以下很有特色和价值的德育思想理论: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

他认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亦即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教育他们。

他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一面,相信通过教育,能够把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新人。

(2)集体教育的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集体应有共同的目的、组织机构、自觉纪律、正确舆论、优良传统和作风。

他他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景教育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

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3)劳动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

他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

他重视

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

但他认为“劳动最大的益处还在于道德和精神上的发展。

这种精神发展是由和谐的劳动产生的,它应当构成无产阶级社会公民区别于资产阶级社会公民的那种人的物质。

”他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结合,认为“不注意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会成为教育的积极因素”。

(4)纪律教育的思想。

马卡连柯的纪律教育是与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密切联系的,他认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

在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