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00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docx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

《区域经济学》自学指导纲要

第一部分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构成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部分,它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得以成功进行和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则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区域经济学在我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不仅形成了大量理论成果,而且在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实际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系统学习和努力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切实了解和深刻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体系结构和应用技能,并在结合我国国情和区情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区域经济学的有益成果,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本门课程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

本课程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出版的丁四保等编著的《区域经济学》为教材。

按照该课程的体系框架,分三个单元进行教学。

第一单元经济区域理论(第1——2章)。

了解和掌握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基本问题、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

第二单元区域经济分析(第3——5章)。

了解和掌握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区域结构分析、区际关系分析的基本问题、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

第三单元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第6——10章)。

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区域开发、区域政策、区域管理的基本问题、相关原理和基础知识。

三、本门课程的自学和考试要求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计划中,每一章都在开头规定了学习目的和要求,在最后列出了考核目标。

前者是对自学的要求,后者则是对考试的要求。

学员要根据学习目的和要求来自学,按照考核目标来检查自己学习的情况。

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考核知识点是对考试内容的一般要求,明确考试所涉及的知识面。

也就是说,凡不在考核知识点的内容都不在考试范围内。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和应用三个层次。

所谓“识记”,是指课程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过程的知识。

识记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凡要求识记的内容,学员要能够准确掌握,并记住。

识记的内容多是以名词解释、选择、简答等题型来考核的。

所谓“领会”,是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围绕基本概念、原理和运作过程的相关知识、相互关系和互动原理与影响能够理解。

领会是对学员知识能力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领会也就是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因此凡要求领会的内容,学员应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问题的全部要点,不仅要掌握该概念、原理、方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应了解和掌握该知识和理论的产生、发展及与相关知识、理论的关系。

领会的内容一般是通过选择、简答、论述或案例分析的题目来考核的。

所谓“应用”,是指结合识记和领会的基础知识、原理和互动关系,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是对学员知识能力的最高要求,其目的是使学员能够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此,应用题的考核要求是考核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

一般通过选择、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目来考核。

四、学习本门课程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在认真阅读教材和参加面授听课的基础上,结合本自学指导纲要,学习并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应按照本课程各单元、各章节间的内在逻辑,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系统学习。

(三)全面掌握与突出重点。

要在系统理解、全面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弄懂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掌握每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四)理论联系实际。

在学习本门课程中,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和国内外创业管理的实践相结合。

如果能将本门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去理解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必将会提高对本课程中相关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五)把学习的各个环节密切结合起来。

自学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教学安排的进度,认真学习教材的有关章节和相关内容,认真思考;辅导听课是掌握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以及扩展视野的重要环节。

听课时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听讲和做笔记;作业和练习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复习、归纳和记忆;复习考试则是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要高度重视并一次通过。

上述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五、本课程的试卷结构和题型分析

本课程的考试试卷总分为80分,卷面得分达到48分即为合格。

试题的难易度分为容易、较容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题目的难易度所占的分数比例一般为:

易题占16分、较易题占24分、较难题占24分,难题占16分。

不同能力、层次的考核要求在不同难易的题目中都可表现出来,因此,不能将不同能力、层次的考核要求与试题的难易度等同起来。

当然,一般说来,单项选择题多为容易类题,多项选择题多为较容易类题,简答题多属较难题,而论述和案例分析题多属于难题。

但是,单项选择题中也会有较难的,多项选择题中也有难的,简答题中也有较容易类题,而论述和案例分析题也并非全为难题。

本课程试卷由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

客观性试题答案单一,学员不能做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答案;而主观性试题的内容开放性强,标准答案也只能是参考性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答。

但是,客观性试题也并非只考核识记的内容,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可以考查学员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

要求学员在学习中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理解和综合运用上,要放在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上。

按照《教学具体安排》的要求,本课程学习考试的试卷题型有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

其各种题目体现的考核要求所占的分数比例为:

识记部分占25%,领会部分占35%,应用部分占40%。

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要求学员从数个备选答案中选取正确的答案,以考查学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鉴别能力。

选择题的命题范围可考查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也可考查对基本知识、理论的领会、运用。

选择题要求覆盖面广。

单项选择题是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选择题中2/3是知识性选择,1/3是应用性选择,即由给定的事实选出所体现的原理;多项选择题是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答案的选择题。

选项可以适当跨越教材的章节,以考核学员的综合理解能力。

简答题。

只回答要点,不需展开论述的主观性试题。

主要测试学员对课程主要知识、主要理论观点的熟悉理解程度。

试题主要来自《教学具体安排》中的教学重点和《自学指导纲要》中的作业题。

论述题。

概述有关原理并联系实际的试题。

主要考核学员对重要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分析题。

给出案例让学员分析说明或计算的试题。

主要考核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本门课程的内容辅导

第一单元经济区域理论(第1——2章)

本单元【学习提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经济区域的概念和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了解分工的概念和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的概念及其客观基础、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周期波动及其不同解说、区域经济增长概念、因素及机制、区域“生命周期”概念及理论、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与区域周期;集聚、集聚经济及集聚机制、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产业区概念;掌握我国的经济区域;掌握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及其测度方法、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及产业集聚类型。

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1、学习重点:

经济区划的界限及对经济区域的概括分析;我国行政区域和省级经济区域的客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区域形式的未来变化。

引言

(1)基本概念

①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是指政府行为影响下的区域和形成了相对独立产业部门体系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区域,是一种综合的和高级的形态,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

(2)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①我国的经济区域

无论是国家政权的管理还是经济事务的管理,上层集中与等级分散都是古今中外最有效的组织模式。

国土的行政管理也是这样。

一个国家的政权总要按一个等级体系从上而下地去控制全国,这是一种管理的节约和权力的效益。

在我国,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基本行政区的区域体系有其地理、历史和国家政治的必然性。

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一是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二是经济功能;三是经济管理的功能。

②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历史背景;二是省级经济区利益主体的弊病:

诸侯经济的倾向、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省级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省区边界也呈现出日益模糊的趋势;二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核心地系统有所发展,省级区形式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条带系统有所发展,省级区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3)本章节的学习重点及难点

经济区域的概念、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第二章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一般理论

1、学习重点:

分工的概念和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的概念及其客观基础、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周期及其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概念、因素、机制及阶段理论、区域“生命周期”概念及理论、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与区域周期;集聚、集聚机制与集聚经济、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产业区概念;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及其测度方法、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产业集聚理论及产业集聚类型。

引言

(1)基本概念

①分工

分工是生产劳动的划分及其专门化、独立化,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固有属性,有了人类也就有了分工。

分工可分为自然分工、社会分工(一般分工、特殊分工、个别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三种。

②地域分工

劳动分工首先表现在部门分工上,而进一步则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这种按地域的分工即是劳动地域分工,即劳动的地域分工,简称区域分工或地域分工。

③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周期是指反映经济活动面貌的各种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不断反复的出现,是在经济活动的扩张中仅仅由增长率的减慢或阻滞作为一个衰退时期而形成的经济周期。

④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增长就是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即区域生产的上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⑤区域生命周期

通常,我们把与区域主导产业相关的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视为区域生命周期。

⑥集聚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区位的选择是集聚形成的初始动力。

⑦产业区

对产业区的定义,可以追溯到19世纪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的论述,他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中小企业积极地相互作用,企业群与社会趋于融合。

⑧新产业区

意大利学者巴卡提尼在系统分析意大利新工业区现象基础上,提出了新产业区概念:

“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他指出产业区的经济特点是劳动分工的外部性,产业区内企业间的互动是有社会文化支持的。

(2)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①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主要有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

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50年代后,区域分工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较有代表性的有要素替代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

②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及其测度方法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是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二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要有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李斯特的扶持幼小产业论、小岛清的协议分工论以及新比较优势论等。

考察一个地区专业化的程度一般可以利用产品输出率和区位商两个指标。

③经济周期及其阶段

从统计学上讲,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中经济实际增长对其长期增长趋势的偏离,是围绕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典型的经济周期可分为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和高涨期四个阶段。

④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及阶段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组成)、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

一是讨论它的空间机制,这方面最经典的是增长极理论;二是讨论区域的财富积累及其效应。

属于前者的还有区位理论,属于后者的还有各种对发展问题的讨论。

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在关于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提出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一是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存在“标准阶段次序”,经历大体相同的过程,具体包括:

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和服务业输出阶段;二是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该理论根据对已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⑤产品生命周期、技术生命周期及经济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的成长与旧有产品的衰退过程。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的。

弗农认为,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其生命周期大致为新产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

在产品演变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主要以产品创新为主,第二阶段主要是产品的局部创新和过程技术创新,第三阶段主要是过程技术创新。

技术生命周期:

一是技术生命周期理论,主要有格.门施的技术僵局理论、冯.丹因以创新生命周期为基础的长波理论;二是技术生命周期的加速与重叠。

当前,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周期呈加速趋势。

事实上,在每一个技术变革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又隐含着无数的、小的技术创新,它们占据了技术进步历史的绝大部分,同时又孕育着下一次技术革命。

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的研究,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当前,全世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代表性的主要有基钦的短波周期理论、朱格拉的中波周期理论、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⑥集聚机制与集聚经济

集聚机制的作用主要是区位指向和产业联系。

集聚能够获得集聚利益,这是产业集聚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它可以解释因区位指向和产业联系而形成的各种产业(企业)分布的空间集中现象。

早期对集聚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费节约、降低成本以及外部经济等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典区位论者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与古典区位理论不同,增长极理论强调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提出将推动性的产业嵌入某地区,通过产业联系诱发区域经济的整体增长。

增长极概念源于经济增长理论。

从佩鲁的观点出发,保德威尔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都市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对周边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此,以保德威尔为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使增长极由经济增长概念变成了地理空间术语。

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建立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

该理论倡导的推动性产业建立是依靠国家或区域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建立过程中的政府干预是必要的。

一般地,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市场竞争与创新活动等因素,是集聚经济的主要来源。

而主流经济学在探讨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产生过程中发现的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则揭示了集聚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近年来,对集聚经济来源的探讨开始转向对交易成本的关注。

⑦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

分工深化是技术进步的直接结果。

当代技术进步在生产领域的表现就是增加了生产过程的可分性。

从企业内分工到企业之间的垂直分化和水平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由独立企业走向企业联盟与网络化发展,这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垂直分化、多样化与水平分工发展是分工深化的重要标志。

分工深化不是削弱了产业联系,而是加强和促进了产业联系的发生和发展,并使之复杂化。

福特制生产方式和弹性的生产方式的产业空间具有明显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网络有本地化网络和全球化网络两种空间形态。

⑧产业区的类型、特征和新产业区的分类

产业区的类型主要有马歇尔产业区、新产业区、规划产业区、生态产业群落。

马歇尔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并概括了产业区的六大特征,即与当地社区同源的价值观念系统和协同的创新环境、生产的垂直联系的企业群、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产业区理想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竞争与协作的并存、富有特色的本地信用系统。

马库森将新产业区分为马歇尔式产业区、轮轴式产业区、卫星平台式产业区和国家力量依赖性产业区四种类型。

此外,就规划产业区而言,又可划分为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艾萨德的产业综合体和我国的开发区三种类型。

(3)本章节的学习重点及难点

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及阶段理论、集聚经济

2、同步自测练习题(编制题目不能少于4种题型,题型可在下列8种中选择)

(1)名词解释题

①经济区域

②分工

③地域分工

④现代经济增长周期理论

⑤区域经济增长

⑥区域生命周期

⑦集聚

⑧产业区

⑨新产业区

(2)单项选择题

①对于区域经济学来说,()无疑是其研究的最基本的地理单元。

A、区域B、空间C、区域经济D、经济区域

②()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命题。

A、区域B、空间C、经济区域D、经济区域

③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

A、要素禀赋B、地理环境C、经济利益D、社会福利

④典型的经济周期可分为()个阶段。

A、2B、3C、4D、5

⑤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根据对已完成了工业化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所做的研究结果,归纳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的()个阶段。

A、4B、5C、6D、7

⑥当前,全世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代表性的主要有()长波周期理论。

A、基钦B、朱格拉C、康德拉季耶夫D、熊彼特

(3)多项选择题

①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有()。

A、地域规模和资源供给B、经济功能C、经济管理功能D、网络与经济流

②省级经济区利益主体的弊病有()。

A、诸侯经济的倾向B、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C、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D、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

③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主要有()。

A、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C、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D、要素替代理论

④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主要表现在()。

A、要素的空间不平衡分布是地域分工的必要条件B、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是其经济利益C、发展的不平衡是其现实的状况D、区域差异是其区际关系的根源

⑤考察一个地区专业化的程度一般可以利用()指标。

A、区域生产总值B、区域市场占有率C、产品输出率D、区位商

⑥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

A、资源禀赋B、资源配置能力C、区位条件D、外部环境

⑦弗农认为,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其生命周期大致为()阶段。

A、研发B、新产品C、成熟D、标准化

⑧一般地,()是集聚经济的主要来源。

A、规模经济B、外部经济C、市场竞争D、创新活动

⑨分工深化的重要标志是()。

A、垂直分化B、多样化C、水平分工D、企业联盟

⑩马库森将新产业区分为()类型。

A、马歇尔式产业区B、轮轴式产业区C、卫星平台式产业区D、国家力

量依赖性产业区

(4)简答题

①简述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

②简述省级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③简述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分工理论。

④简述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

⑤简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⑥简述经济周期及其阶段。

⑦简述产品生命周期。

⑧简述经济周期理论。

⑨简述产业区的特征。

⑩简述新产业区的分类。

(5)论述题

①试述我国省级经济区形式的未来发展。

②试述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机制及阶段理论。

③试述集聚机制与集聚经济。

④试述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

第二单元区域经济分析(第3——5章)

本单元【学习提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资源的概念及其发展;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资源流动障碍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了解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学中的地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区域经济学地域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

了解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效应、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区际关系模式、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

掌握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资源的地域组合、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掌握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问题掌握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方式、能进行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经济学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

第三章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

1、学习重点:

资源的概念及其发展;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资源的地域组合;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区域资源流动方向和障碍;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引言

(1)基本概念

①资源

资源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物质。

因此,资源既包括一切为人类所需要的自然物,也包括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

因而,资源是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必须,具有现时或潜在经济价值的自然物质和人类文明的产物。

它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因人类的存在而存在,依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人类可利用的有价值物质范围的扩大,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深化。

②区域资源

区域资源是指赋存于区域上,在区域生产过程中,有利于经济物品的生产或提高其使用价值或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所有的初始投入。

是一个区域赖以生存与成长的所有优势与劣势条件的总和,包括内在、外在与潜在的所有条件,共同构成区域成长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是区域成长与发展的基础。

③资源短缺

所谓资源短缺是由于资源在部门间或地区间非均衡配置引起的经济现象,是在资源配置不均衡时,引起的某些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进而导致一部分地区或产业部门因某些资源不足而停工、停产待料的现象。

资源短缺不同于资源稀缺。

(2)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①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采集渔猎时代、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可持续发展时代等阶段。

②区域资源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区域资源必须具备有用性、稀缺性、多用途性和可替代性、地域性(空间差异性)、整体性及综合性等特征。

任何区域都可被看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社会、经济、自然是复合系统的三要素。

通常,区域资源有区域环境资源(区位、生态)、区域自然资源和区域自然条件、区域经济资源(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劳动力、制度)三种类型。

③资源的地域组合

资源地域组合分析应遵循区域的完整性与可度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