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3748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外来务工青年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第七课题调研小组

(成员:

陆青、王蕴祥、钟爱萍)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人口是关系到松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

加强人口综合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近年来,随着松江经济、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外来人员的数量迅速攀升。

据区人口办今年4月底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区外来人员的总量已达679577人(不含大学城和16岁以下人员),而作为外来人员中的主力军——外来务工青年达552351人,占总量的81.2%。

来松青年的到来,是多元文化和多元人才的融合,保证了松江的发展活力。

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新松江青年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愿望需求,帮助其适应、融入松江这座城市,共建现代化新松江,共享发展成果,直接关系到松江的未来发展。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们调研小组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我区外来务工青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现状展开了课题调研,并提出初步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方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有关部门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展开分析。

本项调研的范围选择在我区九亭镇、新桥镇、车墩镇和岳阳街道,分别代表我区外来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和繁华中心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调查条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

问卷内容包含了外来务工青年的基本情况、生活和工作现状、融入情况、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等五个方面,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外来务工青年的生存发展状况。

(三)样本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外省市来沪务工青年,平均年龄为25.64岁。

其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外省市非农业户口占52.4%,外省市农业户口占47.6%,其中,农业户口中经常干农活的占37.3%,偶尔干农活的占41.8%,基本不干的占20.9%;独生子女占20.9%,党员占13%,团员占47.8%,群众占39.1%;未上过学的占0.3%,小学占2.7%,初中占14.4%,高中占33.4%,大专占16%,本科占30.5%,研究生以上占2.7%。

主要流出地为安徽、广东、江苏、浙江四省。

二、外来务工青年生存发展状况

(一)工作与生活状况

外来务工青年的流动把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目的,他们只要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有一份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能够解决住宿、吃饭等日常必需消费问题,也就有了在这个城市继续生活的开端和立足的资本。

我们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针对以下几个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

1、职业

从行业分布看,我区来松青年从事行业以制造业和社会服务业为主,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占66.8%,从事社会服务业的占15.2%,从事餐饮业的占9.1%,其他行业的占8.9%。

从工作单位的性质看,私营企业(8人及以上)占绝对比例。

其中私营企业占65.1%,其他依次为个体工商户占10.5%,外商独资占7.8%,合资占6.4%,国营企事业占3.6%,集体企业占3.3%,港澳台资占2.4%,居民家庭占0.6%,党政机关占0.3%。

从找工作途径上看,47.3%的受访者在松江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招聘会,通过同乡(包括亲属或朋友)的占33.1%,通过网络的占7.4%,其他途径的占12.2%。

从工作稳定性来看,没换过工作的比例占72.1%,换过一次以上工作的占27.9%。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大部分务工青年由于有一定的文化层次,基本上是通过正规的招聘找到工作的,所从事的也大多数是技术性的工作,且工作较为稳定。

可见,外来务工青年文化程度越高,其使用劳动力市场信息,运用公共资源的能力越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也越高。

2、经济收入

从工作收入来看,平均每月收入在1000至1999元之间的有32.9%,在3000至3999元之间的有24.7%,在2000至2999元之间的有19.6%。

经济收入决定外来务工青年在城市的生活水平。

应该来说,被调查的我区外来务工青年的收入不低,之所以如此,是与他们的技术工作的性质分不开的,说明他们经过自己的奋斗初步在松江立住脚了。

3、居住状况与住宿条件

从居住状态看,外来务工青年住单位提供的简易宿舍的比例最高,占67.4%,其他居住方式依次是自己租房的占27.4%,自己买房的占4.6%,居住在建筑工地工棚的占0.5%。

从居住时间看(见图1),他们平均累计居住时间在28个月左右,30个月以内的和30个月以上的各占一半左右。

随着居住时间的增长,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也会逐渐提高。

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城市的各种文明,其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

从居住环境看,约一半以上的受访者知道居住地附近有公益性或较为便宜的文化体育设施,50.8%去过运动场,47.2%去过活动室,45.9%去过图书室,34%去过棋牌室,31.4%去过健身苑,28.8%去过社区学校。

 

图1外来青年平均居住时间分布图

 

图2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使用情况

可见,外来务工青年主要居住方式有住单位宿舍和租房这两种。

绝大多数外来青年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也没有资格享受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只能租赁私房或由单位提供住处。

经调查,他们租房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这主要是由于城市郊区地理位置接近市区,当地农民房屋有余、租金较为便宜等。

住单位宿舍的,这类用工单位主要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

单位提供宿舍一般不收取房租费,宿舍大多比较简易,少数是新建的专用集体宿舍。

在调查中发现,也有少部分外来青年经过数年打拼,有了一定的积蓄,自己在城市购买房屋,但能购买新的商品房的还是极少数。

4、权益保障

从参保情况来看,我区外来务工青年参加外来人口综合保险的覆盖率一般,占50%,没有参加的占28%,不知道雇主有没有投保或者不知道这种保险的占22%。

综合保险是为外来从业人员“量身定做”的社会保险,为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知道参加综合保险能享受什么待遇的受访者仅占48.9%,有51.1%的人不知道综合保险的意义。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我区来松青年大部分工作在正规单位,有稳定的工作,所以参保率很高;二是由于保险与个人健康状况联系在一起,而来松青年大多身体健康,所以尽管自己参保了,但自身参保意识淡薄,缺乏保险知识。

(二)社会认知状况

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的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方式不同,因而在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方面也不同。

外来务工青年从外地进入上海,实际上就是与发达的城市文明和社会不断整合的过程,也是以“上海人”为参照群体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

我们主要从语言使用、社会交往等方面做了调研。

1、语言使用和生活习惯

从语言方面看,90.5%的受访者在上海大部分时间是讲普通话,讲上海话的仅有1.4%,讲家乡话的占8.1%;6.5%的受访者能完全听懂上海话,45.7%的受访者能听懂一些上海话,47.8%的受访者听不懂上海话;仅有3%的受访者能非常流利地用上海话与上海人交流,有19%能说日常用语,其余78%的受访者不能用上海话与上海人交流。

由于工作环境里同事大多来之各地,所以绝大部分外来务工青年的日常交流语言是普通话。

从饮食方面看,“完全适应”上海饮食习惯的受访者占4.9%,“适应”的占20.4%,“一般,还能接受”的占40.2%,“不太适应”的占16.6%,“不适应”的占16.3%,“说不清”的占1.6%。

2、社会交往

从交友方面看,55.5%的受访者愿意与上海本地人交朋友,32.3%的回答无所谓;当问及经常联络的朋友中有多少上海本地人时,32.9%选择“没有”,47%选择“5个以下”,20.1%选择“5个以上”;对于是如何认识上海本地人朋友,75.3%是通过工作,38.1%是通过平时生活,14.2%是通过别人介绍,13%是通过网络,7.3%是通过娱乐活动。

从社会支持方面看,有接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员比较友好,但遇到困难时认为上海人会提供帮助的比例为38.6%,他们遇到困难时还是愿意找自己熟悉的老乡帮忙(60.7%)或自己解决(25.4%)。

有33.4%的外来务工青年接受过上海市民基本常识方面教育,主要是居委会、社区组织(46.5%)所在企业(40.5%)提供的。

可以看出,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交往具有地缘相似性和身份相识性,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凸现其封闭性的特点,而这种封闭性客观上会形成一定的自我隔离状态,会制约他们的社会融入。

从婚恋观方面看,45%的单身受访者希望自己的配偶是上海人,原因包括“可以更好地融入上海生活”(61.8%),“为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53.3%),“以后自己有更好的发展”(40%),“有上海本地亲戚照顾”(10.9%)。

3、社会组织参与

从对社会组织的兴趣上看,48.9%的外来务工青年对校友会最感兴趣,实际参加校友会活动的占35.9%,28.3%对同乡会最感兴趣,实际参加同乡会的占18.5%,9.5%的选择对工青妇组织最感兴趣,实际参加工青妇活动的占10.10%;其他组织见图3。

此外,还有28.3%的外来务工青年没参加过任何组织或团体的活动。

 

图3外来务工青年参加社会组织活动的情况

对于参加组织或团体活动的目的,42.1%的受访者是想扩展人际关系,18.5%是想提高自己思想修养,14.4%是想有一种归属感,10.1%是想学到知识和技能,此外,满足兴趣爱好的占9.5%,打发时间的占2.7%,为社会和群众办好事的仅占1.9%,想展示自己才华的也只占0.8%。

当问及外来务工青年遇到困难时最想寻求哪个组织帮助时,选择政府部门的比例最高,占65.2%,其后依次是同乡会(13.9%)、社区居委会(10.3%)、校友会(6.3%),工青妇(4.3%)。

而当问及是否参加社区的文化活动和志愿性公益活动时,有51%的外来务工青年不知道如何参加,有10.3%不想参加。

可见,由于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是封闭性的,来沪青年被各种社会组织排斥在外,成为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

综上所述,外来务工青年未能快速地适应和融入上海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和本地市民之间缺乏接触和沟通的机会。

而只有接触与交往才可以消除偏见和歧视。

随着外来务工青年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增长,他们和本地市民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交往和接触机会,两者之间融合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外来务工青年将越来越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三)发展需要及利益诉求

外来务工青年的深层发展和融入,要求其内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情感上找到归宿,成为真正的“新松江人”。

我们主要从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以及现代观念等方面展开调研。

1、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松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被问到未来的打算时,“看情况再定”的比例最高,占44.8%,其次是“长期留在松江”占16.6%,选择“在松江创业”的占9.8%,“终归要回老家”的占9.5%,“学了技术再回家创业”的占9%,“就这样往返于松江与老家之间”的占4.1%,“没有考虑”的占6.3%。

当被问到松江是否为理想的生活城市时,回答“是”的占36.4%。

从目前生活状态看,对个人在上海(松江)的发展前途问题,“有时乐观有时悲观”的比例最高,占37.2%,“说不清”的占29.9%,“很乐观”的仅占17.4%,“常常担忧”的占到15.5%;

从对自己目前各方面的满意程度看,对自己在上海的个人收入问题,回答“一般”的占46.5%,“不太满意”的占25.8%,“不满意”的占19.3%,“满意”的仅占7.9%;对自己在上海的居住条件问题,“一般”的占51.4%,“不太满意”的占19.8%,“满意”的占18.2%,“不满意”的占9.5%,“很满意”的只占到1.1%;

对自己在上海的人际关系问题,认为“一般”的占50.8%,“满意”的占37.8%,“不太满意”的占6.8%,“很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占2.2%;

最后,我们还调查了受访者对目前生活的幸福度,感觉“一般”的占61.4%,“幸福”的占25.8%,“很幸福”的占4.3%。

 

2、现代价值观念——渴望学习,发展意愿强烈

从价值观上看,69.6%的受访者认为来松青年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能力,47.3%认为是机遇,24.5%认为是学历,20.7%认为是社会关系。

92.1%的受访者都认为参加工作后,也应该继续学习。

其中,51.2%的人认为最需要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18.5%认为最需要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13.8%认为最需要学习外语知识,8.3%认为最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有回答者选择学习实用日常生活技能和法律知识,分别占4.4%和3.9%。

受访者当中认为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标准是“家庭幸福”的占77.7%,其次是“平淡是真”,占34%,也有26.1%被调查者认为是“造福社会”。

看来绝大部分来松青年都具有不断学习和发展自我的意识。

身处城市这个陌生而又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如学习职业技能、政策法规等,以谋求到更好的职业,获得更高的收入。

3、群体利益诉求

受访者认为,外来务工青年最需要当地政府提供的帮助是权益保障(65.8%)、医疗保障(55.7%),技能培训(32.1%)和就业(27.2%)。

在走访调查中我们也感受到,渴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惠及是外来务工青年的迫切需要。

外来务工青年的社会保障现状只能用“薄弱”来形容,不用说其他险种,就连目前最重要的外来人口综合保险的投保率也还比较低。

同时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也一直将他们排除在外,他们只能得到政府零星的关照和非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和社会援助。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来务工青年在职业、居住条件等方面,相比于底层初级的农民工而言,大多数处于明显的优势位置,但同上海本地人相比,又显然处于劣势位置,这样,外来务工青年就处在尴尬的中间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他们渴望得到城市的认同,渴望“市民”身份认同及社会融合,渴望得到市民待遇,得到尊重、认可和接纳。

以总体上看,外来务工青年在松江的生存发展状况目前还停留在“合格建设者”阶段,要实现和谐融入松江,共同享有松江的发展成果,还任重道远。

三、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青年在为松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其融入当地的渴望和诉求也越发强烈。

他们希望获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生活地位,希望接受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希望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融入当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松江人”。

为此,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平等对待、引导融合、优化服务,完善管理”为原则,提高对外来务工青年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引导他们为构建和谐松江贡献力量。

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展需求方面

1、提供更多满足外来务工青年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92%的外来务工青年表示愿意继续学习,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继续学习、再培训意愿折射出的是强烈的再发展动机。

因此,政府部门应提供更多满足外来务工青年强烈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让外来务工青年可按规定参加各类非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按规定参加市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等等。

2、妥善解决外来务工青年子女受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青年对其子女的期望很高,而他们的子女上学难问题非常突出,把子女留在家里,则出现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易导致儿童心理发育、人格发育不健全。

政府应切实做好工作,解除其后顾之忧。

对居住一年以上的外来务工青年子女,可以按照相对就近、统筹安置的原则办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手续。

同时,加强对民工子弟学校的服务和管理,采取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1+1”结对模式,帮助其提高办学质量,使每一个外来务工青年子女都能享有公平的教育服务。

3、营造积极向上的外来务工文化氛围,提高文明素质。

社会上努力营造学习、向上、责任、拼搏的外来务工文化氛围,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他们的可贵品质,在全社会营造公平看待外来务工者,真心对待外来务工者的浓厚氛围。

应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宣传、教育、引导等方面的传统优势,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气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使其行为规范与城市文明发展要求相匹配。

向外来务工青年开放社区文化中心、村级综合文体活动室,可与本地居民一起享有公共文化服务。

在外来务工青年中开展普法教育,倡导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二)公共服务方面

1、改善外来务工青年的居住水平和工作环境,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

外来务工青年的居住状况和住宿条件不容乐观,政府应着力改善外来务工青年的居住条件,逐步推进来松人员集中居住点建设,改建闲置非居住住房为集体宿舍,重点监控个别企业以及个别行业,努力为他们解决住宿问题,保障居住安全。

继续扩大外来务工青年参加综合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全覆盖。

2、为外来务工青年开展便利的就业服务,切实保证劳动合同签订率。

政府应健全劳动力市场,及时发布劳动力需求信息,实现用工信息的透明化、公开化,积极利用“区来沪人员就业服务中心”等平台为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政府应指导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同时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企业的监督和行政力度,确保外来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3、落实工资保障制度。

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确保外来务工青年在最低工资标准上与本区城镇职工同工同酬。

推进《上海市企业欠薪保障金筹集和垫付若干规定》实施。

劳动保障部门对克扣和拖欠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劳动争议案件,开辟仲裁(诉讼)绿色通道。

4、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松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引入大量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我区应制定相应的在住房、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符合本区产业发展方向的高层次、紧缺急需的外来青年人才来松工作、创业,并逐步将符合松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转为户籍人口,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整。

(三)城市接纳方面

1、克服思想认识误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克服把来松人员与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简单划等号、把外来务工青年视为“靠城市经济发展的救济族”、“社会边缘群体”、“问题人群”等认识误区,肯定他们的积极作用,确实树立“外来务工青年是松江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的观念,对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青年一视同仁,尽量为外来务工青年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来松青年的自我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来松青年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2、建立与外来务工青年沟通的渠道。

政府、群众团体和各种民间组织要为外来务工青年和本地居民提供各种相互沟通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在政府门户(宣传)网站上开设外来务工青年专栏,公开并介绍面向来松务工青年的各项政策。

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编辑一份直接面向外来务工青年的期刊,为他们提供松江文化历史、服务政策、法律常识、文明礼仪等知识服务,同时反映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意愿和需求,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松江。

3、融入城市社区生活。

目前,我国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是封闭的,外来务工青年被各种社会组织排斥在外,成为“城市中的老乡”这样一个既缺乏保护也缺乏约束的社会群体。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外来务工青年只有15.5%的人加入了松江的一些社团组织。

应积极引导和吸纳外来务工青年参加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他们的合法权利被社区结构化。

4、完善共建共享机制。

加强“两新”组织建设和社区党建、团建和妇建,服务外来务工青年。

重视培养、发展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加入党团组织。

区“劳动模范”、“十佳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首席医生”等评选活动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外来务工青年。

5、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一报两台”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为松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外来务工青年,特别要充分发挥《我们松江人》品牌栏目的作用,激发他们积极投身松江发展的热情,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外来务工青年提高素质,融入松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