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345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6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限时训练参考答案.docx

学海导航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限时训练参考答案

学海导航·高中新课标总复习(第二轮)·生物参考答案

限 时 训 练

基础知识篇

专题一

小专题1

1.B 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元素、原子、分子、无机物及有机物都不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人体是属于个体层次,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

2.B 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都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而成。

3.D 合成该多肽的氨基酸共有N原子数是88+6-1=93,A选项错误。

88个氨基酸有87个肽键,其中一个甲硫氨酸位于肽链中的第88位(末端),甲硫氨酸的分子式为C5H11O2NS,其R基团没有氨基和羧基,故去掉该多肽中的5个甲硫氨酸将得到5条肽链,肽键数目共83个,会减少4个,B选项错误。

5条肽链至少有6个氨基和6个羧基,若去掉该多肽中的甲硫氨酸,氨基和羧基均增加4个,C选项错误。

甲硫氨酸被水解掉后,少了3个—NH—CO—,但多了4个—COOH,氧原子数增加了8-3=5个,D选项正确。

4.D 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A选项错误。

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B选项错误。

脂肪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合成该物质不需要磷酸盐,C选项错误。

5.D 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酒精中,因此可用酒精提取;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所使用的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6.B 核酸包括DNA和RNA,组成DNA和RNA的五碳糖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DNA的组成碱基是A、T、G、C。

双链DNA分子中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核孔是某些生物大分子选择性通过的孔道,某些蛋白质分子和RNA可以通过,但DNA分子(脱氧核糖核酸)不能通过。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大多数生物是以DNA为遗传物质,要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才能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不能够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7.氮、磷 氮、磷 

(2)缺Mg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因而叶片呈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黄色 使研磨充分 防止色素被破坏提取色素

解析:

(1)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其组成元素是C、H、O、N、P,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2)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Mg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受阻,因而叶片呈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黄色。

8.脱氧核苷酸 氨基酸 N和P 

(2)4 染色体 甲基绿 (3)[C]蛋白质 (4)[①]DNA复制 (5)脱水缩合 (e-rm)/(r-1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和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联系。

由A可自我复制判断其为DNA,则B为mRNA,C为蛋白质;a为脱氧核苷酸,b为核糖核苷酸,c为氨基酸;X应为N、P,Y应为N;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白化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肽键数目等于氨基酸数减去肽链数。

9.

(1)苏丹Ⅲ(Ⅳ)染液 橘黄色(红色) 

(2)脂肪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产生的水多 (3)第一步:

选取身体健康、生长状况基本相同的大鼠若干只,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并编号为甲、乙 第二步:

甲组每天注射一定剂量的“瘦素”溶液,乙组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

在正常饲养的基础上,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饲养一段时间

解析:

(1)检验脂肪应选用苏丹Ⅲ(Ⅳ)染液,颜色反应为橘黄色(红色)。

(2)脂肪是生物体的重要储能物质,其含氢量高,氧化分解时释放的能量多,并且产生的水多。

(3)实验设计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瘦素”,因变量是大鼠的食欲和体重变化。

10.第一步:

取五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上述烧杯中的五种液体各2mL,然后再用滴管分别加入两滴碘液,出现蓝色的试管内是淀粉溶液。

第二步:

再从余下的四个烧杯中取等量液体,分别加入四支试管中,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摇匀后将四支试管同时放入烧杯中沸水浴加热2min,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内是还原糖溶液。

第三步:

从余下的三个烧杯中取等量液体,再分别加入三支试管中,然后分别滴加等量双缩脲试剂,不产生紫色的试管内装的是水,变成紫色的是蛋白质溶液、淀粉酶溶液。

第四步:

再取两支试管,分别取淀粉溶液2mL加入,然后向两试管中加入等量余下的两个烧杯内的液体,将试管放到温水中水浴保温5min,取出试管后再分别加2mL斐林试剂,摇匀后再放到烧杯中沸水浴加热2min,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加入的是淀粉酶溶液,最后余下的是蛋白质溶液。

解析:

首先利用碘遇淀粉变蓝,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将淀粉溶液和还原糖溶液逐一鉴别开。

再利用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产生紫色物质将水和蛋白质溶液、淀粉酶溶液分开。

最后通过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将蛋白质溶液、淀粉酶溶液鉴别开来。

 

小专题2

1.C 任何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ATP的参与提供能量;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都是蛋白质和磷脂。

2.D 本题考查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分泌过程及相关细胞器的功能。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P肽段的功能,即“可以引导其进入内质网”。

由此可推断出:

P肽段功能缺失,分泌蛋白在核糖体上的合成是正常的,但不能再进入到内质网中,故无法再由内质网对该新生肽链进行加工和运输,也无法运送到高尔基体中和分泌到细胞外。

故本题应选D。

3.D 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溶酶体膜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先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

溶酶体内部水解酶的最适pH在5.0左右,但其周围胞质中pH值为7.2。

溶酶体膜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转运蛋白,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将胞质中的H+泵入溶酶体,以维持其pH,所以H+的运转方式是主动运输。

正常状态下机体也要产生衰老、凋亡的细胞,溶酶体要对它们进行分解消化。

4.D 由概念图中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可知:

①过程为脱水缩合过程;A是氨基酸分子,可通过①过程在核糖体中脱水缩合形成多肽,所需模板是mRNA,运输工具是tRNA;因此A、B选项正确;B为肽键,结构简式是—NH—CO—,可见蛋白质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于其中,C选项正确;结构多样性是导致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的原因,而不是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D选项错误。

5.B a图中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后,促使肝细胞合成肝糖原,降低血糖浓度;与细胞通讯有关,能识别信息的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

6.C 蓝藻和光合细菌都没有叶绿体,但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应该相同,其形态、结构和功能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也进行着多种化学反应;原核细胞没有具膜结构的细胞器,大部分化学反应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7.

(1)同位素标记法 ②③⑤⑦ 

(2)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②⑧ (4)②③ (5)生物膜 选择透过

8.

(1)没有叶绿体 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2)②④⑥⑧ (3)⑥ (4)等渗(或高渗) (5)①④⑤

解析:

酵母菌是真菌,菠菜叶肉细胞是植物细胞,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细胞中含RNA的结构有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能分解丙酮酸而不能分解葡萄糖。

9.

(1)细胞壁、叶绿体、大液泡 

(2)蛋白质 0 (3)③⑥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分裂、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5)

解析:

淋巴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即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较,动物细胞一定不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抗体是分泌蛋白,其合成及分泌不穿过膜;抗体分泌过程中,从内质网膜脱落的囊泡到达高尔基体上与之融合,再从高尔基体上脱落下囊泡到达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

 

专题二

小专题3

1.C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核糖核苷酸。

酶在化学反应中只起催化作用,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NA连接酶是连接DNA片段,形成磷酸二酯键。

2.C 温度、pH都会影响酶活性,A、D不正确;淀粉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蛋白酶会将其水解,从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B不正确;淀粉酶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后,淀粉被水解,但是淀粉酶在反应前后结构和活性不变,C正确;故选C。

3.D ①和②试管形成对照,自变量是酶的种类,说明要探究的问题是酶的专一性。

高温使唾液淀粉酶失活,③试管中淀粉不能分解成麦芽糖;酶具有专一性,胃蛋白酶不能分解淀粉,故②试管中的淀粉也未被分解,因此用斐林试剂检验时,②、③试管内都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

4.C 当pH从b降为a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H2O2分解产生O2的速率减慢,但O2产生的总量不会改变,因此d点会右移,而e点不会移动。

当pH从b升为c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为0,此时H2O2仍能分解,只是分解速率很慢,因此e点不会变为0。

当温度从最初的最适温度开始降低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降低,H2O2分解产生O2的速率减慢,但O2产生的总量不会改变,因此d点会右移,而e点不会移动。

当H2O2量增加时,H2O2完全分解所需时间将会增加,最终产生O2的总量也增加,因此d点会右移,e点会上移。

5.D 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是指ab段的能量,A错;酶催化比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更能降低活化能,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B错;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由于酶的本质、影响因素不变,故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改变,C错;由于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故改变酶促条件后,降低的活化能减少,反应速率降低,故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D对。

6.A ATP分子中有两个高能磷酸键,高能磷酸键的水解能释放大量的能量,a是高能磷酸键,b、c是普通的化学键。

7.

(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

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

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解析:

考查酶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

(1)测定脂肪酶活性应选择脂肪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缓冲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3)明确要求写出的是“实验思路”而不是实验步骤。

8.

(1)细胞呼吸 ATP与ADP的相互迅速转化 

(2)腺苷 (3)受体细胞能接受到部分神经信号(或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ATP的受体

解析:

(1)神经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细胞呼吸,细胞中ATP和ADP含量不高,但它们可以在需要时迅速相互转化,这样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能量得到及时提供,又避免了浪费。

(2)ATP结构简式为A-P~P~P,ATP中含有一个腺苷和3个磷酸基团,当磷酸基团逐个脱下来就只剩下腺苷了。

(3)题中提示两者均能引起受体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则当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被阻止,ATP在与靶细胞膜上ATP受体结合后,也能使受体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

9.

(1)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2)温度不能过高 高温会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 (3)水温、盐度和溶氧量等 (4)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 (5)肉食性,其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

解析:

本题考查了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和实验综合分析能力。

10.

(1)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0.6、0.4、0 (3)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2mL斐林试剂 60℃水浴加热2min (5)三

解析:

(1)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min,取出后迅速冷却,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根据探究实验中一定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各个试管中液体的总量要相等,所以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0.6、0.4、0(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起对照作用,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斐林试剂可鉴定还原糖的存在,必要条件是水浴加热,所以步骤五的做法中要补上2mL斐林试剂,60℃水浴加热2min。

(5)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若要测定β-淀粉酶活性,则需在步骤三进行改变。

 

小专题4

1.D 本题考查呼吸作用的过程及呼吸作用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

图中表示的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有氧、无氧条件下都可以发生。

无论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C 酵母菌在有氧的环境下,进行有氧呼吸;氧气与[H]结合生成水,是在线粒体内膜进行的;在有氧的环境下不会生成酒精。

3.D ②→①过程中产生的[H]一部分来自于葡萄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水。

4.B 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就进行无氧呼吸,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

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

5.C 蔬菜的贮藏应该是选择呼吸速率低的环境中,以及自身成熟慢的特点,A选项t2有利于叶片贮藏,因为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消耗的有机物少,且贮藏时间长。

B选项,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叶片衰老的速度快,不利于贮藏。

D选项从图上的曲线可以读出t1>t2,所以D错。

6.B 图甲ab段和cd段分别表示在凌晨0时至6时和晚上18时至24时,植物呼吸作用速率大于光合作用速率;图甲中b点曲线的斜率为0,说明b点时棚内植株光合作用的强度等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即消耗的CO2总量与消耗的O2总量相等,其体积比为1∶1。

7.C 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不会引起液面变化;若进行无氧呼吸,则产生二氧化碳而不消耗氧气,气体体积增大,液面上升。

8.

(1)细胞质基质 酒精 

(2)增大吸收二氧化碳的面积 (3)①③④ ①② (4)0.85 (5)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清水

解析:

(1)图1中A、B、C、D、E分别是丙酮酸、CO2、[H]、O2、乙醇。

①④③依次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①②分别是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其中含有与无氧呼吸有关的酶。

(2)KOH溶液扩散到筒状滤纸上,可增加吸收CO2的面积。

(3)葡萄糖作呼吸底物时,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体积与消耗的O2体积相等。

甲装置中CO2不能被吸收,墨滴不移动,说明产生的CO2体积与消耗的氧气体积相等,只进行有氧呼吸(过程①④③)。

乙装置墨滴左移是因为产生的CO2被KOH溶液吸收,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4)乙装置墨滴左移200mm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与甲装置对照分析可知释放的二氧化碳体积为170mm,所以呼吸商为170/200=0.85。

(5)温度等物理因素如热胀冷缩也会引起气体体积的变化,校正时设置的对照装置中要排除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因是与装置甲作对照,故对照装置中大试管内应放等量的煮沸杀死的小麦种子,小烧杯中的液体则和原装置中相同即为清水。

9.

(1)b 相关的酶 NH3等氧化释放出的化学能 

(2)类囊体薄膜 ADP+Pi+能量

ATP (3)线粒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②溶液变为灰绿色

解析:

(1)图中a、b、c、d分别表示光合作用、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

在人体内不能进行a过程和b过程,原因是缺乏相关的酶。

硝化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其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需的能量来自NH3等物质的氧化释放的化学能。

(2)水稻叶肉细胞内,通过光反应完成H2O→O2过程,其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伴随着ATP的产生。

(3)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4)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10.

(1)葡萄糖 呼吸(或生物氧化) 

(2)72~96 26.5 (3)22 (4)下降 幼苗呼吸作用消耗种子储存的有机物,且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

本题以种子萌发为载体,综合考查细胞呼吸速率,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学生识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难度较高。

(1)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细胞呼吸利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衡量种子的呼吸速率应以种子的干重减少量作为指标。

由上面的曲线可以看出,在72~96小时之间,单位时间内种子干重减少得最多,该时间段(24小时)内每粒种子呼吸消耗的平均干重为(204.2-177.7)=26.5mg。

(3)子叶从胚乳中吸收营养物质,一部分转化为幼苗的组成物质,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的量,转化速率=(胚乳减少的量—种子干重减少的量)/单位时间。

在72~96小时内,转化速率为(161.7-118.1)-(204.2-177.7)=17.3mg·粒-1·d-1,96~120小时内,转化速率为(118.1-91.1)-(177.7-172.7)=22mg·粒-1·d-1,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粒-1·d-1。

(4)黑暗条件下,萌发种子只能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种子干重持续下降。

 

小专题5

1.B Mg是合成叶绿素的主要矿质元素;提取叶绿素是利用叶绿体中的色素溶解于有机溶剂如酒精或丙酮(相似相溶),形成色素液,层析液的作用是溶解并分离不同色素,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反应速度;黄化苗因缺光而不能产生叶绿素,所以变黄,但有其他色素存在。

2.A 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碳在叶肉细胞内光合作用的转化途径为CO2→C3→(CH2O),呼吸作用的转化途径为(CH2O)→丙酮酸→CO2;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的CO2在暗反应阶段合成有机物。

3.B 图1表示八月份某一晴天一昼夜中某棉花植株CO2的吸收和释放曲线,由图可知,a、b、c、d四点的情况依次是a点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呼吸作用强度比较大;c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d点表示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但是光合作用强度比较大。

所以可以判断出图1中时间点a、b、c、d依次发生了图2中④③②①所示的生理活动。

4.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缺少叶黄素时对红光的吸收差异不显著;叶绿体中的色素经层析后,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5.C NaHCO3溶液既能产生CO2,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也能吸收CO2,从而保持CO2浓度恒定,故题中叶圆片上升只与光照下产生的O2有关。

在ab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至液面作用的时间缩短,说明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大,故A错误;在bc段,随着NaHCO3溶液浓度的增加,叶圆片上浮至液面作用的时间并未继续缩短,故B错误;在c点以后,因NaHCO3溶液浓度过高,使叶肉细胞失水而导致代谢水平下降,光合作用速率也下降,导致叶圆片上浮至液面作用的时间延长,故C正确;尽管NaHCO3溶液不含氧气,但植物能利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进行呼吸作用,故D错误。

6.A 根据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图示可知d1处实际光合速率大于d3处的实际光合速率,因此d1处光反应产生的[H]大于d3处光反应所产生的[H],A正确;由图示可知d3处的呼吸速率小于d2处的呼吸速率,因此d3处呼吸作用产生的ATP较少,B错误;蓝藻种群K值的大小与相应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成正相关,C错误;密闭光照培养蓝藻,蓝藻可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7.D 由图可判断①是细胞质基质,②是线粒体基质,③是线粒体内膜,②处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和[H],同时产生少量ATP,③处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与氧结合生成H2O,同时产生大量ATP。

8.

(1)暗反应 C3的还原 呼吸 

(2)大于 40 30 (3)能 12h光照下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大于12h黑暗条件下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4)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解析:

(1)光反应较迅速,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强度,而影响暗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则是CO2浓度。

暗反应过程较复杂,所需的时间较长,参与反应的酶很多,故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2)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10℃时,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0(曲线位于X轴上方),据此判断,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同理,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时,净光合作用速率应为0(即曲线与X轴相交时对应的温度)。

两曲线所夹线段即表示真光合作用速率,故所夹线段最长时对应的温度即表示真光合作用速率最大的值。

(3)在25℃的条件下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一天中12h的光合净积累总量,大于12h的呼吸消耗总量,所以,植物能正常生长。

(4)45℃时,净光合作用为-4,呼吸作用为-5,故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2,即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9.

(1)细胞质基质 叶绿体基质 增加 

(2)①温度升高使光合酶的活性下降,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减少 ②温度升高使呼吸酶的活性升高,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增加 (3)大于 ①②③④ 当温度低于30℃时适当升温;当温度超过30℃时适当降温(或把室温控制在30℃左右)

解析:

由图可知,

(1)图甲中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③过程是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减少CO2的供应,CO2的固定减少,CO2的还原在这一瞬间不变,故导致C5积累。

(2)若图乙中A曲线表示CO2吸收量,光照相同时,3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30℃是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40℃是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温度大于30℃时,一方面因降低光合酶的活性进而减少CO2的消耗,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呼吸酶的活性而增加了CO2的产生。

(3)若图乙中A曲线表示CO2吸收量,则实线为实际光合产量,虚线为呼吸消耗量,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积累的(即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耗)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B点的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

50℃时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

10.

(1)①10:

00 12:

00 ②气孔导度 光照 ③降低 

(2)幼叶 (3)生殖隔离

解析:

(1)①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H],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和还原剂,光合速率越大,消耗ATP的速率也就越快,从图中可见10:

00时光合速率最大;蒸腾作用有利于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