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3693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9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衡阳市八中高三月考试题(三)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于下列各结构在生物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叶绿体②染色体③核膜④核糖体⑤细胞壁⑥拟核

A.菠菜叶肉细胞和草履虫细胞内都含有②③④

B.①~⑤在绿藻体内都存在

C.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

D.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共有的是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详解】A、菠菜叶肉细胞(植物细胞)和草履虫细胞(动物细胞)内都含有②③④,后者不含有细胞壁和叶绿体,A正确;

B、绿藻是真核生物,含有①~⑤结构,B正确;

C、颤藻是原核生物,除①②③外其他都在颤藻的体内存在,C正确;

D、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酵母菌无拟核,D错误。

故选D。

2.下列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核酸、酶、果糖、脂肪均含有元素C、H、O、N②有的酶可从食物中获得,有的酶可在体内转化合成③DNA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主要的遗传物质④菠菜和蓝藻所含的光合色素种类相同⑤四种核苷酸的特定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⑥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等有关

A.①②⑤B.③④⑤C.⑤⑥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酶的本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所以元素组成是C、H、O、N或C、H、O、N、P,、果糖、脂肪的组成元素均是C、H、O;凡是由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全是DNA,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叶绿体中的色素有两大类:

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而蓝藻没有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碱基不同的排列顺序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所以每个DNA分子都有特异性;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盘区折叠方式有关。

【详解】①脂肪和果糖仅由C、H、O三种元素组成,①错误;

②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不能从食物中获得,②错误;

③DNA是高等动物和人类的遗传物质,并非主要,③错误;

④菠菜为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蓝藻为原核生物,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二者所含的光合色素种类不完全相同,④错误;

⑤RNA与DNA的分子结构相似,由四种核苷酸的特定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不同的核酸其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⑤正确;

⑥蛋白质的多样性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序及肽链的空间结构有关,⑥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

3.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提取花生子叶中的脂肪颗粒

B.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

解离根尖—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C.可用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观察线粒体

D.可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脂肪鉴定的原理是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或者苏丹IV染成橘黄色或红色,实验操作步骤是染液染色后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是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染色,实验步骤是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线粒体是利用健那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提取叶绿素的原理是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

【详解】A、脂肪鉴定中使用50%的酒精目的是洗去苏丹染料的浮色,A错误。

B、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

解离根尖→漂洗→染色→制片→观察,B错误;

C、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作为观察线粒体的实验材料,用健那绿作为染色剂,C正确;

D、提取叶绿素是利用叶绿素溶于有机溶剂,不是用层析液,所以不能用纸层析法提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学中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4.某些溶剂可以破坏多肽链结合时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用某溶剂处理蛋白质,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成为失去自然构象的松散肽链。

当去掉该溶剂时,蛋白质又可以自发地重新复性成为原来的构象,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变性的蛋白质能够恢复原来的构象

B.实验中所用蛋白质的构象只由它的氨基酸序列决定

C.无法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是否变性

D.对变性后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无法得到其准确序列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不同氨基酸的主要区别在于R基不同,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由图可知,尿素处理会导致蛋白质变性,去掉尿素,变性的蛋白质能够恢复原来的构象,A正确;

B、实验中所用蛋白质的自然构象由它的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决定,B正确;

C、无论蛋白质是否变性,均有肽键,均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无法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蛋白质是否变性,C正确;

D、变性只破坏其空间结构,不破坏肽键及氨基酸序列,故对变性后的蛋白质进行氨基酸序列测定,可以得到其准确序列,D错误。

故选D。

5.如图为部分细胞结构及胞外环境示意图,对与之相关的几种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蛋白使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强,用胰蛋白酶处理可使细胞分散开

B.若②蛋白参与跨膜运输,其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C.若③蛋白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物质在细胞癌变后含量将增多

D.若④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其有可能是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调节作用(激素)、免疫作用(抗体)、运输作用(载体)、催化作用(酶)等。

【详解】A、胰蛋白酶可以将细胞间具有黏着性的胶原蛋白水解掉,A正确;

B、在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过程中充当载体的②蛋白质均嵌插于磷脂双分子层中,B正确;

C、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C错误;

D、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中,若④蛋白具有催化功能,说明它属于酶,有可能是催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酶,D正确。

故选C。

【点睛】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发生细胞质基质中,故催化该反应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6.下列有关水对生命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癌细胞中自由水含量较正常的细胞高

B.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

C.越冬

植物体内结合水比自由水多,从而有利于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D.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都能产生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癌细胞的代谢活动旺盛,自由水含量较高,A正确;

B、细胞衰老的特征之一是细胞内水含量下降,主要是自由水含量下降,B正确;

C、越冬植物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增大,有利于抵抗不良环境,但是细胞内自由水的含量多于结合水,C错误;

D、线粒体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叶绿体的暗反应阶段产生水,核糖体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产生水,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过程产生水,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也产生水,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7.下列关于抗体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过程最初发生在游离核糖体或者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该过程发生了三次膜的转化,高尔基体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

C.该过程不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中的S元素来研究

D.该过程涉及到四种相关细胞器、三类RNA以及多种酶和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场所是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A错误;

B、该过程发生了2次膜的转化,即内质网膜转化为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转化为细胞膜,其中高尔基体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B错误;

C、该过程可以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中的S元素来研究,C错误。

D、该过程涉及到四种相关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三类RNA(mRNA、tRNA和rRNA)以及多种酶和能量,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

B.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

C.豚鼠胰腺腺泡细胞代谢旺盛,核仁的体积较大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液泡的功能: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状态的液泡可以使植物保持坚挺状态;2、细胞在分裂期染色质经过螺旋加粗形成染色体,分裂结束染色体解旋形成染色质;3、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含有大液泡,有利于调节细胞的渗透压而进行渗透吸水,A正确。

B、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有利于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平均分配,而不是染色体解螺旋形成染色质,B错误;

C、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胰蛋白酶为分泌蛋白,该细胞中的核仁体积较大,有利于分泌蛋白的合成,能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正确;

D、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有利于白细胞吞噬病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液泡、生物膜系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液泡的功能;识记生物膜系统的组成;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如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某同学观察此图后,作出了四项判断,你认为他的结论有几项是正确的()

①该细胞取自低等植物②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8后,剩余结构可称为原生质层③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3种④此细胞一般不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

A.一项B.二项

C.三项D.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

图中1是线粒体,2是中心体,3是核糖体,4是内质网,5是高尔基体,6是染色质,7是核仁,8是细胞壁,9是叶绿体,10是液泡。

【详解】①由于该细胞中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等,因此该细胞属于低等植物细胞,①正确;

②图中8是细胞壁,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除去细胞壁后,剩余结构可称为原生质体,②错误;

③细胞中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这三种细胞器中含有核酸,③正确;

④由于该细胞没有大液泡,因此该细胞一般不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水分,④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以及渗透作用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别图中各结构,并根据细胞结构确定细胞的类型;识记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掌握渗透作用发生的两个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10.酶和ATP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所需的两种重要化合物,而细胞内还有与ATP结构类似的GTP、CTP和U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但ATP用途较为广泛。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

B.叶肉细胞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C.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的过程可使得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

D.UTP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该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产物有2种,其中含有某些酶的基本组成单位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TP的合成常伴随放能反应,而吸能反应通常伴随ATP的水解,也还有GTP、CTP等的水解,A正确;

B、叶肉细胞细胞质消耗的ATP来自于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错误;

C、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需要消耗ATP,所以ATP转化为ADP的速率加快,C正确;

D、根据ATP的结构可知,UTP是三磷酸尿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断裂后解可以得到尿苷和磷酸两种化合物,尿苷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而有部分RNA是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ATP的结构特点,能够将其它三种化合物的结构与ATP比较。

11.Rubisco是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的酶,参与CO2与C5反应,其活性远远低于其它酶。

该酶有两个CO2结合位点a、b,其中CO2分子与位点a结合,激活该酶,进而促进位点b上的CO2的固定进程。

下列关于Rubisco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的根尖细胞中含有合成Rubisco的基因,但不能合成Rubisco

B.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的Rubisco起调节作用,可促进CO2的固定

C.黑暗条件下,只需CO2激活Rubisco即可发生暗反应,生成有机物

D.Rubisco的活性远远低于其他酶,说明它是一种不具有高效性的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

【详解】A、Rubisco是大量存在于植物细胞叶绿体中,而根尖细胞不含叶绿体,其不含Rubisco,这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决定的,A正确;

B、Rubisco是酶,起催化作用,不是调节作用,B错误;

C、CO2分子与Rubisco的位点a结合,激活Rubisco,进而催化位点b上的CO2固定,但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物质条件,不是黑暗条件下能发生的,再者暗反应需要多种酶共同作用,C错误;

D、Rubisco活性远远低于其它酶,这不能说明其和无机催化剂相比不具有高效性,D错误。

故选A。

【点睛】证明酶高效性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即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其他酶。

12.如图表示光照强度对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CO2吸收量的影响。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甲、乙植物分别代表阳生植物、阴生植物

B.在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则其b1点将向右移动

C.图中e点时,甲植物净光合强度比乙植物净光合强度大

D.图中d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可能是CO2浓度、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两曲线的相交,表示甲乙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再根据真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解答。

【详解】A、据图分析,甲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高于乙,故甲是阳生植物,乙是阴生植物,A正确;

B、缺Mg培养液中培养甲植物,叶绿素会合成不足,则光补偿点b1点将向右移动,B正确;

C、e点时甲、乙曲线相交,甲植物净光合强度等于乙植物净光合强度,C错误;

D、d点乙已经达到光饱和点,限制乙增产的外界因素不再是自变量光照强度,而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利用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进行解题。

13.下列关于科学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膜的探究历程中,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透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B.在酶本质的探索中,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

C.施莱登和施旺通过显微镜观察了大量细胞后指出,细胞可以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D.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7世纪

列文虎克

用显微镜发现了活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由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3、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4、酶的发现过程

(1)巴斯德提出酿酒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2)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的某些物质,在酵母菌死亡后细胞破裂这些物质才能起作用;

(3)毕希纳发现了酵母细胞的一些物质可以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他将这些物质称为酿酶;

(4)萨姆纳提纯脲酶,并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

(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部分RNA也是酶。

【详解】A、在膜的探究历程中,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更易透过细胞膜,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的,A正确;

B、在酶本质的探索中,萨姆纳用丙酮作溶剂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B正确;

C.在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魏尔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是对细胞学说进行的补充,C错误;

D.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学说、酶、光合作用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不考虑突变,下列关于二倍体动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N)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

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均发生2N—4N的变化

B.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同源染色体加倍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核遗传信息相同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均无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

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

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

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都不发生变化,A错误;

B、细胞内染色体数发生N→2N的变化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主要是指着丝点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N→2N的变化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其产生的两个了细胞中遗传信息相同,C正确;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N—N变化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含姐妹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下列为卵巢中一些细胞图像,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对数依次为2、2、0

B.若丁是乙分裂而来,则丁一定不是卵细胞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B

D.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为甲→丙→乙→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卵巢既能进行有丝分裂,又能进行减数分裂,图甲是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因此,甲图属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乙图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数二次分裂过程,丁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也没有染色单体,因此属于卵细胞或者第二极体。

【详解】A、甲是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4,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对数为2,丙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为0,A错误;

B、若丁是乙分裂而来,则丁一定是极体,因为与乙细胞中极体部分染色体组成相同,B正确;

C、若乙的基因组成为AAaaBBbb,则丁的基因组成可能是是AB、Ab、aB、ab,C错误;

D、若图中所示细胞分裂具有连续性,则顺序为甲→乙→丙→丁,D错误。

故选B。

【点睛】在判断细胞之间的亲子代关系的时候,先看细胞分裂时期,再看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如果两者都满足的时候才可以。

16.现有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体内一个处于有丝分裂时期的细胞a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体内一个处于减数分裂时期的细胞b,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与b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色盲基因数目可能相同

B.a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b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染色单体数目相同

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