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docx
《中国近现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1、19世纪60—7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域里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和重大变化?
这些事件和变化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6分)
答:
政治领域:
①总理衙门建立。
资本主义国家形势控制清政府,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②“辛酉政变”,那拉氏上台。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那拉氏所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掌握最高统治权,对外卖国投降,阻碍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是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经济领域:
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
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中国市场被进一步打开。
②洋务运动开始。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随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担负民主革命的领导任务。
同时无产阶级队伍也逐步壮大。
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起着越来越大的瓦解作用。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战前),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有哪些?
对此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重大抗争与探索活动?
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危机加深的原因、表现:
(原因:
由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再加上清朝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有利于外国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其后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898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美国提出了对中国门户开放的政策;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基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
①戊戌变法运动;②义和团运动;③辛亥革命。
特点:
①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②斗争目标或指导思想明确,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③斗争手段或方式多样化,有改革、起义、革命等形式;④斗争的结果局部成功,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③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
3.史学界普遍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试分析这三个阶段分别有哪个阶级发动了那些运动来学习西方?
答:
1)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2)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运动;3)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
4、分析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
你从这两次革命的最终结局受到什么启发?
1)不同之处:
辛亥革命时的国内统治者是清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国民革命时期国内统治者是北洋军阀政府,革命阶级是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2)最终结局: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革命失败;总之两者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启发:
资产阶级的软弱型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救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革命途中必须防止帝国主义与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勾结破坏
5、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一次真正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回答: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与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为什么能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民族民主运动?
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及本国封建势力矛盾尖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一系列斗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发了人们的觉悟,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国共两党联合斗争,形成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中共大力开展工农运动。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为今后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请举出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一次革命的洗礼;共产党认
识到了坚持革命领导权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6、孙中山一生的两次重大转变,即其后分别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
第一次: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自强遭拒绝,由变法走上革命的道路;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次:
由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同时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震动,孙中山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决定改组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之后,实现了国共首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7、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实现的?
(要点:
国共两党的相互需要,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
)
9、中国近代史共产党与国民党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的时间、标志,中共为合作召开的两次会议的名称、制定的合作政策,两次合作为何有不同的结果。
1)革命统一战线:
1924.1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中共三大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9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2)第一次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失败,其中中共没有提高警惕,没有争取革命的领导权;第二次合作中共对国民党采取及斗争有合作的政策,掌握军队的自主权,使合作坚持到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0、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造成这一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答: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战胜。
原因:
(见金榜69页例10)
11、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台湾?
(荷兰、法国、美国、日本)
台湾回归的祖国的史实有哪些?
(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12、列举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军事行动。
1)战略反攻:
1947.6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2)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3)渡江战役
13、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共政策深得民心,且是正义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中共领导在指挥作战上正确英明,屡战屡胜,而国民党却屡战屡败。
人民军队作战勇敢,是胜利的可靠保证。
14.中共七大上指出:
抗战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为实现这一目标做了哪些努力?
1)参加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2)在军事上:
粉粹了国名党的进攻,并通过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947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在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3)1947年,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建立新中国指明了方向。
4)1949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为成立新中国作了具体的准备工作。
5)1949年10月成立新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实现了这一伟大目标。
15、三大战役后,中共为建立新中国所作的准备。
政治上:
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军事上:
进行了渡江战役,彻底歼灭反动派。
16.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步?
每一部变革的原因和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应遵循什么原则?
1)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土地改革是因为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迅速发展。
农业合作化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符合个体劳动的需要,内容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又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别领导人急于求成错误发动,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中央总结了公社化教训的基础上,做出的改革决策,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制定经济政策是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7.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在经济建设方面的重大决策和调整?
1)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0年冬-1964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经济形式全面好转。
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5)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确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想一想:
中共为什么把实现战略转变的突破点放在农村?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业的基础,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农业;
2)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全国的80%,农业问题是中国发展的首要问题.
3)在改革前,农村的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弊端很大,急需改革.
19.建国以来中共制定过那三条经济建设路线?
每条路线的内容如何?
据此你认为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什么原则?
1)A;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结果:
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B: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
导致了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项失误,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困难。
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见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中共在十三大上明确提出;内容:
[课本第25课]:
结果:
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2)原则:
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合乎客观经济规律,使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0.中国人民在20世纪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的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请回答;1)三次巨变及三位伟人;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伟人的共同特征,是分别举例说明;
3)是概括三位伟人向向“外人”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1)孙中山:
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毛泽东: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孙中山:
总结了革命失败教训,接受中共反帝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首次国共合作。
毛泽东: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
总结了建国以来谁注意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孙中山:
仿照欧美走“美国人的道路”,毛泽东:
“由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2、列举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使农民获得土地而颁布的文件
1953年《天朝田亩制度》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列举建国前夕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召开了那三次以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任务的会议?
请分别叙述着三次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意义。
答:
1)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一意见表格或课本)
23.有人说“近代中国有两个时期面临危亡的关头”。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两次面临“危亡的关头”指的是哪两个时期?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
两个时期: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要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妄图灭掉中国。
原因:
第一次:
一是由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二是清政府在多次战争中,尤其是在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腐败和软弱,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第二次: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严重打击日本,为摆脱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极力向外扩张。
二是中国内战给日本造成可乘之机。
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民族团结,共同努力,坚强不屈,居安思危,振兴国家,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24.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三个重大事件。
据此概括分析民主革命的重心在南方的原因。
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革命根据地。
原因:
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较早。
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
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的原因。
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反动势力较强。
②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
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
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3)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东南沿海为什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
为缩小东西部的差距,我国政府正在实行什么政策?
原因:
①经济基础较好,近代工业产生早,商品经济发达。
②地理位置优越,濒临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交通方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③东南沿海地区是著名的侨乡,海外联系较广。
政策
高二2010年二轮复习专题教案设计范例4
时间:
2009-12-1502:
26:
28 来源:
作者: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讲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专题要点】
一、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
1.中英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1842年;发动国家:
英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
1856—1860年;发动国家:
英国、法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战争前后,俄国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英法俄美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
1894—1895年;发动国家:
日本。
(2)主要结果及影响: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
1900—1901年;发动国家:
德奥美法英意日俄八国。
(2)主要结果及影响:
中国被迫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荷兰、俄国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清政府中爱国将领的抵抗
(1)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中壮烈捐躯的爱国将领陈连升、关天培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直隶提督史荣椿等多名将士壮烈牺牲。
(2)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进行大战。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部分清军爱国将领联合义和团在廊坊阻击侵略者。
2.爱国民众自发的抵抗
(1)1841年5月,三元里民众对英国侵略者进行抵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自发抵抗外来侵略者的运动。
(2)甲午战争后台湾人民自发进行反割台斗争
3.太平天国的抗争
(1)主要史实:
兴起时间:
1851年;过程: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东征西征北伐—天京事变—后期防御战—天津陷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2)作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3)局限性:
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纲领,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4.义和团的抗争
(1)时间:
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口号:
扶清灭洋。
(2)作用:
在廊坊、天津、北京英勇地抵抗了八国联军侵略者。
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三、辛亥革命
1.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尤其是中国同盟会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三民主义的提出提供了纲领;一系列武装起义为革命提供了起义经验;革命党人在武汉新军的长期动员工作
2.过程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2)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3)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4)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所窃取,革命失败
3.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三、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野蛮的军事侵略:
(1)制造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并组建“七三一”部队,研制使用花絮细菌武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2)疯狂的经济掠夺。
(3)阴险的奴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宣扬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理论。
(4)狡诈的殖民统治:
实行以华治华的殖民政策,组建傀儡政权如伪满洲政权。
2.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抗战防御阶段:
国民党阻止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四大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中共指挥的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2)相持阶段:
国民党消极抗战,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承担了日军的主要攻击
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在战争中,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背景:
北洋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混战;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道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法国巴黎公社上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3)结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免除曹、章、陆三人的职务,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也拒绝签字,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爱国主义贯穿始终,是运动的主旋律;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五四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背景: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准备了组织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阶级基础;共产国际的帮助。
(2)过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
(3)意义: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提出了现阶段的民主革命纲领:
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主要史实
(1)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
(2)领导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起义,找到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3)1935年红军长征。
(4)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国共联合抗日。
(5)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7)渡江战役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2.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国家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奠定基础;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考纲要求】
1.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爱国官兵的反抗;人民群众的抗争。
列举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太平天国运动: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
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3.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五四运动的经过及意义。
(2)中共“一大”召开。
(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5.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2)土地革命。
(3)红军长征。
6.抗日战争
(1)全民族抗战。
(2)日军的滔天罪行。
(3)抗战的胜利。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7.解放战争
(1)内战的爆发。
(2)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伟大意义
本专题着重强调了在外力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如何应对,如何改制,如何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所进行的努力。
这是复习的重点部分
【教法指引】
1.熟悉本专题考纲,指导复习方向
2.围绕考纲整合下列问题
(1)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为了控制中国发动了哪些战争?
结果及影响如何?
试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3)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重心在南方的四个重大事件,并据此概括分析原因。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北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简述国民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特征及结果,并由此谈谈认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