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845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docx

概论课理论教学大纲

 

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制定部门:

社科部

执笔人:

李秋生

审定人:

吕新发

河北金融学院

二○一五年三月

制订说明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要求全国普通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方案)。

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了新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

根据新教材,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大纲进行制定。

 

             河北金融学院

               社科部

               二○一五年三月

 

目录

一、课程基本信息………………………………………………………3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3

三、学时分配表…………………………………………………………3

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4

五、课程教学内容………………………………………………………4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19

七、推荐教材……………………………………………………………19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b15266004

课程类别:

公共基础课

学时:

68

学  分:

4

适用专业:

2014级本科所有专业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根据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和最新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知识,使学生学会客观理智阅读当代中国,以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学时分配表

章节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8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6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6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6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5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5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精神

7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4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5

第十一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6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论

6

合计

68

四、课内实践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采用探讨式、演讲式、辩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五、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成果的形成、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运用,创新,中国优秀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历史进程:

树形结构。

2重要意义:

胜利的保证;精神支柱;科学态度、优良作风和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1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

(2)实践基础: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主义改造、建设

(3)个人基础:

毛泽东其人其事

2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2)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正确总结

(3)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科学理论体系:

六大方面

2主要内容:

(三)怎样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的财富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历史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

(2)主观条件:

善于总结经验

军政全才的个人素质

传奇人生

2形成过程:

萌芽阶段;命题形成阶段;理论轮廓形成阶段;体系形成阶段;地位确立阶段;确立后的发展时期

3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体系:

九大方面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时代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国内情况的新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

形成过程:

2000年2月第一次提出;5月明确意义;2001年7月建党70周年大会提出要求;2002年11月十六大阐述科学内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科学内涵: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怎样形成的?

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

理论源泉:

马义、毛想、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是马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主要内容是什么:

核心: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1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南

3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四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1.形成:

提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论证:

抗日战争初期

确立:

党的七大

2.发展:

邓小平:

解放思想

江泽民:

与时俱进

胡锦涛:

求真务实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主要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起点,国情

理论联系实际:

用理论指导实践

实事求是:

形成新理论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验证新理论

2.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的运用与发展;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运用实事求是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

(一)怎样贯彻实事求是?

1.走自己的路:

(1)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2)历史经验:

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

社会主义革命:

合作化、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理论误区:

走自己的路不意味着不走寻常路,不意味着一条道走到黑,不意味着不借鉴别人的路。

2.理论创新:

(1)走自己的路需要理论创新

(2)理论创新的条件:

勇气和智慧

(3)理论创新的意义:

民族进步的灵魂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提高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价值的认识水平。

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

教学难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依据、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一)时代背景:

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时代特征

(二)理论源泉:

中国革命经验

(三)形成过程:

1初步形成:

第一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标志:

2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3达到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标志:

新民主主义论

4系统总结:

解放战争,标志:

总路线,论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

1主要内容:

领导、主体、对象

2理解: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革命动力:

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革命对象:

三座大山

革命前途:

新民主主义社会

革命性质:

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没有本质区别,总路线确定前进方向,基本纲领则是对总路线的具体化和深化,包括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

在概念的层次上,总路线高于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

是什么:

国体、政体

为什么:

2经济纲领:

是什么:

三大纲领

为什么:

3文化纲领:

是什么:

民族的科学大众的文化

为什么:

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一)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形成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理论依据和主要内容

1理论依据

2主要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三大法宝”的提出:

(二)“三大法宝”的主要内容:

1统一战线:

(1)含义

(2)可能性和必要性

(3)统一战线的策略

2武装斗争:

(1)含义:

(2)理论依据:

(3)条件:

人民军队;战略策略

3党的建设:

1含义

2理论依据

3主要内容: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三)“三大法宝”的关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特点和历史经验,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怎样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

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代内容:

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

二、怎样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提出

2主要内容

3主要特点

4可能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1主要内容

(1)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2)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3)实行正确的阶级政策

(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2过程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主要内容:

(1)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

(3)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过程

2社会主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第三、用和平方法改造

第四、有一些偏差和失误

三、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初步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教学重点:

初步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教学难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初步探索

1初步探索过程

2初步探索理论成果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一)理论源泉:

(二)形成与发展过程

1苏联

2我国:

(1)11届3中全会前

(2)11届3中全会后:

1)十一届六中全会

2)十三大

3)十五大

二、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科学含义

(二)基本特征

(三)理论意义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

二、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提出

(二)主要内容

(三)怎样贯彻?

三、怎样认识党的基本纲领?

(一)提出

(二)主要内容

(三)怎样贯彻?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详细内容。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内在逻辑。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三、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全民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改革的根源、性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认识对外开放的根源和内容。

教学重点:

改革的性质和开放的内容。

教学难点:

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改革的根源

(二)改革的性质

(三)改革的内容

第二节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怎样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一)开放的根源

(二)开放的内容

(三)开放的措施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特征和政治体制改革,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难点: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策略。

政治体制改革。

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的含义。

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1时代背景

2形成与发展过程

3基本特征

二、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主要内容

(二)各经济成份的位

三、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主要内容

(二)各分配方式的地位

(三)深化收入分配政策

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工业化

(二)、新农村

(三)、自主创新、统筹发展、节约资源、扩大就业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一)民主的涵义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特色

A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性质

(二)由来

(三)组织原则及运行

B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性质

(二)形成

(三)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

C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一)、依法治国的性质和含义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怎样认识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二)、积极稳妥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学内容:

一、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一)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二、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怎样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和发展,认识这一方针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不懈奋斗。

教学重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教学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怎样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一)祖国统一问题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与确立

(二)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

(三)成功实践

二、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哪些新的发展?

(一)新的内容

(二)新的对台政策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了解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

当代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中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过程及对国际的影响。

一、怎样认识当今国际形势的特点?

(一)时代主题

(二)国际形势特点

二、怎样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形成与发展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及其领导核心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主体及其地位,自觉发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坚持党的领导。

教学重点:

各阶级各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教学难点:

工人阶级地位问题与党的建设。

一、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一)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

(二)调动各阶级各阶层的积极性

二、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加强党的建设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参考书:

1.庄福龄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奚广庆主编.邓小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

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考核方式:

该课程采取闭卷的考核方式。

学生最后成绩即总成绩测算办法为:

平时成绩加独立实践课占总成绩的50%加期末成绩的5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以学生出勤、课堂讨论表现、平时作业等为主要标准。

独立实践课成绩主要以学生参加校内外实践课的情况给定。

考核标准:

根据选用教材、课时量大小、以及该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作用,考核范围基本限于所讲内容,难易程度要适中,试题量在120分钟左右为宜。

七、推荐教材

1.本书编写组主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