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7332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28.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docx

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

第一单元我愿住在童话里

第一课时

歌表演《大鹿》

教学目标:

1.唱好歌曲中的跳进音程。

2.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不同角色,为歌曲四个乐句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及音色,以表现歌曲形象。

3.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编创,表演歌曲。

教学过程

1.聆听范唱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再次聆听歌曲,学生边听边以稳定的速度击拍(拍手、点手心)

2.学唱歌曲

(1)跟着老师按歌曲节奏读歌词,边读歌词边击拍。

(2)分角色按节奏读歌词(仍然应强调击拍):

第一、第二句集体读,第三句女生读,第四句男声读。

(3)老师弹奏钢琴(慢速),学生在心里随琴默唱。

(4)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学生随琴轻声默唱。

(5)教师钢琴伴奏,学生演唱歌曲。

3.表现歌曲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②第一、第二乐句是谁演唱的?

第三、第四乐句是谁演唱的?

(2)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第一、第二乐句齐唱或领唱,第三乐句女生演唱,第四乐句男生演唱)。

(3)歌曲第三、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

①第三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小兔子的急迫心情?

(速度稍快,力度稍强)

②第四乐句应该怎样演唱才能表现大鹿保护小兔子的坚定决心?

(中等速度,力度中等)

③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分角色表现歌曲。

4.编创表演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歌曲基础上编创、发展故事情节。

①分配角色,如故事叙述者、小兔子、大鹿、太阳公公、大树爷爷、花仙子等。

②可设计偷猎者的形象,用简易的材料模拟枪声。

③可设计《森林的早晨》《偷猎者》《手挽手》三个情节。

(2)学生根据以上情节选配音乐、编创表演动作。

(3)学生边唱边表演。

5.师生共同评价

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评价。

可评出最佳编配、优秀演员等奖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歌曲)

2.欣赏《糖果仙子舞曲》

教学目标:

1.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进一步增进对童话人物的了解、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能随录音哼唱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副歌部分。

3.聆听乐曲《糖果仙子舞曲》,认识钢片琴并感受其音色。

4.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以及抒情、优美的情绪。

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可采用谈话法由童话故事人物引入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请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童话人物。

2.欣赏歌曲《永远住在童话里》

(1)聆听歌曲

(2)教师提示学生:

歌曲中有哪些童话人物?

同学们知道这些童话故事吗?

(3)聆听歌曲,听辨歌曲的两个乐段,感受歌曲两个乐段的情绪有何不同。

(4)随录音哼唱歌曲副歌部分。

(5)学生可分组自选童话歌曲演唱或表演,比一比哪个组演唱或表演的童话歌曲又好又多。

3.欣赏乐曲《糖果仙子舞曲》

(1)教师介绍《胡桃夹子》故事情节有及乐曲在舞剧中表现的场景。

(2)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梦幻色彩。

(3)教师出示钢片琴图片,结合音响,向学生介绍钢片琴。

(4)聆听、记忆第一主题。

(5)完整聆听,听辨第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几次。

(6)教师播放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舞曲》相关视频片段,学生欣赏,感受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并对芭蕾舞的结合,并对芭蕾舞有初步了解。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知识“音的高低”

2.知识“柯尔文手势”

教学目标:

1.知道音有高低,并能初步听辨音的高低。

2.学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

教学过程

1.知识“音的高低”

(1)教师可由有视觉感的物体的“高度”引入“音的高低”对比。

①教师与同学或同学之间相互比身高。

②长颈鹿妈妈与小长颈鹿的个子高低对比。

③两幢建筑物的高低对比。

(2)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组,分别模仿小鸟与老牛的叫声、小猫与狗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与火车鸣笛声、闪电与打雷声音。

(3)教师请学生说一说以上各组声音,音色上有什么区别。

(小鸟、小猫的叫声、自行车铃声以及闪电的单色具有尖、细、明亮等特点;而老牛、狗的叫声、火车鸣笛声以及打雷的单色具有低沉、厚重、浑厚等特点。

(4)小鸟的叫声比老牛的叫声高,小猫比狗的叫声高,自行车铃声比火车鸣笛声高,闪电比打雷的声音高。

(5)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分别模仿两种动物或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请其他组的同学听辨。

(6)学生聆听几组乐器的声音,辨别音的高低。

(小提琴与大提琴;小号与大号;鼓与三角铁等)

(7)认识唱名。

①音乐中,“音的高低”用“1234567”(简谱)来表示(五线谱则以音符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来表示),由低到高排列。

②教师带领学生模唱唱名,边唱边用手势模仿爬楼梯的动作,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音的高低。

2.知识“柯尔文手势”

(1)教师向学生介绍“音的高低”也可用“柯尔文手势”来表示。

(2)教师边唱边示范柯尔文手势。

(3)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

①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

②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柯尔文手势并模唱唱名doremifasollasido1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唱歌《小红帽》

教学目标:

1.用轻快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2.学会歌曲之后,能跟着老师模唱歌曲曲谱。

3.背唱这首歌曲。

4.分组编创、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可提问学生:

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吗?

(2)请了解的同学简要介绍《小红帽》故事内容。

2.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范唱。

(2)教师钢琴伴奏(慢速),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歌曲。

(3)教师播放伴奏录音,学生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4)教师钢琴伴奏,带领学生模唱歌曲曲谱(慢速、分句教唱)。

3.分析歌曲

(1)教师提问:

歌曲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

(2)哪几个乐句相同?

哪几个乐句相似?

(3)歌曲哪个乐句与其他乐句不同,是对比的关系?

(4)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每个乐句的旋律线。

(5)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

①根据旋律线的走向,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②根据乐句的相同、相似与不同,演唱时应该如何表现?

4.表现歌曲

(1)用轻快的声音,运用力度、速度等要素完整表现歌曲。

(2)背唱这首歌曲。

5.编创、表演音乐童话剧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音乐童话剧《小红帽》由几个部分组成?

(《出发》、《森林中的狼》《遇险》《获救》)

(2)分组编创、表演其中一个部分。

(3)分组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选配音乐、编配打击乐器、编创表演动作等。

(4)全班合作表演音乐童话剧《小红帽》

 

第二单元快乐的游戏

第一课时数蛤蟆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歌曲《数蛤蟆》。

《数蛤蟆》这首四川童谣,它的歌曲和曲调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学生听起来虽然感觉风趣幽默,但学习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强,能模仿教师的简单节奏;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的认知还很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是很好的手段。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数蛤蟆》。

2、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3、找出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4、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

找出歌曲《数蛤蟆》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

五、教学流程:

1、快乐猜谜:

兴趣引入。

上课伊始,用小朋友喜欢的谜语动画引出了本课的主角蛤蟆。

再以教师拍手提问,一只蛤蟆几张嘴?

几只眼睛几条腿?

学生拍手回答的游戏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学习欲望,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歌曲节奏和歌词。

2、初听歌曲:

渗透德育。

在第二个环节,首先是欣赏歌曲范唱动画,课件的动态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伴随着歌曲,孩子们看到小蛤蟆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捉着虫子,都被小蛤蟆调皮可爱机智勇敢所感染。

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小蛤蟆吃什么?

它帮我们捉害虫,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

孩子们此时对小蛤蟆的喜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表示要保护它们。

此时,已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情感之中。

3、尽情游戏:

练读歌词。

接下来是“小蛤蟆找妈妈”的游戏,这个环节把枯燥的按节奏读歌词的练习变成了孩子喜欢的游戏,而且在游戏里,师生头戴蛤蟆的头饰,扮演蛤蟆妈妈和可爱的小蛤蟆,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歌词练习效果事半功倍。

4、卡拉Ok:

学唱歌曲。

《数蛤蟆》这首歌曲的学唱有一定难度。

我在正式学唱歌曲之前的环节中,巧妙的融入了歌词渗透和练习,使用《数蛤蟆》的旋律作为部分教学环节的背景音乐……这些细节设计为学唱歌曲做了铺垫。

5、仔细观察:

辨别乐句。

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年级的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还非常少,对于乐谱或者声音是否相同,没有太强烈的感觉。

反而对文字、色彩这些直观的因素更为敏感。

在让学生听辨歌曲的同时,我播放了歌曲词谱的课件。

课件中,找出将相同的乐句的文字使用的相同的背景颜色,利用文字色彩的巧妙搭配,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进行辨别,使孩子们有兴趣积极地进行探究,从而进行难点突破。

6、开动脑筋:

创编歌词。

最后是为歌曲创编第二、三段歌词的环节。

我在歌词课件中,制作了第二只和第三只小蛤蟆的出现,学生对直观形象的画面,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加入缩短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使课堂变得更有趣味。

再加上教师充满童趣的语言导入,学生热情高涨的自主探究,第二、三段歌词的创编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课时花蛤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花蛤蟆》,领会歌曲描绘的意境,感受当地儿童的生活情趣。

2、通过学习装饰音及演唱,引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花蛤蟆》。

3、通过开展音乐活动声音造型《荷塘欢歌》,培养学生即兴创作的能力、学生音乐表现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唱好歌曲中的倚音,积极主动的表现歌曲是重点。

2、声音造型是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头饰(荷花、荷叶)、手巾花、打击乐(双响筒、木鱼、蛙鸣筒、舞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花蛤蟆》。

1、老师这里有首歌也是表现夏夜荷塘欢腾的景象的,请听。

(放录音)

请你根据歌词唱的内容描述花蛤蟆有趣的样子。

边听歌曲边请几名同学把歌词描绘的花蛤蟆画到黑板上。

全班朗读歌词检查各位选手的画。

2、这首歌有几处花蛤蟆的叫声?

请找出来。

这些模仿蛤蟆的叫声都用了哪种装饰音?

(倚音、下滑音)

跟琴学唱这四个乐句。

3、再听歌曲,找出你已经听会的乐句教大家唱一唱。

4、师生交流:

你还有哪几句不会唱,请大家来帮帮你。

跟琴唱不熟悉的乐句。

5、齐唱全曲。

6、歌唱前加入花蛤蟆叫声投入演唱歌曲。

三、表现歌曲《花蛤蟆》。

1、自由选择小组:

歌唱组、表演组、打击乐伴奏组。

2、分组设计、创作队形、练习。

3、集体演绎。

4、评出优秀表演队、绩优秀创意队。

快乐节奏三分钟,引导学生用青蛙的叫声来模仿各种节奏。

四、声音造型游戏:

荷塘欢歌。

1、出示课件“荷花图”:

这么美的荷花池,到夏天的时候会有很多青蛙蛤蟆来与荷花做伴并唱歌,下面我们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

2、请同学们想好一个蛤蟆叫的节奏,师随意点名模仿,看谁的节奏创作得最好。

3、请一名同学上台像老师一样指挥,师和其他同学坐在一起模仿。

五、拓展。

请大家欣赏关于花蛤蟆的艺术作品,并请大家进行评价。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非常高兴和代价一起学习了这首山东民歌《花蛤蟆》,他使我们在一次的感受到了民族歌曲的魅力,让我们大家一起在洞庭的歌声中舞蹈吧!

 

第三课时布老虎

教学目标

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分辩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

教学过程

一、欣赏《布老虎》

1.导入

(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或实物,导入欣赏教学。

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用布做的老虎。

2.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教师:

同学们说得真好。

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它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得天真和稚气,透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

在我国农村,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和勇敢。

民间还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孩子,寄托着父母希望宝宝健康成长的美好心愿。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描绘布老虎的乐曲。

3.初听《布老虎》音频,提问:

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

欢快、高兴等。

教师:

这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布老虎,我们再来听一听。

4.复听《布老虎》音频。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布老虎各种不同的姿态和动作。

(2)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

分别播放《布老虎》主题一音频、《布老虎》主题二音频,并出示两个主题的乐谱。

(《布老虎》主题一乐谱、《布老虎》主题二乐谱)

教师:

这两个主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一个表现了凶猛的老虎,一个表现了温顺的老虎。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

描绘了貌似凶猛和比较温和两种不同的老虎形象。

5.完整欣赏《布老虎》音频乐曲。

(1)当听出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时,可以自己的方式来表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辨乐曲的主题。

(2)当听出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时,可以用动作来表现。

学生用动作表现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

二、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布老虎》,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布老虎的民俗,分辩了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而且还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

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喜欢踢毽子这项体育运动,更加喜欢布老虎。

猜谜谣

教学内容

  1、听音乐猜谜语。

  2、欣赏山东谜语歌曲《猜谜谣》、云南歌曲《猜调》、以及安徽的黄梅戏《对花》,了解各地的民族风情,及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聆听世界名曲,开拓学生音乐视野。

  2、通过唱一唱,跳一跳的形式欣赏多首民族歌曲,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加对各地民歌的了解。

  教学工具

  钢琴、音响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言: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师说谜面,生猜测。

  二、听音乐看表演,猜动物

  师:

狮子王今天要在森林里开一个party,小动物们都陆陆续续地赶来了,听!

谁来了?

  让事先安排好的几位学生听音乐(法国圣桑的《乌龟》《金鱼》《狼》《袋鼠》)表演,其余的学生猜测。

  三、谜语歌曲导入

  师:

其实,谜语也是可以唱出来的,在许多地方都有唱猜歌谜的习惯。

有位叫马革顺的音乐家,他作了一首儿童谜语歌曲,在上学期李老师已经教过我们了,好咱们来复习一下,听一听是哪一首歌曲?

  师放录音《夏天的雷雨》,并出示歌词,生分组唱。

  四、欣赏新歌曲

  1、师:

下面进入咱们的第二个环节,欣赏一首谜语歌曲。

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说一说谜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两只角,抱着头,既会跑来也会走;

  上树顶,爬树头,不是鸟来不是虫;

  扁扁嘴,细长的脖,会游泳来爱唱歌;

  坐着高,站着低,你说稀奇不稀奇?

  学生猜测。

  师:

同学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咱们就欣赏这首山东的谜语歌曲,好,咱们一起把歌词来读一读。

  听录音,生学着哼唱,并辅助动作。

  2、师:

其实不只山东有谜语歌曲,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猜谜歌谣,下面跟老师走进云南,欣赏一下彝族的风土人情。

  全体学生搭乘“火车”(多媒体展示火车图片),并在《火车开了》音乐中走进云南。

  师播放风景图片(边讲述),并附背景音乐为《彝家娃娃真幸福》。

  师:

云南彝族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幽幽的山谷仿如世外桃源,层层的梯田象一首韵味实足的诗歌,稻子熟了,金黄的颜色代表着丰收的喜悦。

那里的姑娘们个个能歌善舞,每逢节日里,她们便身着盛装,翩翩起舞。

看她们的姿势多优美呀。

同学们,看看她们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戴头帕、衣服包彩边,戴银项链)

  师:

彝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

一年四季除了影响较大的火把节,彝族年,选美节等,(并附有各种节日的图片)还有属于儿童自己的节日,儿童节用彝族语言叫“阿依蒙格”。

  生跟老师学彝语。

  播放彝族经典民歌《猜调》,并对此歌曲简介。

  师带领学生在音乐《彝家娃娃真幸福》中跳一跳彝族舞蹈。

  3、谜语不但涉及到字谜,歌谜,就连戏曲也不甘落后。

同学们知道哪些戏曲?

(略)

  

(1)多媒体展示黄梅戏剧照。

  师放黄梅戏《对花》片段,并附歌词,学生猜测。

  同学们来总结一下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

  师范唱一句,学生评论。

  

(2)老师带领学生清唱《对花》片段,并附有黄梅戏动作,学生边唱边模仿。

  (3)知道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吗?

  老师介绍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原称黄梅调或采茶调,它起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以演唱“两小戏”,“三小戏”为主的民间小戏。

后传入安徽在以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长期流行,用当地方言说唱,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5、欢乐的音乐课很快就结束了,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唱了山东的《猜谜谣》,欣赏了黄梅戏《对花》,学跳了彝族舞蹈,欣赏几首有趣猜谜调,了解了各民族的歌曲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都有不同风格的猜谜调,如,浙江民歌《对鸟》、广西民歌《刘三姐》,东北民歌《正对花》等等。

希望大家都能热爱民歌,并能继承发展,也愿中国的民歌艺术常青。

 

中国现代教育网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大头娃娃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师,随歌曲《大头

娃娃》表演,

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

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学唱歌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a.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

同与不同。

俩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

跟教师模唱

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

可通过没有附点

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以用稍强的力

度演唱

b.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

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

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知道顿音的唱法。

大三度音程不

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乐

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己演唱第四乐句。

中国现代教育网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

个乐句结束处换气。

(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

(3)有表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

(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

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

全相同,

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

4.表现歌曲

(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

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

(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注意要以演唱为主。

中国现代教育网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大头娃娃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先请几位同学戴上大头娃娃面具进入教师,随歌曲《大头

娃娃》表演,

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简介大头娃娃:

感受歌曲《大头娃娃》的欢快情绪。

2学唱歌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歌曲的四个乐句

a.聆听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第二乐句的相

同与不同。

俩个乐句基本相同,只有结尾两个音不同。

跟教师模唱

歌曲前两个乐句,注意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演唱。

可通过没有附点

与有附点的对比,帮助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还可以用稍强的力

度演唱

b.也对学生唱准附点八分音符有所帮助。

用视唱法学唱第三乐句。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曲谱,首先确定节奏的读法,提示附点四分音

符的节奏,然后再唱旋律,最后再知道顿音的唱法。

大三度音程不

容易唱准,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观察第四乐句与哪一乐

句相同,然后请学生自己演唱第四乐句。

中国现代教育网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3.知道顿音要唱得短促轻快;为歌曲设计演唱时的力度变化

学唱歌词

(1)演唱歌词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分辨歌曲的四个乐句,知道在每

个乐句结束处换气。

(2)第三乐句时要能唱出“连”与“顿”的对比。

(3)有表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4)请几名同学演唱歌曲,其他同学认真聆听、评价。

(5)边唱歌曲边用动作表示四个乐句。

可提示因为第二、第四乐句完

全相同,

所以表现的动作也应该一样。

4.表现歌曲

(1)教师请几位学生戴上大头娃娃面具到台上随歌曲表演,

其他同学演唱歌曲。

学生相互对演唱、表现做出评价。

(2)最后教师统一动作边唱歌曲边表演。

注意要以演唱为主。

 

舞龙

教学目标

体会舞龙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感受舞龙的紧张气氛,体会积极向上,合作团结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儿歌)同学们知道这首儿歌是写哪个节日的吗?

在这一天,在北方,人们都吃饺子,穿新衣,孩子们放鞭炮;在南方,人们则要舞龙。

(板书课题)

2、简介舞龙。

(课件出示图片资料)

二、初读感知

1、听赏歌曲,了解歌曲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2、再听歌曲,同学边听边想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场景?

3、这场舞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能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板书:

热闹喜庆)

三、分析歌曲

(一)学习第一段。

1、听赏第一段并思考。

(1)找出描写龙和队员的乐段并画出来。

(2)哼一哼,说一说龙和队员有什么特点。

2、哪几段是描写舞龙场面的?

从中可以看出舞者有什么样的气势?

3、哪几段是描写队员的?

队员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二乐段。

1、听赏第二段,感受舞龙过程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1)比赛进行的怎么样?

哼唱表现舞龙场面的句子。

(2)旋律和第一段比有什么不同?

2、反复听,感受舞龙的紧张和激烈。

(三)体会现场观众的心情。

自由发言。

(四)体会感悟

想一想舞龙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板书:

团结合作)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老师还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发扬齐心协力,力争上游的精神。

 

大头娃娃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大头娃娃》,感受歌曲欢快情绪。

2、初步学会歌曲中的顿音,唱得短促、轻快。

能用连贯、跳跃两种旋律表现大头娃娃的笑声;为歌曲设计不同的力度。

用动作和歌声表现大头娃娃滑稽可爱的神态;能用竖笛进行简单的演奏。

3、培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