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469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19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野生动物的天堂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野生动物活跃在这片广阔的高原上。

   藏羚羊的腿细而小,全身的毛丰厚柔软,体态优美,矫健敏捷。

母羊没有羊角,公羊有两条竹节状的犄角垂直竖在头上。

它们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四散逃开,消失在高原深处。

   相比之下,藏野驴的胆子就大得多。

它们经常成群结队地在高原上昂首遨游。

这时你会觉得,它们才是高原真正的主人。

有时,调皮的藏野驴还和汽车赛跑。

藏野驴的速度真快!

一般时速45千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60千米,可谓高原赛跑冠军。

   野牦牛要在较高的山地上才能见到。

它们全身呈黑褐色,体侧腹部和四肢都有柔软细密的体毛,几乎要挨着地了。

它们喜欢结伴而行,组织纪律严明。

当大队牛群静卧休息时,必定有一两个“哨兵”放岗站哨,一旦看见危险的情况,便发出信号,迅速逃窜。

   藏雪鸡是高原上较古老的动物之一。

它们并不是真正生活在雪地上,而是栖息于高山上裸露的岩石中,一般三五成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藏黄羊则是所有动物中最常见的。

静止时藏黄羊不容易被人发现,但奔跑起来就两样了。

它们屁股后面的白斑是非常醒目的标志。

这块白斑成为猎人和其他捕猎者最好的瞄准点,使藏黄羊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危机。

   青藏高原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可近年来不断出现藏羚羊和藏黄羊等动物被猎杀的情况。

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只有和它们和谐相处,才能共存于同一片蓝天下。

(1)藏黄羊的特点是__________

A.组织纪律严明。

B.赛跑速度很快。

C.屁股后面有白斑。

D.胆子很小。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一般时速45千米左右,有时甚至达到60千米,可谓高原赛跑冠军。

①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

②这句话中的“一般”能否去掉?

为什么?

(4)为什么说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5)请写一句标语,呼吁捕猎者不要捕杀野生动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解析:

(1)C

(2)作比较;藏野驴的胆子很大

(3)列数字;藏野驴的速度很快;不能去掉。

因为“一般”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这样的。

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野生动物活跃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上,它们或可以研究,或可以观赏,所以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5)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你自己。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①同第二题。

②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此类试题常常给定一个主题,让考生根据这一主题拟写标语,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的特点,主题突出,字数简洁,活用修辞,语言要温馨委婉。

故答案为:

(1)C;

(2)作比较、藏野驴的胆子很大;

(3)1、列数字2、藏野驴的速度很快;不能去掉。

因为“一般”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这样的。

如果去掉,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等野生动物活跃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上,它们或可以研究,或可以观赏,所以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5)爱护动物,就是爱护你自己。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①同第二题。

②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设计标语语言要简练,紧扣宣传主题。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小河

   ①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②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③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

绚而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④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自己火红的脸庞。

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

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⑤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又一阵风来,倒映在水中的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⑥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时,寒风肆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ī)窸窣(su)窣的声响。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⑦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的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轻掩 ①遮盖;②关;③乘人不备。

   (________)

凝固 ①结实,牢固;②坚硬;③坚决地;④本来。

   (________)

(2)本文第③一⑥段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请说明理由。

(3)认真读第②段,找出描写小河静态的部分________;找出描写小河动态的部分________。

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③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5)为什么作者把夕阳西下时小河中倒映的树影比作醉汉?

“站定”又是什么意思?

(6)文中多处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________。

解析:

(1)①;②

(2)时间顺序。

 从“小河的早晨”“太阳爬上了树梢”“夕阳西下”“小河的夜晚”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

;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小河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是美的,小河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画面感强烈

(4)描写了早晨的河面薄雾缭绕,朝霞映红了河面的情景。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小河朦胧的样子写活了。

(5)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

“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6)拟人;比喻;示例: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解答。

(3)考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5)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6)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故答案为:

(1)①②;

(2)时间顺序。

 从“小河的早晨”“太阳爬上了树梢”“夕阳西下”“小河的夜晚”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1、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

2、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3、小河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是美的,小河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画面感强烈;

(4)(5)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

“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6)1、拟人2、比喻3、示例: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考查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课外阅读。

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在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

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

卞和跛着一条腿,再次入宫去献玉。

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继位的是文王。

卞和捧着那块美玉,坐在山脚下哭泣,连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

卞和说:

“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受,我痛心的是宝石被当做石头,一片忠心却成了罪名。

”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仔细打磨,果然是一块熠熠发光的美玉。

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玉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璧”。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蒙骗——________        贡献——________

(2)短文一共写了________个人物,________是主要人物。

(3)短文用一件物品贯穿全文,展开情节,这件物品是________,它是全文的写作________。

(4)对这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说明楚王的愚蠢、残暴和玉匠的无知。

B.主要说明卞和有耐力、有毅力,是玉石鉴别专家。

C.主要说明卞和出于忠诚,不怕挫折和摧残,敢于坚持真理终能战胜谬误。

解析:

(1)欺骗;奉献

(2)四;卞和

(3)和氏璧;线索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短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蒙骗:

欺骗或哄骗。

贡献:

进奉;进贡。

(2)、(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欺骗、奉献

(2)四、卞和(3)和氏璧、线索(4)C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故都饱含秋意的景观,其中有五处景观用笔极简,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样一笔带过的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笔极简

(2)作者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经常提及南方的秋天,这样写的用意是(   )。

A.故都和南国的秋都富于特色,二者放在一起才能表达作者对秋的怀念

B.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C.写出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都是好的,作者难以取舍

D.将所有自己怀念的故都的秋和南方的秋都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对二者的喜爱

解析:

(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B

(2)B

【解析】【分析】

(1)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1、陶然亭的芦花2、钓鱼台的柳影3、西山的虫唱4、玉泉的夜月5、潭柘寺的钟声;B

(2)B

【点评】

(1)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课外阅读。

童心悠悠(节选)

   每当我看见儿童——捉迷藏、跳房子、办家家酒……我的血就加快了流速,全身微微发热,心里格外兴奋。

   我盼望成天和儿童一起。

终于和他们在一起了!

   难忘啊——我们一起在湛蓝的天空下阅读优美的散文、诗句,讲孙悟空遨游太空的故事;我们一起在乡间田野上畅谈,又登上俏丽的小山,拾片红叶、采朵秋菊,跟着放牛娃唱牧歌;我们在充满神秘、哲理的松坡林里捉迷藏,你找,我躲;这儿一角衣襟,那儿又冒出半截脑袋,林里充满了朗朗的笑声……

   这些声音常常掀开我童年的窗帘——

   那时,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

饥饿(   )可畏(   )法国的雨果说过(   )好奇是饥饿的粮食(   )每遇到它就想吃(   )那么我的饥饿可算是“好奇症”吧(   )因为这“病”的缘故,我很小就会拆卸玩具、收音机、安装小汽船;知道了洋娃娃为什么会“哇哇”地叫、怎样使一块铁皮不沉水;懂得了野鸭为什么叫候鸟、而喜鹊又叫留鸟;想象着今后要到天宫去取桂花酒,下海里龙宫找龙王;因为这“病”的缘故,妈妈说我是淘气的野孩子;叔叔因我拆收音机打了我两巴掌;隔壁李奶奶说这孩子长大了要翻天的。

   啊,我希望我的“好奇症”继续发作下去,永远保持童心,永远在好奇中生活。

永远过那追求、探索、惊奇、天真、快乐的儿童生活。

童心,童心把我带回到五十个小朋友的欢快笑声之中。

(1)给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文中的“病”加引号,是因为________。

“我”的“病”实际指的是________。

作者说“我”是一个充满饥饿的孩子就是说________。

(3)读了全文,可以知道作者的职业是________。

他在文中回忆了自己________时的快乐生活,也写出了自己现在和________在一起的快乐。

(4)你觉得妈妈、叔叔、李奶奶对“我”的态度对吗?

为什么?

(5)你还知道哪些和童年有关的名人名言呢?

写一写吧。

解析:

(1), !

 :

“ , 。

” !

(2)并不是真病;“我”的好奇心;“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3)小学教师;童年;学生

(4)不对。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应该鼓励和保护,而不应该扼杀。

(5)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的,这就是他们最初的爱,遏止这种爱是不明智的。

(泰戈尔)

【解析】【分析】

(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5)考查对名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

(1), !

 :

“ , 。

” !

(2)1、并不是真病2、“我”的好奇心3、“我”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

(3)小学教师、童年、学生;

(4)不对。

对于孩子的好奇心,应该鼓励和保护,而不应该扼杀。

(5)孩子们是热爱生活的,这就是他们最初的爱,遏止这种爱是不明智的。

(泰戈尔)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3)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含义。

6.课外阅读。

荷兰的郁金香

   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走遍荷兰,你会发现郁金香到处开放。

那花有光滑碧绿的长叶,叶间伸出一梗壮实的花茎,向上托了朵柔美的花,活脱脱像只典雅的高脚酒杯。

郁金香花色缤纷,而且每种颜色有个美妙动听的名字,像烈焰般炽热鲜红的叫“斯巴达克”;像黑夜般神秘幽深的叫“夜皇后”;白花,镶有浅红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性”,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荷兰人的想象多妙!

   荷兰人迷郁金香快痴了。

有个老板竟然用他的酿酒厂换一棵罕见的郁金香。

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有幢非常美丽别致的小石屋,就像一座童话里的皇宫,门前墙上的一块石头上刻着:

“此屋出售,价值三枝郁金香。

”所以荷兰人把郁金香定为自己的国花。

   其实,郁金香原生长在我国的青藏高原,现在那儿还有野生的郁金香。

很久以前,这花被荷兰人发现,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他们那双能变沧海为桑田的神奇的手,轻轻抚弄暗淡柔弱的小花朵,一年、两年……好多年过去了,人们再也辨认不出郁金香那可怜的模样了,她出落得惊人的庄重、典雅,就像有个作家说的:

艳丽得让人睁不开眼,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1)短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在文中找出来。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3)先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再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描写某一种花草。

白花,镶有浅红花边的,被誉为“中国女生”,真是亭亭玉立,秀姿天成。

解析:

(1)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2)短文从三个方面写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①到处种着各种郁金香;②舍得出高价购买郁金香;③从原产地——中国带回国后,细心栽培郁金香。

(3)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仿句略。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自然段。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把“白花”当作人来写,使它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故答案为:

(1)在茫茫花海中,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2)短文从三个方面写荷兰人最迷郁金香:

①到处种着各种郁金香;②舍得出高价购买郁金香;③从原产地——中国带回国后,细心栽培郁金香。

(3)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仿句略。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7.课外阅读。

泥人张(节选)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   )到桌子下边,打鞋底(   )下一块泥巴。

右手依然(   )杯饮酒,眼睛也只(   )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   )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   ),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

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

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

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

“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

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

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

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

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个儿。

(1)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瞅 抠 伸 端 捏弄 摆弄

(2)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后面的“贱卖海张五”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4)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解析:

(1)伸;抠;端;瞅;摆弄;捏弄

(2)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中,我体会到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娴熟准确,是具有高超技艺的。

(3)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

“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4)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技艺高超、从容内敛、不畏豪强、胸有成竹的人。

【解析】【分析】

(1)本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