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980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案.docx

《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案.docx

科学教案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8课时

课题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22-24

第课时

第1课时

1、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和比较。

教具准备

分组材料:

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溶解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教师演示(溶解食盐)

布置分组实验(食盐)

 

2、布置用沙实验

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安排小组用面粉实验

 

2、食盐、面粉、沙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物质

1、提示过滤的方法

贴-------沿—-----低

2、教师演示

3、小结

食盐

面粉

铁架台

筷子

玻棒

水槽

漏斗

滤纸

装水烧杯

 

1、学生观察演示

2、学生实验(1号操作,其他观察)

3、描述状态

4、分组实验(沙)

分组汇报、比较

5、分组实验(面粉)

6、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板书设计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贴-------沿—-----低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9课时

课题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25-26

第课时

第1课时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和比较。

教具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高锰酸钾的作用:

消毒和防腐

2、教师演示:

将少许高锰酸钾轻轻倒入、搅拌。

3、教师归纳,出示填表

4、实验安全: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教师出示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面粉

食盐

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颗粒

分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沉淀

能用过滤分离

是否溶解

2、教师小结

烧杯

筷子

高锰酸钾

小药勺

食盐

面粉

 

 

1、组内实验

2、分组观察

3、组内交流(4→1)

4、分组汇报:

溶解过程、与食盐比较。

5、组内填表

分组展示

分组实验

1、(观察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状态)

2、将观察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3、分组汇报

 

板书设计

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高锰酸钾的溶解:

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0课时

课题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27-28

第课时

第1课时

1、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2、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3、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和比较。

教具准备

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4、筷子1、洗发水、醋、食用油、酒精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像食盐一些固体物质能在水中溶解,那么哪些液体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吗?

二、胶水和洗发液能在水中溶解吗?

 

三、醋、食用油、酒精能在水中溶解吗?

1、指导学生实验

2、归纳结果

3、食用油在水中的状态

4、往食用油和水中加入少量洗涤剂会发生什么变化?

 

 

装水烧杯

筷子洗发水

酒精

食用油

洗涤剂

 

1、学生分组实验

2、组内交流

3、分组汇报

1、分小组对三种物质进行实验观察

2、组内交流

3、分组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解答

 

板书设计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胶水和洗发液能在水中溶解吗?

醋、食用油、酒精能在水中溶解吗?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1课时

课题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29-30

第课时

第1课时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观察和比较。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

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水能溶解食盐,是不是能无限的溶解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分组实验方法:

取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平均分成8份在两个杯中实验,各50毫升的水,每次加一份食盐,搅拌待食盐完全溶解,再放一份……

按同样的方法实验小苏打。

2、结论: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的,

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演示

2、总结: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烧杯、筷子、小勺、食盐、苏打、

 

汽水、开瓶器、

注射器。

 

分组实验(食盐和小苏打)

组内交流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演示

独立观察

交流结果

 

板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不同的,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

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溶解氧气、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2课时

课题

5、溶解的快与慢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31-32

第课时

第1课时

1、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

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方法

实验、比较

教具准备

分组实验:

筷子1、玻璃杯2、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勺子1、水槽1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快有慢,那么溶解的快和慢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二、哪一个溶解得快

小组实验要求:

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一份大约10克准备两个杯子每个杯子装水大约30毫升把食盐同时放入两个杯子搅拌其中的一个杯子。

看哪一杯溶解的快。

结论:

搅拌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

小组实验要求:

取大约30毫升的冷水和冷水各一杯将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杯中,观察哪一杯溶解的快。

结论:

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

思考:

还有哪些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三、自主研究:

结论:

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搅拌、加热、切碎

 

筷子

玻璃杯2

食盐

勺子1

水槽1

 

热水和冷水、

糖块

 

幻灯片

小组合作学习一

(搅拌与不搅拌)

 

组内交流

分组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二

冷水与热水)

组内交流

分组汇报

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

 

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搅拌能够加快物质的溶解

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搅拌、加热、切碎

温度能够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3课时

课题

6、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33-34

第课时

第1课时

1、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做出解释。

3、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

教具准备

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教师演示

教师出示100毫升的水,加入10克左右的食盐,搅拌,待适应溶解,再加入10克左右的食盐,搅拌。

那么,一定量的水中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

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出示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二、研究的准备

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三、研究的方法

1、

2、

3、

三、根据各组研究的情况归纳结果

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食盐

塑料小勺

筷子

烧杯

 

小组讨论,制定一个研究计划。

(P33页)

小组开展研究

 

汇报研究结果

板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计划研究结果:

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4课时

课题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35-38

第课时

第1课时

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如:

海水晒盐。

2、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3、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方法

实验、记录

教具准备

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怎样分离?

二、教师演示

1、将没有完全溶解的盐水加水至完全溶解,

(这样的盐水叫饱和溶液)

2、怎样让杯中的水跑掉,把盐分离出来。

3、教师演示

用加热使水蒸发,留下白色颗粒,就是食盐。

 

三、介绍酒精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构造:

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使用方法:

要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饱和盐水

食盐

清水

 

蒸发皿

放大镜

石棉网

酒精灯

三脚架

学生猜想

(加热、自然蒸发)

 

学生观察

 

学生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演示:

溶解、分离

(可选代表进行分离)

板书设计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1、构造

2、使用方法

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5课时

课题

1、听听声音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44-46

第课时

第1课时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方法

观察、记录

教具准备

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引入:

1、师:

"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

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2、播放不同的声音学生听

二、探究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

有什么不同吗?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

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三)用铁钉演示

钉子

声音资料

记录表

 

小组讨论:

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分组实验(大小不同的铁钉)

小组交流讨论:

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

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

板书设计

1、听听声音

音叉:

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6课时

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47-48

第课时

第1课时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具准备

鼓、钢尺、2根皮筋、装水的水槽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小结: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鼓、

钢尺、

2根皮筋、

装水的水槽

 

分组活动:

用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7课时

课题

3、声音的变化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49-51

第课时

第1课时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具准备

分组材料: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引入

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教师演示

2、结论: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月小声音月弱。

三、观察比较声音高低变化

1、四个水杯

2、三个铁钉

3、结论: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学生感受、观察

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实验比较

组间交流

分组汇报

 

再用手中的橡皮筋体会。

板书设计

3、声音的变化

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月小声音月弱。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8课时

课题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52-53

第课时

第1课时

1、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

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

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具准备

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引入

教师演示:

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听它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声音有高低变化?

二、学生实验要求:

一人操作,一人量长度,两人观察记录。

如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

高较高较低低

三、教师出示记录表

四、归纳结果

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振动的越慢,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的越快。

 

一把钢尺

一本厚的硬皮书

 

活动记录表

 

学生分组探究

分别伸出8、12、16、20厘米,

分组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制作音高变化柱状图

组间交流

板书设计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

高较高较低低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19课时

课题

5、声音的传播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54-56

第课时

第1课时

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具准备

“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声音能不能不同的物质中传播?

请举例说明。

二、布置小组合作探究及要求

1、每个小组做一个土电话,感受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

2、集体归纳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3、小组探究二

声音在棉线和木尺中的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吗?

如果没有空气声音能传播吗?

5、集体归纳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土电话”装置、

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

棉线、尼龙绳)

 

小组合作实验土电话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各组交流

 

小组合作实验(棉线和木尺)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5、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随笔

 

课时教学计划

授课时间:

月日总第20课时

课题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型

新授(实验)

具体内容

P57-58

第课时

第1课时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

教具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细沙

学习

过程

教师行为

教学素材

学生行为

一、导入

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耳朵是怎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