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docx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畜病理学题库及答案
绪论
1、疾病:
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和动物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妨碍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自稳调节发生紊乱.动物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患病动物经济价值和使役能力降低.
2、基本病理过程:
指各种疾病中,不同的器官、系统出现的共同病理变化,如水肿脱水等。
3、病因学: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的科学。
4、发病学: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学科。
二、填空
1、家畜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兽医学科和临床兽医学科之间的一门桥梁性学科。
2、疾病的转归主要分为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类。
3、中作最早的畜牧兽医法规是厩苑律
4、中国最早的兽医学教科书是唐代李石著的《司马安骥集》
5、1665年,英国人罗伯特虎克发明了复合式显微镜,为组织病理学的创建做出巨大贡献。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名词
1、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也称为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2、淤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为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3、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称为出血。
4、贫血:
由于动脉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称缺血,又称局部贫血
5、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有形成分析出而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6、梗死:
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
7、发绀:
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变化再动物的可视黏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
二、单项选择
1、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B)
A.外出血B.出血C.内出血D.贫血
2、局部组织血管中血液含量增多是(A)
A.充血B.出血C.内出血D.血栓形成
3、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病理现象是(B)
A.充血B.淤血C.血肿D.血栓形成
4、由于动脉血输入减少,造成局部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是(A)
A.贫血B.淤血C.出血D.梗死
5、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是(C)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
6、当组织器官因动脉血断流,组织缺血而发生的坏死过程是(D)
A.血栓B.梗死形成C.血栓形成D.梗死
三、填空题
1、充血是指小动脉扩张,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2、淤血是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血量增多的现象。
3、缺血是指动脉官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的病理现象。
4、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2)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和血流不规则。
(3)血液凝固性增高
5、梗死是指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发生坏死的病理过程。
6、梗死根据颜色变化,可分为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7、栓塞是指血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8、出血是指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的现象。
9、出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四、判断题TTTFT
1、血栓形成是指机体内的心血管系统内,血液成分发生凝聚或凝固的过程。
2、淤血是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淤积在小静脉与毛细血管内,使局部器官与组织静脉内血量增多的现象。
3、梗死是指血流供应中断所致的局部组织坏死。
()
4、贫血是指静脉血断流,使组织器官含血量减少。
()
5、渗透性出血是指毛细血管、微静脉、微动脉通透性升高,红细胞渗透到血管外的现象。
()
五、简答题
1、简述出血的病变特点。
⑴出血的种类:
①动脉破裂性出血:
血液呈鲜红色流速快,成喷射状。
②静脉破裂性出血血液呈暗红色,流速较慢,呈线状或滴状流出。
③毛细血管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血量少,在血组织或器官形成血点或血斑。
⑵出血的部位:
①皮下出血,出现血肿。
②泌尿器官出血时,出现尿血。
③肠胃出血:
出现便血。
④呼吸器官出血:
出现咳血。
⑤体腔出血出现腔出血。
⑥有全身性出血倾向,出现出血性素质
2、简述肺淤血的病变特点
:
⑴淤血的原因:
①静脉受压;②静脉阻塞;③心力衰竭。
⑵病变:
1)肉眼 ①淤血组织、器官体积增大;②呈暗红色;③皮肤淤血时发绀,温度下降;2)镜下 ①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②有时伴水肿;③实质细胞变性。
⑶结局:
①淤血时间短可以恢复正常;②淤血时间长则组织或器官缺氧、代谢产物堆积致淤血性水肿、体积增大、淤血性硬化。
3、简述肝淤血的病变特点。
眼观:
1.体积稍肿大,表面呈暗红色,质地较实2.切面流出大量暗红色液体3.慢性淤血伴随脂肪变性时,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网络花纹,称“槟榔肝”。
镜下:
4.肝细胞萎缩,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血窦扩张,充满血液5.长期淤血时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4、简述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
: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内皮细胞坏死脱落损伤→释放组织凝血因子→外源凝血系统被激活
↓
内皮下胶原裸露→易于血小板粘集}→凝血活性↑
↓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
2、血流状态的改变:
主要是血流缓慢,旋涡形成。
1)血流正常时:
“轴流”-有形成分在中间,血浆在周围。
2)血液缓慢产生旋涡时:
“轴流”→“边流”,血小板靠近管壁→附壁;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稀释,冲走→局部凝血因子浓度↑;缺氧内皮细胞损伤。
3、血流性质的改变主要是血液的凝固性升高。
见于严重创伤,产后以及大手术后,血栓形成较多见。
5、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
主要包括些小板的黏附凝集和血液凝固两个过程,
1)首先血小板由轴流分离,黏附在受伤的血管壁→小丘状物,后析出和粘附过程不断,并混有白细胞和纤维蛋白。
小丘增大并紧紧粘着在管壁上→白色血栓。
(头部)
2)白色血栓形成后→该处血流减慢,产生旋涡运动→血小板进一步大量析出,凝集→血小板小梁(珊瑚样),表面附着白细胞,小梁间的血流个更慢,局部凝血影子浓度升高→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形成,在小梁之间形成网状结构,网络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凝固过程)→形成红百白相间的混合血栓。
(体部)
3)混合血栓进一步增大,顺血流方向延伸→堵塞血管→其后部血液凝固→血栓。
(尾部)
6、简述出血的病理变化。
破裂性出血
1.外出血:
动脉出血时呈喷射状,颜色鲜红;静脉出血呈溢出状,颜色暗红。
(呕血、咯血、便血、尿血)
2.内出血
Ø血肿:
组织内的动脉破裂,呈包块样隆起。
Ø积血:
血液积于体腔内。
(胸、腹腔,心包腔等)
Ø溢血:
组织或器官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
“血肉模糊”。
渗出性出血
1.点状出血:
针尖到针头大小或更大。
常见于皮肤粘膜
Ø淤点:
直径不大于1mm的出血点。
Ø淤斑:
直径数毫米至10mm的出血病灶。
2.出血性浸润:
出血呈弥漫性,浸润于组织内,呈片块状,暗红色。
3.线状(环状)出血:
沿毛细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肠粘膜、气管粘膜出血。
4.出血性素质:
全身各组织均有渗出性出血倾向时,称出血性素质。
出血的颜色与出血的时间长短有关。
7、简述贫血性梗死的病变。
贫血性梗死又称白血性梗死。
眼观:
1.梗死灶为灰白色,较干燥,坚实,初期突出,后期凹陷2.周围有充血,出血带3.切面形状与血管分布一致。
镜下:
1.坏死组织核溶解或破裂2.胞浆为红色凝固物3.组织结构轮廓保存,后期崩解为无结构的颗粒状物
8、简述出血性梗死的病变。
出血性梗死(红色梗死)
Ø特点:
常见于肺、肠等组织结构疏松,血管吻合枝较丰富的器官,且存在淤血的情况。
Ø眼观:
梗死灶呈红色,切面黑红色,湿润,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
Ø镜检:
除组织坏死外,还见有大量散在分布的红细胞。
第二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一、定义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它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及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二、填空题
1、DIC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第三章休克
一、名词解释
休克:
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二、填空题
1、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心跳加速、脉搏细弱、可视粘膜苍白、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第四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名词
1、变性:
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2、细胞肿胀:
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3、坏死: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4、细胞凋亡:
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5、槟榔肝:
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而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花条纹,故称槟榔肝。
6、虎斑心:
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内外膜下和心肌切面可见灰黄色斑点,与正常暗红色的心肌相间,呈虎皮斑纹。
7、西米脾:
淀粉样物质沉积于白髓,切面上皮小体如高粱米大小,灰白色,半透明,与煮过的西米相似。
8、气球样变:
由于肝细胞受损后水分增多引起肝细胞胀大、胞浆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胀大如球形,胞浆几乎透明,称为气球样变。
9、凋亡小体:
细胞凋亡时,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多个外有膜包裹、内容物不外泄的小体。
二、单项选择
1、细胞内出现大量的蛋白质颗粒的变性是(A)
A.颗粒变性B.淀粉样变C.脂肪变性D.细胞肿胀
2、变性物质出现在细胞外的变性是(B)
A.颗粒变性B.淀粉样变C.脂肪变性D.细胞肿胀
3、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D)
A.死亡B.腐败C.细胞凋亡D.坏死
4、蜡样坏死为一种(A)
A.凝同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干性坏死D.湿性坏死
5、脂肪变性常发生的细胞是(B)
A.纤维细胞B.肝细胞C.浆细胞D.血细胞
6、干酪样坏死为一种(A)
A.凝固性坏死B.液化性坏死C.干性坏死D.湿性坏死
7、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称为(B)
A.脂肪变性B.细胞肿胀C.透明变性D.淀粉样变
8、常发生于肝、肾、脾、淋巴结等器官的变性是(D)
A.颗粒变性B.脂肪变性C.水泡变性D.淀粉样变
三、判断题TFFTTFTFFFF
1、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程序性死亡。
()
2、细胞肿胀是指细胞内因颗粒增多而肿大的细胞病变。
()
3、坏死是指机体内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
4、虎斑心是指发生间质性心肌炎时,在红色的心肌背景上可见心肌内的灰黄色条纹病变区围绕心腔呈条纹状分布,外观如虎皮状。
()
5、脾脏肿大,坚实,脾小体呈白色半透明的高粱米大小,与煮熟的西米相似,西米脾。
()
6、淀粉样变是指在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和组织间隙沉积大量的淀粉。
()
7、变性是指间质细胞与组织损伤的一类形态学病理变化。
()
8、槟榔肝是指肝细胞颗粒变性与淤血相间的一种病理变化。
()
9、蜡样坏死是结缔组织的凝固性坏死。
()
10、坏疽组织眼观常呈暗红色。
()
11、细胞凋亡是一种病理条件下发生的细胞死亡。
()
四、填空题
1、只在细胞内部出现的变性是指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2、在细胞内或间质均可出现的变性是透明变性。
3、仅在细胞外出现的变性是淀粉样变性。
4、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5、坏死细胞核的病变主要是核浓缩、核破碎、核溶解。
6、坏死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四种类型。
7、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的调控下的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8、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是形成凋亡小体。
9、颗粒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10、脂肪变性多发生于肝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肾脏细胞。
五、简答题
1、简述肝脏颗粒变性的病变特点
病变轻微时眼观病变不明显。
严重时,器官肿大,色泽变淡且无光泽,呈灰黄色或土黄色,质脆易碎,切面隆起,组织比重比正常降低。
镜检,见变性的的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细小颗粒,HE染色呈淡红色。
病变严重时,胞核也肿大,染色质淡染或溶解,核膜破裂而核消失。
电镜检查,变性细胞的线粒体肿胀,嵴变短减小;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糖原减少,自噬体增多。
肿胀的线粒体,扩张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复合体等即是光镜下所见的细小颗粒。
2、简述水疱变性的病变特点。
镜检,见变性细胞肿胀,胞浆颜色变淡,并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有时同时存在细小颗粒。
严重的水泡变性,细胞肿胀明显,小水泡相互融合形成大水泡,胞浆疏松呈空网状或几乎呈透明状。
胞核肿大、淡染,出现空泡,或悬浮于中央,或偏于一侧,此时变性的细胞像充满气体的气球,故称为气球样变。
高度肿胀的细胞破裂崩解后,形成细胞碎片,同时水分进入间质。
电镜观察,见细胞明显肿大,基质疏松变淡,线粒体高度肿胀,嵴变短甚至消失,严重时线粒体破裂,内质网极度扩张并破裂或呈囊泡状,扩张的粗面内质网伴有核糖体脱粒现象,高尔基复合体的扁平囊也发生扩张。
3、简述肝脏脂肪变性的病变特点。
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
肝脏重度脂肪变性易继发肝破裂。
肝脏由于慢性淤血发生脂肪变性时,淤血明显处呈暗红色,变性部位呈灰黄色,其表面和切面形成红黄相间的纹理,形似槟榔花纹,称为“槟榔肝”。
4、简述脾脏淀粉样变的病变特点。
脾脏的淀粉样变性可分为局灶性弥漫性。
局灶性的淀粉样变,淀粉样物质沉着于白髓部位的中央动脉壁,与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上,时此脾脏的切面出现半透明灰白色颗粒状病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俗称“西米脾”。
镜检,淀粉样物呈均质粉红色条索或团块,局部固有细胞减少甚至消失,进而整个白髓完全被淀粉样物质取代。
弥散型淀粉样变,淀粉样物大量弥散地沉着于脾髓细胞之间和网状纤维上,呈不规则团块或条索,淀粉样物沉着部位的淋巴组织萎缩消失,眼观脾脏切面出现不规则的灰白色区。
与残留的固有暗红色脾髓互相交织呈火腿样花纹,故称为火腿脾
5、简述坏死的判断标准及类型。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表现为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表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
6、简述淀粉样变的病变。
淀粉样变病是指一种呈特殊反应、均匀无结构的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组织或器官,并导致所沉积的组织及器官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疾患。
淀粉样蛋白是一种结合黏多糖的蛋白质,电镜下是纤维原纤维相互交织成的网状结构,因其与淀粉遇碘时的反应相似,故名淀粉样物质。
淀粉样蛋白广泛沉积于内脏、肌肉、粘膜和皮肤时称泛发性或系统性淀粉样变病,进一步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性和老年性等类型。
若沉积局限于某一器官,则称局限性淀粉样变病。
只累及皮肤者称皮肤淀粉样变病,亦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后者发生于多种皮肤病的损害内。
7、简述坏死的定义及类型。
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表现为坏死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表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根据坏死组织的形态变化特征,将坏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脂肪坏死、坏疽。
8、简述细胞凋亡的定义及病变过程。
是指为维持稳定,由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细胞凋亡与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9、简述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特征
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
性质
生理或病理性,特异性
病理性,非特异性
范围
单个散在细胞
大片组织或成群细胞
细胞膜
完整、鼓泡
通透性增加、破裂
细胞核
皱缩、分段化
分解
细胞器
完整
受损
细胞体积
变小
变大
细胞内容物
不外溢、形成凋亡小体
外溢、形成细胞碎片
生化特性
DNA电泳呈梯状分布
DNA呈碎片状,无序
诱导因素
较弱刺激,非随机发生
强烈刺激,随机发生
基因调控
有
无
组织反应
无炎症
有炎症
第五章适应与修复1、萎缩:
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2、钙化:
钙盐的沉着过程称为钙化。
3、代偿: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家畜体内某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发生障碍或结构遭到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的变化来进行替代、补偿的过程。
4、肥大: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称为肥大。
5、修复:
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包括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进行的的修补以及对病理产物加以改造的过程。
6、再生:
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7、机化:
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8、化生:
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9、适应: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做出的应答反应。
10、肉芽组织:
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二、单项选择1—5DDBBB6—8DDA
1、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是()
A.代偿B.坏死C.机化D.萎缩
2、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称为()
A.变性B.坏死C.化生D.肥大
3、当机体的组织、器官完整性被破坏时,周围健康组织通过再生来加以修补的过程是指()
A.代偿B.再生C.修复D.肥大
4、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
A.代偿B.再生C.修复D.肥大
5、再生能力弱的组织是()
A.上皮组织B.骨组织C.神经组织D.结缔组织
6、机体对外伤或其它病变组织所引起的组织创伤,通过再生进行修补的过程
()
A.代偿B.再生C.修复D.创伤愈合
7、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快、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是()
A.化生B.再生C.修复D.机化
8、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和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完全改变某机能和形态特性,转为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是()
A.化生B.再生C.修复D.机化
三、判断题1—5TFTFT6—9TFTT
1、修复是指当机体的组织、器官完整性被破坏时,周围组织通过再生来加以修补的过程。
()
2、机化是指病理性产物(如组织坏死灶、渗出的纤维素凝块、血栓等)或异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包裹的病理过程。
()
3、创伤愈合是指机体对外伤或其它病变引起的组织创伤,通过补偿进行修补的过程。
()
4、萎缩是指机体器官、组织体积变小,细胞数量减少的现象。
()
5、适应是指细胞与组织改变其功能、形态结构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及新功能要求的过程。
()
6、化生是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与机能要求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某机能和形态特性,转为另一种成熟的组织的过程。
()
7、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的体积变大。
()
8、再生是指机体内组织细胞死亡后,由临近健康细胞分裂增殖来修复的过程。
()
9、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快、血栓、异物(铁钉、子弹)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肉芽组织所取代的过程是机化。
()
四、填空题
1、适应是、、和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
2、肥大是指或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的现象。
3、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的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为另外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
4、代偿主要包括、和。
5、修复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包括、以及的过程。
6、再生是指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7、骨折愈合主要包括、、、、5个阶段。
8、机化是指机体内、、、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长入并被取代的过程。
(1.细胞、组织、器官、机体2.组织、器官3.化生4.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5.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进行的修补、对病理产物加以改造6邻近健康的组织分裂增殖7.血肿形成、骨折断端坏死骨的吸收、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8.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血凝块)
五、简答题
1、简述8种组织细胞再生能力特点。
2、简述毛细血管再生过程。
3、简述肉芽组织的形成过程。
4、简述一期与二期创伤愈合的区别。
5、简述骨折愈合的过程。
第六章炎症
一、名词1.炎症:
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2.炎性介质:
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3.细胞因子:
在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的效应阶段,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在其生命周期中释放的,能影响其他细胞或自身细胞功能、介导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并参加复杂的细胞-细胞间调节网络的多肽,被统称为细胞因子。
4.趋化因子:
具有趋化作用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5.吞噬作用:
白细胞渗出并在趋化因子作用下到达炎区,吞入和消化病原体、抗原抗体复合物、各种异物及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等的过程称为吞噬作用
6.菌血症:
细菌进入血液的现象称菌血症
7.毒血症:
指细菌的毒素或炎症灶中各种有毒产物被吸收入血而引起机体中毒的现象。
8.败血症:
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流并持续存在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机体严重物质代谢障碍和生理机能紊乱,呈现全身中毒症状并发生相应的形态学变化
9.脓毒败血症:
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称为脓毒败血症
10.绒毛心:
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浆膜心包渗出的纤维蛋白原在心脏表面形成无数绒毛状纤维蛋白,因心脏不停搏动而摩擦牵引,形成很多绒毛状结构,故称“绒毛心”。
二、单项选择题1—5DCDAC6—10BBDBC11—12BC
1、出现于慢性炎症、病毒性炎症和迟发性变态反应过程中的细胞为()
A.中性粒细胞B.碱性粒细胞C.酸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2、炎灶内以细胞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称为()
A.增生性炎B.渗出性炎C.变质性炎D.坏死性炎
3、皮下及肌间结缔组织发生弥漫性化脓时叫做()
A.脓性卡他B.组织积脓C.脓肿形成D.蜂窝织炎
4、出现于慢性炎症具有合成免疫球蛋白功能的细胞为()
A.浆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单核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
5、炎灶内以浆液渗出和白细胞游出为特征的炎叫做()
A.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