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389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8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讲义内部资料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辅导材料

(内部讲义)

一、申论考试的性质

一、申论考试是特定职位需要而设置

自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之后,就确立了“逢进必考”的录用制度。

2005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公务员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对于主任科员以下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招录必须经过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笔试就是通过答题的形式对拟录用的应试者进行客观的测试,以检查应试者的基本素质。

笔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门科目。

面试是在笔试合格的基础上再进行考核以决定最终的人选。

所以,笔试考试是根据所需职位而设置的,这与过去的“因人设职”是不同的。

现在是“因事设职”“因事择人”、“因事定级”和“因事给薪”,是根据工作的繁简难易程度、工作性质、责任大小和任职资格条件而设置的。

所以应试者在报考时,应明确岗位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二、申论考试是针对特定对象而设置

根据《国家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的录取是不分性别、种族和地域的。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资格要求。

公务员招录的对象主要是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

公务员招考的这种学历、年龄、专业和身体条件的要求或限制,要求申论的考试试题必须根据考试的对象来命题,需要通过申论考试适当拉开考生的距离,淘汰出那些没有精心准备或者水平不高的人员,体现出能力差距。

三、申论考试是几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综合近几年的申论考试,每年给出的都是几段或十几段的文字材料,要求从中进行概括、提出对策和进行论述等主要内容,这种考试考查的是应试者的能力。

从考试大纲的要求看,也是只有具备了需要的几种能力,才能进入国家机关工作,这几种能力就是:

1、阅读理解能力(读懂)

就是要求应试者读懂所给出材料的真实涵义,这是答好后面试题最基础的工作,由于试卷给出的资料是前后无序的,这就需要应试者能够理清头绪,把握材料之间的关联,掌握材料反映事物的本质,抓住材料的主旨。

这需要应试者必须具备对材料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千万不能就事论事,否则就跑题或偏离了主题。

2、综合分析能力(读通)

读懂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这里不是简单的把事物的顺序进行罗列,也不是单纯的缩写或复述,而是运用所学的逻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综合,这就需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知识,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公务员日常处理问题能力的集中体现。

不懂综合就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不懂分析,就不能从微观上理解本质。

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解决任何问题都必须具备的。

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读明)

申论考试非常注重应试者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原因,是否能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这既是思路问题,也是知识问题,更是能力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申论的第三部分,即论述中,这是整个申论的关键,所占分值也最高,这需要应试者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和方案。

这种措施、办法和方案不是应试者信口开河的议论和设想,而是有观点、有想法、有操作的步骤和环节,没有工作经验,不深入思考,不关心社会发展,只能导致提出解问题的方法成为“空中花园”。

4、语言表达能力(会写)

任何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申论考试也是这样,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前三个能力的具体运用和综合体现。

对每一个试题解答,必须体现应试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这是应试者思维是否清晰、表达是否通畅、层次是否鲜明、结构是否严谨的主要体现。

二、申论考试的特点

1、申论命题,关注社会

申论的命题,每年并不一样,而且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领域,应试者觉得无从下手,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无论内容涉及那些方面,但绝对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可以略作分析:

2007年的申论材料关注的是土地问题,这个问题自2000年以后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包括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补偿价格过低、失地又失业问题;这又包括城镇房地产开发对土地的占用和企业扩张导致的土地减少等。

还包括农村中存在的空心村问题,开发新土地如滩涂整治利用问题,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以后,如何加强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所以以“命脉”为题写一篇文章就显得切合当前的形势需要。

2006年的申论材料是新华网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某部长做客“新华访谈”,就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如何提高社会各界的危机意识、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等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的在线交流。

而这样的一个话题,早在2003年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非典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005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材料中反映了解决农村问题的两种思路。

“三农”问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国务院最为关心的大事,每年年初都要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为此连续发过几个一号文件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纲领性要求,这样的问题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2004年给定的材料是随着国内外汽车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关注的是城市的交通拥挤和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作为刚刚入世的民族工业,人们一直关心它的何去何从;城市的交通问题,更是每一个大中城市人们议论的话题。

2003年的材料是关于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问题,通过列举一系列统计数字及发生的典型案件,探讨如何安全生产。

2002年的申论材料是有关网络的问题,探讨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关注的是网络的利弊对生活的影响。

2001年的申论材料是关于含有PPA的药物因含有致人中风等副作用而引起的全球恐慌,陈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此如何进行应对。

2000年的申论材料是一桩复杂的噪音扰民的事件,通过整个事件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

所以关注社会热点是申论命题的主要依据。

这种热点问题可能与有些人的理解认识不同,认为这种热点不如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稳定房价更热,为什么不出这样的命题?

这些命题国家可能没有出,但是并不代表各省的公务员考试不出这样的问题。

而且这样的热点容易导致解答趋同,所以考试热点还要体现差别,这也是命题的原则。

2、申论解答,科学可行

申论命题既然是热点问题,解答就要突出科学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就是要求应试者解答试卷必须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解答。

针对材料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无论是概括内容,提出对策以及判断正误还是展开论述必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的合理的,与大多数人的认知一致。

可行性就是无论语言表达还是具体问题解决方法的陈述,应该具有实际的步骤和操作性,不是应试者的自圆其说,而是要给出一个圆满的说明,包括观点、论述、结构、语言、形式等都必须符合要求,否则,就要扣分甚至遭到淘汰。

3、申论评判,严谨公正

申论是国家组织的重要考试,它的判卷工作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每年,人事部都会组织一批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试卷的评阅,而且采用随机分组形式,两个人甚至三个人、四个人评阅一份试卷,所以保证了试卷成绩的最大客观真实。

从组织上来说是严谨的,从结果上来说是公正的,整个评卷环节有相对的评分标准,有严格的评分程序,有评分的监督机构,保证了申论考试结果的公证性。

三、申论试卷结构

经过几年的发展,申论的试卷结构形式已经固定,主要包括三部分.

一、注意事项

二、申论材料

申论材料是申论试卷的主体,申论材料是围绕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给出数千字的文字材料,要求应试者进行认真阅读,申论材料是提出作答要求的依据。

(一)申论材料的来源

申论材料部分来自网络上有关某一社会问题或现象的新闻报道,部分来自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文件,部分来自报刊的新闻资料,包括报纸的资料和学术期刊的资料等。

这些资料或是新闻消息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公文的部分内容,或者是专家学者的观点,或者从学术资料的摘抄。

申论材料的命题往往先从一个特殊的案例说起,然后对此进行纵向的扩展或横向的延伸,最终形成一个关于某一个社会问题或现象的相对完整的表述。

(二)申论材料的特点

申论材料所给出的十几段文字材料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先后有序数。

无论哪一年的申论考试试题,为了便于应试者阅读和理解,对给出的材料总是标出一定的序数。

序数有三种表现方式。

一是说明该事件的背景或概况。

先简单介绍背景,然后用序号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者有关联的问题,但是该事件的经过与采用的序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是采用汉字小写的序号形式标出。

三是采用阿拉伯数码的形式标出。

即用1、2、3……的形式把各个材料之间串连起来,这样的形式,一般来说,每一段都是一个相对单一的意思,前后之间并不是事件发生的真实顺序。

2.上下无关联。

从上述给出的材料可以看出,这些材料之间虽然有序数相连,但是上下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即给出的材料是杂乱的、零乱的,只有把相关的材料进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问题的整体印象,否则,在头脑中留下的只是零散的单个事件,这种上下无关联的材料正如国家公务员面对的是各种纷繁的事项,必须进行加工,所以材料是未加工的半成品,需要应试者进行合并加工,才能变成一个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如果给出的材料内容十分丰富,字数比较多,这更加需要应试者提高阅读能力。

3.内容非专业。

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正规考试,面对的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考生,考生来自方方面面,专业、学历、职业、各不相同,而且提供的岗位近万个,每个岗位所属的部门不同,所需专业要求不同,所以作为入门考试的申论,所给出的材料都是非专业。

即材料的内容虽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涉及专业知识,不会出现因不懂专业而无从下手回答问题的现象。

但是如果考生不关心社会热点,不关心国家的发展进步,一心只读书本知识,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那必然会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

三、作答要求

作答要求就是根据给定材料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要求应试者进行作答。

作答要求体现了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体现了对材料的综合加工和提炼,体现了对材料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作答要求从形式看,主要是根据给定资料所给出的几道试题,试题的内容或是涉及到对材料整体或部分内容的概括;或是针对材料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对出现的特定选项给予选择;或者对包含的概念作出解释;或是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评价;或是根据要求进行论证即命题作文。

所有试题类型都以材料作为依据进行作答。

四、申论考试试题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热点不断涌现,而且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也体现了时代特征。

申论试题也随之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材料的内容不断丰富

1.数字增加。

2000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1400余字;2001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1580余字;2002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2300余字;2003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4238个字;2004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近4000字;2005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3700字;2006年申论的给定材料是9300多字。

2007年申论资料有6500多字。

2.内容变化。

内容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有最初的单一内容向复杂的综合内容转变。

如2000至2003年申论给定材料内容相对单一,都是就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透过材料本身能较快把握材料的主题和本质。

但是最近几年的申论给定材料反映的不是一件事,要求解答的内容也包含两个问题,内容更加复杂化。

如:

2004年申论给定的材料既有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问题,又有由此带来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

2005年申论给定的材料是有关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这个材料中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复杂,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大问题,驾驭难度增加。

2006年申论给定材料从字数上是前几年的两倍或三倍,而且由于网民的问答随意性强,材料中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复杂的,虽然主题是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但是涉及到的问题包括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解决卫生防疫事件的预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等等。

2007年申论资料有6500多字,整体上是有关土地资源问题的,实际上涉及到土地的被征用,土地的复垦,土地的整治综合利用,商品房建设用地,土地持续利用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二)试题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试题类型由原来的常规性试题形式变成了更加灵活、难度增大的试题类型。

2000年至2002年这三年,主要是常规性试题形式,即包括三部分内容构成。

即用一定字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或主要内容;假定某一角色,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三部分:

根据材料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论述或论证。

2003年至2004年的试题形式有原来的三部分变成了两部分。

2003年的《申论》要求:

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拟出一篇现场讲话稿或电视讲话稿。

2004年的《申论》要求:

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市交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根据给定资料,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

2005年至2006年的试题形式变化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了不确定选项的内容。

该试题要求应试者根据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某一问题对给出的解释进行选择,这与单纯的概括或者提出对策这一常规性试题形式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求应试者不但首先要理解材料的相关内容,而且能学会判断选择,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一个是错误的,为什么?

实际上增加了难度,通过这两年的考试结果看,部分考生还没有适应这种形式,或者能力没有相应提高上来,导致部分考生在这一部分的分数大受影响。

有的考生判断不准,有的没有作答,有的模糊选择,有的原因解释不清,出现的问题较多。

2.对归纳概括能力要求更高。

2006年的试题:

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

D部长谈话的内容有七八千字,归纳成500字必须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才能完成,而且从参考答案来看,包括了为什么提出这个特定的概念,原因是什么,提出的解决途径有哪些,可以说覆盖了整个材料的内容。

2005年试题:

给定资料罗列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多种意见。

其中反映了两种不同思路请对这两种思路分别加以简述。

试题界定出了材料的部分内容,要求应试者对此进行归纳,这种形式的难度在于考生能否找到这两种思路是什么,各自包含哪些具体的措施,并且对此进行简述,由于材料的内容庞杂,许多考生并没有找出具体的思路或者概括的思路不明确,这些都导致考分受到影响。

3.论述的命题倾向突出。

这两年的材料作文,都有明确的范围和限制,包括题目和体裁,这就要求考生既要紧密结合材料给定的内容,又要能挖掘出具体深刻的规律,掌握理论的实际运用。

2005年申论请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

2006年的申论第三部分要求:

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2007年申论试题是自公务员考试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数量明显增加

以往的试题,基本上是以三道题为主,而且分数相对集中,2007年的试题单纯从数量看,共有4道题,但实际上所包含的试题数量有7道,因为第三道试题和第四道试题各又包含两个试题,所以,单就试题数量而言,是历年最多的。

2.试题类型趋于多样性

2007年的试题既包含了往年常见的试题类型,如第一试题仍为概括类型的试题;第五试题仍为命题作文;第四试题第二小题仍为提出对策类试题。

但是其他的试题类型则是往年没有的,试题类型呈现多样性,主要包含一下几种形式:

第一评价性试题;如作答要求第二试题:

“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

请结合“给定资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第二目的和意义类试题:

如做答要求第三试题第一小题:

给定资料中谈到了排土场、尾矿库的绿化,“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的整治,请概括说明这些作法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是概念类试题:

如作答要求第三试题第二小题:

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第四是分类型试题:

如作答要求第四试题第一小题:

“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利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

3.试题的主观性突出

所谓主观性就是在作答要求中更多要求应试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如第二试题第三试题第一小题等,让应试者作出关于某件事情的评价或概括目的意义,就是考查应试者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材料的实际突出应试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这种类型的试题在更大程度上可以测查出应试者的判断力和思想性。

4.试题的特定化明显

所谓特定化是指试题所针对的内容更加细化,即主要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一段落或特定的内容命题,这种试题类型将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如作答要求中的概念性试题、划分种类并提出解决措施的试题、目的意义的概括等都体现了对材料中特定段落的理解能力,由此预示出在今后的试题类型中将更加注重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五、申论写作的文体界定

一、确定文体是申论写作的前提

明确申论命题结构,目的在于完成给定的作答要求。

申论的作答要求,从本质上讲,就是典型的写作,但是它与人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理解的单纯文体写作有所不同,因为它不是单一的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也不同于高考的材料作文,高考作文的材料涵义具有多义性,侧重的是个性和创新认识的写作。

如今年的高考作文,是一幅漫画,一个小学生放学回家途中,脚踩到一块西瓜皮上,结果摔倒在地,由此引发了不同人的议论,有小学生自己的抱怨,有家长的责问,有老师的发难,还有社会上不同人的看法,请你就此从某一角度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申论的作答要求也是写作,应当写成什么样子的文章,就成为应试者首先思考的问题,自申论这种考试形式出现以来,许多考生为此感到不知所措,部分考生分数不理想,就是不知道如何写,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文体来写,有的按着习惯性思维方式写作,写成了议论文;有的想独辟蹊径,发挥想象力,写成了寓言;有的虚构故事情节,写成了记叙文;有的完全凭借想象,任思绪自由发挥,写成了散文;由此可见,确定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完成作答要求的前提和基础。

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就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内容。

申论是按给定材料进行作答,要求应试者根据材料的内容或者进行概括、概述;或者提出相应的对策;或者对存在的文体进行论证、论述;或者根据虚拟身份发表讲话。

尤其是最后的论述论证,所占分值较高,对文体的要求更高,最近三年的作文都是限制内容和范围的标题,如果不懂文体,实际上就是没有了解命题者的初衷和要求,成绩当然不理想。

所以,明确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写好申论的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二、申论写作文体的定位:

公文

1.公文的内涵

公务文书(简称公文):

是法定机关和组织按照特定体式,经过一定处理程序制成的书面文字材料,作为传达意图,办理公务和记载工作活动的一种工具。

行政机关的公文(包括电报,下同),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和交流情况的工具。

由于公务员的身份就是国家工作人员,在从事国家管理的工作中必然与其他机关之间发生业务上的联系和工作上的交流,其中使用书面形式发布所属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或者把工作中的情况进行上传下达,是最常见的工作方式,这种书面工具,就是公文。

为了规范国家机关的公文写作和管理,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对各自的机关使用文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重要的管理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使公文发挥更大作用。

2.公文的范围

作为履行公共职能的公务员,必须学会正确的使用公文,了解经常使用的公文种类。

对此,无论是党的机关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还是政府机关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此都有明确的文种规定。

3.公文文体确定的依据

(1)申论的起源就是典型的公文文体

(2)制发公文是解决申论给定材料问题的必然选择

(3)申论考试大纲要求与公文写作规律完全一致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与以往相比,对于申论给定资料的性质和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要求报考者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在把握材料主旨和精神的基础上,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或解决方案,准确流畅地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4.申论写作具体文种解析

既然明确了申论写作的文体是公文,就需要进一步来界定申论作答要求的各种题型到底符合公文种类中的哪一种,这样作答起来才能使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才能接近所给出的参考答案。

根据2000年以来的申论作答要求,基本上属于三种题型。

第一概括或概述题,即用不超过规定字数概括或概述所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提出对策题,即根据所要求的虚拟角色提出解决材料所反映问题的主要对策或方案;第三作文题,给定范围或命题,围绕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论述、论证。

这三种题型的解答根据公文法定文种和事务文书的种类,都有对应的文种和解题思路。

(1)概括、概述题属于法定文种的报告

2004年的申论第一试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要求:

分析恰当,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多于1000字。

2006年的申论第一试题:

假如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D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

要求:

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2007年申论第一试题:

根据给定材料1、2的内容,整理一份供有关负责同志参阅的材料。

(2)提出对策题属于事务文书计划中的方案

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的安排,方案属于计划的一种,侧重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方案的写作结构遵循计划写作的三要素,即目标、措施和步骤。

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提出对策题的作答要求,采用方案的写作结构是完全可行的。

2003年的申论第一试题:

对给定资料进行分析,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的角度,就如何“减少事故,保障安全”提出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要求:

分析恰当,对策明确、可行;条理清楚,语言通畅,字数不少于600字。

2007年申论第四试题:

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

(3)作文题属于法定文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