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5010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docx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项目编号1292B16041

项目负责人王洪琦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1、立项依据

1.1中医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修订的情况

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特点如下:

结合专业调整,普遍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分化方向

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实践

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校的教学计划修订特点:

—大幅度减少课堂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增加综合素质学分课程,并作为必修学分的一部分。

—制定方向分化课程套餐,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课时压缩10-20%,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自学时间。

几所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学校

必修课

程门数

必修课程

总学时

占教学总时数%

临床见习

(周)

毕业实习

(周)

广州中医药大学

33

2651

73%(2651/3604)

12

52

第一军医大学

36

3265

87%(3265/3745)

45

白求恩医科大学

34

3083

82%(3083/3755)

44

第四军医大学

33

3150

45

暨南大学

55

70.4%

52

学校

选修课

门数

选修课

学分数

限选课/任选课

(学分数)

教学

周数

学制

广州中医药大学

70

50(20%)

25/25

145

五年

第一军医大学

50

160

五年

白求恩医科大学

60

65(18%)

35/30

162

五年

第四军医大学

116

38

26/12

153

五年

暨南大学

32

25(9%)

178

六年

学校

总学分

每学分

课时数

周学时

每学时

长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50

18

22

45

第一军医大学

15

22

40

白求恩医科大学

260

20

23

40

第四军医大学

18

22

40

暨南大学

260

18

19

40

1.2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不合理

教学内容重复

教学计划不合理

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

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

1.3本项目的意义

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困难的核心部位——课程体系探索突破点,由此带动其它改革

1.4本项目的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主导地位

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和创新

中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

整体设计、稳妥推进、分步实施

依据:

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经验

我校的教学改革基础

教育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2、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2.1具体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1改革内容

课程组合

计划调整

教学内容改革

现行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

类别

中医课程名称

学年

学期

西医课程名称

类别

中医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内经

方剂学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1

1

2

2

2

2

3

3

1

2

3

3

4

4

5

6

人体解剖学

生物化学

生理学

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

中医内科学

3

5、6

专业课

临床见习

3

6

针灸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伤科学

3

4

4

4

4

5

7

7

7

7

西医内科学

西医外科学

临床医技课

共同限选课

中国医学史

中药鉴定学

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

中药炮制学

推拿学

各家学说

1

1

2

3

3

3

4

1

2

4

5

5

5

8

生物学

组织胚胎学

卫生学

共同限选课

方向组合

五官科学方向课程组合

骨伤科学方向组合

中医学方向组合

针灸推拿方向组合

4

8

新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想:

从以下核心课程组合入手

中医基础课程:

中医学基础、基础方药学、经络学

中医临床基础:

中医诊断学、临床方药学、针灸学

中医专业课程:

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临床提高课程:

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内经》、《难经》

中医人文课程:

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

□必修

□限选

课程体系优化组合图表

主干课课程模块限选课

《中医基础理论》(90)

《基础方药学》(90)

基础课程

《医古文》(81-72)

《中国医学史》(36)

第1—2学期

《中医诊断学》(90-108)

《临床方药学》(72)

临床基础课程

《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36)

第3—4学期

《中医内科学》(144-126)

《中医外科学》(81-72)

《中医儿科学》(54)

《中医妇科学》(81-72)

《针灸学》(72)

临床课程

《中医伤科学》(54)

第5—6学期

《内经》(72-54)

《伤寒论》(81-54)

《温病学》(72-54)

临床提高课程

《难经》(18)

《金匮要略》(45)

《中医各家学说》54

第7学期

中医专业

中医急症学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眼科学

古今医案选

骨伤专业

骨伤科学基础

骨伤科临床讲座

其他课程

五官专业

中医五官科学基础

中医临床口腔科学

五官科临床讲座

其他课程

针推专业

实验针灸学

推拿功法与手法

针推名家与名著

其他课程

第7—8学期

注:

1、课程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参考学时数。

2、在临床提高课程中,分为《中医理论经典》和《中医临床经典》两个部分。

《中医理论经典》部分包括《内经》和《难经》;《中医临床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

其中《金匮要略》作为限选课。

这些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整合为两门课程:

《中医理论经典》和《中医临床经典》。

3、表中的课程仅列举主要的中医主干课程,西医课程未列其中。

限定选修课也是列举分课程。

课程设置根据学分补齐。

2.1.2改革目标

形成新的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

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材建设

2.1.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程体系调整、组合问题

计划实施问题

教材编写问题

实验周期问题

2.2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实施方案

实施办法:

见课程体系优化图表

2.2.3研究进度

2000/01-2000/08

对旧课程设置及新课程体系初步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校内处专家、教师、临床医师、在校生及毕业生的意见,综合分析,确认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重复、交叉陈旧内容,具体确定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的办法和改进措施;

2000/09-2001/08

形成教学计划:

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重复、交叉陈旧内容,具体提出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办法和改进措施,形成新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实施;

2001/09-2003/06

选择2001年招生入学中医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进行试点,并进行分段评估新课程设置效果。

并对课题总结,并进行总结,进行课题鉴定。

由于考虑到课程周期的时间性问题,在课题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将继续进行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总结推广。

2.2.4可行性分析

研究难度:

课程体系调整,涉及到多门课程的改革。

研究基础

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

1、对于高等中医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不合理、不能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的矛盾,我们已经充分加以重视,学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已经注意到逐步解决这一问题。

1997年以来的各级教学研究课题中,我们开展了有关中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转变的讨论中,就上述问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深入讨论。

2、我们在1999年度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过程中,把中医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成功经验固化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3、1998年度我们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教学研究课题“中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把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目前进展顺利。

从1995年以来,我校的经典课程(《伤寒论》、《温病学》和《金匮要略》的课程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作了大胆尝试,将既往的经典理论课程转向临床基础课程,提出了“经典课程回归临床”的观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此项改革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已经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重新编排成一门新的课程,即《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1、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成果,新的教学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改革内容;

2、目前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已经形成共识,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3.学校对于教学改革的全力支持是本课题能够进行下去的基本保证,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制订了各项措施政策,并提供了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4、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完成整个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对可能出现困难的对策

学校的支持

教研室的支持

根据实施情况完善改革方案

稳妥推进,分步实施

组成子课题

3、项目预期的成果和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

项目预期的成果形式为将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新的课程设置将影响到学科的更加合理的分化或整合。

本项目的实践结果将产生一批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

对于研究结果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将形成教育研究论文、论著等形式向社会推广。

本项目在计划的三年期间,将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新生(2000级或2001级)中试行,受试人群在600-1000人。

当本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后,可继续扩大到以后的各级学生,在预期时间内,收益人数将达到2500人以上。

如果本项目结果经过检验证实可行,则可向其他中医药院校推广,则收益的人群更多。

4、项目特色及创新之处

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中医药人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设立是根本。

本课题研究是在我校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新的课程体系把握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和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结合时代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

新课程体系在结构方面明确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基础课程、及临床提高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更有利于整个知识系统的传授,使课程体系更加趋向合理。

对于原有课程的较大幅度调整,包括重新整合、交叉和调整,既考虑到了中医类专业课程改革“大基础、宽口径、后期分化”的要求,也考虑到了今后中医类专业进一步融合的可能。

因此本课题提出的课程体系具有超前性。

在本方案中,中医学专业和针灸推拿专业的前期课程(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打通,中医经典课程成为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保证了今后中医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牢固。

对于经典课程的处理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我们将现有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伤寒论》《温病学》和《金匮要略》作为临床经典课程,并且将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保证了中医类专业学生对于这三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改革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新学科的建立。

《内经》作为后期理论提高课,同样考虑到避免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复,同时注意到了学生理解程度与课程设置的协调性。

《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方药学》《中医临床方药学》课程的重新定位和设立,是我们整个项目计划中的重大举措,其目的在于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

由于加强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力度,在以后的中医临床各科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大大减少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重复的内容,从而减少了既往教学内容重复的程度,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医课程体系的各个重要环节,如果本课题获得成功,将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5、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合计

20万

1.资料、文献

0.5万

课题资料查询、打印、文献收集等

2.调研

3万

国内主要中医院校(3-5家)调研

3.数据处理

0.5万

资料录入、数据统计

4.协作

2万

基础、临床基础、临床学科各调整学科之间的协作

5.教学资料编写

4万

课程体系调整后的课程的重新设置编写、有关实践教学大纲、操作指南、教学参考资料、考核标准等的编写

6.项目实施

4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出

7.实践教学试点

1万

临床基础及临床教学过程中实验观察及交通等

8.论文撰写、出版

2万

论文发表、教材出版、专著出版等

9.总结、鉴定

1万

用于课题结题的各项开支

10.其他

1万

科研管理、专家劳务咨询费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