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0429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docx

16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11、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知识及作者常识(重点)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重点)

3、细读各段,理清本文思路(难点)

资料链接:

1、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列数据、引用、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

答题指导:

举例子:

具体形象(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

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

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

打比方(摹状貌):

生动形象地……

作比较:

突出强调……

下定义:

科学准确简明地……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

常见题型:

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划线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第一空填具体的说明方法,第二空填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体说明的事物特点或道理。

2、说明语言的特点: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有的说明文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题型:

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指导:

(1)表态:

不能删;

(2)定性:

解释这个词或带词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太绝对了);(4)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作者简介:

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桥梁学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

三十年代即主持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解放后培养了大批桥梁专家,著名的南京长江大桥就是由他的学生担任总工程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地解释“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由茅以升创作的《中国石拱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二、作者简介:

三、文体简介:

结合11、15课课后“学习阅读说明文”“注意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短文和13课课后练习三,重点把握定义、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语言特点,说明方法等。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扫清生字词障碍。

弧形(hú)匀称(chèn)和谐(xié)惟妙惟肖(xiào)漳州(zhāng)朝野佥载(qiān)饮涧(jiàn)洨河(xiáo)河堤(dī)郦道元(Lì)桥墩(dūn)

2、词语解释。

雄姿:

威武雄壮的姿态。

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推崇:

十分推重。

惟妙惟肖:

形容雕刻的十分精妙逼真。

巧妙绝伦:

方法或技巧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就地取材:

在原地取用所需的材料。

就地,就在原处。

3、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特征。

说明对象:

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特征: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4、学生自学找出作者主要以哪几座桥为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

明确:

赵州桥、卢沟桥

五、合作探究,理清思路,把握特征。

(一)、请学生速读4——8段,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1、找出赵州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赵州桥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表明其历史悠久;“非常雄伟”“形状像一张弓”“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结构匀称”“古朴美观”表明其形式优美;“保持原来的雄姿”“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表明其结构坚固;“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唐朝张嘉贞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张鷟赞其“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表明其成就突出,堪称杰作。

教师总结:

赵州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桥梁,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即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迄今保存完整的大量石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找出卢沟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

明确:

“修建于1189年到1192年间”,距今830多年,13世纪就闻名于世表明其历史悠久;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相联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表明其形式优美;河堤冲毁桥无恙表明其结构坚固。

3、教师小结:

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

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

赵州桥、卢沟桥作为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性的桥梁,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用简洁的语句概文章的层意(方法提示:

可以先概括各段的段意,再将相同的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并总结本文的结构特点。

1段:

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段:

总述石拱桥的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段:

总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4、5段:

介绍赵州桥

6、7、8段:

介绍卢沟桥

9段:

总说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10段:

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总分总。

六、课堂小测:

七、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1、字词

2、文体知识

3、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二、合作探究,分析本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特点

(一)细读课文,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顺序?

1、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如1、2段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征,3段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2、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

3段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4——8段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3、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介绍赵州桥时,先整体介绍结构特点,再局部介绍大拱、肩上的小拱、拱圈、四周景色。

4、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介绍赵州桥的四个特点时,按照特点的大小依次介绍。

5、时间顺序,如介绍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

教师总结:

说明顺序在一篇课文中不止一种,可以综合运用。

(二)文章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1、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列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例子。

赵州桥是独拱石桥的代表,卢沟桥是联拱石桥的代表,且两座桥都世界闻名,例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令人信服。

2、列数字。

有概数、确数之分,给人以准确鲜明的印象。

3、作比较。

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以卢沟桥与两岸河堤相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

4、分类别。

如赵州桥:

“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5、打比方。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用“虹”“弓”作比,突出了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富有形象性。

6、摹状貌。

如“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用摹状和排比的手法,描绘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

7、引用。

如引用《水经注》里的“旅人桥”,说明我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引用唐朝张嘉贞的话“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说明赵州桥设计施工的精巧;引用唐朝张鷟的赞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等等。

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结合课后作业第二题)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

“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

“有记载的”使发言有可靠的根据。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几乎”去掉行吗?

“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4、(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

“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

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5、①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②卢沟桥宽约8米(两句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两句对比,可以发现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座50多米长的赵州桥,能精确到0.01米,这是多么准确的说明。

“约”表示卢沟桥的桥宽不是刚好8米,这表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

教师总结:

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综观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

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

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二字。

三、欣赏课文,发散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1.本文写于1962年又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石拱桥又有了哪些新发展。

对于较宽阔的河面如果再采用联拱的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想一想:

中国的石拱桥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变化?

(试画出一些图说明,也可出示一组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再次选读有关语段,说说这些语段好在何处?

(重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来谈)……

3.你认为在你所选读的语段中有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何处?

(特别注意一些副词和数量词的用法,这些词语是怎样增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

……

四、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

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是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五、作业:

1、向物理老师了解在你所了解的新发展的拱桥中,这些桥有何科学道理?

2、选择一座自己熟悉的桥(或其他建筑物也可),仿照课文的写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写一篇200字以内的短文。

课后反思:

 

12、《桥之美》

吴冠中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

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

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

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

(板书文题)

  方法2: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

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

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

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

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

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

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

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

支配。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注意字形:

弧线颐和园点缀险峻孕育笼统瞻前顾后关键搏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

表达主旨的语句是哪句?

桥之美作者认为桥美在:

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

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第5自然段中有: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

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

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

“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五、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

(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

(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

(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

(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c

  明确:

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

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

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

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3、本文的结构特点如何?

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总分总逻辑顺序

  六、拓展巩固

 1、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

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2、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

(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七、总结全文(可让学生谈收获)。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

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

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

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

  有的领悟到:

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

课后反思:

 

13、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3、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情感。

教学重点:

要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恰当地安排文章结构,逐层说明

资料链接:

1、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现存近一百多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

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2.叶圣陶: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

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出版有《叶圣陶全集》。

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

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

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2、理解本文怎样抓住特征来进行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主学习字词情况

1、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3、标本:

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自出心裁:

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阅历:

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别具匠心: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斟酌:

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三、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抓住了苏州园林建筑上的什么特征(共同特征)来写的?

3、这些特征从整体上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局部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说明的?

(明确:

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⑵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⑶整体:

四个讲究:

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

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四、合作探究:

(一)细读各段,勾画关键词语,据此划分本文的层次,并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和说明顺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

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提问:

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总——分——总

提问: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

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局部、主要——次要))

提问:

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

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