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798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届高三上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一中2022届高三上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说的基本观点是:

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

其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模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模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模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模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模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模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模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模仿对象。

    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模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三种:

过去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其中,他更加推崇第三种模仿对象。

可见,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诗人不必受现实真实性的局限,他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只要他虚构的合情合理,能够体现出事物的普遍必然性。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主张表明,文艺创作不应照搬现实,而要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地提炼和加工。

    总之,亚里士多德既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最终源泉,又认为文艺应当对现实生活进行虚构加工,以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因而对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材料二

    诗文都以语言文字为媒介。

做诗文有一些专门的学问,前人对于哲学学问已逐渐蓄积起许多经验和成绩,而不是任何人只手空拳、毫无凭借地在一生之内所可得到的。

自己既不能件件去发明,就不得不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成绩。

文学家对于语言文字是如此,一切其他艺术家对于他的特殊的媒介也莫不然。

各种艺术都同时是一种学问,都有无数年代所积成的技巧。

学一门艺术,就要学该门艺术所特有的学问和技巧。

这种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古今大艺术家在少年时所做的功夫大半都偏在模仿。

米开朗基罗费过半生的功夫研究希腊罗马的雕刻,莎士比亚也费过半生的功夫模仿和改作前人的剧本,这是最显著的事例。

中国诗人中最不像用过功夫的莫过于李太白,但是他的集中摹拟古人的作品极多,只略看看他的诗题就可以见出。

杜工部说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他自己也说过:

解到长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他对于过去诗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了。

    艺术家从模仿入手,正如小儿学语言,打网球者学姿势,跳舞者学步法一样,并没有什么玄妙,也并没有什么荒唐。

不过这步功夫只是创造的始基。

没有做到这步功夫和做到这步功夫就止步,都不足以言创造。

    像格律一样,模仿也有流弊,但是这也不是模仿本身的罪过。

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往往都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并不冲突。

顾亭林的《日知录》里有一条说: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然者。

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

今且千数百年矣,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模仿之,以是为诗可乎?

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这是一段极有意味的话,但是他的结论是突如其来的。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一句和上文所举的理由恰相反。

他一方面见到模仿古人不足以为诗,一方面又见到不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诗。

这不是一个矛盾么?

这其实并不是矛盾。

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须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

创造不能无模仿,但是只有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其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匠人虽比诗人身份低,但亦绝不可少。

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艺术本就源于心灵的自由表达。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是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B.诗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所以诗不能仅限于对古人的模仿。

C.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创作诗歌可以虚构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

D.从前学者有人提倡模仿,也有人唾骂模仿,其实并不冲突,且都各有各的道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这是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

B.如果能从模仿入手,又具有创造意识,艺术创作者就能创作出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来。

C.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D.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而模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

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4分)

5.齐白石先生有句名言: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绝境    于博

    家雀儿,东北方言,麻雀的别称。

李家雀儿,是一个人的外号。

李家雀儿的大名没人知道,不过他不叫李家雀儿的时候,人们都喊他李三爷。

    李三爷行三,光棍儿一条。

大伙儿之所以尊称他为三爷,并不是因为他岁数大,辈分高,有钱有势,而是因为他性情耿直,为人仗义,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理不认人。

屯子大事小情他都乐意帮忙,救急解难,有一毛不带帮八分的。

    李三爷是大青山狼洞沟里的头号猎手,枪法出奇准,胆也特别大,一个人敢打独狼。

他有一个绝活,就是从不迷山。

人们都愿意和他上山,哪回都不跑空。

要是你没打着,他保准分你点。

    李三爷每次进山,枪不走空。

他用猎物的皮毛换钱,多余的肉则分给屯子里的老弱病残。

他给你,你也别客气。

否则他把脸耷拉下来,也挺吓人。

    不过,从去年开始,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了,还多半空着手回来。

刘二奶盘腿坐在炕上,叼个大烟袋说,他冲着山神爷了,枪法不灵了,不带人是嫌砢碜。

王老花不同意,他压低声音说:

“你净整吓人那套。

要我说,他和沟里的张大白梨扯上了,东西都被那个女人拿去了。

他正当壮年,耳不聋眼不花,咋能跑空?

白叫那么些年三爷了?

    李三爷不管大伙儿背后咋看他,他照样进山,而且去得更勤了。

空手回,也没见他咋的。

    这天早上,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

李三爷照样身背布口袋,扛枪出了家门。

厚厚的雪地上留下了他的一行脚印,像一行逶迤的行书。

风吹过,树梢动,雪末飞洒,飘飘悠悠。

李三爷直吧嗒嘴:

“好家伙,这要是下白面多好!

上面蒸干粮,下面炖兔子肉,省得大伙儿挨饿!

    李三爷进了山,雪也住了。

阳光穿过树的缝隙,照得雪地明晃晃的。

空气像被过滤了一样,非常清新。

李三爷精神头十足,这真是一个打猎的好天气。

他从肩头抹下枪,平端着,眼睛四外撒摸。

没走多远,就发现前面卧着一只兔子,个头还挺大。

    李三爷伸手就要扣动扳机。

突然,他头顶的树上腾空飞起一群家雀儿,雪花飘落,李三爷一哆嗦,闭着眼睛扣动了扳机,前面的兔子在枪声中翻了个跟头,卷起一阵雪花。

李三爷挎上枪,抬脚上前去捡兔子,猛见前面地上有一只家雀儿。

这只家雀儿扇动着翅膀,吃力地向前移动着。

李三爷明白了,这小玩意儿受伤了。

李三爷跑上前,弯腰抓起它,一看,家雀儿一只翅膀折断了。

看着小家雀儿惊恐的眼神,李三爷摩挲摩挲它的小脑袋瓜,说道:

“小家伙,我救你吧。

不然,你得冻死,要不就得喂鹰喂耗子。

”李三爷边说边把家雀儿小心地装进了羊皮袄的兜里。

    李三爷上前捡起了兔子,继续向山里走去。

他心里嘀咕着,今天必须打个大个儿的,狍子最好,肉多,够他们造一顿的。

但他的愿望很难实现,因为他连第二只兔子也没有碰上。

更糟糕的是,雪又下上了,而且出奇地大,直下得天昏地暗,仿佛要把山压塌。

李三爷心里打起了鼓。

往回走,他肯定能钻出山。

但他不能,他必须往山里走。

    天黑的时候,雪终于停了。

李三爷头上冒出的冷汗把头发冻成了坨。

他捂着咕咕直叫的肚子,找些干树枝,点着了。

他从肩上取下兔子,放到火上,刺啦一下,一股毛发的糊味钻进了他的鼻孔,他吸了吸鼻子,觉得特别香。

突然,李三爷激灵一下,一把抓起兔子扔到了雪地上。

    李三爷靠在大树下,大口地喘着粗气。

望着燃烧的火堆,他掏出口袋里的家雀儿,捧在手上,他的心怦怦直跳,他把手送到火堆上,小家雀儿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李三爷的手也颤抖起来。

他迟疑了一下,终于把手收了回来。

李三爷盯着小家雀儿,嘴里冒出了唾沫。

他犹豫了一下,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

猛然,李三爷迅速抽回手,腾出一只手,狠狠地抽了自己一个嘴巴子,瞬间,他的眼睛里淌出了一点东西。

他用嘴对着小家雀儿哈气,断断续续地说道:

“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

    东北光复后,狼洞沟来了东北民主联军。

张团长亲自给李三爷立墓碑。

他含泪说:

“李三爷,你们屯子被日军灭了,没人知道你的大名。

你给我们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就说叫李三爷,可这烈士的墓碑上不好写这仨字。

你牺牲时,手上捧着一只家雀儿,就管你叫李家雀儿吧!

    很多年后,抗联小分队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了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要给抗联小分队送信送粮食,所以李三爷进山打猎不带人且多半空着手回来,即使遭到乡亲们误解也毫不在意,一直严守秘密。

B.大雪纷飞的早上,李三爷打中一只兔子之后继续往山里走,是想要再打一个更大个的动物,但最终因雪下得太大而迷山,陷入绝境。

C.“小家……伙,你不……能死,你要活着,这山……是咱……们……的!

”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说明李三爷此时已筋疲力尽。

D.李三爷牺牲在雪地里,屯子也被日军灭了,表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沦陷区人民的不幸,提醒读者勿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把大地染成一张白纸”这句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雪景,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交代了环境背景。

B.“手也颤抖起来”“哆哆嗦嗦地把手慢慢地移到火堆上面”等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李三爷激烈的内心斗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小说最后插叙了李家雀儿烈士之墓被移到青山市革命烈士陵园里这件事,使整个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也给小说增添了一些真实色彩。

D.小说中“家雀儿”“砢碜”“你净整吓人那套”等东北方言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逶迤的行书”等书面语也使语言更清新儒雅。

8.小说结尾处引用了张团长的话,这样写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分)

9.小说标题“绝境”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

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古人云‘世乱则谗胜’,诚非妄言。

朕每防微杜渐,用绝谗构之端,犹恐心力所不至,或不能觉悟。

前史云:

‘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此实朕所望于群公也。

”魏征曰:

“《礼》云: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诗》云‘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谗言同极,交乱四国。

’又孔子曰:

‘恶利口之覆邦家’,盖为此也。

愿陛下深慎之!

    贞观七年,太宗幸蒲州。

刺史赵元楷课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宇,修营楼雉以求媚:

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

太宗知,召而数之曰:

“卿为饲羊养鱼,雕饰院宇,此乃亡隋弊俗,今不可复行。

当识朕心,改旧态也。

”元楷惭惧,数日不食而卒。

    贞观中,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

“朕闻自古帝王上合天心,以致太平者,皆股肱之力。

朕比开直言之路者,庶知冤屈,欲闻谏诤。

朕历选前王,但有君疑于臣,则下不能上达,欲求尽忠极虑,何可得哉?

而无识之人,务行谗毁,交乱君臣,殊非益国。

自今以后,有上书讦人小恶者,当以谗人之罪罪之。

”魏征为秘书监,有告征谋反者。

太宗曰:

“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

”竟不问征,遽斩所告者。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卿知起居,比来记我行事善恶?

”遂良曰:

“史官之设,君举必书。

善既必书,过亦无隐。

”太宗曰:

“朕今勤行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

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

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B.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C.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D.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冤/故从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李世民的庙号,庙号是指古代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

B.刺史,中国古代中央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史”为御史之意。

C.股肱,股是大腿,肱是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股肱这里指辅佐帝王的重臣。

D.元龟,即大龟,在古代用于占卜。

文中用来比喻可以用来提供借鉴的往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对谗言的辨别能力非常关键,他时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明君,防微杜渐,杜绝谗言的根源,但怕心有余而力不足。

B.魏征对于唐太宗杜绝谗言的态度表示支持,他引经据典,使用了《礼记》、《诗经》以及孔子的话来劝诫唐太宗要保持高度的谨慎。

C.蒲州刺史赵元楷意欲献媚讨好,大肆装饰官署,还准备鱼羊送与贵戚。

但唐太宗毫不领情,斥为“亡隋弊俗”,他因此羞愧害怕而死。

D.褚遂良负责撰写起居注的工作,敢于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要记录皇帝的善行,也不能隐瞒其过失,太宗也认为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猛兽处山林,藜藿为之不采;直臣立朝廷,奸邪为之寝谋。

(2)魏征,昔吾之雠,只以忠于所事,吾遂拔而用之,何乃妄生谗构?

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杜谗邪》,文中介绍了哪些杜绝谗言的方法,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友人出塞

唐 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注]清塞:

诗僧名,居于庐山、镇江等地,擅长近体诗,多写羁旅、送别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都城的春天到来,寒梅在枝头绽放,点明了送行的季节和时间。

B.首联的第二句直抒胸臆,离情别恨溢于言表,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

C.颔联写不忍分别却无计可免,且将与友人一别两年,表达出难舍之情。

D.整首诗歌情景事兼具,惜别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勉励,可谓哀而不伤。

16.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边塞特点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夜一昼,一冷一暖,一养成于阴一生发于阳,一明晰一朦胧,营造出绝美又相反相成的艺术境界。

(3)由于“水”具有剪切不断、永不停息、无休无止等与人的悲愁相一致的特点,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水”便成了常见的喻愁对象了。

如“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以流水喻愁思的千古佳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____________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__________;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____________,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

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______________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

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收藏品的转型。

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琳琅满目    爱毛反裘    靡然成风    足不出户

B.五花八门    爱不释手    靡然成风    足不履影

C.五花八门    爱毛反裘    蔚然成风    足不履影

D.琳琅满目    爱不释手    蔚然成风   足不出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绿色是地球上的植物中最常见的颜色,这与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阳光光谱有关。

太阳的颜色、温度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决定了地球上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部分波长的光,但  ①   ,于是这一波长的光被反射回去,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会看到植物呈现绿色。

    秋天到了,山野间的树叶转眼间变成美丽的黄色或红色,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秋天到来后,大多数植物为减少养分消耗,只好舍弃其叶子。

在落叶之前,(  )。

这样,随着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在叶面上渐渐显现出来,于是树叶  ②   。

    自然界的花朵五颜六色却少有绿色,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植物的进化相关。

花在繁衍后代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传粉。

我们知道,植物是不会动的,所以  ③   ,比如风、昆虫等不同的媒介。

因此它们需要各种鲜艳的颜色,以吸引昆虫的注意。

如果花与叶片同一个颜色,就不易被昆虫发现,不利于繁衍与进化,所以绿色的花较少。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那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叶绿素

B.树木开始逐渐分解叶绿素,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那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

C.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叶绿素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那样被树木大量制造

D.树木不再像春天和夏天时那样制造大量的叶绿素,叶绿素开始逐渐分解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

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

“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

“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名一中高三强化训练语文试题

(二)答案

1.B B. “与其他艺术的本质区别是诗能够归于创造”理解错误。

2.C  A.“少年时代应致力于模仿,成年后再着眼于创造,艺术家成长的必由之路”理解错误。

B. 绝对化。

D.强加因果。

3.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

文艺既源于生活,又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虚构和加工,追求更高的真实。

A.“艺术在生活中诞生,却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是源于生活,对生活又进行虚构和加工,就高于生活了,符合材料一观点。

B.“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强调模仿的局限性。

C.“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强调对艺术的认识。

D.“想象和虚构是艺术的两个翅膀”强调想象和虚构的重要性。

4.①材料二整体上采用先分后总的论证结构。

先谈学习一门艺术要从模仿入手;然后谈学一门艺术归于创造;最后总结上文,阐明模仿与创造的辩证关系。

②局部上采用并列结构。

“模仿”和“创造意识”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方面,在逻辑上是并列关系。

5.①根据朱光潜观点,艺术家需从模仿入手,但止步于模仿,更无创造力可言。

②绘画作作为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