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管理.docx
《林业经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业经济管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业经济管理
绪论
一、林业的定义:
有计划地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以实现森林多种效益持续利用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二、林业的特点:
1、林业生产周期的长期性和自然性。
2、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性。
3、林业经营成果成熟期和效用的多样性。
4、森林经营的社会性(公益性)
三、林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
1.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多种自然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
2.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
3.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
4.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
四、林业经济管理:
对林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五、林业经济管理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2实践性
第一章我国林业发展历程与发展战略
一、林场经营方针:
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二、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3、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4、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5、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6、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林业的“五大”转变:
1、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
2、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
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
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
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全面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推进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林业“三定”工作:
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四、全民义务植树:
我国特有的一种全民性的法定的、无报酬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
五、林业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
1坚持以绿化国土、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确立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3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建立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
4坚持国家扶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林业投入机制。
5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保障林业发展。
6坚持科教兴林,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六、林业“三防”:
防森林病虫害、防火灾、防滥砍乱伐及乱捕滥猎
七、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
1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2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3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4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5坚持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乔灌草合理配置,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6坚持科教行林。
7坚持依法治林
八、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
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
九、我国林业发展战略重点:
必须努力保护好天然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和古树名木;努力营造好主要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努力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努力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努力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
同时,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林业经济效益;加快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
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一十、我国林业发展战略措施:
抓好重点工程,推动生态建设;优化林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加强政策扶植,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强化科教兴国,坚持依法治林;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指导。
一十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1森林资源可持续性2实现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4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提高科技水平,实现林业政策和科技的可持续性
一十二、森林按照其用途和生产经营目的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
公益林:
即以社会公益为经营目的的森林,指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公益林以满足国土保安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事业需要为主,由政府通过财政统筹解决资金。
商品林:
即以投资获利并由此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为经营目标的森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以及部分薪炭林。
十一、世界未来林业发展特点:
1.林业产业形态发生变化:
分析:
既不是指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指林业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是主要指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林业将从单存被动式的资源利用型产业,转变成以资源定向培育为基础的主动型资源生产、开发和利用型产业。
林业产业形态的这一改变,势必给林业的经营目标、组织形式及价值实现途径带来重大的变革。
2.林业功能将转换;3.林业的政策性加强:
在林业发展的三大保障中:
政策和法律保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经济和社会保障也要是通过政策和法律途径来实现的。
在21世纪林业政策及法律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色的政策法律体系。
4.林业国际化趋势增强:
主要体现在:
生态于环境领域的国际协作增加,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林业投入增加,各国政府对资源、生态及环境保护领域的一致性承诺,促使国家间的林业合作增加,国际学术和技术协作加强。
5.强调林业的国家行为:
并不是简单地意味着增加国家对林业的行政干预或管理的统一,它主要指国家在政策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对林业的特殊考虑,以及在财政预算、科技教育投入。
国家生产和开发性投入、生态及环境投入等方面对林业的倾斜。
6.林业日益社会化。
十二、福建林业建设
五大工程:
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生态多样性工程;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一体化;
森林火害防治工程。
五大基地: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丰产竹林基地;珍贵树种名特优经济林基地;种苗和花卉基地;
森林食品和药材基地。
五大支柱产业:
人造板工业;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木竹制品业;森林旅游业。
速生用材林的布局:
一是闽西北,重点发展以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马尾松为主的工业原料林。
二是闽东南地区,重点发展以桉树、相思树为主的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
三是闽东地区,重点发展以阔叶树为主的食用菌。
第二章森林资源经济评价
一、森林资源的概念:
是陆地生态系统内一切被人所认识可利用的资源总称。
二、森林生物资源包括:
森林、林木以及以森林为依托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P27
三、森林资源的划分方法:
按照树种可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四、森林资源的特征:
1、森林资源构成独立的生态系统2、森林资源具有可再生性3、森林资源分布广泛
4、森林资源具有稳定性5、森林资源生产能力性和抗逆性强6、森林资源综合效益显著7.森林经营的周期长
五、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1.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直接效益):
是指人类经营森林而获得的产品(含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并纳入现行货币计量体系,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而获得的一切利益。
2.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间接效益):
是指人类经营森林过程中,对人类生存的环境系统在有序结构维持和动态平衡方面所输出的效益。
3.森林资源的社会效益(间接效益):
是指森林资源对人类身心健康、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状态的提高具有促进做用而获得的效益。
六、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量不足,人均占有率低2、林分质量低,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3、资源分布不均4、林龄结构趋于低龄化,可采资源萎缩5、开发利用过度,后背资源危机加重。
七、林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①林地面积的有限性;②林地位置的固定性和差别性;③林地开发利用的选择性;④林地生产开发的排他性;⑤林地生产只要使用的得当,可以不断的提高;⑥林地使用效益的多样性;⑦土地报酬的递减的现象。
八、马克思指出: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用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土地只是创造价值的一种必要条件,土地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因此所有土地的价值都为零。
克拉克认为:
“土地的价值等于总产品的价值减去雇佣劳动的数量乘以市场给定的工资率。
”
九、森林资源价格(简称林价)
1.从广义上来说,林价是森林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包括:
森林中的立木价值,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产品的价值,森林的生态效益价值。
2.从狭义上来说,林价是森林活立木价值的货币表现,即立木价格。
十、森林再生产价值论(代替论)
价值量等于人工恢复森林的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
因此,天然林林价是森林再生产价值的货币计量。
实质上,这种观点是人工林价值去代替天然林价值。
十一、林价的主要计算方法
1、实际成本法:
林价=营林生产成本+山价+利息+利润+税金
其中营林生产成本包括:
造林费、经营费、管理费三个部分。
2、倒扣成本法:
林价=收购价-采运工资-管理费-采运利润
3、投入利润率法(适用于人工用材林)
十二、森林资源的公共性理论:
又称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森林资源的非排他性,是指“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或者说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排斥那些不为此物品付费的人,或者排他的成本太高以致排他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森林资源资产的非竞争是指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对森林生态资源“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十三、森林资源的外部性理论: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些经济活动能影响他人的福利,而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来买卖。
十四、森林资源状况评价:
1、森林生产力评价指标。
①林业用地利用程度指标---林地利用率(=有林地/林业用地×100%)、森林覆盖率(=有林地/国土总面积×100%)
②反映森林生产率的指标---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生产量、毛竹单位面积立竹量、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
③反映森林质量指标---树种组成、森林蓄积量按粗度级的分配比,木材以外其它林产品质量等级、
出材率(=蓄积量×70%)、造纸材木材干重的得浆率。
④森林增长资源增长速度指标---造林成活率(=成活株数/造林株数×100%)(当年调查)、造林保存率(=成林S/造林S×100%)(三年调查)、用材林林龄组成、森林面积净增率[=(报告期S-前一年S)/前一年S]、森林蓄积平均净增率;毛竹林立竹净增率等
2、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①单位面积总产值和总收入②森林开发投资回收期③森林资源资产收益率④林业产业结构系数
⑤主要林产品和非林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⑥林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及增长率
3、森林公益功能的价值量指标。
①生态效益A.抗灾减灾作用指数,表明森林抵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作用。
B.改善大气质量作用指数,表明森林净化空气、减轻大气污染的能力。
C.改善气候作用指数,衡量森林调节气温、创造良好生活条件的功能。
②社会效益指标A.森林创造的就业率,反映因森林资源的存在而使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的程度。
B.森林的精神满足效益指标,表明森林满足人们旅游、休闲、娱乐等需要的功能。
十五、森林结构:
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保持水平的指标之一,是指区域内森林的树种结构或林种结构。
从可持续运营森林资源资产的要求看,合理的树种结构应为1:
1。
森林的林种结构可以用商品林、公益林及兼用林的比例反映,包括面积比和蓄积比,说明不同林种森林的合理分布情况。
从可持续运营森林资源资产的要求看,合理的林种结构应为5:
3:
2。
十六、森林环境补偿标准:
森林资源经济补偿问题实质上是对公益林(生态产品)给予定价的问题。
构成要素:
①营林直接收入;②间接收入;③灾害损失;④利息;⑤非商品林经营效益损失。
十七、标准补偿计算方法:
逆算法、估算法、替代法(计算过程见课本P55)
十八、森林环境资源补偿的解决途径:
1.投入渠道
①财政投入②征收生态补偿金③主要受益者投入④林业部门投入
2.森林环境资源的补偿途径:
①明确向受益主体的厂矿、企业征税;②地方财政投入;③配套规划;④国家投资。
第三章林业经营
1林业经营全部内涵:
1繁衍林种树种,以及一切有利国计民生的动植物等生物物种;
2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3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
4不断满足社会对林产品和林副产品及国土保安、卫生保健、疗养旅游等日益增长的需求,使生态与经济永续间良性发展。
2林业经营的特点:
1天然林与人工林并存
2人工培育森林生产时间长,资金周转慢
产生的问题及解决:
(1)资金周转慢和投资回收期长,因此经营林业需要国家的经济扶持,需要开展多种经营,以短养长;
(2)森林收获期没有明确的期限,伸缩性大,必须有相当面积的林地才能周转,并实行限额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3)育林成本难以计算;(4)破坏森林容易,恢复森林难,因此,经营林业要有长远规划,从时间和空间进行通盘考虑,遵循永续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3森林资源可再生
4可以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自然力
5林业经营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
6林业是具有三次产业属性的产业体系
三种产业(种植业、工业、服务业)立足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林业经营环境分析:
(1)特殊环境:
①需要研究社会,生态环境的要求②需要研究生物物种自然规律的制约作用
③需要研究生物物种与立地环境的相关性
(2)宏观环境:
①政治因素②法律因素:
森林资源保护(森林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等):
经济法规(经济法、企业法、税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
对外开放(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③经济因素④人口因素⑤文化因素⑥科技因素
(3)微观环境:
主要指影响林业企业产品销售的各种直接因素
4“森林永续利用原则”核心:
是森林年采伐量与年生长量之间平衡。
5自然林业:
是在经营中使地区的群主要本源树种得到明显表现,它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使林分建立、抚育、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相接近。
6.新林业理论的原则:
是突出森林潜在的生态价值,要求森林经营应尽力模拟自然过程,保持成熟林的天然遗产与结构特性。
新林业理论与林业分工的观点大相径庭,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侵害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生产,而且极为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7生态林业:
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起来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该理论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所具有的空间、时间、种群、生产和演替等优势,使生物种群配合和食物链多次循环利用所形成的结构,生产力达到最大,经济效益最高,并通过能净化美化环境的一套生物技术统计,形成综合效益的新型体系的产业。
其实质是从生产角度强调森林资源与环境永续利用原则。
8自留山经营:
主要是集体林区的一种经营方式。
自留山是把荒山、荒沟、荒滩划分给林农,一般以村为单位,平均到户,长期经营,不因农户人口的变动而增减;林农可以自由选择种植的树种。
林木永远归林农个人所有,可以继承。
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是山权不变,林权归己,允许继承。
换而言之,林地集体所有的性质不变,但林木为私人所有,林农对林木享有充分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不完全的处分权。
9承包经营方式:
联户承包、家庭承包和抵押等方式(具体书p68)
10租赁经营方式:
国有林业企业把一部分生产资料租赁给集体或职工个人经营的经营方式。
11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的差异(了解)
承包经营与租赁经营虽然都是属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经营形式,但两者却有很大区别
第一,承包经营的承包者是以承诺缴纳一定税利为条件取得经营权,以罚款或扣发工资奖金为承担风险的担保;租赁经营的承担者是以交付租金、取消工资资金为代价取得经营权,以个人及家庭财产抵押承担风险。
第二,租赁经营的承租者不得承担企业发展的责任。
第三,租赁经营是以资产的让渡为标的,是对物的支配而形成的一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法律上是一种民事合同;承包经营是以经营目的为标的而在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所体现的既有行政关系,也有民事关系,因此,不构成独立的民事合同。
第四,租赁经营的利润税后全归承租者,而承包经营的利润则是扣除税金、折旧和职工福利后,再按合同中确定的数额或比例归承包者。
第五,租赁经营者破产或到期资产非正常减值,承租者只要用自己抵押的财产来补偿;而承包经营若发生亏损或到期目标没有达到,承包者只负被扣发一定比例的工资奖金或者罚款的责任
12股份合作制的性质:
P69(了解)
13股份制企业:
是其全部资本由全体股东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构成的企业。
14财产所有权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财产的所有人依照法律对某一财产所享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称。
15处分权:
也称处置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依法进行处置的权利。
处置权最能体现所有权的归属,即是否发生权利主体的变更或客体的消失。
从法律的角度意义上看,产权的处置权是四项权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权能。
16产权的特点:
(1)产权是依法占有财产的权利
(2)产权具有排他性(3)产权的行使具有限制性
(4)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5)产权有助于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17产权制度:
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其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产权的运营过程中获得经济效益。
18林业产权:
人们对林业资产的权利,是一个集合概念,一个经济范畴,包括对林业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或经营权)、处置权(或支配权)、和收益权。
19林业产权与林权的区别:
首先,其内涵比林权广,林权的客体仅指林地、林木,而林业产权的客体则是林业资产,林地、林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次,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林权偏重于法律关系,林业产权除了法律关系外,更偏重于经济行为,强调权、责、利关系,是法制管理、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
20林业产权的界定:
由于林业的特殊性等原因,一般产权主题都不能拥有全部权能,从而导致产权不清,表现为:
第一,产权主体缺位。
第二,产权要素划分过于粗糙,由此不能适应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
第三,责权不清或不匹配。
第四,产权缺乏维护和保护。
综上林业产权界定需做到:
1.明晰产权主体
2.发展多样化的产权制度
3.改善产权实施的环境
第四章林业企业管理基础
1企业概念:
企业是从事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自主经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并体现一定生产关系的经济实体。
2企业特征:
1盈利性2自主性3风险性4市场性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
1个人业主制企业2合伙制企业3公司制企业
4林业企业是指为适应市场需要,在森林资源再生产的基础上,以满足社会和人民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为目标,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从事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及其相关多种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是法律所确认并保护、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5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佳的资源配置保证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同意协调,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根本目的。
6企业管理的性质是指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是由协作劳动引起的,它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7企业管理的职能包括: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激励、控制、创新。
8计划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
概念:
它是为实现已定的决策目标而对各项具体管理活动及其所需人、财、物力做出的设计和具体安排。
9组织是指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一些事物进行安排和处理的活动,是把人们的个体力量整合成整体力量,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
10指挥是指为确保既定决策与计划的有效实现,管理者凭借自身的权利和影响力对下属机构和人员进行合理调度,指导他们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展开的活动。
11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追求欲实现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2控制是指由管理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测定,并促使企业目标实现的过程。
13创新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
14林业企业年度计划的内容:
(1)生产技术财务计划:
生产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资供应计划、成本计划、财务计划、技术组织措施计划
(2)销售计划(3)利润计划(生产计划是编制其它计划的依据,也是搞好产、供、销平衡的依据)
15林业企业经营目标:
(1)对社会贡献的目标:
它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为国家创造一定的税利,还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文明。
(2)产品开发和市场目标:
在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木材产品不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的主要目标,但对木材加工产品及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品,应以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
(3)经济效益目标:
对营林和木材生产而言,不能单纯追求利润,而应首先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4)发展目标:
企业需要适时改造,扩大规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对林业生产来说,其发展还表现为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16林业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特殊性:
(1)、对于原材料供应充足的企业,销售计划是依据市场需求来编制的,是整体经营计划的核心,在整个企业活动中是出发点。
应以销定产、先编制销售计划,再编制生产计划。
(2)、在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培育为主的林业企业,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短缺,社会供需矛盾大,木材销售计划只能依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以产定销,不能以销定产,否则森林资源就可能遭到严重破坏,这就是林业企业编制经营计划特殊性。
第五章林业企业要素管理
1、林业企业资金是指林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占用的资金。
2、林业企业资金的构成:
①资本金;②资本公积金;③盈余公积金;④未分配利润;⑤负债
3、从林业生产经营企业来看,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耗费、收回和分配。
4、筹资渠道是指筹集资金的来源和通道,体现着所筹集资金的源泉和性质。
5、林业企业资金的来源多元化,⑴国家财政资金;⑵银行信贷资金;⑶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
⑷其他法人单位资金;⑸民间资金;⑹企业内部形成资金;⑺境外资金。
6、集资方式:
A.传统方式:
①国家财政拨款;②银行贷款;③企业内部积累
B.社会筹集方式:
股票、债券、融资租赁、国内联营、商业信用
7、商业信用:
是指商品交易中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所形成的借贷关系,似乎企业之间的一种直接信用关系。
8、融资租赁:
是出租人按照承担人的要求融资购买设备,并在契约或合同规定的较长期内提供给承出租人使用的信用业务。
9、固定资产定义:
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10、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
(各自的用途P120)
⑴原始价值:
指企业购置、建造或获得某项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全部货币支出。
⑵重置价值:
指在目前情况下重新购建某项固定资产所需发生的全部支出。
⑶折余价值:
指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已提折旧后的净额,又称净值。
11、林业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和工作量法
1)平均年限法:
指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清理费用、和残余价值和设备使用年限进行计算折旧额的发方法。
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原始价值+清理费用-残余价值)/折旧年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