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50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docx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

 

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报告册

 

学院:

SSS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SS

 

姓名:

XXXX

 

学号:

XXXX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

 

实验一D/A 数模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模转换的基本原理。

2.熟悉 12 位 D/A 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通过 A/D&D/A 卡完成 12 位 D/A 转换的实验,在这里采用双极性模拟量输出,数字量

输入范围为:

0~4096,模拟量输出范围为:

-5V~+5V。

转换公式如下:

Uo= Vref - 2Vref(211K11+210K10+...+20K0)/ 212

Vref=5.0V

例如:

数字量=1 则

K11=1,K10=0,K9=1,K8=0,K7=1,K6=1,K5=0,K4=1,K3=0,K2=0,K1=0,K0=1

模拟量 Uo= Vref - 2Vref(211K11+210K10+...+20K0)/ 212=4.0V

四、实验步骤

1.连接 A/D、D/A 卡的 DA 输出通道和 AD 采集通道。

A/D、D/A 卡的 DA1 输出接 A/D、

D/A 卡的 AD1 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 . 启 动 计 算 机 , 在 桌 面 双 击 图 标 [Computerctrl] 或 在 计 算 机 程 序 组 中 运 行

[Computerctrl]软件。

数字量

模拟量

理论值

实测值

405

4.01

3.94

110

4.73

4.66

1200

2.07

2.00

2300

-0.62

-0.72

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

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一[D/A 数模转换实验], 鼠标单击按钮,弹

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5.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在下面的文字框内将算出变换后的

模拟量,

6. 点击确定,在显示窗口观测采集到的模拟量。

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1-1:

 

表 1-1

五、实验结果

 

实验得出数字量与模拟量的对应曲线如下图 1-1:

 

2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3

图 1-1

六、实验结果分析

表 1-1 中计算出理论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系仪器误差。

七、实验心得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我们应有

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 D/A 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

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实验二A/D 模数转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模数转换的基本原理。

2.熟悉 10 位 A/D 转换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通过 A/D&D/A 卡完成 10 位 D/A 转换的实验,在这里采用双极性模拟量输入,模拟量

输入范围为:

-5V~+5V,数字量输出范围为:

0~1024。

转换公式如下:

数字量=(Vref-模拟量)/2Vref×210

其中 Vref 是基准电压为 5V。

例如:

模拟量=1.0V  则

数字量=(5.0-1.0)/(2×5.0)×210=409(十进制)

四、实验步骤

1.连接 A/D、D/A 卡的 DA 输出通道和 AD 采集通道。

A/D、D/A 卡的 DA1 输出接 A/D D/A

卡的 AD1 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 启 动 计 算 机 , 在 桌 面 双 击 图 标 [Computerctrl] 或 在 计 算 机 程 序 组 中 运 行

[Computerctrl]软件。

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

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模拟量

数字量

理论值

实测值

-2.45

762

650.2

0.5

460

459.2

2.5

256

253.9

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二[A/D 数模转换实验], 鼠标单击按钮,弹

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5.在弹出的参数窗口中填入想要变换的模拟量,点击变换,在下面的文字框内将算

出变换后的数字量。

6.点击确定,在显示窗口观测采集到的数字量。

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2-1:

 

表 2-1

五、实验结果

画出模拟量与数字量的对应曲线如图 2-1:

 

图 2-1

六、实验结果分析

表 2-1 中计算出理论值,与实验结果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系仪器误差、实验

软件的精度误差。

 

4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5

七、实验心得

本次试验需要进行的连电路、实验软件操作都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验原理我们应有

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实验箱内部的 A/D 转换原理要有所思考,不能只满足与简单的实

验表象,而应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实验三数字 PID 控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 PID 控制器的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采样周期 T 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研究 I 型系统及系统的稳定误差。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系统结构图如 3-1 图。

 

图 3-1 系统结构图

图中Gc(s)=Kp(1+Ki/s+Kds)

Gh(s)=(1-e-TS)/s

Gp1(s)=5/((0.5s+1)(0.1s+1))

Gp2(s)=1/(s(0.1s+1))

2.开环系统(被控制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 3-2 和图 3-3,其中图 3-2 对应 GP1

(s),图 3-3 对应 Gp2(s)。

图 3-2 开环系统结构图 1图 3-3 开环系统结构图 2

3.被控对象 GP1(s)为“0 型”系统,采用 PI 控制或 PID 控制,可使系统变为“I

型”系统,被控对象 Gp2(s)为“I 型”系统,采用 PI 控制或 PID 控制可使系统变成

“II 型”系统。

4.当 r(t)=1(t)时(实际是方波),研究其过渡过程。

5.PI 调节器及 PID 调节器的增益

Gc(s)=Kp(1+K1/s)

=KpK1((1/k1)s+1) /s

=K(Tis+1)/s

式中K=KpKi ,Ti=(1/K1)

不难看出 PI 调节器的增益 K=KpKi,因此在改变 Ki 时,同时改变了闭环增益 K,如

果不想改变 K,则应相应改变 Kp。

采用 PID 调节器相同。

6.“II 型”系统要注意稳定性。

对于 Gp2(s),若采用 PI 调节器控制,其开环传递

函数为

G(s)=Gc(s)·Gp2(s)

=K(Tis+1)/s·1/s(0.1s+1)

为使用环系统稳定,应满足 Ti>0.1,即 K1<10

7.PID 递推算法如果 PID 调节器输入信号为 e(t),其输送信号为 u(t),则离散

的递推算法如下:

u(k)=u(k-1)+q0e(k)+q1e(k-1)+q2e(k-2)

其中  q0=Kp(1+KiT+(Kd/T))

q1=-Kp(1+(2Kd/T))

q2=Kp(Kd/T)

T--采样周期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3-2)。

电路的输入 U1 接 A/D、D/A 卡的 DA1 输

出,电路的输出 U2 接 A/D、D/A 卡的 AD1 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2. 启 动 计 算 机 , 在 桌 面 双 击 图 标 [Computerctrl] 或 在 计 算 机 程 序 组 中 运 行

[Computerctrl]软件。

3.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

6

实验结果

参数

δ%

Ts(ms)

阶跃响应曲线

Kp

Ki

Kd

1

0.03

1

10%

220

见图 3—1

1

0.05

1

30%

300

见图 3--2

5

0.02

1

40%

200

见图 3--3

1

0.03

1

65%

800

见图 3--4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7

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三[数字 PID 控制], 鼠标单击鼠标单击按

钮,弹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窗口。

5.输入参数 Kp,Ki,  Kd(参考值 Kp=1,  Ki=0.02,  kd=1)。

6.参数设置完成点击确认后观察响应曲线。

若不满意,改变 Kp,  Ki,  Kd 的数值和

与其相对应的性能指标σp、ts 的数值。

7.取满意的 Kp,Ki,Kd 值,观查有无稳态误差。

8.断开电源,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3-3)。

电路的输入 U1 接 A/D、D/A

卡的 DA1 输出,电路的输出 U2 接 A/D、D/A 卡的 AD1 输入,将纯积分电容的两端连在模

拟开关上。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9.重复 4-7 步骤。

10.计算 Kp,Ki,Kd 取不同的数值时对应的σp、ts 的数值,测量系统的阶跃响应曲

线及时域性能指标,记入表中:

50.05160%680见图 3--5

 

五.实验结果

根据所测数据,可作出下图所示结果:

 

图  3—1图 3--2

 

图 3—3图 3--4

 

8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9

 

图 3--5

 

六.实验分析:

由实验结果可知,比例控制能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迅速反应误差,但比例控

制不能消除稳态误差。

Kp 的加大,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

积分控制的作用是消除稳态误

差,因为只要系统存在误差,积分作用就不断地积累,输出控制量以消除误差,知道偏

差为零,积分作用就停止,但积分作用太强会使系统超调量加大,甚至使系统出现振荡。

微分控制与偏差的变化率有关,它可以减小超调量,克服振荡,使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同时加快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减小调整时间,从而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实验四数字滤波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数字滤波器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2.熟悉和掌握系统过渡过程的测量方法。

3.掌握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4.了解数字滤波器的通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需加入串联超前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及传递函数

(1)实验电路

 

图 5-1 需加入串联超前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图

(2)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图 5-2 系统开环结构图

(3) 系统闭环结构图

 

图 5-3 系统闭环结构图

(4) 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

模拟滤波器的传函:

T1s+1

T2S+1

利用双线性变换得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

Uk=q0xUk-1+q1xek+q2xek-1

q0=(T-2T2)/(T+2T2)

q1=(T+2T1)/(T+2T2)

q2=(T-2T1)/(T+2T2)

10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1

T=采样周期T1=超前时间常数T2=滞后时间常数

2. 需加入串联滞后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及传递函数

(1)实验电路

 

图 5-4 需加入串联滞后校正的开环系统电路图

(2)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图 5-5 系统开环结构图

(3)系统闭环结构图:

 

图 5-6 系统闭环结构图

(4)  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

模拟滤波器的传递函数:

T1s+1

T2S+1

利用双线性变换得数字滤波器的递推公式:

Uk=q0Uk-1+q1ek+q2ek-1

q0=(T-2T2)/(T+2T2)

q1=(T+2T1)/(T+2T2)

超前常数

性能指标

0.015

0.035

0.055

0.075

阶跃响应曲线

见图 4-1

见图 4-2

见图 4-3

见图 4-4

δ%

55%

20%

10%

0

Tp(毫秒)

200

200

200

200

Ts(毫秒)

600

400

160

100

q2=(T-2T1)/(T+2T2)

T=采样周期T1=超前时间常数T2=滞后时间常数

四、实验步骤

1. 启 动 计 算 机 , 在 桌 面 双 击 图 标 [Computerctrl] 或 在 计 算 机 程 序 组 中 运 行

[Computerctrl]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通

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超前校正

3.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5-1)。

电路的输入 U1 接 A/D、D/A 卡的 DA1 输

出,电路的输出 U2 接 A/D、D/A 卡的 AD1 输入,将纯积分电容两端接在模拟开关上。

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五[五、数字滤波器],鼠标单击按钮,弹

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选择超前校正,然后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

参数,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并记录超调量σp 和调节时间 ts。

5.重复步骤 4,改变参数设置,将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表中:

 

滞后校正

6.连接被测量典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 5-4)。

电路的输入 U1 接 A/D、D/A 卡的 DA1 输

出,电路的输出 U2 接 A/D、D/A 卡的 AD1 输入,将纯积分电容两端接在模拟开关上。

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12

滞后常数

性能指标

0.003

0.005

0.007

阶跃响应曲线

见图 4-5

见图 4-6

见图 4-7

δ%

50%

20%

10%

Tp(秒)

180

180

200

Ts(秒)

1600

400

200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3

7.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五[五、数字滤波器],鼠标单击按钮,弹

出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选择滞后校正,然后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

参数,鼠标单击确认等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并记录超调量σp 和调节时间 ts。

 

五、实验结果

画出所做实验的模拟图,结构图。

 

图 4-1图 4-2

 

图 4-3图 4-4

 

图 4-5图 4-6

 

14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5

 

图 4-7

 

六、实验结果分析

 

加数字滤波器前系统的稳定特性较差,输出波形不稳定。

从响应曲线中分析校正后的结果可知加入超前、之后校正环节后系统稳定性提高,

输出波形稳定。

 

实验五大林算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大林算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大林算法中时间常数 T 对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内容

1.实验被控对象的构成:

(1)惯性环节的仿真电路及传递函数

G(S)=-2/(T1+1)

T1=0.2

(2)纯延时环节的构成与传递函数

G(s)=e-Nτ

τ=采样周期N 为正整数的纯

延时个数

由于纯延时环节不易用电路实现,

在软件中由计算机实现。

图 6-1 被控对象电路图

(3)被控对象的开环传函为:

G(S)=-2e-Nτ/(T1+1)

2.大林算法的闭环传递函数:

Go(s)=e-Nτ/(Ts+1)T=大林时间常数

3.大林算法的数字控制器:

D(Z)=(1-eτ/T)(1-e-τ/T1Z-1)/[k(1-e-τ/T1)[1-e-τ/TZ-1-(1-e-τ/T)Z-N-1] ]

设 k1=e-τ/TK2=e-τ/T1T1=0.2 T=大林常数K=2

(K-Kk2)Uk=(1-k1)ek-(1-k1)k2ek-1+(k-kk2)k1Uk-1+(k-kk2)(1-k1)Uk-N-1

四、实验步骤

击图标

1 .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Computerctrl] 或在计算机程序组中运行[Computerctrl]

软件。

2.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

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量对象的模拟电路(图 6-1)。

电路的输入 U1 接 A/D、D/A 卡的 DA1 输出,电路的

输出 U2 接 A/D、D/A 卡的 AD1 输入。

检查无误后接通电源。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六[六、大林算法],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

实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在参数设置窗口设置延迟时间和大林常数,点击确认在观察

窗口观测系统响应曲线。

测量系统响应时间 Ts 和超调量σp。

5. 复步骤 4,改变参数设置,将所测的波形进行比较。

并将测量结果记入下表中:

 

16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7

性能指标

参数设置

阶跃响应曲线        δ%   Ts(秒) Tp(秒)

延迟时间大林常数

 

10.5见图 5-10200600

 

20.5见图 5-20100530

 

200.5见图 5-30600800

 

10.1见图 5-401001200

 

五、实验结果

画出闭环的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图5-1

图 5-2

 

图5-3

图 5-4

 

五.实验结果分析

大林算法是针对含有纯滞后的控制对象

的算法,调节延迟时间和大林常数找到最佳

系统,找到整定值,使超调量最小,动态响

应更迅速,调整时间最小化,并可以提高系

统的稳定性。

 

实验六炉温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控制系统的特点。

2.研究采样周期 T 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3.研究大时间常数系统 PID 控制器的参数的整定方法。

二、实验仪器

1.EL-AT-II 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验箱一台

2.PC 计算机一台

3.炉温控制实验对象一台

三、炉温控制的基本原理

1. 系统结构图示于图 7-1。

 

图 7-1 系统结构图

18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19

图中Gc(s)=Kp(1+Ki/s+Kds)

Gh(s)=(1-e-TS)/s

Gp(s)=1/(Ts+1)

2.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整个炉温控制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计算机和 A/D&D/A 卡组成,主要

完成温度采集、PID 运算、产生控制可控硅的触发脉冲,第二部分由传感器信号放大,

同步脉冲形成,以及触发脉冲放大等组成。

炉温控制的基本原理是:

改变可控硅的导通

角即改变电热炉加热丝两端的有效电压,有效电压的可在 0~140V 内变化。

可控硅的导

通角为 0~5CH。

温度传感是通过一只热敏电阻及其放大电路组成的,温度越高其输出

电压越小。

外部 LED 灯的亮灭表示可控硅的导通与闭合的占空比时间,如果炉温温度低于设

定值则可控硅导通,系统加热,否则系统停止加热,炉温自然冷却到设定值。

第二部分电路原理图见附录一。

3.PID 递推算法 :

如果 PID 调节器输入信号为 e(t),其输送信号为 u(t),则离散的递推算法如下:

Uk=Kpek+Kiek2+Kd(ek-ek-1),其中 ek2 是误差累积和。

四、实验内容:

1.设定炉子的温度在一恒定值。

2.调整 P、I、D 各参数观察对其有何影响。

五、实验步骤

击图标

1 .启动计算机,在桌面双[Computerctrl] 或在计算机程序组中运行[Computerctrl]

软件。

2. 测试计算机与实验箱的通信是否正常,通信正常继续。

如通信不正常查找原因使

通信正常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实验。

3. 20 芯的扁平电缆连接实验箱和炉温控制对象,检查无误后,接通实验箱和炉温

控制的电源。

开环控制

4.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七[七、炉温控制],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

验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

在参数设置对话框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参数后鼠标单击确认等

待屏幕的显示区显示实验结果。

测量系统响应时间 Ts 和超调量σp。

性能指标

参数

阶跃响应曲线

δ%

Tp(秒)

Ts(秒)

Kp

Ki

Kd

3

0.01

0

见图 6—3

16.5%

6.9

15

2

0.01

0

见图 6—4

16%

8.0

12

5

0.01

0

见图 6—5

25%

6.0

18

3

0.1

0

见图 6—6

18.5%

7.0

12

性能指标

占空比

阶跃响应曲线

δ%

Tp(秒)

Ts(秒)

60

见图 6—1

30%

7.5

14.5

80

见图 6—2

28%

7.0

13.5

 

表 6-1

闭环控制

6. 在实验项目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实验七[七、炉温控制] 鼠标单击按钮,弹出实验

课题参数设置对话框,选择 PID,在参数设置窗口设置炉温控制对象的给定温度以及 Ki、

Kp、Kd 值,点击确认在观察窗口观测系统响应曲线。

测量系统响应时间 Ts 和超调量σp。

 

20

核自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报告

21

表 6-2

六、实验结果

记录过渡过程为最满意时的 Kp, Ki, Kd 并画出其响应曲线如下图

 

 

图 6-1图 6-2

 

 

图 6-3图 6-4

 

图 6-5图 6-6

 

实验总结:

通过这几次实验,让我加深了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前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也在实验

中都搞懂了,同时也了解到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特点。

感谢蒋老师的悉心指导!

 

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