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学课件.docx
《中药制剂学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制剂学课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制剂学课件
中草药制剂学
第一章绪论
一、概念
1、中药制剂学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既继承传统中药制剂的方法,又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技术,来研究中药剂型、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药效学的科学。
制剂的中心内容是研究制剂的生产工艺和理论,使制剂的生产工艺合理,质量符合各项规定要求,疗效突出,毒副反应小,便于生产、服用、携带、运输、贮藏,病人欢迎,市场畅销,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疗效的目的。
总之,必须使制剂有效、安全、稳定。
2、中药与中草药概念的区别?
中药
是指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和治疗法则的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以及帮助诊断疾病的药物,这些药来源於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其中大都是古代“本草”书中记载的国产药材,也有少数是从国外输入的,如乳香、没药、马钱子、藏红花、犀角、胡椒、血竭等,因使用年久,故一并称为中药。
中草药
是指民间百姓就地采集用来防治疾病的原生药。
它有一定的地区性,不像常用中药作为商品,在全国各地或国外销售使用。
现在所说的草药,在古代的“本草”书已有记载,有的流传于民间,如夏枯草、蜀羊泉、金莲花等。
随著运用草药防治疾病越来越多,数以千计的民间草药不断地被发掘、研究和推广应用,一些疗效较好的草药逐渐被中医所常用。
这样就使中药和草药难以区分,所以把草药归属于中药的范畴,是符合中医药学发展的实际情况。
3、制剂
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制剂一般指某一个具体品种,如三金片、十滴水软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双黄连粉针剂等。
制剂有时也可以是各种剂型、各具体制剂的总称。
1.剂型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是药物各种应用形式的统称,如汤剂、散剂、颗粒剂、丸剂等等。
2.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由国家组织药典委员会编纂,并由政府颁发施行,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非处方药(OTC) 指无需医生处方,消费者可按药品说明书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具有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等特点。
在正常用法和正常剂量用药时,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4.中成药 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药物与药品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一般可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大类。
药品是指原料药物经过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4、剂型与制剂的依据?
任何药物供临床使用之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为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气雾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剂型是集体名词,一般是指制剂的类别,剂型中的任何一个具体品种,例如片剂中的元胡止痛片、注射剂中的止喘灵注射液、丸剂中的香砂六君子丸等叫做制剂。
药物制成何种剂型何种制剂的依据:
1.首先是根据医疗预防的需要由于病有缓急,证有表里,因此,对于剂型、制剂的要求亦有不同,如急症用药,药效宜速,故采用汤剂、注射剂、舌下片(丸)剂、气雾剂等;缓症用药,药效宜缓,滋补用药,药效宜持久,常采用蜜丸、水丸、糊丸、膏滋、缓释片等;皮肤疾患,一般采用膏药、软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疮、瘘管,可用栓剂、条剂、线剂或钉剂等。
2.其次是根据药物的性质药物性质不同亦要求制成不同剂型、制剂,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疗效,如处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药物时,则宜制成糊丸、蜡丸、缓释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药物成分,宜制成肠溶胶囊或肠溶片剂;某些药物制成液体制剂不稳定时,可制成散剂、片剂、粉针剂或油溶液等。
3.药物制成剂型、制剂时还要考虑便于服用、携带、运输、贮藏及生产等有关药物制成剂型、制剂,前人早有论述,《本经》序例中记载: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梁代陶弘景则进一步指出:
“……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也。
”
当然,药物和剂型、制剂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药物本身的疗效无疑是主导的,但剂型、制剂对药物疗效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草药制剂学的发展
1、《黄帝内经》
汤剂、散剂、膏剂、丸剂、药酒等剂型。
1、《汤液经》
为我国最早的方剂与制药技术专著,相传《汤液经》是殷商时代的伊尹所著。
2、《肘后备急方》
晋代葛洪(公元261~314年)著,共八卷, 第一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贮备,供急需之用。
3、《新修本草》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纂并颁布(又称《唐新修本草》或《唐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全国性药典。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元时期(公元960~1367年), 由官方编写,书中每方之后除详列药物及主治证外,对药物炮制、药剂制法及其检验均有较详细论述,为我国历史上由国家颁发的第一部制药规范。
5、《本草纲目》剂型达40多种。
除片剂、注射剂等外所有剂型。
第二章中草药化学成分
第一节中草药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
一、中草药化学成分
中草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通常有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油脂、蜡、酶、色素、维生素、有机酸、鞣质、无机盐、挥发油、生物碱、甙类等。
每一种中草药都可能含有多种成分。
中草药化学成分不仅与中草药的医疗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鉴定中草药的品种、质量以及加工炮制、贮藏、栽培引种、资源发掘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研究中草药的工作中,必须了解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分布、以及对中草药成分的鉴定、含量测定、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等有关知识。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
在这些成分中,有一部分具有明显生物活性并起医疗作用的,常称为有效成分,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萜类等。
提出了中药“有效成分”不应单单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通常更多是指来自药材的一些混合物成分,包括了原药材及其经切制、粉碎、炮制、提取及浓缩的任何形式,这个观念才能真实地反映中药的物质基础,有利于中医药业的运作和发展。
中药单体指具有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物质,有一定的分子式或结构式,有一定的溶点、沸点、旋光度、溶解等理化常数,称为中药有效单体。
中草药之所以有医疗作用,主要因所含有效成分所致。
除过去早有研究并已广泛应用的许多中草药有效成分,如黄连中抗菌消炎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平喘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降压成分利血平等外,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发现了更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特别是在抗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和慢住气管炎等疾病的生物活往成分方面研究得更多。
三、中草药无效成分
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但通常没有什么生物活性,不起医疗作用,称为“无效成分”,如糖类、蛋白质、色素、树脂、无机盐等。
但是,有效与无效不是绝对的,一些原来认为是无效的成分因发现了它们具有生物活性而成为有效成分。
例如蘑菇、茯芩所含的多糖有一定的抑制肿瘤作用;海藻中的多糖有降血脂作用,天花粉蛋白质具有引产作用;鞣质在中草药里普遍存在,一般对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常视为无效成分,但在五倍子、虎杖、地榆中却因鞣质含量较高并有一定生物活性而是有效成分;又如粘液通常为无效成分,而在白及中却为有效成分等。
第二节中草药主要有效成分及性质
一、生物碱化学成分
1、概念
生物碱(Alkaloid)是指一类绝大多数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的碱性有机化合物,是天然的氮杂环化合物,是中草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举例:
1、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素)含量可高达8~9%:
抗原微生物、抗炎、镇痛、抗心律失常、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溃疡、抗毒素、抗感染、增强免疫、解热镇吐等作用。
2、麻黄中的麻黄碱:
药理作用广泛,有平喘、镇咳、祛痰、发汗、利尿、抗变态反应、抗炎、解热、抗菌等作用。
3、长春新碱:
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成分。
广泛存在植物界,又称为植物碱,如黄连中的小檗碱(黄连素)、麻黄中的麻黄碱、萝芙木中的利血平、喜树中的喜树碱、长春花中的长春新碱。
含生物碱的中草药很多,如三尖杉、麻黄、黄连、乌头、延胡索、粉防已、颠茄、洋金花、萝芙木、贝母、槟榔、百部等,分布于100多科中。
以双子叶植物最多,依次为单子叶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
以罂粟科、豆科、防已科、毛茛科、夹竹桃科、茄科、石蒜科等科的植物中分布较多。
同一科属或亲缘关系较近的科常含有同一结构或类似结构的生物碱,但同一种生物碱亦可分布在多种科中,如小檗碱在毛莨科、芸香科、小檗科的一些植物中都有存在。
中草药中生物碱含量一般都较低,大多少于1%,但有少数含量特别多或特别少的特殊情况,如黄连中小檗碱含量可高达8~9%,金鸡纳树皮中生物碱含量为10~15%,而长春花中的长春新碱含量只有百万分之一。
2、生物碱的通性
1.大多数生物碱为结晶性物质,味苦,少数为液体(如烟碱、槟榔碱)。
2.一般生物碱均无色,具旋光性,多数呈左旋光性。
但有少数例外,如小檗碱为黄色,胡椒碱无旋光性等,个别生物碱有挥发性,如麻黄碱。
3.大多数生物碱呈碱性反应。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与它们分子中氮原子存在的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季铵碱>仲胺碱>叔胺碱。
如氮原子呈酰胺状态,则碱性极弱或消失。
有的生物碱分子具有酚性羟基或羧基,因而具有酸碱两性。
4.生物碱大多数不溶或难溶于水而溶于乙醇、氯仿、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生物碱盐类除了在乙醇中也能溶解外,其他溶解性能恰与生物碱相反。
由于这一性质,可以使生物碱溶解在酸性溶液中(生物碱遇酸即结合成盐而溶于水中),如果在这酸性溶液中加碱至碱性,生物碱盐类就会成为游离生物碱而自水溶液中析出。
生物碱的这一溶解性能常在制取含生物碱类的中草药药物时,用于提取、分离与精制。
另有少数生物碱可溶于水而其盐类反而难溶,如小檗碱,麻黄碱可溶于水及有机溶剂,季铵类生物碱均易溶于水。
5.一般生物碱都可以与一些特殊试剂(称为生物碱试剂,常系重金属盐类或分子量较大的复盐以及特殊无机酸如硅钨酸、磷钨酸,或有机酸如苦味酸的溶液)作用生成不溶于水的盐而沉淀。
利用这个性质可检查中草药中是否含有生物碱以及用以分离生物碱。
生物碱沉淀剂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碘化汞钾试剂(Mayer试剂,HgI2。
KI)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白色或淡黄色沉淀(为一种络盐AIK·HI(HgI2)n,AIK表示生物碱。
(2)碘化铋钾试剂(Dragendorff试剂,BiI3·KI)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桔红色沉淀(为一种络盐AIK.HI.(BiI3)n)。
(3)碘化钾碘试剂(Wagner试剂,I2·KI)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棕红色沉淀(为一种络盐AIK·HI·In)。
(4)硅钨酸试剂(Bertrand试剂,12W03·Sl02):
在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灰白色沉淀。
(5)磷钼酸试剂(Sonnenschein试剂,H3P04·12M003):
很灵敏,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与生物碱反应生成鲜黄色或棕黄色沉淀。
在试验时,通常选用三种以上不同的生物碱沉淀试剂进行试验,如均为正反应表示检液中可能有生物碱存在。
如须确证,则要进一步精制后,再行检验,如再次均成正反应,即可肯定有生物碱存在。
如第一次试验时就对三种沉淀剂呈负反应,即可肯定多无生物碱存在。
6.有些生物碱能和某些试剂反应生成特殊的颜色,叫做显色反应,常用于鉴识某种生物碱。
但显色反应受生物碱纯度的影响很大,生物碱愈纯,颜色愈明显。
常用的显色剂有:
(1)矾酸铵一浓硫酸溶液(Mandelin试剂)为1%矾酸铵的浓硫酸溶液。
如遇阿托品显红色,可待因显蓝色,士的宁显紫色到红色。
(2)钼酸铵一浓硫酸溶液(Frohde试剂)为1%钼酸钠或钼酸铵的浓硫酸溶液,如遇乌头碱显黄棕色,小檗碱显棕绿色,阿托品不显色。
(3)甲醛一浓硫酸试剂(Marquis试剂)为30%甲醛溶液0.2ml与10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
如遇吗啡显橙色至紫色,可待因显红色至黄棕色。
(4)浓硫酸如遇乌头碱显紫色、小檗碱显绿色,阿托品不显色。
(5)浓硝酸如遇小檗碱显棕红色,秋水仙碱显蓝色,咖啡碱不显色。
二、挥发油化学成分
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三、甙类化学成分
甙类:
(Glycosides)甙,又称配糖体或苷,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糖醛酸)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非糖物质中的羟基以缩醛键(甙键)脱水缩合而成的环状缩醛衍生物。
水解后能生成糖与非糖化合物,非糖部分称为甙元(Ag1ycone),通常有酚类、蒽醌类、黄酮类等化合物。
(一)通性
1.大多数甙无色,无臭,具苦味。
少数甙有色如黄酮甙、蒽甙、花色甙等。
少数具甜味,如甘草皂甙。
2.多数甙呈中性或酸性,少数呈碱性。
3.多数甙可溶于水、乙醇,有些甙可溶于乙酸乙酯与氯仿,难溶于乙醚、石油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甙类在水或其他极性较大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一般随结合的糖分子数的增加而加大。
甙元的性质亦可影响甙的溶解度。
如氰醇甙在水中易溶而黄酮甙就较难溶。
甙元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
4.甙类易被稀酸或酶水解生成糖与甙元。
但是有些植物体内原存在的甙中有数个糖分子,称为一级甙,水解时可先脱去部分糖分子生成含糖分子较少的次级甙,次级甙进一步水解得糖与甙元。
甙水解成甙元后,在水中的溶解度与疗效往往都大为降低,因此在采集、加工、贮藏与制造含甙类成分的中草药时,必须注意防止水解。
例如在采集时尽量减少植物体的破碎,采集后尽快干燥,贮藏中保持干燥,提取时不要在水溶液或酸性溶液中长时间放置等。
5.天然产的甙类一般具有一定的光学活性(大多为左旋性)而无还原往。
水解后由于生成还原糖,往往变为右旋性并具还原性。
这一性质可用于中草药中甙类成分的检识。
水解前后的还原性通常用Fehling试验来检查。
6.某些甙类如皂甙、黄酮甙等可与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试剂生成沉淀,此沉淀脱铅后又可恢复成原来的甙。
此性质可用于甙类成分的提取。
黄酮类及黄酮甙、皂甙、强心甙、含硫甙氰醇甙、酚和芳香醇衍生的甙类、羟基蒽醌衍生物、有蒽甙、香豆精及香豆精甙、其他甙类
四、萜类成分
萜类化合物,又称为萜烯类化合物,可认为都是由异戊二烯聚合而成的化合物。
根据异戊二烯单位的多少,可分为半萜、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萜、三萜、四萜和多聚萜等。
举例:
1、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倍半萜),60年代全国筛选抗疟中药,1971年提取出来,1975年确定化学结构。
可明显抑制疟原虫生长与直接杀伤作用;
2、穿心莲中的内酯,为二萜类化合物,
主要功效:
抗菌消炎方面作用,抗心血管疾病方面;
3、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
丹参酮,为二萜及醌类化合物。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与抗恶性肿瘤的治疗,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诱导分化、凋亡等作用。
(一)、萜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1、形态单萜和倍半萜类多为具有特殊香气的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可以挥发,或为低熔点的固体。
可利用此沸点的规律性,采用分馏的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二萜和二倍半萜多为结晶性固体。
2、萜类化合物多具有苦味,有的味极苦,所以萜类化合物又称苦味素。
但有的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的甜味,如具有对映-贝壳杉烷骨架(ent-kaurane)的二萜多糖苷—甜菊苷的甜味是蔗糖的300倍。
3、旋光性大多数萜类具有不对称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
4、溶解度萜类化合物亲脂性强,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于水。
随着含氧功能团的增加或具有苷的萜类,则水溶性增加。
具有内酯结构的萜类化合物能溶于碱水,酸化后,又自水中析出,此性质用于具内酯结构的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萜类化合物对高热、光和酸碱较为敏感,或氧化,或重排,引起结构的改变。
在提取分离或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时,应慎重考虑。
(二)、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含有双键和醛、酮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可与某些试剂发生加成反应,其产物往往是结晶性的。
这不但可供识别萜类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存在和不饱和的程度,还可借助加成产物完好的晶型,用于萜类的分离与纯化。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第一节、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1.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溶剂提取法是根据中草药中各种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活性成分溶解度大,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度小的溶剂,而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织内溶解出来的方法。
当溶剂加到中草药原料(需适当粉碎)中时,溶剂由于扩散、渗透作用逐渐通过细胞壁透入到细胞内,溶解了可溶性物质,而造成细胞内外的浓度差,于是细胞内的浓溶液不断向外扩散,溶剂又不断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如此多次往返,直至细胞内外溶液浓度达到动态平衡时,将此饱和溶液滤出,继续多次加入新溶剂,就可以把所需要的成分近于完全溶出或大部溶出。
中草药成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直接与溶剂性质有关。
溶剂可分为水、亲水性有机溶剂及亲脂性有机溶剂,被溶解物质也有亲水性及亲脂性的不同。
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亲水性基团多,其极性大而疏于油;有的亲水性基团少,其极性小而疏于水。
这种亲水性、亲脂性及其程度的大小,是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两种基本母核相同的成分,其分子中功能基的极性越大,或极性功能基数量越多,则整个分子的极性大,亲水性强,而亲脂性就越弱,其分子非极性部分越大,或碳键越长,则极性小,亲脂性强,而亲水性就越弱。
各类溶剂的性质,同样也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例如甲醇、乙醇是亲水性比较强的溶剂,它们的分子比较小,有羟基存在,与水的结构很近似,所以能够和水任意混合。
丁醇和戊醇分子中虽都有羟基,保持和水有相似处,但分子逐渐地加大,与水性质也就逐渐疏远。
所以它们能彼此部分互溶,在它们互溶达到饱和状态之后,丁醇或戊醇都能与水分层。
氯仿、苯和石油醚是烃类或氯烃衍生物,分子中没有氧,属于亲脂性强的溶剂。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时中草药成分结构分析,去估计它们的此类性质和选用的溶剂。
例如葡萄糖、蔗糖等分子比较小的多羟基化合物,具有强亲水性,极易溶于水,就是在亲水性比较强的乙醇中也难于溶解。
淀粉虽然羟基数目多,但分子大大,所以难溶解于水。
蛋白质和氨基酸都是酸碱两性化合物,有一定程度的极性,所以能溶于水,不溶于或难溶子有机溶剂。
甙类都比其甙元的亲水性强,特别是皂甙由于它们的分子中往往结合有多数糖分子,羟基数目多,能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而皂甙元则属于亲脂性强的化合物。
多数游离的生物碱是亲脂性化合物,与酸结合成盐后,能够离子化,加强了极性,就变为亲水的注质,这些生物碱可称为半极性化合物。
所以,生物碱的盐类易溶于水,不溶或难溶于有机溶剂;而多数游离的生物碱不溶或难溶于水,易溶于亲脂性溶剂,一般以在氯仿中溶解度最大。
鞣质是多羟基的化台物,为亲水性的物质。
油脂、挥发油、蜡、脂溶性色素都是强亲脂性的成分。
总的说来,只要中草药成分的亲水性和亲脂性与溶剂的此项性质相当,就会在其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即所谓“相似相溶”的规律。
这是选择适当溶剂自中草药中提取所需要成分的依据之一。
2.溶剂的选择
运用溶剂提取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溶剂。
溶剂选择适当,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将需要的成分提取出来。
选择溶剂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溶剂对有效成分溶解度大,对杂质溶解度小;②溶剂不能与中药的成分起化学变化;③溶剂要经济、易得、使用安全等。
常见的提取溶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水:
水是一种强的极性溶剂。
中草药中亲水性的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分子不太大的多糖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及甙类等都能被水溶出。
为了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也常采用酸水及碱水作为提取溶剂。
酸水提取,可使生物碱与酸生成盐类而溶出,碱水提取可使有机酸、黄酮、蒽醌、内酯、香豆素以及酚类成分溶出。
但用水提取易酶解甙类成分,且易霉坏变质。
某些含果胶、粘液质类成分的中草药,其水提取液常常很难过滤。
沸水提取时,中草药中的淀粉可被糊化,而增加过滤的困难。
故含淀粉量多的中草药,不宜磨成细粉后加水煎煮。
中药传统用的汤剂,多用中药饮片直火煎煮,加温可以增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外,还可能有与其他成分产生“助溶”现象,增加了一些水中溶解度小的、亲脂性强的成分的溶解度。
但多数亲脂性成分在沸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大的,既使有助溶现象存在,也不容易提取完全。
如果应用大量水煎煮,就会增加蒸发浓缩时的困难,且会溶出大量杂质,给进一步分离提纯带来麻烦。
中草药水提取液中含有皂甙及粘液质类成分,在减压浓缩时,还会产生大量泡沫,造成浓缩的困难。
通常可在蒸馏器上装置一个汽一液分离防溅球加以克服,工业上则常用薄膜浓缩装置。
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乙醇(酒精)、甲醇(木精)、丙酮等,以乙醇最常用。
其优点有:
乙醇的溶解性能比较好,对中草药细胞的穿透能力较强。
亲水性的成分除蛋白质、粘液质、果胶、淀粉和部分多糖等外,大多能在乙醇中溶解。
难溶于水的亲脂性成分,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也较大。
还可以根据被提取物质的性质,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提取。
用乙醇提取比用水量较少,提取时间短,溶解出的水溶性杂质也少。
乙醇为有机溶剂,虽易燃,但毒性小,价格便宜,来源方便,有一定设备即可回收反复使用,而且乙醇的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
由于这些原因,用乙醇提取的方法是历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甲醇的性质和乙醇相似,沸点较低(64℃),但有毒性,使用时应注意。
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二氯乙烷等。
这些溶剂的选择性能强,不能或不容易提出亲水性杂质。
但这类溶剂挥发性大,多易燃(氯仿除外),一般有毒,价格较贵,设备要求较高,且它们透入植物组织的能力较弱,往往需要长时间反复提取才能提取完全。
如果药材中含有较多的水分,用这类溶剂就很难浸出其有效成分,因此,大量提取中草药原料时,直接应用这类溶剂有一定的局限性。
3.提取方法:
用溶剂提取中草药成分,常用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及连续回流提取法等。
同时,原料的粉碎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设备条件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提取效率,必须加以考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