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5760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

“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

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 长髯 鬈发 禁锢 颔首低眉 锃亮 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   禁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 低眉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

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

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记,并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会。

(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部分: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

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

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分的表现出来。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部分

    指读:

找五名学生每人读一段,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

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

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

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

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

长相平平、普通

     (5)拜访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及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

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仅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部分,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思考:

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

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

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部分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拜访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

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及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衬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布置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表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们的知识面比较窄,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可以说是空白,所以课前应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材料,增加对这位大文豪的认识。

 

效果分析

根据听课教师观课量表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和小组活动,有百分之90以上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小组同伴的帮助下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有百分之80以上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

根据课堂上学生自我做出的自我评价,有65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是A,有3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是B,和观课老师的观课记录基本相符。

另外,从观课老师的情感量表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和活动非常感兴趣,达到了学生能够学知识、用知识的目的,同时,通过学习学生也能够用所学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

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

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

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说过:

“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用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来指导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定也必须使学生从低效、沉重、苦闷的学习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但使其学会,而且要使他乐学、会学、善学。

因此我制定了几下几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材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评测练习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C)

A.长髭(zī)禁锢(gù)锃亮(chãng)B.鬈发(juǎn)轩昂(xuān)广袤(máo)

C.长髯(rán)颔首(hàn)粗鄙(bǐ)

D.广袤(mào)颔首(hán)锃亮(zâng)

2.字形和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A.崎岖貂皮正经危坐(严肃庄重的样子)B.器宇侏儒广袤无垠(广阔无边)C.平庸犀利颔首低眉(低头表示敬意)

D.畏缩忧郁鹤立鸡群(才能和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3.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下面画上“_____________”

(1)(托尔斯泰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漆黑乌黑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2)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保留滞留残留)着愚钝和压抑。

(3)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托尔斯泰)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神角色再(符合吻合合适)不过了。

(4)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锐利锋利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

它们(目光)可以变得冷酷(锐利锋利犀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反思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对比、修辞。

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

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

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

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

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