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前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槪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附。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髙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
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⑴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窍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而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列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髙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
(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髙兴"错误,颈联英实是说国上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箫然""架竹苫前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穷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
(I)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窍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而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而,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査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査形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
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
合解读。
2.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再与鼎臣游龙门寺
曾丰注
初叹来游未必重,
壁间故迹尘轻浣,
坐上酒生冬暧意,半酣僧不须烹茗,
等闲十载又相逢。
物外初心病暗攻。
檐前梅弄岁寒容。
自有山云可荡胸。
【注释】曾丰历任赣县县丞,义宁,浦城县令,广东经略司曹,徳庆知府,湖南参帅,朝散大夫等职。
生性耿直,不畏权贵,嘉泰四年(1204年),被罢职回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友人上次同游留下的题字已经被灰尘弄脏,侧而点明了两人离别之久。
B.和友人长久离别,身体多病,仕途坎坷,整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
C.诗人和友人重逢一起饮酒观景,借梅花和山云表现出诗人内心高洁的情操。
D."山云可荡胸"借用杜甫典故,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也为之荡漾。
(2)诗的前两句感情丰富,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B
(2)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解析】【分析】(I)B项,"抒发了诗人内心浓浓的悲伤”错误,诗歌表现的是与友人重逢的喜悦和诗人内心髙洁的情操。
故选B。
(2)此题要求分析前两句的情感,首先翻译句子,然后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语分析情感,第一句"叹息""来游未必重”,表达作者故地重游的伤感:
“等闲十载”表达时光流逝的感慨:
"又相逢”表达老友重逢的喜悦。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故地重游的伤感之情。
诗人故地重游,叹息不能再见到友人,内心伤感。
②和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
诗人没想到在故地重逢友人,内心感到喜悦。
③光阴易逝的慨叹之情。
诗人想到转眼间分别已经十年,感叹时光易逝,因而内心喜悦的同时又有悲伤之感。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岀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阅读下而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妻芙。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的诗歌(填写
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英稍加改造便別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答案】
(1)凄凉悲切;送别
(2)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亳无做作之感;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徳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中,作者描绘了一幅日暮独立图。
天寒日暮时分,友人离去,作者独立于苍茫山林中,久久不愿离去。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表明作者的孤寂,说明了环境的凄淸,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归去来兮",说明叶衡离开建康奔赴京城,道出了送别友人的中心。
由此可见,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凄凉悲切的氛围。
并由内容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
(2)本题中,"归去来兮"表达的是的不舍;"今我来思,杨柳依依"传达的是悲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引用,借李广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考生围绕这些要点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凄凉悲切送别
⑵①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②"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将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③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徳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表达了对叶衡的赞扬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査考生把握诗歌意境以及题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象,内容以及情感。
(2)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明确:
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抒情。
考生要找出诗歌使用的典故,并分析该典故抒发了什么情感。
4.阅读下而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淸)纳兰性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油裙③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
②相关:
关心。
③渝(jian)裙:
溅湿了衣裙。
这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油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A.4B.5C.6D.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
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而"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⑴C
(2)D
(3)"疏疏"正而描写寒柳箫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而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
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
故选C。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
故选D。
(3)用词方面:
"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侧而描写:
"五更寒""明月"侧而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手法方面:
"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
(1)C:
(2)D;
⑶"疏疏"正而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
"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
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
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常识的赏析能力,注意平时多了解诗歌常识内容和特点。
读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的常识内容及特点,然后阅读诗歌来分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从作者、注释来理解诗歌。
读作若,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读注释,疏通诗歌的内容,然后通过正确的翻译来判断选项。
⑶本题考査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
翻译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文句总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和手法,要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5.阅读下而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隋]明余庆①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
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
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七气。
④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颈联运用细右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⑴B
(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按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
(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代,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而,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
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七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七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英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点评】
(1)本题考査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而这首膺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
杜甫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J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穡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们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肖描写,写岀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
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
“寸步曲江
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用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D
(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I)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
畴能补天漏?
"意思是“唉,可怜!
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
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
”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并推己及人,"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意思是"方欲应邀岀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
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
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淸是黄昏还是白天。
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而一次”,叙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岀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
故选D.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圉绕"雨"写景,意思是:
城南边有座终南髙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
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岀了眼前雨水之大: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髙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进行抒情,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岀了雨大,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结合注释背景“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穡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
"雨虽多,不害稼也。
”而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髙山仿佛要被雨水冲疋,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点评】⑴该题考査诗歌鉴赏的能力。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该题考査写景手法以及情感的分析。
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写景的手法,分析情感需要考生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7•阅读下而这首词,完成下而小题。
寓多令•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
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岀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
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髙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C.嚥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
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槪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⑴A
(2)①秋景凄淸:
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判旅漂泊
【解析】【分析】
(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
故选AO
(2)"纵芭蕉不雨也哩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淸:
“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离人相别之愁苦: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岀自己功业无望的愁怨;"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劃旅漂泊的愁情。
考生据此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
(1)A:
⑵①秋景凄淸;②亲友相别:
③功业无望:
④劉旅漂泊
【点评】
(1)本题考査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岀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而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鹿)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
风飞舞的景象。
(2)淸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岀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
(1)柳絮:
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髙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纟幺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
(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
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岀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
(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
《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
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
《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线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故答案为:
⑴柳絮;拟人
⑵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
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藹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髙绪。
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纟幺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中意象及英手法的能力。
意象是承载诗词反映的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它可能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