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5146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docx

学习新课标实施新教材反思1

新理念新教材新探索

一年级语文新课程标准实践总结刘丰芹

本学期学习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小学一年级语文备课组不论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短短的三个月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有过痛苦和迷惘,但更多的是欢乐和收获,同时更坚定了我们深入改革的决心。

一、教改的灵魂——转变观念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我们才能摆脱旧的束缚,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

为此,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深入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依据,是纲领性文件。

我们组织全组教师开展了深入地学习,明确了围绕新课改在教育观念上要完成四个转变:

一、变“学生围着教师转”,为“教师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二、变知识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三、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四、变注入式教学为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

这“四个转变”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指导和标尺,是我们课程改教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思想保证。

(二)全面理解掌握新教材的特点

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贯穿于我们教学中的“纲”,那么教材就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

为了让新教材的使用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我们一年级语文备课组的全体老师参加了市里组织的使用教材培训,结合学习《教师教学用书》和教研室编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册教学原则》,进一步领会了编者意图。

并对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主题单元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分析,从而全面地了解了新教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基本特点,认真地领悟了新教材“突出体现符合学生意愿和能力”的基本理念。

为我们用好新教材,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贯彻教改理念做好了准备。

(三)关注教改信息,注重学习借鉴

新教改的实验去年九月就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启动了。

他们在一年的实验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对我们来说是转变观念的鲜活例子。

我们经常上网,阅读《实验区通讯》,了解实验的最新动态;观看专家评论,更新观念;观看优秀课例,借鉴学习。

通过自己研究学习、向别人请教学习,我们坚定了参加教改的信心。

二、教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是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的。

光在思想上明确教育观念要完成“四个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看在课堂教学中是否贯彻和落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观念转变。

为此,我们以“四个转变”为指导思想,根据本校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四结合”,即:

读练结合,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

以此来实现新课改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改革备课,达成共识。

“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

在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中,这种备课方式,更是充分发挥了其教研的功能。

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以主题单元为单位,做到一人主讲,大家共同参与研讨,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材与课程标准及学生的适应性,探讨适应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达成了以下思想共识:

1.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围绕“四个转变”,要有重点地体现“四个结合”。

2.注重备课的过程,要把精力投入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去。

3.不编写教案“剧本”,而要设计结构式教学方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4.不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思路框架。

5.重教法设计,更重学法指导。

(二)开放课堂,共同提高

在抓好备课这一关键的环节后,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们的目标明确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毕竟在我们面前的是全新的、缺少参考资料的新教材。

教师们都渴望有样板,渴望与同行共同研究。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年级语文备课组采取以下两步策略。

1.抓典型,树样板。

在开学后不久,我们在经过了集体备课研究之后,选定了李源和雷雅芳老师,面向北窖镇全体一年级语文教师上了两节不同类型的示范课:

《字与拼音:

aieiui》和《太阳》。

在这两节课上,我们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体现真正开放的课堂。

以《太阳》为例,在学生欣赏完日出的美丽景色后,老师设计了“太阳从这些地方是怎样升起的?

”的问题,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大海上,太阳是从海水中游上来的。

”“草原上,太阳是被牛角顶出来的。

”……。

再看最后一个环节“编儿歌”:

“学校里,太阳是运动员的跑步声吵起来的。

”“田野里,太阳是农民伯伯的锄头挖出来的。

”……多么奇特而又生动的想象啊!

老师们被震动了。

是呀,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能创造出奇迹。

课后,我们组织了评课。

借助这两节课,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利用教学的每个环节具体贯彻落实新教改的精神进行了讨论,使参加教改的教师有样可学,有迹可寻。

2.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在有了样板后,我们要求全体参加教改的语文教师每人都上一节研究课,并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听推门课,发现问题,共同研讨,共同解决。

如:

我们提倡课堂教学中要“动静结合”,经过听课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动”而在课堂中生硬地穿插了“课中操”,破坏了课堂的整体性。

为此,我们组织了讨论,确定了课堂中的“动”不仅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语言表达的“动”,学习方式的“动”。

“课中操”的设计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我们还重视收集积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优秀的课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景象: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时时都有成功的体验:

“我能编儿歌啦!

”“这些字是我自己认的!

”“我来带小朋友读儿歌!

老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伙伴,常常能听到老师热情洋溢的评价和激励语:

“你的想象真丰富!

”“你看了很多书吧!

大家要向你学习。

”“哇!

你比老师懂得还多!

真了不起!

课堂真正活起来了,学生们联系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展开奇思妙想:

“鞋子是脚的家。

”“手套是手的家。

”“弯弯的月亮像摇篮。

”“乌鸦可以用吸管来喝水。

三、课改的活力之源——课程校本化

新教材是以学生的一般学习需求为基础的,难以满足每个学校、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用好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开发适应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是为新教改注入活力的举措,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宗旨是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自编教材,扩大阅读。

根据我们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社会接触面小的特点,根据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大量阅读的特点,我们组织人员编写了由富有童趣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寓言、童话、故事、传说等所组成的《阅读识字》,编写了集我国古代优秀诗篇、韵文、儿歌为一体的《诵诗识字》。

我们还收集了大量视频、音频资料,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了“视频点播”和“故事小喇叭”两个栏目。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我们在每天下午设立了一节自由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阅读我们自己编写的读物,可以观看“视频点播”,听“故事小喇叭”,也可以自由阅读课外书籍。

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还提高了识字量,培养了阅读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整体推进。

我们还充分利用我校信息技术力量雄厚的特点,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语文老师和电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编写了集语文学习、电脑学习、游戏竞赛为一体的语文电子课本。

设立了语文电脑课,使语文学习与电脑学习融为一体,整体推进。

如:

在开始学习《字与拼音》的时候,我们就结合拼音字母的学习,在语文电脑课上认键盘、学指法,在游戏竞赛中跟电脑学习拼读、认字。

学拼音和掌握电脑知识同步进行。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兴趣浓厚。

不仅语文知识掌握扎实,而且,电脑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学科活动,拓展教材。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我们还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

学习了“家”的主题单元后,我们举行了“我的家”摄影展;学习了“太阳和月亮”的主题单元后,我们开展了“争当小诗人”的活动;学习了“大海”的主题单元后,我们举办了“大海绘画展”;……我们还举办了“诗歌诵读比赛”、“拼读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我们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提倡家长参与。

通过学科活动,不但用活了教材,并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意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课改的重要环节——评价改革

教材改革了,教学方式改革了,学习方式改革了,那么该如何改革评价方式,从而使评价对新课改发挥积极的正面导向和推动作用,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呢?

我们认为要进行评价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原有的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观念。

为此,我部王校长组织全体教师召开了关于考试评价改革的座谈会,学习了当前国家中小学考试改革的有关信息及国外评价学生的有关做法,并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了让考试评价成为关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指导思想。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们在平时的测试中,采取了“自主选择考试”的方式:

只要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他们就可以选择再考一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我们还把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参加学科活动的情况记录在案,作为期末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我们在《家校园地》中专门向家长们介绍了山东辽阳、北京海淀区、成都、青岛等地的考试改革情况及我们的有关做法,取得了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

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评价方式会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科学的。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面对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教育,关注教改、关注教材、关注教师。

面对这一切,作为教育者,我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欣喜和鼓舞。

然而,我们深知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我们在改革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

我们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标准》必将如和煦的春风,唤醒我国教育改革的春潮;新教材必会让教师、让孩子们那充满灵性的、充满创造力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转变思想端正态度加强学习

刘庄小学陈茹梦

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人们常说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一切。

因此实施新课标,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转变思想,认真学习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新课标新教材。

从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首先要改变的是面向高考的“精英式”教育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由“重知识、重分数、重升学”转变为重素质、重素养,其次就是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技能教育,建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思考与讨论。

课题研究自主学习,知识建构,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持续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在新课改中要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一、新课改首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体,倡导建构的学习。

改变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过分侧重于知识灌输,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面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丧失自信和热情(敬而远之,学习文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由压制式的被动学习变积极自主的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新课改中,教师要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中要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一潭死水,单向灌输的状况。

教师要变教为导、变教为诱,变知识灌输者为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的设计者,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正确思路和方法的点拔者,答疑解惑者,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

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要有成功自豪感的体验。

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上要把学生调动起来,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全身活动,心灵体验”。

课堂要突出“五动”。

要动手,动手就是动手做实验,动手去体验,动手做练习。

例如:

用手按在桌子上推拉,去体验摩擦力,用鼓掌去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用手托书上下加速运动去体验超重失重。

要动眼,动眼就是动眼去观察,动眼去发现生产、生活、实验及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

例如:

观察频闪照片,打点记时器,平抛轨迹,课本上丰富多彩的图片等等。

动口,动口就是动口说,动口去表达,交谈、议论、辩论,交流。

课堂上要结合新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动口。

动耳,动耳就是动耳听,听老师的指导、引导、讲解、点拨,听其他同学表述的观点与见解。

动脑,动脑是核心,动脑就是动脑思考,就是动脑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把动脑贯穿于整个课堂中。

真正的学习,必然是具备丰富阅历积淀的学习,是主动地独立地获得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在物理课上动起来。

三、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也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

在科学史上,对于科学探究来说,有着无数灿烂辉煌的科学发现,无论是海王星的发现(物理2P90),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建立,还是阴极射线的确认,万有引力的发现,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结构的发现等,其探究过程都充满着艰巨性和创造性,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的思想方法。

应用好这些事例进行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教材中充分利用科学发展史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意义。

例如沪科版、模块1中“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伽利略巧妙地应用佯谬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通过大胆猜想,数学推理,,通过斜面“冲谈重力”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正确的结论,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典型案例,是科学方法教育的好教材。

然后通过超越伽利略引出现代落体研究的方法,引入打点计时器、闪光照片、光电计时、DIS等现代技术方法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强化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从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落体运动的规律。

改变了以前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体现“三维”的培养目标。

再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两个同学拉弹簧的探究实验,然后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牛顿的第三定律,最后应用DIS、相互作用的F——t图象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这些课都体现了“三维”的培养目标。

四、使用新教材,怎样开展课堂科学探究

1、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节课都开展实验探究,相当于以前的学生实验课,一般在实验室进行,例如实验探究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P38,再如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法测P82。

研究平抛运动实验探究(P11),验证自由落体的机械能守恒(P63)。

首先老师在实验室准备好器材,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应用这些器材。

制定合理实验方案,设计探究过程,明确实验中要记录的数字,设计实验表格,通过作图画图像,求比值等数字处理方法,找出规律。

要改变以前学生实验册中,一切都设计好,技巧方法、注意事项、数据处理都告诉给学生的灌输实验背实验的做法,要让学生真的从探究中去总结,去领悟探究过程与方法。

学生探究实验是多样化的,改变以前全班同学都一样、做实验齐步走的做法,要发现,肯定学生实验中的创造性。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建构的学习。

通过对比发现,开展实验探究好的班级,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考试成绩也好,在学校组织的最受欢迎的老师评选中,高一物理老师就有两位(共评选四位)。

对于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老师要通过导学案做好实验的铺垫和引导,防止学生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一堂课乱哄哄,达不到探究的目的。

如力的合成平行四边行法则的探究,学生实验前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①实验的依据是什么?

②实验中的橡皮筋的用途是什么?

③怎样使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单独作用效果相同?

④实验中记录的内容有哪些?

怎样记录?

⑤怎样找到合力与分力间的关系?

作力的图示、尝试观察、作平行四边形验证等,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定则。

2、科学探究并不单指实验探究,也包括理论探究。

理论探究是以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自然现象为基础探究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探究,例如模块1中的超重失重,模块2中的动能定理,万有引力的发现(P87),哈雷慧星的预报,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P90)都是组织学生开展理论探究的好教材。

3、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局部的探究,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或两个问题,如弹簧的弹性势能,物体的转动动能,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探究中,只探究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4、可以开展演示实验性质的师生共同探究,如向心力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探究,重点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对比实验的思想。

五、课标与大纲,课标与教材,教材与教材的差异

1、大纲与课标教学要求上的差异

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分为三个层次,A、B、C即知道、理解、掌握技能上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视的是知识技能的教育作用。

课标强调的是“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考虑课程的教育作用。

新课标重视“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的教育作用”而大纲中没有科学探究的要求。

例如大纲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牛顿第一定律A,牛顿第二定律B,牛顿第三定律B。

课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课标与大纲,新老教材相比较在内容的系统性、严密性,概念的准确性上的要求有所降低。

新材图文并茂,通俗可读。

如新教材标题的变化,原来运动的描述一节,现在变为“走近运动”,弹力一节变为“形变的力”,动能定理一节变为“探究动能变化与做功的关系”,开普勒三定律一节变为“从托勒密到开普勒”这些标题学生感到亲切通俗可读。

教学中要重视应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源,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形象化、通俗化,增强感性认识。

例如P28图1—15汽车的变速运动,引导学生看时钟的变化,汽车位置的变化来认识变速运动。

P38图1—32飞机匀加速滑行,看图中速度计的示数、时钟、位置变化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

新教材由于删去了一些内容,教材的系统性降低,如老教材中曲线运动、运动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沪科版第一节就是飞机投弹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而人教版仍保持了原来的系统性。

弹簧的弹性势能课标中没有要求,因此沪科版在信息浏览中,介绍了引力势能与弹性势能,而人教版增加一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说明中强调着重体会探究过程与方法,不要求掌握结论。

课标要求在模块2中编入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初步了解微观世界中量子化现象,知道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能量变化特点,体会量子论的建立深化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

人教版在模块2中只编写了一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沪科版编写了一章“经典力学与现代物理”这一章老师的讲和学生的学都很困难,感到是空中楼阁,学生没有学习的基础,我们结合人教版与沪科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了处理。

在实验的编写上,人教版基本保持原来的形式,演示探究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沪科版没有单编学生实验,所有实验贯穿在教材的实验探究中。

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将典型重要实验开设了学生实验,如:

用打点计时器测加速度,探究力、加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等。

在教材的难度上,课标要求增加广度,降低难度,但新教材编写上无论是例题还是课后习题难度都有提高,并没有降低。

教辅材料的难度就更大了。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把握好教学难度,选好例题和习题。

研究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新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内容,沪科版最后编写了课题研究示例,课题研究评价表,供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参考。

人教版编写了“桥梁的研究”实例,介绍了课题的得来、课题的规划、课题的实施。

第一部分1、桥梁的类型。

2、桥梁的设计。

3、建桥的材料及性能。

①材料是否易得成本②防火防腐蚀性③是否坚固。

第二部分①自己设计制作桥梁模型②开展设计制作比赛。

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开展是首先由老师介绍一些课题,然后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自己选定课题,课题可以是老师介绍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找的课题,课题组选老师,也可选家长、社会研究机构作顾问。

广泛收集信息、调查、上网等写出研究报告,然后交流等程序,记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课题研究可以安排在节假日、课外活动进行。

加速度计的设计(P117T2)弹簧加速度计,重捶加速度计,水加速度计等。

鞋子摩檫因数的研究(P74T5)。

劈的力学研究,菜刀上的学问。

鸡蛋撞地球(仿生学)。

测量人运动时的功率,举重,骑自行车,跑步机。

七、关于教学评价与考试

对于新课改老师们最关心的是教学评价。

我们学校在教学评价上进行了改革。

1、是学校组织人员对老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是否体现了“两主”、“两全”、“五动”。

2、是开展学生评价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好坏学生最有发言权。

3、考试评价就看期中、期末枣庄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老师教的好就得考试成绩好。

高中要面向高考,高考就要考试选拔。

新课改一年来,枣庄市组织了两次期末考试,从试卷中都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面向新课改了,教学不新课改不行。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

考试的试题中注重考查,结合生活,生产的实际,注重了新增内容的考查,注重了实验探究与课题研究的考查。

如新增内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多种多样的形变,能量转化与转移的方向性,能源与可持续性发展,相对论量子力学初步等内容都出现在了选择题中,有不少学校不注重新增知识的教学考试就吃了亏。

考试中注重考查了实验探究,如第一学期期末考了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实验探究,第二学期考了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弹簧的伸长实验探究。

实验表格设计,控制变量法。

试卷中考查了课题研究内容,第一学期考了“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第二学期考了“研究水柱的射程”。

在计算题中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如第一学期第15题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

第二学期第14题考了类比填表,这些题目答案是多样性的,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题中还注重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如第一学期7题的接力赛跑,第二学期第14题打篮球等。

从考试的试题中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引导老师们走进新课改。

 

对“新课标”实施的几点感想

刘庄小学石丽芳

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确实给基础教育吹来了阵阵春风,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对以往一味重在双基教育的现象,有一定的改变。

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态度与价值观得到突出,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形成和生成,重视学生对课文的个性解读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了,学生学习有兴趣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等等。

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的问题还需老师们稍加思考。

这里略谈几点,算是抛砖引玉。

一、要重视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辨证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