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62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版本:

人教版2001·2015年6月第7次印刷

制作: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1新闻两则

[课时按排]3

[教学设计]

配备素材:

《新闻两则》的视频朗读;课文内容系列图片

制作:

PPT课件配套课件放在0826tp付费XX文库中

[教学步骤]

课前出示课题PPT

第一课时

一、提问式导入

1、请大家认真阅读标题,你能从中提取本文的体裁信息么?

析:

从标题《新闻两则》中我们可以知道本文的体裁是新闻。

新闻这一体裁对大家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为什么这样说呢?

平常我们看报纸最多的就是新闻,看电视什么每日必有新闻联播。

中央新闻、地方新闻应有尽有。

所以说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但如把新闻提升到语文的一种体裁来学习,大家又是第一次涉及,所以说大家又陌生。

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新闻两则”是从语文的一种体裁角度来学的,整个初中我们只有这一课新闻,却要完成新闻的阅读与写作的学习,因此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希望上课能认真听讲。

2、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阅读目标,重点)

2、了解有关新闻(消息)的知识点:

概念、特点、结构、要素、表达方式,完成消息的阅读任务(文体知识目标,难点,涉及练习一、二、三)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阅读目标)

2、新闻的概念(文体知识目示,重点)

3、新闻的特点(文体知识目标,难点)

三、检查字词预习

1、鄂è:

湖北省的别称。

2、豫yù:

河南省的别称。

3、绥靖suíjìng:

安抚,安定。

4、阻遏è:

阻止。

5、锐不可当dāng: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6、高屋建瓴líng:

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建,倾倒。

瓴,盛水的瓶子。

7、逃窜cuàn:

逃跑流窜。

8、要塞sài: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9、排山倒海:

推开大山,翻倒大海。

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10、气势磅礴pángbó:

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11、管辖xiá:

管理;统辖。

12、业已:

已经。

四、新闻(消息)的知识点

(一)、新闻的概念

1、新闻——也叫消息,是一种及时,准确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报纸上最常用的一种文体。

消息是最常见的新闻体裁,因此也把消息叫新闻。

消息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广义的消息,泛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消息专指新闻。

我们这里讲的消息是指狭义上的概念。

关于这个概念大家要掌握的就是消息报道的应是重大事件。

我们拿课文中两则新闻为例。

2、请同学们看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听读全文一遍,然后同学们接读一遍,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新闻的内容。

主要内容:

及时准确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貌。

记P2下

重大事件

解析:

这里报道的渡江战役就是重大事件。

所以用新闻体来写。

为什么渡江战役是重大事件呢?

我们可以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

企图以长江天堑为防线,阻止我解放大军南下的步伐。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100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这就是本文所报道的著名的渡江战役——重大事件——多用新闻文体。

我们再举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例来理解消息报道的应是重大事件这个个概念。

3、请同学们看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听读课文,仍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新闻的内容。

主要内容:

回顾了一年多来我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南阳的解放。

记P4下

解析:

这里报道的中原地区的战事,就是重大事件。

为什么属重大事件呢?

同样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

大家可看到P4注

,这则新闻发表于1948年11月9日《东北日报》。

临近解放战争的胜利。

所报道事件是解放战争中中原地区解放南阳的战役,这场战役对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石。

所以这是重大事件,用新闻报道出为宜。

4、小结新闻的概念:

重大事件。

属实用性应用文。

正因为属应用文,所以不同于文学作品,为什么不同于文学作品,这就涉及到有关新闻的第二个知识点:

新闻的特点。

(二)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

即让事实说话——基本特征。

(真实的地名、人名、数据都可证明)

新闻要求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文学作品则可以。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铁的原则。

这就是为什么新闻不同于文学作品,而是实用应用文的原因。

而且在语言运用上也有要求:

准确地把握分寸。

如《人~》第2~3行: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含)”就体现准确性。

[随堂练习]

练习二:

分别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只写出了“经过”)安庆、芫湖线,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渡过了30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安庆、芫湖线,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渡过了30万人。

(提示:

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不同的表达作用)

(2)

(1)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芫湖的那一天(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来“督战”,

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东面防线又

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2)好

(1)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

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提示:

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2)句好。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这道练习题的完成,实际上就体现消息语言特征:

要把握分寸,以求得体现消息的真实性的特点。

2、及时性。

(电头、正文中的时间可证明)

迅速才有时效性,新鲜才能夺人。

否则无所谓新闻,而是旧闻了。

那么从哪里可看出新闻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呢?

我们可以从电头、正文中的时间得到证明。

例1,第一则新闻的开头是不是有一行楷体小字?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那就是电头。

从电头中我们知道这则新闻是22日22时发出的,而所报道的事发生的起始时间是第2页第三行:

20日夜,结束时间是第4页第3行“至发电时止”,再下2行22日下午。

即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下午。

可以说事情刚发生完,新闻就发出了,所以说新闻具有及时性的特点。

例2,第二则新闻的电头是什么?

电头: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从电头中可看出发电的时间是:

11月5日,从正文的第二行看所报道的新闻所发生的时间是“4日下午”。

即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也就是前一天下午发生的事,第二天就报道出来的了,这就是新闻的及时性。

附:

电头知识

电头(不属消息的结构的五部分):

可有可无。

放在正文的开头,与正文有()或隔一字位置相区分。

有时还可隔一字位置加记者名,后加冒号。

若要写要求有:

通讯社名、发电时间、发电地点。

如《人~》中电头:

新华社(通讯社名称)长江前线(发电地点)22日22时(发电时间)电。

再如《中~》电头:

新华社(通讯社名称)郑州(发电地点)1948年11月5日(发电时间)电。

一般格式:

(本报记者ΧΧΧΧ月Χ日讯)

或报道,或电

3、简明扼要。

(结构的短小、语言的精练、简明的数据可证明)

简短才能显出精神。

我们两则新闻无一不是结构短小,语言精练,数据简明的,这些都可体现新闻简明扼要的特点

[课后作业]

小结新闻的特点:

新闻的三个特点在考新闻阅读时常考到的题型就是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如何,例如书中练习二。

再有就是加点词能不能换或删除等等。

例第二则新闻中黑波浪线“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中的“多是”能不能删?

答:

不能删除。

因其表示大部分,但不是全部,可准确地写出南阳一带的重要战略地位。

删掉就范围表意就不清了。

第二课时

前堂课我们学习到新闻的文体知识点:

概念及特点。

这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点。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新闻的结构(文体知识目标,难点)

2、新闻的六要素(文体知识目标,重点)

3、新闻的表达方式(文体知识目标)

下面我们来学习新闻的第3个知识点:

※(三)、新闻的结构

[随堂练习]认真阅读练习一题干,找出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及其相关概念。

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二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没有明显的标志.

有关结构的概念大家可在练一的题干中划出,注意补注。

下面我们就新闻的结构一部分一部分来学习,在学习这一点时要注意如何分辨结构的每一部分及阅读时会遇到哪些问题.

§1标题

1.标题的概念及种类

标题——是全文的眼睛,标题不仅是全文的眉目。

还是消息内容的提要,它往往本身就是一句话新闻。

消息的标题分为主题(正题、正标)、肩题(引题、眉题)、副题(子题、辅题)三种。

(1)主题——又叫正题、正标,要求准确、凝练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应包含事件及事件的对象、地点、结果等。

我们仍用课文为例来说明。

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要事件

点明人物点明数量之多结果

体现气

势之大

解析:

前面老师曾要求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及时准确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貌。

看是不是正好与标题的事件一样?

由此我们应知道:

新闻的标题可准确、凝练的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例2《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事件结果

小结主题:

正因为主题要求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因而涉及阅读考点:

A.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或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或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用主题。

比如刚举两例

B.主题是什么?

主题有什么作用或有什么特点?

——先引用主题,再写概括报道了什么内容,指明的对象是什么,地点是什么,结果怎么样等。

比如《人》这则消息,如问到这则消息的主题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我们可以这样答:

这则消息的主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其作用在于概括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貌。

指明了对象是“人民解放军”,地点在“长江”,其结果是“横渡长江”,表明人民解放军势不可当,英勇善战。

(2)肩题——又叫引题、眉题。

位于主题的上面,字比主题小,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

例3于都县文化扶贫出新招(肩题)

百家报纸落座光彩报廊

解析:

大的一行是主题,只概括了主要事件,没有对象、背景,而上一行小字就是肩题,从对象(于都县)、背景(文化扶贫出新招)对主题作了引导、说明。

小结肩题:

肩题阅读时会涉及的问题:

肩题是什么?

肩题有什么作用或特点?

——先引用肩题,再答引导、说明了对象是什么?

背景是什么?

比如例3,如问到肩题的作用,可以这样答:

肩题“于都县文化扶贫出新招”引导说明了对象是“于都县”、背景是“文化扶贫出新招”,对主题作了引导、说明。

(3)副题——又叫子题、辅题。

位于主题的下面,字比主题小,有时可用破折号表明。

对主题作补充说明的作用。

例4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对象地点事件结果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副题

补充介绍了爆炸的结果补充说明了爆炸后人们的反应

小结副题:

副题在阅读时涉及的问题与肩题是一样的:

副题是什么?

副题的特点或作用是什么?

——先引用副题,再答副题补充说明了什么。

比如例4如问到副题的作用,可以这样答:

副题是“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其作用在于:

前半句补充介绍了爆炸的结果,后半句补充说明了爆炸后人们(最高领导人)的反应。

如果问到主、副标题的作用或特点是什么?

就把主、副标题的内容合题。

如例4可这样答:

主副题结合,既点明了这则新闻的基本内容,又让读者初步了解到这个事件的灾难性后果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引发阅读兴趣。

2.标题的组合的四种形式:

主题式;主题加肩题式;主题加副题式;完全式(主题加肩题副题)

解析:

前面我们讲到消息的标题有主题、肩题、副题三种类型,但并不是所有的消息的标题都要三种齐全,它可以组合成四种形式:

主题式(例1、2);主题加肩题式(例3);主题加副题式(例4);完全式(主题加肩题副题)。

例5:

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解析:

从这个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主题是实的,肩题是虚的,副题是实的。

[小结消息的标题]:

阅读会涉及的问题标大致有:

(1)标题有哪几种形式?

(四种:

主题式,主题加肩题式,主题加副题式,完全式。

(2)此标题属哪种形式?

(3)标题与主体的关系?

(标题是主体主要事实的概括,主体是标题的进一步展开)

§2导语:

1.概念:

导语一般是消息正文的开头的第一、二句话或第一段。

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导语是消息内容的精华,一般是用精粹的文字揭示消息的主要事实(时、地、人、事件、结果)和意义。

例《人~》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

/导语:

概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当即占领南阳。

/导语:

总概我军解放南阳。

2.导语部分阅读会涉及的考点

导语部分阅读涉及的最多的考点:

就是导语的划分及其作用。

A、那么如何划分导语部分呢?

——从正文开始找概括的内容,即开始具体展开的内容之前的部分。

[随堂练习]

再读《人》,思考:

文章从哪开始写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见书|、√1、2、3)。

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1√中路军渡江情况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2√西路军渡江情况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东路军渡江情况

解析:

以上是具体叙写的开始。

所以前面二句没有具体写而是概述渡江战役的胜利成功——导语。

再例《中~》,从第二句开始写背景,故第一句导语.

B、如何答导语的作用呢?

——导语的内容,即段意。

例《人~》,导语概述了渡江的胜利成功。

§3主体

1.概念:

主体承接导语,是消息的躯干。

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开和阐释。

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后面的内容“二十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解析:

导语后面的内容若按中、西、东路军渡江情况分三层,前面我们已有书间笔记。

这三层具体阐述了导语部分报道的渡江情况,所以属于主体部分。

//主体:

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战役的重大意义。

例《中~》从“去年七月……不得不被迫弃城而逃。

”//主体:

具体回顾了一年多业南线人民解放军的三项伟大胜利。

2.主体的结构层次安排

解析:

细心一点的同学会发现《人~》、《中~》的主体均不只一层,既然不只一层,这就涉及到结构层次的安排。

一般而言,主体部分安排层次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顺序式结构《人~》,“倒金字塔”结构《中~》,(具体放入消息写作),逻辑式结构,交叉式结构。

不管哪种结构,只要不只一层,就涉及层与层之间的衔接过渡的方法。

关于顺序式结构我们来做一道练习。

[随堂练习]

练习一: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导语是开头两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插路线图)

衔接:

时间(时间先后)。

“二十日夜起”……“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

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对象(渡江部队)。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内容(承上启下)。

第三层的“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

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

下的衔接作用。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

时发起渡江作战”内容上与第二层衔接

顺序式结构

3.小结主体会涉及的阅读考点:

主体的划分(对导语具体展开的部分);主体意的概括(合自然段或层意);结构的安排(顺序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过渡衔接(有时间、对象、内容过渡衔接)。

§4背景

1.概念

背景是指有关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历史条件、现实环境以及同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等材料)。

(1)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暗含主体中。

例《人~》.背景:

渡江原因(应属社会环境)在主体第二层:

“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2)背景亦可要主体之前做为一个层次出现。

例《中~》第二层就是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敌仅余十座)。

”//背景: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2.小结背景阅读涉及的考点:

找出背景;背景的作用是什么?

(把背景内容写出即为答案)

§5结语

1.概念

结语是新闻的结束语,指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

例:

《中~》第四层“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康泽的命运是在等到着他的。

”//结语: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有的新闻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

例《人~》没有结语,主体完了就收尾了。

但结语一般还是可以从主要事实的意义、结果推的。

例《人~》,我们可以从导语中渡江战役的彻底胜利的结果中推出结语:

推翻了将家王朝。

2.结语的作用及注意点

结语,在文中起着总收全文作用。

它阐明新闻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势,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它常与导语呼应,最后升华主题。

结尾应是新闻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自然收束,切不可画蛇添足。

有的消息不必加结尾。

此外,简讯一般也不另加结尾。

3..小结结语阅读涉及的考点:

A、划出结语(结尾);B、作用是什么?

(指出了什么?

如意义、后果等)

以上我们详细地讲解了新闻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关于结构的加深理解我们留一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练习三

答:

分四层的:

导语、背景、主体、结语,更合新闻的结构;分五层的是把背景各分一层。

※(四)、新闻的六要素

前面老师讲到消息属应用文,从结构上看,我们不难发现消息属记叙文范畴,因而消息的要素与记叙文同,消息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再例《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五)、.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的表达方式应以记叙、描写为主,但也可插入简单的议论。

记叙:

例《人~》中、西、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议论:

例《人~》 主体第二层(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对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议论。

我军:

英勇善战,士气高涨;敌军:

不得民心,毫无斗志。

[随堂练习]

《人~》中插入了几句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

这两方面议论为什么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分析: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散、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敌军方面原因。

五、老师寄语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我们对新闻的知识点做了一个全面了解,要解决的是新闻(消息)的阅读问题。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课后作业练习三:

分四层的:

导语、背景、主体、结语,更合新闻的结构;分五层的是把背景各分一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