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495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docx

教育心理学涉及人物

教育心理学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_@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论坛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

“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考试

一:

桑代克(美国):

1“教育心理学之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到了1913到1914年,又发展成了三大卷【教育心理大纲】.桑代克提出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为学习心理,三部分为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心理理论,第一个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并明确提出解释的理论。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他的这一理论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实验的基础上的。

(这个实验的详细说明在书本189也上有介绍。

3提出了“共同要诉说”,即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这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

4他是最早就问题解决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

他认为问题解决就是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排除不成功的做法的过程。

二:

弗洛伊德:

1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的提出,促进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潜意识和意识问题的研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使得儿童的个人与社会适应,以及心里卫生问题进入教育心理学领域。

三:

布鲁纳:

160年代初,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2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

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

二:

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三:

合作性研究:

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习组织起来一起学习。

四:

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3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被称作认知——结构轮或认知——发现说。

他认为学习每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布鲁纳是这一分类的提倡者,他认为一般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

5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广泛的迁移。

6提出了发现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发现教学要经过四个阶段:

一:

创设问题情境;二:

促使学生利用教室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四:

根据实验获得的一些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

四: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1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得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2一,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

这里的运算并不是指形式逻辑中的逻辑运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

经过研究与演变,他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最初,所有的儿童都有本能的反射行为。

如:

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中,他将会抓握。

这些最初的行为都是本能的,是儿童建立其最初的图式的基础。

2.随后的发展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

最初这种学习是通过偶然的方式进行的,以后是通过有目的的试误进行的。

3.这一阶段后期,儿童由最初的尝试错误式的解决问题发展到更有计划性的解决问题,此时我们称之为的“思维,,开始萌芽。

这意味着儿童能够思考和规划其行为了。

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只有动作智慧,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其思维只处于萌芽阶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具体而言:

1.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思维仍然是原始的,体现为集中化和不可逆性两个特点。

3.只注重状态。

如将牛奶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中,学前儿童会忽视倾倒这一过程,仅仅注意起始状态(一个容器中的牛奶)和结束状态(另一个容器中的牛奶)。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具体而言:

1.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2.能通过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3.自我中心的思维向去自我中心或客观性思维的方向发展。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大约青春前期左右,儿童的思维开始发展到形式阶段。

1.命题之间关系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问的逻辑关系。

2.假设一演绎推理

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们能在考察问题细节的基础上,假设这种或那种理论或解释是正确的,再从假设中演绎出从逻辑上讲这样或那样的经验现象实际上应该或不应该出现,然后检验他的理论,看这些预见的现象是否确实出现。

3.抽象逻辑思维

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

4.可逆与补偿

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

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二,维果茨基(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

1.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定义,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态。

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提出的意义: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对教学的启发: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改善已出现的结构,而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

他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观,在教学实践上已出现三项改革活动:

交互式教学、合作型教学和建设学习者班级社区。

五:

廖世承:

11924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学科教科书。

此后,肖孝嵘,潘,陈选善等陆续编写过一些教科书。

六:

赫尔巴特:

1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与学理论基础的人

 

七:

劳伦兹:

1奥地利生态学家,根据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发现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

从而提出了发展关键期。

八:

埃里克森:

1提出了发展危机,也就是他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由于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社会要求的限制,使他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困难。

九:

威特金:

1研究飞行员怎样利用来自身体背部的线索和视觉见到的外部仪表的线索。

发现了场依存方式和场独立方式。

十:

智利量表:

1最早的智利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纳和西蒙编制的,后引入美国,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被称为斯坦福——比奈量表。

2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利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利量表和成人智利量表。

叫韦克斯勒量表。

3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利测量的第一人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一:

斯托达德:

1提出了双重进度方案,一部分课程(必修课)采用年级制分班,而其余课程则采用能力分级制,力图使两种教学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

布卢姆:

1提出了著名的掌握学习理论,也就是想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

2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三:

斯金纳:

1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者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学习。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以白鼠等动物为被试进行的精密实验研究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实验装置——迷箱。

他认为人和动物具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自发性行为)两类。

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属于操作性行为。

四:

加涅;

1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他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2其中,加涅早起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了八类:

一:

信号学习,这类学习属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二:

刺激—反应学习,这类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三:

连锁学习;四:

言语联结学习;五:

辨别学习;六:

概念学习;七:

规则或原理学习;八:

解决问题学习。

3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一:

智慧技能,也称作智力技能;二:

认知策略;三:

言语信息;四:

动作技能;五:

态度。

其中前三项是属于认知领域,第四项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项是属于情感领域。

4加涅认为,把学习结果作为教育目标,有利于确定到达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而从学习条件中可以派生出教学事件,告诉老师应该做什么。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他提出了信息加工的学习模式,(书53页)。

6他认为程序性只是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7提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九大教学事项。

一:

引起学生注意;二:

提示教学目标;三:

唤起先前经验;四:

呈现教学内容;五:

提供学习知道;六:

展现学习行为;七:

适时给予反馈;八:

评定学习结果;九:

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五:

巴甫洛夫:

(最早提出经典型条件反射的人。

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是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动物和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观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他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他做了狗吃食的实验,从而得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书49页)

六:

苛勒: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他的经典实验:

他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是格式塔心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形——顿悟说。

它是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

2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在1919年所做的“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

七:

奥苏伯尔: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1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他曾经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只是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他还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2他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一下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这里他将内驱力与动机等同起来。

3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产生的,不收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八: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1皮亚杰和早起的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构建的思想,其中,皮亚杰的构建意义观点属于个人的构建。

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构建主义思想的发张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九: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1他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内部推动力量就是需要。

在这里,他把动机与需要等同起来。

他将人类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排列成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

十:

阿特金森:

1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一位便是奥苏贝尔),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

一:

力求成功的动机,级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二:

避免失败的动机,即热门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2在其成就动机理论中指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一:

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1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纬度:

一: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二: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三:

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由把人们活动才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分为六个因素:

讷讷里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二:

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他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

一:

直接强化;二,替代性强化;三:

自我强化。

3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4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5认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的接受外在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

耶克斯和多德森:

1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并且,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即人物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及其水平越低。

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简称“U”曲线)。

四:

罗斯和亨利(美国心理学家):

1通过实验证明了反馈对提高学习效果的显著作用。

五:

贾德:

1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他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后来1942年赫德里克森和施德罗,1967年奥弗林和特拉韦斯都做过类似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贾德的概括化理论。

2他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被称为经验类化说。

六:

安德森:

1他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者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他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七:

加特纳,吉克:

1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联系与联系等本质特征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要紧。

八:

陆钦斯:

1他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他的实验证明了一般迁移现象。

九:

哈洛:

11949年,著名的“猴子辨别学习的实验”是学习定势说的证据。

十:

武卓:

1对关于迁移的结果受到指导的影响做了实验。

一:

关系转换理论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动机理论。

格式塔学派认为迁移的决定因素是顿悟。

二:

桑代克和武德沃斯提出的迁移理论是相同要诉说。

三:

正式训练迁移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沃尔夫。

四:

科林斯和圭廉:

1他们的一个经典实验支持了只是以命题网络的层次结构贮存的观点。

他们认为语义只是是以层次结构贮存的。

五:

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1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

(艾宾斯浩遗忘曲线)。

六:

弗洛伊德:

1最早提出动机性遗忘理论,该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以为他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这种理论也就压抑理论。

七:

加里培林(前苏联学者):

1智力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最初是在1953年由他提出。

他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转化到反映水平——转化到知觉、表象和概念水平的结果。

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

活动定向基础阶段,二: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三: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四:

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五:

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八:

杜威(五阶段说):

1他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五个循序渐进的环节组成,他们分别是:

呈现问题(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识别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形成假设(提出一个或几个似乎合理的问题解法);检验假设(确定可行的方法);选择最佳假设(在权衡优劣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

九:

罗杰斯:

1他认为具有高创造性的人类常常具有偏离文化常规的倾向,需要社会给予充分的支持,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努力。

十:

皮亚杰: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

他律道德阶段;

二:

自律道德阶段。

2他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一:

科尔伯格:

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一:

前习俗水平;

阶段一:

惩罚和服从阶段;

阶段二:

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二:

习俗的水平;

阶段三:

“好孩子”的取向;

阶段四: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

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

社会契约取向;

阶段六:

良心或原则取向。

2他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二:

雅各布松:

1全身松弛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20年代雅各布松首创了紧张、松弛对照训练。

要求训练者对肌肉做“紧张——坚持——放松”的联系来获得放松。

三:

沃尔朴:

11958年首创了系统脱敏法。

其含义是,当某些人对失误,某环节产生敏感反应,使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四:

艾里斯:

1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产生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五:

吴丽娟(台湾):

1理性情绪治疗是一项具有浓厚教育色彩的心理治疗法,她在这个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六:

马杰:

1行为目标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

马杰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他系统的提出要用行业属于来表达教学目标。

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三个要素:

一:

具体目标;二:

产生条件;三:

行为标准。

七:

程序教学的创始者通常被认为是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普莱西,但是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确实斯金纳。

八:

勒温:

1在研究群体过程中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他强调群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2曾在1939年,将教师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放任型。

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九:

谢里夫(美国):

1他的研究表明,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

第三阶段,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在知觉性错误的实验中,证实了社会标准化倾向的存在,心理学家迈耶在一向词汇默写,心算,笔算的测验中也发现类似情况。

十:

特里普利特:

1对于社会助长作用,早在1897年,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就进行了“群体效应”实验,结果发现儿童在一起做事时,比单独做事时速度要快。

一:

奥尔波特(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1他反复对社会助长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任务简单,有别人在场时,一般会增质、增量;如果人物复杂,有别人在场时,反而降低了个人活动效率,后一种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二:

阿希:

11956年,他做过一向判断线段长短的经典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受同伴影响而发生从众错误判断的占总人数的35%~37%,这说明群体的影响所起的增强作

三:

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家):

1在教育中,一起都应从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