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5375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docx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二

 

学号:

3120103819

姓名:

朱金梦

专业:

经济学1201

授课老师:

牛海霞

助教:

马铭

Q1:

谈谈你对资本创造价值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

刚刚看到这个话题时,我脑海中第一反应是:

价值是什么?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说: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抽象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物。

而我本人也更加认同这样的观点:

即劳动创造了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这样的说法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

撇开人们具体劳动而言,人们都是通过自身劳动力的消耗,如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耗费,从而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之所以可以成形,除去资本家所购置的不变资本,更加具有能动性的也在于其所购买的劳动力上。

而所谓的资本创造价值,我认为这只是一种为了掩盖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进行剥削真相的借口。

资本创造价值这一理论的体现就在于剩余价值的归属上。

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创造出的劳动的价值中剩余价值部分却被资本家理所当然的拿走了。

而在此处,就形成了所谓的剥削。

关于资本创造价值的说法合不合理,我们不妨先做出这样的提问:

资本的源头在哪?

第一批资本是如何产生的?

而显然的真相是:

资本也是由劳动所创造的。

那么,资本创造价值的说法显然就并不十分合理,最少,用此作为资本家进行剥削的借口就不成立。

对此,我进行了一番思索。

而我的观点是:

劳动创造了价值,而资本在其中充当媒介。

我的想法也很简单,因为如果没有人的主观劳动,资本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这样的资本最终也会退出市场。

资本的意义在于为人们的劳动提供产生价值的途径、工具或场所,让人们的劳动得以具现化。

正因如此,我才更加觉得资本是劳动的媒介,而劳动则创造了价值。

 

Q2:

中间服务投入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刚看到这道题时,我陷入了长久的苦思。

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我需要深入理解什么是中间服务投入;其次,我需要弄清中间服务投入与一国经济发展究竟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中间服务投入?

中间服务又称为生产性服务。

中间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间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

于是,接着我们就要问:

中间服务投入与一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一个直观的想法是:

中间服务投入是高点好还是低点好呢?

当然,现实不会如此的简单。

首先,中间服务投入就得先分为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而国家之间又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分,他们的产业结构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就发达国家而言,他们自20世纪下半叶起,就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这里面,数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最受人关注。

单说制造业,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间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和竞争力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发达国家制造业通过延长产业链,使生产性服务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增加,从而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这对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妨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例。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的制造业的转型也有待解决。

我国制造业应该在维持现有发展基础的前提上,增加中间服务要素的使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制造业大规模回流前未雨绸缪。

总体而言,中间服务投入有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中间服务投入在其中的影响力大小。

举个简单的例子,即使在制造业中增加中间服务要素也是有一个量的限制,否则,对于经济的发展可能反而会有不利影响。

 

Q3:

目前中国通货膨胀分析

进入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一轮新的增长。

以前从未出现的总需求不足的情况首次出现在中国,替代了之前的资源缺乏。

总需求不足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一直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这一僵局直到2002年才逐步打破。

2002年,经济增长为8%,2003年达到9.1%,到2004年,中国经济全面加速增长。

而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如今全球经济逐渐走出阴影,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这一经济增长率仍然是个可观的数字。

然而,也是在2008年之后,中国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开始成为中国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我的一番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直接原因

其一金融危机后美元贬值,大宗货物由于根据美元结算,价格暴涨,导致我国下游产业普遍涨价,加上人民币升值,大量国外资金流入,这就是所谓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其二,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应对是放出4万亿人民币的贷款以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维持经济发展速度。

但由于现行体制的原因,4万亿中绝大多数流入国企,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反而借不到钱。

国企的钱则大量流入房地产。

2.中国加入WTO全面融入全球经济:

外部市场的开拓和外部资源的利用,使国内产品生产需求增长和生产可能性边界往外拓展。

3..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

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和市场的有效监督。

4.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建设投入增加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当前源于总需求层面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为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锁定,目前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源于经济结构层面。

为应对我国目前面临的通货膨胀问题,在短期内,要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将货币供应量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的同时,维持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停滞;从长期来看,最重要的是调整经济结构,确保国民经济稳定有序的增长。

 

Q4:

如何解决当代劳资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所谓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关系。

劳资关系的本质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并受到雇主、工人、各自的集体组织和政府的相互关系的影响。

在我国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将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和谐社会劳动观结合起来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临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就宏观上看,我国劳资矛盾的现状有以下4点:

1.劳动者的报酬权益受损

2.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受损

3.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受损

4.劳动者的民主权益受损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剖析,资方和劳方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生产要素占有的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基础

2.利益分配失衡是导致劳资冲突产生的直接因素

3.经济地位与权力的失衡强化了劳资双方的对立性

对以上问题分析完毕,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

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当代劳资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面对生产要素占有失衡和经济地位与权利的失衡,劳动者一般是没有能力争取的,这就要求政府在劳资矛盾的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我们应当注意:

1.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建立新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通过工人、雇主的集体组织以及政府的适当干预,平衡劳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这里,我们应当注意,政府将是是三方调节体系中的重要角色,政府作用是影响劳资关系走势的重要变量。

2.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协调劳资矛盾。

我们既需要对当前转轨过程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管理与改革,也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

因为资本追逐私利的本性不可避免,我们在抑制其所带来的消极性的同时,更要做好善后工作。

3.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劳动法,并且通过社会公共资源或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在执法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

4.要解决劳资矛盾,就必须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尤其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更是如此。

政府、资方和各方面的力量都要在改进工会工作,切实发挥工会的作用上下功夫。

例如,工会应当重点关注协调和保护职工的基本工资、生活福利以及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侵害。

参考文献:

【1】.郭金兴.我国当代劳资关系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22):

156-159.

 

Q5:

你如何认识“中国工人阶级现状”

正如Q4中我指出,中国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正日益变得激烈,工人、雇主与政府当然也正在积极思考着这一现状的解决措施。

然而,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工人阶级如今面临的环境并不乐观。

无论是西方媒体或是中方媒体,对于中国工人阶级都报以极大的关注,这并非在夸耀媒体有着多么悲天悯人的情怀。

媒体之所以对一个现象投以极大的关注,正是因为这一现象足够引人注目。

中国工人阶级能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不正是因为其现状与期待之间存在着难以突破的障碍,劳资冲突日益频发,才让媒体“有机可趁”么?

以上均是从侧面来解读中国工人阶级现状问题,现实中的中国工人究竟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生活中呢?

也许我所了解的并不全面,但是在读陈荣荣的《私有经济下的中国工人——深圳工厂调查随笔》以及听老师课堂引用的几篇资料来看,我开始对中国工人阶层有了一种模糊的担忧。

尽管我们仍在不断的努力去保障中国工人阶层的合法利益,但是从实行的效果来看,形式依旧不容乐观。

一些大工厂尚且做不到,而更多的小工厂里工人问题则更加严峻。

工人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工作时间、工资、住宿条件、伙食状况、工作强度与劳动价钱、罚款与扣款、假日和福利、招工政策、工伤和职业病、监管与检查。

如此多的问题,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则更是频繁。

从相关的报道来看,中国的工人阶级现状的确不是令人满意的。

这一情况是否能得到改善呢?

我想这个与Q4又有着共通之处了。

Q4探讨了一下如何解决现在劳资矛盾问题,而劳资矛盾问题的解决关键则在于改善中国工人阶级的现状,而这在Q4中已经也列出了部分观点。

譬如我们要建立新的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劳动法等等。

当然,有效可行的途径不止这些。

譬如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第三方的监督者可以是政府人员,可以是社会上的公益组织。

通过第三方的监督也可以更好的保障工人的权益与生活。

 

Q6: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总供给、总需求变化的关系

文献资料:

陶为群,《总供给总需求平衡与两部类再生产的相合性——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的视角的论析》——“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以及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础,把资本划分为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和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两个部分,他们的价值实现在实物上分别对应与投资品和消费品两个部类。

劳动力的剩余价值M由可变资本V产生,它的生产、分配、使用是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合一的过程。

观点见解:

在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中:

Ⅰ、(4000C+400

)+(1000Q+100

)+500*m/x=6000

Ⅱ、(1500C+100

)+(750Q+50

)+600*m/x=3000

AS=(C+

)+(Q+

+mx)即社会总供给等于储蓄加消费

AD=(Q+

+mx)+(C+

)即社会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加投资需求

因此,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在社会年产品的总供求不相等时,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这意味着生产过剩,相应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规模缩小;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则将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或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刺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规模增大,知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达到平衡为止。

 

Q7:

我国现阶段能否解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为什么?

问题阐述: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1.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矛盾

2.生产无限增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或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文献资料:

庄晓钟,《试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任何社会的再生产过程,都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环节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其中生产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它不仅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了物质对象,而且决定、支配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运动。

消费则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是生产的目的,它不仅完成生产,而且创造出新的生产要素。

观点见解: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本质矛盾在于生产扩大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落后,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在扩大生产力的同时,提高工人工资,是有限需求增加,以适应扩大后的生产力。

所谓“藏富于民”,正是使百姓能买的起自己生产的商品。

正如福特公司所为,它曾在某一时期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年度总工资激增1000万美元,而这相当于它当时一年的利润额。

然而这一措施为福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工人工资增加,可以买的起公司生产的汽车,公司产量增加,利润自然上升。

因此,我国现阶段要解决“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矛盾”,一是要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国民普遍收入水平和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二是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信息公开度和信息对称;三是企业间要加强合作,避免产业失衡,做到一荣俱荣,避免一损俱损。

 

Q8: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比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

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

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

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

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

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

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

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

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通过比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从而加深我们对于经济危机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在经济危机爆发时保持理性,做出正确的选择。

1929-1933世界经济危机:

(一)、危机根源

关于美国30年代大危机出现的原因,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资本主义制度根源说。

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其二,有效需求不足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是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凯恩斯也承认经济危机就是生产的大量过剩,但他认为其根源并不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而是源于有效需求不足。

其三,货币政策失误说。

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主要是由于中央银行不规则地变动货币政策而造成的。

其四,证券投机过热说。

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使少数资本家和垄断公司手中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对经济繁荣的乐观估计,使美国社会各阶层,包括下层的工人和农民,纷纷加入了投机者的行列。

(二)、大危机的表现

第一,这次危机对各国经济打击的严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历次经济危机。

第二,失业人数剧增,工人工资收入降低。

第三,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

第四,金融信用危机空前严重。

第五,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锐减。

2008年经济危机:

(一)、危机根源

1.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这个世界上最浪漫的购房按揭贷款制度,让美国人超前消费、超能力消费,穷人都住上大房子,造就了美国经济辉煌的十年。

但这辉煌背后就潜伏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及关联的坏账隐患。

2.房贷证券化

出于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考虑,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将购房按揭贷款包括次级按揭贷款打包证券化,通过投资银行卖给社会投资者。

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就转嫁到资本市场,并进一步转嫁到全社会投资者——股民、企业以及全球各种银行和机构投资者。

3.投资银行的异化

投资银行本是金融中介,但美国的投资银行为房贷证券化交易的巨额利润所惑而角色异化。

在通过承销债券赚取中介费用的同时,大举买卖次级债券获取收益。

形象地说,是从赌场的发牌者变为赌徒甚至庄家。

角色的异化不仅使中介者失去公正,也将自己拖入泥潭不能自拔

4.金融杠杆率过高

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

美国金融机构以这个过高过大的杠杆率,炮制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虚假的繁荣。

比如雷曼兄弟就用40亿美元自有资金,形成2000亿美元左右的债券投资。

(二)、大危机的表现

1.对国家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处于风口浪尖的进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

首先,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直接影响出口。

美国消费支出占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

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

2.对企业的影响:

更多企业会倒闭。

特别是一些外贸企业,受国外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亏损,当企业资不抵债的时候,就会倒闭,而企业倒闭自然会殃及百姓。

3.对个人的影响:

工作越来越难找,工资很难提高,穷人的日子更加的难熬。

关于两次危机的反思:

第一,当今时代,经济危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把世界各国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较大的经济危机来临时,不论是哪个民族和地区,不论是哪种社会制度,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与挑战。

因此,经济危机已经不仅仅是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发达国家的事情。

世界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商讨对策,应对经济危机。

第二,社会总需求的不足仍然是引起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而由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仍然是缓和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

第三,由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与其真实价格背离而形成的“泡沫经济”,仍然是造成经济危机的首要“罪魁”。

经济危机已经让人类遭受了太多的苦难。

然而危机如何避免却是个很难回答的经济学问题。

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个人的理性,不能在恐慌的情绪中丧失了理性。

 

Q9:

研究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及效果

文献资料:

陈海鹰,郭慧敏,陈圣安,《对中国应对经济危机宏观对策的思考》——“既要扩大社会需求,又要调节社会供给,即以人为本,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适度’、‘合理’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扩大就业;引导企业压缩过剩产能,减少无效供给;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生产供给;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更新固定资本;鼓励和支持企业破产、兼并、联合、重组,把企业做大做强;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调节供给;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开源节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有助于从根本上遏止当前经济危机。

观点见解:

在中国政府采取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等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后,经济出现加快回升的发展趋势。

显然可见,随着政策的推行,投资大幅度增加,刺激消费成效显著,产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第二产业止滑回升,呈现增长态势,第三产业逐渐恢复。

显然中国政府在这一次经济危机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安然度过,但据蔡昉教授所讲,当前中国GDP增长率已经降到8%以下,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西方国家饱受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复杂乏力,将进一步抑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体现在:

需求方面主要依赖出口与投资,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因此,中国未来的发展应将增长转向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模式,同时通过推动城镇化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扩大基础设施需求,以此拉动经济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